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十問」的標準答案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1月24日


代中共答愚民「十問」

前日有一篇題為「十問」,由微信公眾號「長安課堂」發布的文章,公然挑戰習近平領導的防疫政策,點閱量迅速突破10萬——10萬是微信公眾號可公開的最高點擊量,就算實際流量超過100萬、1000萬,也只標作「10萬+」——也同樣迅速地被官方刪除, 然後連「長安課堂」也被封鎖了。
自稱「升斗小民」的作者,對中国主管衛生機構的衛健委提出「十問」(詳見附圖),老實說,每一條都易過食生菜,不信的話,我可抽樣代衛健委回答其中幾條:
1. 新疆西藏等地今年連續幾個月封控,衛建委認為合適嗎?
答:合適。
2. 歷史上產生的任何流感病毒有被人類消滅了的嗎?如果沒有,憑什麼可以消滅新冠病毒?
答:𠵱家冇,將來會有。憑什麼?就是憑中国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以及人民領袖習近平的親自領導。只要堅持清零,創造條件,創造條件,中国勢必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消滅流感病毒的國家。
3. 絕大多數民眾都打了三劑以上新冠疫苗,為什麼還是照樣不斷感染?到底疫苗有沒有用?
答:這問題非常歹毒。為什麼你不問美國人的疫苗有沒有用?
4. 與其他病毒相比,奧米克戎的致死率到底是低還是高,到底致死了多少人?
答:提問者很冷血,這不是致死率高低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若官員露面回應,此時不妨眼泛淚光,語帶哽咽),国家重視每個人的生命,為人民生活謀幸福,我們會不惜代價,不讓一個中国人犧牲。
5. 當局解除管控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沒有客觀科學的標準,難道要一直管控下去嗎?
答:這點你不用擔心,国家一直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導下,都嚴格按照客觀科學標準,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依法落實一切防疫措施。
6. 印度的疫情究竟是個什麼情況?非洲的尼日利亞防疫防疫工作成效顯著,我們不去對標和自己國情差不多的印度,不去學習尼日利亞,整天統計美國的數字,這樣對我們防疫有什麼意義?
答:印度因疫情而死的人,超過53萬,而我国至今只有大約5000人因疫症去世,相差100倍。統計美國的數字,是為了告訴人民,中国比美國安全得多,政府也負責任得多。全世界最多人確診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印度;中国的防疫表現,成效卓著,世界第一。考第一的人,為什麼要向考第十甚至不及格的人學習?
7. 人口稠密程度遠高於大陸的香港從來就沒有做過全員核酸檢測,而且已經放開管控幾個月了,香港社會目前一切正常,發生醫療擠兌了嗎?
答:發生了,香港今年初爆發第5波疫情後,就發生了醫療擠兌。那時候,數以百萬計香港同胞染疫,連一位愛国評論員的爸爸也死了,死亡個案有10569宗,是內地死亡數字兩倍。當時形勢危急,如果不是中央政府派遣全国最頂尖的專家和醫護赴港救援,香港肯定成為人間煉獄。目前的「一切正常」,背後其實犧牲了萬人性命。另外,香港現在並沒有「放開管控」或「躺平」,特區政府仍然堅決支持「動態清零」,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仍然日夜守護着市民的生命。
看到了嗎?要回答「十問」,根本不費吹灰之力,且早有標準答案。為什麼衛健委避而不答,反而全網封殺呢?以我推測,應該是因為文章內容與標題不符——題為「十問」,但裏面卻有近30條小問題,明顯欺騙網民,居心叵測,應依法以「尋釁滋事罪」究治。
全中国的人民被限制自由,有的家破人亡,有的三餐不繼,有的抑鬱成疾,如是者過了三年,還在囉囉唆唆,顧左右而言他,問這個問那個,給你答案你就ok了嗎?好吧,官方的真實答案根本兩個字講完:「吹咩?」
請習近平堅持「清零」,寧願功虧一簣,也不能半途而廢!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活像屎蟲的「英雄」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1月20日。

揭「国家英雄」抑鬱之謎

2019年9月,《環球時報》召開「香港報道表彰會」,一夜成名的付國豪受黨媒表揚,更獲得10萬元人民幣獎金,總編胡錫進說:「付國豪就職於環球網,收入一直不高,租房住,屬於典型『北漂』。大家在會上開玩笑說,希望這10萬元獎金給他帶來好運氣,最終他能在北京買上房,娶上媳婦。」

結果在2021年4月,付國豪的父親付成學在網上代兒子宣布,「年已三十的付國豪以他目前的收入及經濟狀況很難在北京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已離開《環時》及北京,回到天津老家。「国家英雄」付國豪,非但無法如胡錫進所說,在北京買房娶老婆,更連記者也做不下去了。

昨晚忽然傳來震驚14億人的消息:付國豪在2021年10月25日已經死了,年僅30歲。據付成學所說,他因病去世,那個病是抑鬱症。

但抑鬱症可怎樣致死呢?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往往有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不見得都會致命;導致抑鬱症患者死亡的主因,眾所周知,是自殺。付國豪是不是自殺呢?這點有待確認,但我認為極有可能。

談論這位「国家英雄」之死,可回溯到2019年8月13日。那時付國豪在《環時》任職編輯,本非記者(也沒有記者證),卻身穿記者反光衣,跑到香港國際機場,近距離拍攝示威者的樣貌,結果被示威者包圍並捆綁在行李車上,有人向他拳打腳踢。

付國豪身上的證件和信用卡都被搜出來,大家發現他的雙程證名字叫付國豪,信用卡卻叫付豪,一人竟有兩個名字,極似國安人員,馬上令群情洶湧。其間他展露詭異的微笑,還用普通話喊出「不朽名句」:「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

他的「慷慨就義」,符合中共「唱衰『黑暴』故事」的大內宣主旋律,中共順水推舟把他吹奏為「英雄」,為付國豪贏得數以億計中国人的掌聲,也埋下了他抑鬱的伏線。

現在事隔三年,很多事實都浮面了。綜合各方報道,我相信當時付國豪不是國安,亦非正式記者,只是《環時》編輯,他臨時上陣,被派往機場做所謂採訪,原意自是撰寫以「新聞」為包裝的政治宣傳稿,並順手拍下示威者頭像 ——中国媒體為黨服務,所有記者都是国安機器的小螺絲,是記者抑或国安,說到底也不用分那麼細。

那晚他在機場遇襲,應該純屬意外,而非事先安排。就像千千萬萬小粉紅,付國豪真心支持香港警察,真心認為示威者受外國勢力煽動,毫不出奇。當他被示威者包圍的時候,一股英雄感很可能油然而生,覺得自己即使死了,也算死得轟烈,不枉此生。

那熱血上頭的微笑,那自我高潮的口號,以一個從小便接受中共「爱国教育」的小粉紅來說,是何其理所當然的事。那一刻,他大概真心相信自己將成為人民英雄,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場意外的表演,果然有一個美好的開始,只是他萬料不到會有如今的結局。

付國豪跟香港「光頭警」一樣,不過是中共大內宣兩枚棋子,賞賜你10萬大元,把你捧成英雄,已仁至義盡。之後,當然是讓你自生自滅。同人不同命,香港警察薪高糧準,有宿舍可住,「光頭警」閒來玩微博擦存在感,不知多爽,而付國豪這個「北漂」小記者,贏得浮雲般的虛名後,柴米油鹽都成問題,最終在北京淪為低端人口。

據付國豪父親在2021年7月發布的「告兒書」所說,付國豪離京後,曾多次寄求職信到他「成名」之地香港,卻因為「西方勢力滲透香港」而石沉大海,他原話是:

「你(付國豪)雖多方向香港媒體單位寄簡歷求職,然,均未回復。這不是你的問題,西方勢力滲透香港幾十年,媒體毒滲尤甚,毒媒黃媒曾倡狂鼓燥,記協等港獨組織變本加厲,無所不用其極。深恐之後他們將會孤注一擲,以身施暴,此刻的香港人非常需要正義的聲音,香港人民的聲音!」(注1)

至於付國豪抑鬱的成因,付的父親在2021年4月這樣說:

「付國豪這個孩子我是清楚的,他的內心太過柔軟,太過善良。他容不得別人對他太好,長此以往會在他的心裏產生的負擔,他會愧疚。19年從香港回來之後,他得到了太多的關心關照及關愛,他會面對辦公區裏全國各地寄給他的慰問品全身顫抖,他會躲進衛生間裏失聲痛哭。對於他來講,這是一種壓力,一種巨大的壓力。然而,這種來自於周邊同事,朋友,上級領導,包括老胡的壓力卻越來越大,越來越沉重(⋯⋯)

「我曾多次給付國豪在《環球網》的直接領導發微信,我囑咐他,一定要多多約束他,要往他的身上加擔子,不要放鬆對他的要求,不能讓他鬆懈,不要太關照他,這樣會害了他!然而,事與願違。

「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裏,他的內心深處欠下的債太多了,這份債越欠越大,越積越多,最後,他承受不了了,他得了抑鬱症。」(注2)

我究竟看了什麼?按付成學的說法,付國豪因為全世界都待他太好,所以就抑鬱了。真可憐啊,人生「三大難關」,原來是關心、關照和關愛。

背後有「14億人支持」、領導的熱切關照,以及「強大祖国」作為後盾,兼被冊封「英雄」的付國豪,竟淪為無業遊民,遭北京嫌棄,被香港無視,一切美夢成空,肯定已心靈受創。更不幸的,還有個老粉紅父親,隔三岔五就把兒子慘況公告天下,意圖情緒勒索中共,由雲端墮入深淵的付國豪,豈非尊嚴掃地,顏面無存?抑鬱是正常的。

說穿了,除了北京一男子,中国又哪有其他「英雄」?在付國豪最後的歲月,他會否幡然醒悟,看穿中共的本來面目呢?我不清楚,但我傾向不高估小粉紅的智力,但肯定他已看清「英雄」兩字的虛妄,絕望地醒悟自己一生,即使在中共宣傳中是「英雄」,現實也只能活成一條屎蟲。

看見很多中国人在可憐付國豪,但事到如今還看不出是誰「殺」了付國豪,那他們最應該可憐的,其實是自己。


1
https://bit.ly/3tHIG78

2
https://bit.ly/3VbXgjb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回想小時候登門造訪的百科全書推銷員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1月10日〕

推銷百科全書,生意好呀

昨天看港台新聞,見到一條令人啼笑皆非的標題,是「李家超︰以推銷百科全書方法 積極招攬人才來港」(注1)。時光倒流七十年啊,2022年,還有人提及已變化石的「百科全書推銷員」?

我想善意提醒特首,「百科全書推銷員」對很多外國人來說,除了過時,也往往是被挖苦的對象。例如1969年英國幽默短劇《踎低噴飯》(Monty Python)某集,講一個百科全書推銷員敲門,應門者是戰戰兢兢的家庭主婦,她問:「是百科全書推銷員嗎?」推銷員答:「不,我只是賊,我來偷竊的。」婦人再三確認他不會推銷百科全書,就讓他入屋。但推銷員一進門,就向她推銷百科全書。

看了港台報道,我出於好奇,想了解「推銷天才」李家超怎樣賣百科全書,於是找來他受訪的節目《盤點政策》。李家超原話中英夾雜,是這樣的:

「以往我們的工具有限,等於我們以往銷售encyclopaedia——百科全書——只打開百科全書沒有用。除了百科全書,最好還有附帶事物,效果便大增。他銷售百科全書,你也銷售百科全書,原來你有這麼多附加價值,當然吸引,所以這次我不但要他敲門,還給他很多工具。」(注2)

從前你推銷百科全書,確要敲門,但「給他很多工具」是什麼意思呢?70年代,日本有位真正的推銷天才,叫尾上忠史,可以獨力在一個月內賣出35套英文百科全書。他的成功秘訣不是敲門或「給他很多工具」,而是說服已購書的客戶,把百科全書推薦給朋友,因為尾上很清楚:潛在客戶信任自己的朋友,遠多於賣花讚花香的推銷員。

尾上忠史就是依賴客戶口碑,讓別人來「說好百科全書故事」,締造出傳奇的銷售成績。可惜至今為止,全世界好像只有特區政府官員在唱好香港,自吹自擂。

李家超想招攬人才,光靠獅子開大口,要求年薪250萬元或以上的人才來港,即使給予各種便利(或「工具」),恐怕也沒有用。若李家超有意以推銷百科全書的方法來sell香港,不妨向「貴賓效應」的方向發展。

我看過一個美國人推銷大英百科全書的故事,大意說,他到中產階級社區推銷,處處碰壁,後來跑到較貧窮的黑人區,銷售額反而大增。背後原因,除了是草根家長覺得百科全書有助子女教育外,他們也覺得一個穿西裝的白人貴客,特地從老遠跑來叩門,有種受寵若驚、蓬蓽生輝之感,所以更願意大破慳囊——這就是「貴賓效應」。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根據「貴賓效應」,李家超可考慮向第三世界落後國家推銷香港,用這方法「搶人才」,包保香港客似雲來。

推銷百科全書,確曾是蓬勃的行業。上世紀30年代美國,有大約2000名推銷員,挨家逐戶推銷大英百科全書。然而到了2012年,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總裁Jorge Cauz已宣布,有244年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將不再發行書本,之後只有網上版。從此,百科全書推銷員正式壽終正寢。

想不到10年之後,李家超居然把推銷香港,比作推銷過氣的百科全書,這比喻到底是出於可笑的無知,抑或不小心道出可悲的真相,各位可自行判斷。百科全書確是好東西,但很遺憾,這個時代已沒有它的位置了。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飯戲攻心》完勝《搜救》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0月27日

當宇宙最強遇到中国社會主義鐵拳

先跟進一下前天話題,「被消失」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原來是有得獎作品的,但據昨日《明報》報道,評審結果出爐後,作品要送審,有人認為得獎詩集跟雨傘運動、示威和劉曉波有關,於是二話不說,就把整個組別DQ了。(注1)

這種無定向兼貽笑大方的政治審查,影響的當然不止小眾冷門文學,就連投資億億聲的電影生意也深受其害——最新鮮滾熱辣的例子,是近日在大陸仆出一條新街的甄子丹災難片《搜救》。

《搜救》講甄子丹飾演的深圳遊客,到長白山旅行時丟失兒子,於是在「黃金48小時」內拼命搜索,題材非常通俗,似乎也「三觀正確」,理應符合中国觀眾口味。此片成本高達2億人民幣,有幸在十一「国慶」黃金檔期上畫,但你知道它票房收回多少嗎?

據已公布的資料,《搜救》在大陸上映8天,僅收1500多萬人民幣(約1700萬港元),業內人士估計此片落畫只有2000多萬票房,拆帳後電影公司會虧蝕九成半,即輸掉1億9000萬。甄子丹的第一部災難片,本身已是一場災難。

前兩日跟電影業朋友談起此事,朋友說,很多香港電影人看見這票房數字,非常心寒。你可能以為,票房慘淡不外乎計錯數,觀眾不受落,也沒什麼好埋怨。表象上確實如此:《搜救》的豆瓣評分只有6.1,分數偏低。但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在香港票房只有70多萬的文藝片《第一爐香》,便知道《搜救》的災情實屬非一般的慘烈。

《第一爐香》上映後,豆瓣評分只得5分,大陸也能收6400萬人民幣——這票房當然也極低,估計虧本過億(畢竟彭于晏的片酬不便宜,何況還有拱照許鞍華的大堆頭幕後班底)。然而《第一爐香》是小眾文藝片,《搜救》卻是大眾化的災難溫情片,評分比《第》高,檔期極佳,即使票房如何不濟,怎可能連《第一爐香》一半也沒有呢?太不尋常了。

宇宙最強變炮灰,背後當然又有一個令人暖心的理由:歸根究底,也跟日趨荒誕的審查有關。據了解,以前電影先做一次內容審查,再做一次技術審查,通過後就得到「龍標」(即公映許可證),但現在玩法變了,審完一次內容,廣管局會以技術審查為名,再審一次內容,就算通過重重審查,當局還可操控檔期和場次。換言之,官方喜歡什麼電影,那電影就會熱賣,不喜歡什麼電影,即可「依法」令它仆直。

明白以上背景後,再看看甄子丹新片出了什麼事:原來今年十一檔期,本沒有《搜救》份兒,只因那齣原定上映、被譽為中国版Top Gun的《長空之王》,在開畫前三日突被下令撤檔——據聞涉及「洩漏軍事機密」,忽然過不了審查——結果甄子丹新片才臨危受命,衝出來攝這個空檔。看到這裏,你應該知道這部片為什麼變炮灰了吧?

《搜救》由於緊急上畫,宣傳幾乎是零,何況口碑平平,觀眾更缺乏入場意欲,開畫票房差,場次自然縮減,於是票房進一步萎縮,如是者惡性循環,結局便慘不忍睹了。《搜救》的慘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被攝期」,導致零宣傳,雖非本身過不了審,也間接跟《長空之王》的審查有關。

看懂了嗎?在中国做什麼投資也好,哪怕你像甄子丹般高調放棄美國國籍,自稱「百分百中国人」,也會因為各種不可測的政治理由,被「中国社會主義鐵拳」打得遍體鱗傷。

最令香港電影人心寒的,其實不是甄子丹慘敗,而是為什麼偏偏選中甄子丹?儘管《搜救》明顯是迎合大陸市場口味的合拍片,但這部電影的主角和導演都是香港人,是否因為這「香港背景」,導致他們「有幸」被選中攝期呢?你永遠不會有答案,但你心中有數。

十年一覺掘金夢,香港電影人看到《搜救》下場,如今應該醒了吧。反觀百分百拍給香港人看的《飯戲攻心》,香港大破7000萬,連大陸也收近1億,票房竟是宇宙最強的10倍。從今以後,誰還敢說「香港市場不重要」?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成立十八區「關愛隊」所為何事?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0月19日。

三句話總結「施政報告」

習近平的20大開幕詞,照稿唸了兩小時才唸完,CNN駐亞洲記者Selina Wang卻只用三句話總結:「習近平的地位凌駕於共產黨,黨的地位又在中國之上,而中國又稱霸於世界。」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天中午唸的所謂施政報告,我快速瀏覽全文一遍,覺得他的目標也可簡化為三句話:「搶人才偷技術,重新分配庫房儲備,及組織港版『朝陽群眾』。」第三點最值得港人注意。

一、搶人才偷技術

大家都留意到,李家超很喜歡講「搶」人才。本來中文有一個比較得體的詞,叫「延攬」,但李家超卻偏偏要講「搶」,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他的目標聽眾不是你和我,而是習近平。

習近平常常強調「鬥爭」,而「搶」正是「鬥爭」語言。所以,我用「偷」字形容港府透過「搶」人才來得到西方高端科技,絕非抹黑港共為盜匪,只是配合偉大領袖的指示,恰當地運用「鬥爭」語言而已。

李家超說,要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招商引才專組」來搶人才,搶的當然不是藝術家、詩人、哲學家之類,而是具戰略價值的「重點」技術專才。美國現已限制向中共出售高端圖形處理器、高端晶片設計軟件及硬件等,所以李家超須利用香港作「技術轉移」的中介,重施老掉牙的白手套故技。

搶人才我是支持的,但不知「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招商引才專組」是怎樣運作呢?我建議李家超向柬埔寨或緬甸那些聞名遐邇的「科技園區」取經,規定辦公室人員每日打18小時電話,搶不到人才就罰搬磚頭,為了国家利益,辛苦一點也是應該的。

二、重新分配庫房儲備

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缺錢,連公務員也快要吃草,反觀港共政府,依然「水浸」,還有閒錢增置什麼鬼「副司長」來執垃圾,中貧港富,如何凸顯中国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呢?

解決這問題的方法,自然是重新分配庫房財富,而重新分配財富,莫如大興土木,像李家超今天宣布那樣,興建「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及3萬公屋等,「依法」消耗香港納稅人的錢。劫富濟貧,是好事,希望這些錢能夠全數流入中共的口袋,那香港對国家就總算有點貢獻了。

三、組織港版「朝陽群眾」

施政報告中間有一小部分叫「關愛共融香港 十八區關愛隊」,不太起眼,宣布「全港十八區會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成為小區的『關愛隊』,凝聚各界建設社區」,明年第一季將率先在荃灣和南區試行,再逐步推廣至其他十六區。老實說,這才是香港人民(抱歉,你已不是市民了)最需要留意的事。

搶人才與你無關(除非你打算投身「園區」打電話),重新分配金錢你也無力反對,但「共」融香港十八區,卻與你息息相關。我預計三四年內,所謂「關愛隊」必然演化成北京「朝陽群眾」、「西城大媽」之類的基層民眾組織,甚至出現今天四川已實行的「十戶長」,負責嚴密監控每戶每人。

當然,根據中共喉舌的宣傳,「朝陽群眾」和「西城大媽」都是好東西,他們「舉報犯罪、排查隱患、耳聰目明、正義感爆棚」,由房祖名吸毒到李雲迪嫖妓,都有賴他們揭發,號稱「世界第五大王牌情報組織」。

只要「關愛隊」的架構壯大起來,連結下屆愛国「區議員」,就可精準監控每個「小區」的住戶狀況,萬一「疫情」出現第n波,到時政府為了「保護你」,想封鎖就可全區封鎖,要核酸也可全民核酸,令你覺得史無前例地「安全」,敬請期待。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重看「紫砂茶壺論」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10月16日

沒拍掌的孤勇者

今日中共召開二十大會議,電視直播習近平上台演講,在座眾人當然全體報以掌聲。但鏡頭下唯見一人,木無表情,雙手紋風不動,只一路緊盯着前面走過的習近平。此情此景,使我想起2019年習近平在澳門出席「文藝晚會」,全場拍掌,唯獨林鄭月娥的英籍夫君林兆波不拍手。

這位拒絕拍手的二十大孤勇者,就是元老李瑞環。上了年紀而記性不差的香港人,對於李瑞環今天的「表態」,應該不會太意外。1995年3月,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在港澳區小組會上講了一個寓意深長的小故事:

「一個窮老太太去市場賣祖傳的一把宜興紫砂小茶壺,起碼有200年歷史,就是不加茶葉,水中也會有茶香。有人願意以三兩銀子的高價購買,豈料老太太覺得茶壺太舊,不好意思要這麼多的錢,就用水反覆清洗了。買主回來一看,裏面的茶垢全洗乾淨了,便說連五錢銀子也不值了。」

當時,距中共接管香港只有兩年,李瑞環這故事可謂巧譬善喻,意思明顯不過:紫砂壺的價值,在那層年久歲深、淡淡散發餘香的茶垢,而亦中亦西的香港,正是這樣一個舊紫砂壺,其「茶垢」是熏陶了一個半世紀的西洋文化、跟大陸截然不同的法治制度,以及未受文革污染的民國遺風。把「茶垢」清零,香港就什麼也不是了。

這個「紫砂茶壺論」,是對「一国兩制」最有洞見和最富機智的表述。若後來的中共領導層明白這比喻的精髓,香港又豈會落得今日的下場?

李瑞環儘管是共官,但相對來說是較開明的一位。查建英在《中國波普》講過一件軼事:1989年六四屠殺後,黨內強硬派正心狠手辣地清洗異見人士,各大城市瀰漫恐怖氣氛,但此年7月,李瑞環卻聲色俱厲的發動「掃黃」行動,日夜強調打擊「黃潮」刻不容緩。明眼人看了都心領神會——這樣雷厲風行搞「掃黃」,集中火力抓妓女和淫媒,其實是變相放數以百萬的「反革命分子」一條生路。

當然,在中共官場做開明派,必然得罪黨內眾多既得利益者,所以自1993年至2003年退休,他只能擔任全国政協主席這類閒職(補記:讀者提醒,其間他依然是政治局常委,掌有實權,中共逼害異見人士,他必然有份決策,是「共孽」一份子,我完全同意,提筆時思慮未周,見諒)。李瑞環退休那年,香港發生50萬人上街的71遊行,震動中南海,翌年進入風水所謂的「八運」,香港醉生夢死的時代也正式終結。

回望李瑞環的過去,他出身貧寒,長大以木工為業,幼年只斷斷續續唸過幾年書,連小學畢業也沒有,但言談閃爍靈機,為政亦曾經頗得民心,跟今日共官判若雲泥,可見學歷真的不是最重要。查一查李的出生年份,原來是1934年——仍然是中華民國人。

民國一介木工,識見之高,遠非共朝「博士」可比,一時忘了拍手,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Today's Mass Lit.

10月13日 常年期第廿八週星期四(雙數年)

路11:47-54

耶穌向法學士們說:「禍哉,你們!你們修建先知的墳墓,而你們的祖先卻殺害了他們,可見你們證明,並且贊成你們祖先所行的事,因為他們殺害了先知,而你們卻修建先知的墳墓。為此,天主的智慧曾說過:我將要派遣先知及使者到他們那裏,其中有的,他們要殺死;有的,他們要迫害,為使從創造世界以來,所流眾先知的血,都要向這一代追討,從亞伯爾的血,到喪亡在祭壇與聖所之間的則加黎雅的血,的確,我告訴你們:都要向這一代追討。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那願意進去的,你們也加以阻止。」耶穌從那個法利塞人的家出來以後,經師們及法利塞人開始嚴厲追逼他,盤問他許多的事,窺伺他,要從他口中找到語病。——上主的話。

反省

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負責宣講天主的話,但未必人人愛聽。於是有許多假先知冒出來,說人喜歡聽的話,使先知的處境更艱難。因為他們的宣講,不但激怒人民,也激怒君王,結果就是被殺害。

法學士修建先知的墳墓,表面上是敬重先知,實際上只是想要藉此彌補自己的罪惡感而已,是為了使自己的心裡好過一點。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跟祖先沒有分別,昔日祖先怎樣殺害先知,今天他們也計劃要殺害耶穌。對於先知的說話,最該做的是檢討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倘若感覺刺耳或心中刺痛,該視作天主賞賜悔改的機會,而不是待事過境遷後,再來修建先知的墳墓。

耶穌透過指責法學士認同其祖先殺害先知的行為警告他們:拒絕天主的人將面對可怕的審判。他們自認擁有天主的真理,卻又拒絕從天主而來的教導,還阻止其他有意認識真理的人進去,反映出人在更高的位置時會有過度的自信和驕傲,反而容易忽略,甚至拒絕真理。耶穌挑戰法學士的權威,揭穿他們的心術不正和歪理。

實踐

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信仰若掉入自滿和自義的光景,終必失去虔誠;假若缺乏自省,信仰早晚淪為教條式的偶像崇拜。就像經師和法利塞人聽到耶穌對他們的指責,不但不思考主所說的話,還想要找到祂的話柄,把祂除掉。求主幫助我們超越自我的偏見,在面對真理的時候能夠謙卑自己,順從真理,這樣才能尋到天主所指示的永生之路。

是日金句

「主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共產黨代表廣大中國人民利益

2022.10.14


不過,要全面修正對中政策不容易,因為美國政界立即出現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一些亞裔政客馬上指責華府的新取態不僅引起對華裔美國人的歧視,還助長了社會上出現的仇亞情緒甚至行為。面對這種基於種族觀點的責難,美國的中國政策圈裏很快出現罕見的所謂「兩黨共識」,大家都迅速歸位到「中共不代表中國」、「中共不代表中國人民」以及由此引申的各種說法底下。這些說法我統稱之為「黨國兩分法」,其好處是簡單即食、政治正確,給予政策執行者一個方便著力點和若干政治上安全的運作空間,但仔細分析卻大有問題,不僅過分簡單,而且包含理論和實際上的錯誤,會導致低估中共的軟硬實力,是一種脫離中國文化、歷史和現狀、跡近真空的說法,以之作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對華政策的基礎論述更是危險的。

要看出上述「黨國兩分法」的謬誤,我們不妨先把視野縮小到共產黨及其黨員之間的關係開始看。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主要是一個壟斷性的利益集團,甚麼馬列毛意識形態甚至民族主義都不過是幌子,脫離利益它就甚麼都不是;但問題是,利益很實在,而共產黨對黨員的利益照顧非常周到,黨員在任何資源分配事情上都比非黨員優先,在每一個層次皆如是。換句話說,黨員有特權。如果大家有耐性細讀一些中國的地方小內宣,就可以看到,哪怕是小到在小城鎮裏的夜市開一個檔攤,黨員也有多方面優先,利益訊息非常清楚。當然,這種特權大體上按黨員等級高低決定,但正因如此,每個黨員都有某程度上為黨服務、聽黨的話以求「上進」之心,就和任何社會裏人們都會不同程度努力攀爬社會階梯一樣。偶爾我們會聽到某些黨員和黨領導鬧矛盾,例如馬雲、任志強等,但那不過是黨內派系利益之爭。我們不必懷疑,中共一天掌握著資源分配的大權,就一天能夠得到黨員的實質支持;沒有多少個黨員是傻瓜,蠢得要和自己的特權和利益作對。在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是充分地代表著它的黨員的。

今年的中共黨員數目已經達到九千五百多萬,接近一億。假設平均一家三代四口,那就表示,中國有大約四億人是家裏有黨員、因而可以享受到某種非黨員沒有的好處的。但黨員和非黨員之間的界綫,並不就是支持和不支持共產黨、能或不能被它代表的人之間的界綫,因為還有不少家庭,縱是家中沒有黨員,也是正在透過各種途徑讓至少一個家庭成員入黨的。這些家庭也絕對不會反黨,甚至反而會因為要爭取有成員能夠入黨,表現得更愛國愛黨。這樣的家庭有多少個,當然沒辦法準確知道,但可以作初步估算。

大家知道,入黨的預備班就是共產主義青年團。除非是高幹家庭或有特殊關係,否則要入黨的話,出身寒門的中國人都要「十年寒窗」,在共青團規定的十四歲到二十八歲的團員年齡上下限裏浸夠日子。共青團的最新團員人數是七千五百萬。假定其中一半團員的家庭裏已經有起碼一名黨員的話,這就表示有三千七百多萬個家庭亦即大約佔一點五億人口的非黨員家庭裏有一個團員。這另外的一點五億人口大概都可以視為共產黨的支持者,說共產黨能代表他們也合理。

然而,共青團也有它的預備班,那就是專責培養六歲到十四歲小孩子的少先隊,洗腦中國人自小就仇恨日本鬼子的那個組織。2010年少先隊的人數是一億三千萬(近年少子化,人數一定下跌了,黨媒不再公佈少先隊人數)。對比該年的人口普查,一億三千萬差不多就是當時六歲到十四歲的人口組的全部。有少先隊成員的家庭,父母大抵都還年輕,已經入黨的應該是少數;假設一億三千萬隊員其中一半是沒有家庭成員是黨員或團員的,那就表示再有另外的二點七億人口是家裏沒有黨員團員而有少先隊成員的了。年輕家庭大概也不會很反黨,父母何必毀了小孩子的前途呢?而且,共產黨對年輕父母的洗腦可能更有效,因為他們都不曾經歷大規模的毛式動蕩例如文革。大家下載或點擊這個視頻看看,是一個剛學會走路、兩歲左右、遠未可進少先隊的小孩子「自覺做核酸」;那顯然是黨媒為教育年輕父母要他們的孩子學會遵守社會紀律而拍攝的,應該很有效。

共產黨的利益鏈條、洗腦系統,是一環扣一環的,從小做起、逐步強化;按上述估算,整個系統從黨到少先隊已經直接囊括了八點二億人口,也就是大約中國整體人口的六成。這個六、四分割,剛好就像香港當年的民主、保皇兩派支持者的比例。如果考慮到共產黨的洗腦不光是在黨、團、隊系統之內進行,而是一個「舉國體制」,那就更加不得了。但這也只是從量的方面而言;如果從質的方面看就更甚,單是黨員就囊括了中國的絕大多數精英。除非中共推行的人類史上無前例的大規模洗腦無效,否則要說中共不代表中國或者中國人的話,就必須提出比上述估算更有實質基礎的根據。

中國共產黨已經不是一般西方意義的政黨,甚至也不是西方人熟知的納粹或蘇俄式的專制主義政黨。它依附在大部分中國人身上、與之結合而成為一個富有邪惡生命力的黨國命運共同體。它控制人民的手段得心應手(半年來的高壓封城幾乎無人公開反對),但那絕對不是因為它挂著的那塊馬列主義招牌,更加不是所謂的特色社會主義,而是那幾千年來已經被一系列專制皇朝塑造得非常懂得在專制體制之下生存、發展的人民和他們身上遺傳所得的一套與專制主義高度兼容的文化基因。中共與蘇俄不同的是,它在關鍵時刻出了一個鄧小平,充分利用了西方政客和商界的一廂情願和短視,把瀕臨崩潰的共產主義經濟變成一個朋比資本主義經濟,天衣無縫地與黨和不幸被專制塑造成的中國人民結合,形成強大的三位一體。如果中國真是像一些崩潰論者說的那麼不堪一擊,那麼上述二零一七、一八年的兩份報告就根本不需要,而其後的美國對中態度轉向也不會出現;只需繼續那一直以來的「策應方略」,中共就很快完蛋。然而,現實並不如此。

遺憾的是,兩份報告面世以來,美國乃至西方的中國政策圈都未能解釋他們對中國的長期錯誤判斷的癥結所在。之前的「策應方略」的理論基礎認為,配合中國發展經濟,能夠幫助中國盡快孕育出一個強壯的中間階級,而這個階級會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這裏說的中間階級,原指處於貴族地主階級與城鄉無產者之間、由大小資本家和工商專業人才構成的「中間階級」,而不是指收入處於中等水平的群體。這樣的中間階級,的確是歷史上西方民主化進程的主要推手,但在中國卻完全不是那回事。民國時期原有的中間階級已經在1949年之後徹底消亡了。今天中國的中間階級是鄧小平倡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才出現的。

最先大膽而有效地響應鄧小平那個號召的人,就是跟著發生的「幹部下海熱」裏頭的主角,即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黨員、幹部。他們「下海」之後成立公司,跟還未「下海」的黨政幹部親戚朋友裏應外合,後者給前者開綠燈、給方便、一起虧空公有財產,前者給後者乾股,大家一起悶聲大發財。不出幾年,中國社會的貪腐已經無可藥救,於是有反官倒的天安門事件。鄧小平出動了坦克和機關炮,替他一手催生的中國中間階級護航保駕。而這個階級就是西方寄望能夠帶來中國民主的階級。可是,這個源於共產黨、黨對它呵護有恩、現階段已經壟斷絕大部分中國經濟資源的階級及其第二代(想想華為兩父女、那些在美國名校念書的愛國愛黨高材生),感激共產黨還來不及,哪裏會幫助中國民主化?含這等孽力的中間階級支持的共產黨於是有強大邪惡生命力。

在「黨國兩分法」之下,「中共不代表中國」等說法基本上都是錯的,它在目下西方強調政治正確的社會文化之下,對推行抗中政策有一些權宜好處,但美國和西方的政府如果真的相信這個取巧說法,便會陷入輕敵的「中國崩潰論」,不作長期對抗中國威脅的投資和努力之餘,還會引導出各種錯誤政策,那就太危險了。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李怡先生最後的回憶錄

轉載: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0916》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講到反送中,一位讀友這樣說。我知道許多香港人都有同樣的心情。
 
「想忘記」,正如一個你摯愛的人死亡,你要走自己的人生路,就不能讓這個你摯愛的人一直在腦海盤旋。一個曾經給你自由和無數機會的城市也一樣。它死亡了,你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懷念中。你或離開,或要適應。
 
「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是因為這段過去無比壯烈。它是一段歷史的斷層。它不大可能會再次出現。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誰能料到它不會成為未來的生機?
 
不管怎樣,真實必須記下來。誠如捷克作家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19年6月9日一百萬人參加反送中的和平遊行。包括我在內,那時誰都不認為示威行動會有什麼成果。當時我說:「我們走出來,只因為我們是有尊嚴的人。豬被殺還會叫幾聲,人豈能不如豬,默默地任憑惡法宰割?我們怎能容忍一個人人有法律保護的社會,淪為人人赤身露體任憑強暴的社會?」
 
果然,一百萬人示威沒有用,林鄭政權仍然決定6月12日將法案在立法會建制派護航下硬闖。於是,6月12日早晨開始,大批市民湧往立法會,阻止開會。警方下午使用武力,發放200多枚催淚彈和橡膠子彈,80多名示威者受傷,有些傷勢嚴重。立法會暫停開會。林鄭在15日宣布暫緩修例。
 
6月12日這一天,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使用過度武力的開始,是警民衝突的開始,也是勇武抗爭產生了成效(阻止法案通過)的開始。波瀾壯闊的反送中運動,就以這一天為起點。
 
接下來整年發生的事件都令人震驚和意想不到。6.16爆發兩百萬人的示威遊行。港島從東區到金鐘,所有馬路和地鐵站都擠得水洩不通。我因年老,朋友就建議我坐計程車到灣仔加入遊行隊伍。但即使這樣,因人太多,行走像蝸牛蠕動。走了兩小時,也只走了一小段。我因疲累就回家了。
 
6.16兩百萬市民提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當局對6.12的暴動定性、不檢控所有被捕示威者、追究警隊濫權、林鄭月娥辭職下台。
 
兩百萬人的訴求,政府仍然置之不理,警暴與抗暴事件就連續發生。7.1衝擊立法院,7.21警方放任黑社會在元朗無差別地襲擊路人,8.31在地鐵太子站車廂內警察亂棍毆打乘客。9月15歲少女陳彥霖的全裸屍體在海面被發現,政府急急將屍體火化,說她是自殺,而她是一名游泳健將。11月22歲科大學生周梓樂在警民衝突期間,從三樓停車場墮下重傷不治。他手腳無骨折而軀幹受重傷。他的死因受到多方質疑。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爆發警方與抗暴學生的激烈攻防戰。學生被圍困和用各種方法逃脫,香港市民則群起對學生支援。此外,又不斷傳出被捕的抗爭者在拘留處被虐打、被強暴的消息。每天電視和網台直播的畫面,與次日警方記者會的謊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沉默大多數的觀念。
 
我每天看著電視畫面上警察對抗爭者的暴打,施放催淚彈、橡膠彈甚至真槍實彈。我憤怒,對年輕人的勇武抗爭感到痛心。許多個晚上,我緊盯電視,想看到中大、理大攻防戰的發展,想看到年輕人脫身和被救援。我流著眼淚,心裡叫那些年輕人不要以卵擊石地衝擊呀!但我說不出口,也寫不出來。因為我知道這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和平的手段用盡而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時,他們只有在抗爭中才感到自由,才體驗到不相識手足的真正友誼。
 
好幾次,我忍不住要走上街頭和勇武抗爭者站在一起,在精神上支援他們。但我被一位年輕人阻止了。他說你去只會增加抗爭者的負擔。因此,除了大遊行之外,我只參加過一次銀髮族支援抗爭運動,以及一次全港手拉手的人鏈活動。
 
整年反送中的歷程,已經有許多文字和視像報導,我也已將這一年的評論匯集成書。這裡就不重複敘述了。但有些數字也許應該留下來,就是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3月為止,共有超過七千人被捕;2019年6月到9月,有256宗自殺案,和2537具「屍體發現案」。這些屍體是怎麼會出現的?關於抗爭者被虐待致死並非法「處理」,在香港已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社會共識。
 
2019年之前的幾年,香港政治、社會、經濟在中國大陸的侵蝕下,已經使我這個在香港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感到陌生了。想不到2019年香港人為社會權益奮起抗爭,那種獻身精神,也使我感到陌生。前者這種陌生令我沮喪;後者這種陌生令我驚異。我自問對香港人的特性有深切了解,香港人精明,在守法中很懂得轉彎,到了世界各地都能夠生存,善於趨吉避凶。但怎麼會在這一年變得不顧個人利益勇於為促使社會改變而犧牲呢?
 
對於當時83歲的我來說,這是全新的認識。香港人覺醒了。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一有機會,就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英女皇逝後,那源源不絕的人龍和花海,就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強權的無聲抗議。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Today's Mass Lit

10月4日 聖方濟.亞西西(紀念)

路10:38-42

那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上主的話

反省

瑪爾大非常愛耶穌,她愛主的方式,是讓耶穌得到最周到的服侍。但她越服侍,效果卻越相反。心煩意亂的她,忍不住抱怨耶穌和妹妹。忙碌不單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更威脅我們的屬靈生命。在注重工作成效、工作表現的社會,常使我們陷入忙碌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耶穌並無怪責瑪爾大的意思,只是說:「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的確,忙碌使瑪爾大失去內心的平安,而抱怨也吐露出她的真實光景,她失去了服侍主的喜樂。

當服侍的焦點不在耶穌身上,任何事都可以使人煩亂,如同瑪爾大熱情款待耶穌,卻因忙碌而埋怨,她被工作佔據了心思,以致無法坐下聆聽主的教導;反之,瑪利亞的心單單向著耶穌,她享受與主親密的關係,以天主的話為她的滿足,別無他求。

許多人營營役役地生活,以致在忙碌的氛圍中無法遇見天主,也看不見祂臨在我們中間。不少人的生活好像瑪爾大,被忙碌、心神煩擾所壓垮。耶穌說:「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就是瑪利亞所選擇的:與主面對面,安靜地聆聽天主的話。祂並非說我們不用努力工作,而是不要忘記、忽略聆聽天主的話,因為天主的話才是一切侍奉的基礎,切不可讓教會或個人事務上的忙碌,分散或佔據本該用在祈禱和與主獨處的時間。如此,我們的侍奉、工作、生活才會找到焦點,忙而不亂。

實踐

我們是否為耶穌做了許多事,卻沒有花時間與祂在一起?終日忙個不停,卻沒有停下來祈禱和靈修?耶穌沒有責備瑪爾大為家務而忙碌,只是要求她調整生活的優次,不要只忙碌於事務,而忽略對天主的依靠。讓我們效法瑪利亞,因為聆聽耶穌的話、了解天主的心意,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先有瑪利亞聆聽天主的心,然後有瑪爾大服侍主的手。讓我們暫且放下一切操心煩惱的事,親近和聆聽天主!

是日金句

「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1-42)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煤氣公司高層分享成功經驗

〔轉載: 中華煤氣Facebook,2022年9月28日〕

煤氣公司高層:點先做到聽朝唔使做呢?

作為打工仔,有邊個唔想做少啲、唔使做?🤷🏻喺煤氣公司負責採購同供應鏈超過30年嘅Felix,一直嘅工作理念都係:「如果你討厭手頭上其中一項工作,最好諗吓有咩方法,令你第二朝返嚟唔使做🧏🏻(呢樣嘢)。」

佢認為,一間公司要進步,最好就係鼓勵同事一齊畀意見「點樣先可以唔使做」。呢個信念,一直推動公司轉變,近來採購部門由買一支鉛筆✏️,到買煤氣燃料🛢,都採用一個聰明啲嘅方法做得環保啲。

———

大家好,我係Felix。從事採購同供應鏈工作超過30年,一畢業我由倉務開始📦,做到採購🛒,每一日諗緊,點樣聽日返工可以做少啲。

✺ 做倉 = 落後同冇前途?✺

講起倉務,好多人都覺得辛苦又無前途,有得揀都會揀坐Office歎冷氣。但我個人比較鍾意運動🏃🏻,做倉可以唔使坐定定就啱晒我。當時,公司規劃喺北角起一棟全新嘅煤氣大廈,大廈入面嘅6至11樓都係貨倉,嗰時我同英國顧問去傾,幫手成個貨倉嘅設計同建造。

貨倉落成之後,我見到倉冇電腦,就提議「不如整部電腦啦,做吓Excel都好嘛👨🏻‍💻」。大老闆又OK喎,咁就開始將啲數入落電腦做紀錄🗂。喺倉搬嘢太辛苦?我哋都積極諗一啲創新嘅方法去提升效率。近呢幾年,同事就建議引入新型嘅跟住人走嘅「Follow-me鏟車」同「真空搬貨吸盤機」,仲有AGV自動分貨系統同手機應用程式等,進一步令大家「用少啲力,做多啲嘢」。

✺ 採購即係買餸?✺

至於採購,好多人平時唔會接觸到呢個部門,聽到「採購」兩個字都一頭霧水。呢個部門看似平凡,但其實非常重要,要由內到外咁照顧成間公司嘅需要。小至幫大家採購文具、蒸餾水、咖啡豆,大至幫公司業務揀供應商,進口天然氣,甚至係煤氣管道,都由我哋一手包辦🖐🏻。

買公司物資就簡單啲,同供應商傾好物流安排同價錢之後,同事只係要網上落單同收貨就得;買煤氣原材料嗰啲就複雜得多,要睇吓邊度有原材料,價錢係現貨價定有數計,仲有應變措施、合約詳情等等。依家仲多咗樣考慮 ——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 買文具、燃料都計碳排放 ✺

以前大家出街買嘢,只係著重價錢同質素,但近年,大家開始會睇埋係咪認同商家嘅價值觀,所以先出現公平貿易、有機產品等。煤氣公司都一樣,會考慮價錢以外嘅元素,而當中最重要嘅,就係供應商嘅環保做成點♻️。

我哋希望合作嘅供應商,都會控制同減少碳排放,但每次向供應商攞環保表現數據都花唔少時間,而且唔係所有供應商都知道要提供邊類數據。有同事就提出用科技簡化成件事。於是,公司最新試用由SGS團隊開發、在Microsoft Azure運行嘅平台 —— S-Carbon系統,鼓勵供應商上載同匯報碳排放相關資料👨🏻‍💻。比較進步嘅供應商,可以上載詳細資料,但一啲啱啱起步嘅,就可以簡單提供用電量同業務性質。平台會結合其他大數據,估算出唔同供應商每年嘅碳排放📊。

我哋就會用呢啲資料,作為篩選供應商嘅參考,亦都希望推動供應商落力啲減少碳排放,進一步完善成條供應鏈嘅電子化報價同採購流程📈。

作為亞洲地區第一間應用呢個系統嘅公用事業機構,我哋當然想喺推動環保方面行得愈前愈好!要做到呢樣嘢,就要靠啲同事不斷創新,大家齊齊做少啲,但做好啲!💪🏻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
企業物料供應及行政總監
李健明 Felix Lee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濫發免針紙」之罪世間罕見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9月22日〕

「藍絲」醫生也被捕

在無奇不有的香港,這兩天的「大新聞」是醫生接連被捕,罪名是涉嫌濫發所謂「免針紙」,串謀製造虛假文書。日前被逮的油麻地美容診所醫生戴港盛,據報每張免針紙的價格是四至五千港元。也許是我的偏見吧,總覺得夠膽開這個價錢的,很可能是搵銀至上的「藍絲」醫生。

在好奇心驅使下,忍不住查一查戴醫生資料,結果令我有點驚訝。從前我常常經過赤柱大街一間診所,幾乎每次都不開門,原來就是戴港盛醫生的診所。現在知道他「正職」是在油麻地做美容,生意好呀,怪不得赤柱總不見人了。

戴醫生是否「藍絲」我查不到,但他的學歷在香港比較少見,是「緬甸仰光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注1),而《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U Blog博客在2019年出了一篇文,標題是「戴港盛醫生,香港top排名前十」(注2),嘩,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至於今早在元朗被捕的西醫殷錦新,媒體沒報道他一張免針紙收多少,但一查他的背景,厲害了,原來是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的醫事顧問(普通科),向香港警察提供特殊優惠(注3),有理由相信他是撐警「藍醫」。

這位香港警察的醫事顧問,不但涉嫌偽造文書,之前也因為在診所外,利用招牌、告示或廣告展示美容治療推廣訊息,去年被醫務委員會裁定專業失德,判罰除牌兩個月及緩刑一年。奇怪,香港那麼多仁醫,正義化身的港警,為什麼偏與這種醫生為伍呢?弄污警隊的清譽就不好了,我呼籲員佐級協會快快把他除名吧。

話說回來,「濫發免針紙」這種罪名的確千年一遇,世間罕聞。若非有中国這個強大後盾,香港醫生及病人要犯下這種「罪」,根本是不可能的。世上最早推出疫苗通行證的國家是以色列,但他們根據科學做決策,很快發現「通行證」根本無助防疫,於是便撤回這種擾民措施了。

香港人之所以鋌而走險,冒着干犯「偽造文書罪」也要買免針紙,根本是無可奈何的事。在今日香港,你若拒絕打針,又無一紙證明,則吃飯、看戲、工作⋯⋯統統都有問題。港府一日不取消這種科學上無用的措施,則無論講什麼「0+7」、「0+0」,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始終也是0。

當然,正如我昨天已解釋了,「李班子」要解決的不是科學或防疫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今天,「藍絲」醫生終於體驗到「中国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鐵拳,我實在很替他們高興。


1

https://www.edr.hk/doctor/info/tai-kong-shing

2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da1314666/3676390/

3

https://ibb.co/KzQsBxK


曲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9月23日。)

蔡若蓮真的看過〈少年中國說〉?

香港「教育局」為賀中共国慶,近日組織了四十一間本地中、小學的四百多名學生,拍攝一段叫《少年中國說》的音樂宣傳片(注1)。但見片中年輕學生,無論唱歌、跳舞、打鼓、吹簫,一律像王岐山送殯那樣,口不離罩,全無勃發的朝氣,而歌詞卻唱着「少年強則國強」、「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聲畫分離,實在非常諷刺。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在Facebook推介這段宣傳片,說:「《少年中國說》是梁啓超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內地唱作人許嵩及填詞人二水節選了文中部分內容,創作了同名歌曲。」(注2)

我想鄭重指出一點,蔡若蓮用「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來概括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內容,實屬誤人子弟。有理由相信蔡若蓮根本沒看過梁文,或即使看過,也是刻意扭曲文章主旨,完全迴避了梁啟超對「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的狠辣批評。

〈少年中國說〉全文近四千字(注3),關於「中國少年」的段落,僅出現於文末那五百字。梁啟超根本沒有假大空地「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而是提醒年青的國民,要推動中國進步,乃「中國少年之責任」。由始至終,梁啟超都沒說少年必然有「朝氣」,他實際是這樣寫的: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這種文言淺白得很,但為免有人再次惡意曲解梁文,我現在清清楚楚翻譯一次:「假如全國的少年,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少年,朝氣勃勃,那麼中國就是屬於未來的國家,進步不可限量;假如全國的少年,都活得像衰朽的老人,那麼中國就只是屬於過去的國家,離滅亡之日不遠。」

看懂了嗎?梁啟超是「提醒」中國少年有什麼責任,不是「頌讚」他們有朝氣。連「提醒」與「頌讚」也分不開,蔡若蓮的中文閱讀能力是否有問題?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在1900年發表的文章,題目中那「少年」主要不是指中國的少年,而是作形容詞用,解作「年青的」。我不知道蔡若蓮是否有意推薦這篇文給香港學生,若然,則請原汁原味教導學生,不要陰陰濕濕扭曲梁啟超的原意。

老實說,我認為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人,都應該重溫這篇〈少年中國說〉,只可惜微博微信從來不見有人瘋傳。梁啟超在文中有幾個觀點都鞭辟入裏,我隨便講兩點:

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只有「國」之名,而無國家之實。梁說: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即是說,中國向來雖有「國」名,但實際上只有「朝廷」,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為什麼這樣說呢?梁啟超認為,「國」是人民共同擁有的,「朝」則是一家的私產而已。梁對「國」有清晰定義:

「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可見梁啟超所謂「少年國」,原來不是「頌讚」,只是形容中國尚未發展為一個有民主制度的國家而已。在梁的眼中,實行民主的共和國才是「壯年國」,歐洲列邦就是模範——梁從未講過什麼「中国特色民主」。

二是指出中國無法進步,落後於歐美諸國,是因為「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這群老人「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連「飲食步履視聽言語」也不能自理,卻叫他們管治國家,「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治天下也」,所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罵得真是痛快!

以上兩點,才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全文旨趣所在。什麼「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根本是「擘大眼,講大話」。

我浪費了幾分鐘,聽了那首中共宣傳歌,一開場的歌詞是: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你知道梁啟超原文寫什麼嗎?他寫: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連「獨立」的能力也沒有,何來自由?這首歌無疑唱出了中共的国運,但請各位記住,它跟梁啟超的原意一點關係也沒有。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李怡: 不能忘記的過去

轉載: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0916》,2022年9月16日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講到反送中,一位讀友這樣說。我知道許多香港人都有同樣的心情。
 
「想忘記」,正如一個你摯愛的人死亡,你要走自己的人生路,就不能讓這個你摯愛的人一直在腦海盤旋。一個曾經給你自由和無數機會的城市也一樣。它死亡了,你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懷念中。你或離開,或要適應。
 
「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是因為這段過去無比壯烈。它是一段歷史的斷層。它不大可能會再次出現。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誰能料到它不會成為未來的生機?
 
不管怎樣,真實必須記下來。誠如捷克作家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19年6月9日一百萬人參加反送中的和平遊行。包括我在內,那時誰都不認為示威行動會有什麼成果。當時我說:「我們走出來,只因為我們是有尊嚴的人。豬被殺還會叫幾聲,人豈能不如豬,默默地任憑惡法宰割?我們怎能容忍一個人人有法律保護的社會,淪為人人赤身露體任憑強暴的社會?」
 
果然,一百萬人示威沒有用,林鄭政權仍然決定6月12日將法案在立法會建制派護航下硬闖。於是,6月12日早晨開始,大批市民湧往立法會,阻止開會。警方下午使用武力,發放200多枚催淚彈和橡膠子彈,80多名示威者受傷,有些傷勢嚴重。立法會暫停開會。林鄭在15日宣布暫緩修例。
 
6月12日這一天,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使用過度武力的開始,是警民衝突的開始,也是勇武抗爭產生了成效(阻止法案通過)的開始。波瀾壯闊的反送中運動,就以這一天為起點。
 
接下來整年發生的事件都令人震驚和意想不到。6.16爆發兩百萬人的示威遊行。港島從東區到金鐘,所有馬路和地鐵站都擠得水洩不通。我因年老,朋友就建議我坐計程車到灣仔加入遊行隊伍。但即使這樣,因人太多,行走像蝸牛蠕動。走了兩小時,也只走了一小段。我因疲累就回家了。
 
6.16兩百萬市民提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當局對6.12的暴動定性、不檢控所有被捕示威者、追究警隊濫權、林鄭月娥辭職下台。
 
兩百萬人的訴求,政府仍然置之不理,警暴與抗暴事件就連續發生。7.1衝擊立法院,7.21警方放任黑社會在元朗無差別地襲擊路人,8.31在地鐵太子站車廂內警察亂棍毆打乘客。9月15歲少女陳彥霖的全裸屍體在海面被發現,政府急急將屍體火化,說她是自殺,而她是一名游泳健將。11月22歲科大學生周梓樂在警民衝突期間,從三樓停車場墮下重傷不治。他手腳無骨折而軀幹受重傷。他的死因受到多方質疑。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爆發警方與抗暴學生的激烈攻防戰。學生被圍困和用各種方法逃脫,香港市民則群起對學生支援。此外,又不斷傳出被捕的抗爭者在拘留處被虐打、被強暴的消息。每天電視和網台直播的畫面,與次日警方記者會的謊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沉默大多數的觀念。
 
我每天看著電視畫面上警察對抗爭者的暴打,施放催淚彈、橡膠彈甚至真槍實彈。我憤怒,對年輕人的勇武抗爭感到痛心。許多個晚上,我緊盯電視,想看到中大、理大攻防戰的發展,想看到年輕人脫身和被救援。我流著眼淚,心裡叫那些年輕人不要以卵擊石地衝擊呀!但我說不出口,也寫不出來。因為我知道這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和平的手段用盡而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時,他們只有在抗爭中才感到自由,才體驗到不相識手足的真正友誼。
 
好幾次,我忍不住要走上街頭和勇武抗爭者站在一起,在精神上支援他們。但我被一位年輕人阻止了。他說你去只會增加抗爭者的負擔。因此,除了大遊行之外,我只參加過一次銀髮族支援抗爭運動,以及一次全港手拉手的人鏈活動。
 
整年反送中的歷程,已經有許多文字和視像報導,我也已將這一年的評論匯集成書。這裡就不重複敘述了。但有些數字也許應該留下來,就是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3月為止,共有超過七千人被捕;2019年6月到9月,有256宗自殺案,和2537具「屍體發現案」。這些屍體是怎麼會出現的?關於抗爭者被虐待致死並非法「處理」,在香港已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社會共識。
 
2019年之前的幾年,香港政治、社會、經濟在中國大陸的侵蝕下,已經使我這個在香港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感到陌生了。想不到2019年香港人為社會權益奮起抗爭,那種獻身精神,也使我感到陌生。前者這種陌生令我沮喪;後者這種陌生令我驚異。我自問對香港人的特性有深切了解,香港人精明,在守法中很懂得轉彎,到了世界各地都能夠生存,善於趨吉避凶。但怎麼會在這一年變得不顧個人利益勇於為促使社會改變而犧牲呢?
 
對於當時83歲的我來說,這是全新的認識。香港人覺醒了。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一有機會,就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英女皇逝後,那源源不絕的人龍和花海,就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強權的無聲抗議。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永遠讓人懷念的一代明君

轉載: 陶傑Facebook,2022年9月12日

香港人在英女皇的關愛下長大,寄信的郵票,花費的鈔票,上一代若讀官校,也記得課室裏高懸着的伊利沙白肖像。

英國人沒有迫香港的中小學生忘記中國。在懸掛着英女皇肖像的課室裏上中文課,課本裏有很豐富的中國山川地理:朱自清「背影」裏的徐州、「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的南京、夏丏尊「白馬湖之冬」裏的上海、老舍「趵突泉的欣賞」裏的上海、徐蔚南「山陰道上」的浙江。一抬頭,大陸風物融入英女皇的慈顏,那種神遊的感覺之幸福和神奇,不是今日特區的小孩能領略。

不,殖民地沒有對你洗腦,英女皇政府的教育課程,成全你對中國的認識。不是這種課文打下的印象基礎,七十年代香港大學所謂的火紅年代,乘九廣鐵路火車北上大陸,就不會那麼激動,後來就沒有保釣烈士陳毓祥。

當然,瑪利諾和女拔萃另有一小批女生,可以自選修讀英國維多利亞文學的「咆哮山莊」、「簡愛」和「小婦人」。但殖民地政府不想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小孩太過親英,連梁實秋中譯的莎士比亞也不會推介。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也沒有列入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怕小朋友看了之後鍾情劍橋,個個想去英國讀書。

至於親中愛國偶有控訴: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戲院放映前要播英國國歌,銀幕上有英女皇肖像,觀眾個個被迫起立。

有這樣的優惠的限於中環放映西片的那幾家戲院如「皇后」和「娛樂」,是為住在香港的英國人思鄉而設的。座上有高等華人自願買票進場,奏國歌也站立一份,是你的事,從來沒有說若不起立者,會被後排的英國人觀眾踢屁股,或報警控告你侮辱國歌和英女皇罪。

那時的太平和高陞演粵劇,開場前就沒有先奏英國國歌然後鑼鼓蕭笙,薜覺先和新馬仔才盛裝出場。原因很簡單:看粵語片的都是苦力和媽姐,殖民地政府尊重本地文化,不要求他們明白什麼天佑女皇。

左派單位的小孩想要北上廣州升學,請便,羅湖邊界入境處那間小屋子牆壁上的英女皇像送別你。皇家警察絕不攔阻,他們很忙,還要兼顧點數珠江沖下來的浮屍。

殖民地時代政府從來沒有迫過香港的中國人熱愛英女皇,他們可以另行熱愛江青、同時打倒鄧小平;幾年後又變成熱愛鄧小平、打倒江青,唯有英女皇的地位七十年風紋不變。

英女皇每年除夕的新年文告,殖民地時代也沒有要中小學生學習。今日的特區中小學幼稚園,學生教師開始要學習近平七一講話。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悼念女王

"Elizabeth the Great" by 肥波

因為英女皇駕崩,英國下議院今日開咗個特別會議,首相、反對黨黨魁與及部份議員輪流悼念英女皇。當中三個現任同前任首相嘅演詞各有特色,Liz Truss可能受職位所限,相對於已經卸任嘅肥波同May姐平實。不論左中右傳媒評論,支持保守黨與否,甚至唔鍾意肥波或者Theresa May也好,大多數都認為May姐嘅演詞幽默,而肥波嗰篇就最出色。

May姐,同佢近日响議會發言嘅風格一樣,黑住面咁講笑,用說話節奏分享自己做首相嘅時候同英女皇同處自己嘅趣(醜)事,去印證英女皇嘅觀察力同氣度。憶述當年响蘇格蘭Balmoral同英女皇野餐,佢幫手將食物由餐車放去枱上面。

"I picked up some cheese, put it on a plate, and was transferring it to the table – the cheese fell on the floor."
「忽然間我跌咗啲芝士落地」

"I had a split-second decision to make.  I picked up the cheese, put it on the plate and put it on the table."
「我(當時係首相)瞬間就要做果斷嘅決擇...咪鬼鬼鼠鼠執返上碟,然後扮無野放隻碟响枱面囉。」

"And I turned around to see that my every move had been watched very carefully by Her Majesty the Queen."
「但當我轉頭回望,原來女皇陛下一路都留意我嘅一舉一動。」

"I looked at her, she looked at me and she just smiled. And the cheese remained on the table."
「我望住佢,佢又帶住微笑咁望返我...而嗰舊芝士仍然响枱上面。」

肥波嗰個演詞,就可以話係呢兩日眾多悼念英女皇嘅演詞中嘅經典,

"Think what we asked of her in that moment: not just to be the living embodiment, in her DNA, of the history, continuity and unity of this country, but to be the figurehead of our entire system—the keystone in the vast arch of the British state, a role that only she could fulfil because, in the brilliant and durable bargain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nly she could be trusted to be above any party political or commercial interest and to incarnate, impartially, the very concept and essence of the nation."
「當被問到諗起英女皇會聯想到咩:並唔只係國家歷史嘅化身,更不限於代表國家傳承同團結,而係英國整個制度系統嘅象徵,佢就等如國家嘅基石,英女皇嘅角色實現咗出色而恆久嘅君主立憲制度。只因為佢超越所有政黨政治與及商業利益嘅地位能夠令人信服,可以公正地賦予國家嘅根本概念。」

然後佢讚揚英女皇嘅天生記憶力,對歷任十五個首相比到唔少引導,佢本身就已經超越世上最好嘅政治同外交家。

更重要嘅係英女皇知道自己幾時需要提升國民嘅士氣,肥波用2012年奧運同James Bond跳傘入會場同今年登基白金紀念與Paddington Bear合演做引子,帶出英女皇分別响1940年英國差啲亡國,十四歲响廣播安撫國內嘅小朋友嘅“We know, every one of us, that in the end all will be well”,對照八十年後2020年英國面對疫情嘅"we would meet again"。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she knew how to keep us going when times were toughest. In 1940, when this country and this democracy faced the real possibility of extinction, she gave a broadcast, aged only 14, that was intended to reassure the children of Britain. She said then:

“We know, every one of us, that in the end all will be well”.

She was right. And she was right again in the darkest days of the covid pandemic when she came on our screens and told us that we would meet again—and we did."

憑英女皇嘅堅毅、工作嘅態度、歷史同幽默感,肥波話英女皇絕對值得稱呼為「伊利沙伯大帝」(Elizabeth the Great)。

"It was that indomitability, that humour, that work ethic and that sense of history that, together, made her Elizabeth the Great."

後話:

肥波講開英女皇十四歲嗰時嘅廣播,原來自己有本書裡面附錄咗英女皇當年對小朋友廣播其中一篇嘅原稿複制版。

最後嗰句可以睇得出當年英女皇嘅意向係幾咁大,肥波真係無講錯,絕對配得上Elizabeth the Great。

"I may be your Queen and I always remember that great Queen

Elizabeth and how she lived for her People and I'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follow her example and l've for you.

So my deer, dear Children, Goodbye, until I see you! "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馮睎乾: 超然法外的罪人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8月14日

沒有從天而降的磚頭,只有超然法外的罪人

2019年11月13日,兩幫人在北區大會堂外因路障爭執,互擲磚頭,一個七旬清潔工被擊中頭部,翌日不治。其後兩名青年被捕。案件上月審訊,陪審團裁定二人誤殺和蓄意傷人罪不成立,但暴動罪成。昨天(8月12日)法官杜麗冰判刑,兩人監禁五年半。

據媒體報道,杜麗冰判刑後,竟大力表揚控方證人柯明玉、鄧志偉為「無名英雄」,稱他們自發在社區清理路障,具有「香港的精神」。(注1)但問題是:柯明玉在庭上曾承認自己為了「自衛」,向設置路障的示威者擲了兩次磚頭,而據現場片段所示,示威者撤退時,柯明玉的一方仍有人追上前扔磚,舉動難以「自衛」辯解。(注2)

我不是法律專家,不知道香港法律上什麼行為才算「自衛」,但憑常理判斷,事發時並非困獸鬥,不管哪一方開始擲磚,保護自己的最合理方法,就是馬上逃離現場,而非扔磚還擊。柯明玉的一方,跟兩個青年的一方互相擲磚,根本不涉「自衛」,而是毆鬥。

一隻手掌拍不響,清潔工之死,根本是雙方互鬥的惡果,現場並無「英雄」。若兩青年暴動罪成,身在現場而同樣擲磚的柯明玉,理應按「共同犯罪」原則被控暴動才對。但現實是,香港警察和律政司都沒有起訴柯,法官杜麗冰更稱之為「無名英雄」,恰如兩年前法官郭偉健讚斬人的藍絲有「高尚情操」,這就是李家超要「講好的香港故事」嗎?

更諷刺的是,杜麗冰在判詞中還強調,「判刑須反映法庭對維護社會秩序的決心,以及向大眾發出明確訊息,任何人不論政見為何,也沒有理由訴諸暴力。」(注3)但大眾看到的明確訊息是:同樣擲磚,兩青年被控暴動,柯明玉則獲封「英雄」,政見上站對了邊,便有大條道理使用暴力了。對不對?

不知道那個聲稱要「維護社會秩序」的杜麗冰,有否聽過「愚公之谷」的故事。據《說苑》所載,有次齊桓公打獵,因追趕野鹿而入了一個不知名的山谷。那兒桓公遇到一個老人,就問他山谷的名稱。老人說:「這是愚公之谷。」桓公說:「為什麼這樣叫?」老人答:「是臣下的名字。」桓公說,看你的樣子,倒不像愚人啊。

老人家於是將原因娓娓道來:「我之前養的母牛,生下一頭小牛,長大了,便賣掉小牛,買來小馬。之後有個少年走來說:『牛不能生馬。』就把小馬帶走了。鄰居聽說此事,都說我愚蠢,於是把這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說:「你確實有夠蠢的,為什麼把小馬讓給他呢?」

桓公雖問對了問題,卻看不透答案。你猜到為什麼老人要放棄自己的馬沒有?猜不到的話,下面是管仲的答案。

桓公回宮,翌日告知管仲此事。管仲正衿再拜,說:「這是臣的愚蠢啊!假如堯為君,咎繇為法官,國內怎會有強取別人小馬的人呢?若有人遭受欺凌,像那老人般,也一定不會退讓的。那老人是知道現在的斷案不公正,才任由別人牽走他的馬(原文:公知獄訟不正,故與之耳)。請讓我退而修政吧。」

劇情神逆轉,原來愚公才是把世事看透的智者。

一個地方「獄訟不正」,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除了令民眾覺得自己不受法律保障外,為非作歹之徒亦必覷準這個時機,乘亂作惡,結果就是「任何人不論政見為何」,都同樣有機會受到暴力欺凌,而那種暴力還可以是「合法」的。日前「爆眼少女」K宣布放棄訴訟,其實是做了跟愚公相同的決定。

若港府想顯示「維護社會秩序的決心」,請以「暴動罪」拘捕並檢控有份擲磚頭的柯明玉。香港司法是否公正,世人拭目以待。


1
https://bit.ly/3pfsqYP

2
https://bit.ly/3bPH4D4

3
同注1。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劉夢熊: 拙劣的表演,不祥的預兆

轉載: 劉夢熊

拙劣的表演  不祥的預兆

大律師、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日前在報章刊出題為「國之大義  脫離爺媳關係」的廣告,宣稱「基於據國安處稱,袁弓夷先生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中顛覆國家政權罪名」,而宣布與袁「正式脫離爺媳關係」云云。

作為一個經歷過中國內地「階級鬥爭為綱」、文革浩劫的過來人,我看畢這則廣告,不禁有「只緣妖霧又重來」之感!

首先,從法律層面講,袁弓夷是你容海恩丈夫袁彌昌的父親,只要你容海恩仍然是袁彌昌之妻尚未離婚,袁弓夷是你容海恩家翁的客觀事實是「脫離」不了的!所謂「脫離」根本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更為重要的是,你容海恩所謂「脫離爺媳關係」,無非是表明要與袁弓夷「劃清界線」而巳!而「劃清界線」,依照中共的階級鬥爭理論,主要是指政治上、思想上「站穩革命立場」,大義滅親,劃清界線。如果真的要「劃清界线」,你容海恩要做的是:依照事實證據,逐條講清楚袁弓夷到底有哪些言論、哪些行為的確觸犯了《港區國安法》,性質是「顛覆國家政權」罪名;然後在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逐點加以嚴厲批判,甚至深挖其思想根源、社會根源……以一系列言之有物、大義凜然的「批袁檄文」來顯示你容海恩的「立塲堅定,旗幟鮮明」,這才是正路!然而,香港市民未見容海恩口誅筆伐有何表現,卻見她罔顧「無罪推定」的普通法原則,明明袁弓夷尚未捕、未審、未判就急不及待拋出一紙「脫離爺媳關係」廣告,完全失去焦點,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在社會影響上是惡劣的! 

本人年青時在內地親身經歷過「階級鬥爭為綱」和文革的苦難歲月。眼見多少被劃為「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資本家、走資派」即所謂「黑七類」家屬被迫著「劃清界線」,搞「親不親,綫上分」一套,造成許多「黑七類」家庭成員為「劃清界線」而六親不認「脱離關係」的倫理慘劇。紅二代劉濤(女)貼老爸國家主席劉少奇大字報,痛斥其為「大叛徒」;薄熙來為「向毛主席表忠」,在批鬥大會居然拳打腳踢親手毆傷父親革命元老薄一波;周恩來脅於江青淫威,親自批準逮捕自己義女、烈士遺孤孫維世致其在獄中慘死⋯⋯這些只講黨性、階級性不講人性、人倫的所謂「劃清界線」的歷史悲劇,是不可磨滅的民族心靈創傷。中國內地隨著打倒「四人幫」之後,平反冤假錯案、為「黑七類」摘帽、全盤否定文革、中止「階級鬥爭為綱」、開啟「經濟建設為中心」、搞改革開放,上述帶有「階級鬥爭為綱」烙印的「脫離關係」的違背倫常做法也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人們萬萬想不到,在基本法莊嚴規定「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香港,竟然出現容海恩這類「凡事左三分」的政客,把內地「階級鬥爭為綱」、「文革造反」那一套搬來香港,令一國两制變形、走様,令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更加看淡一國兩制前景,真是今夕何夕!

再次奉勸容大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都不曾與「國民黨反動派頭子」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脫離姐妹關係」!如果袁弓夷證據確鑿被審被判「顛覆國家政權」罪名成立,你大可以在政治上、思想上與他劃清界線,加以批判;至於「脫離爺媳關係」的鬧劇,徒然是「階級鬥爭為綱」借屍還魂,毒化一國兩制氛圍,免了吧!

三十年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有遺訓:中國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一國兩制何嘗不是如此!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從統計學角度談關聯性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疫苗的異常反應要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根據調查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判斷不良反應需要考慮六個方面。首先是時間上的關聯;第二是要具備生物學合理性,例如減毒活疫苗一般不給具有免疫缺陷的人接種;第三是關聯的強度,通過統計學分析要有顯著性差異;第四是異常反應的發生本身也具備規律性,如劑量較大的疫苗導致發熱的可能性就更高;第五是關聯上的一致性,即打了疫苗的這些人是否出現了類似的症狀和疾病,症狀是否高於基線水平;第六是關聯的特異性,即疫苗是否是唯一的因素。

另外,台灣今年1月也傳出類似個案,個案接種BNT或阿斯利康(AZ)疫苗後皆發燒,後診斷血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當時回應,目前文獻並無收到有關血癌跟新冠疫苗相關個案,請醫師協助通報後,會再收集資料,若有需要會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協助。指揮官陳時中則說,當一個疫苗或藥物使用非常廣,必然碰到一些本來就會產生的疾病,「但那是一個時序關聯,要認定為因果關係皆須專業判定。」

原文網址: 內地多人控打完疫苗患血癌 官方稱待判斷 許樹昌答01:兩者無關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5654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アジア四小龍

アジア四小龍(アジアよんしょうりゅう〈アジアスーシャオロン〉、亞洲四小龍亚洲四小龙朝鮮語아시아의 네 마리 용)もしくはアジアの4頭の虎(アジアのよんとうのとら、英語Four Asian Tigers)とは、韓国台湾香港シンガポールの高度な市場経済及び先進経済に関連して用いられる用語である。これらの国・地域は年7%を超える異例の高成長率の維持及び1960年初頭 (香港は1950年代半ば) から1990年代までの急速な工業化で知られる。なお「小龍」という呼称は本概念の提唱当時、既に高度経済成長を遂げ先進国となっていた日本を「アジア唯一の大龍」に見立て、それに次ぐという意味合いで名づけられた。21世紀までには前記の国・地域は競争上の優位性に特化し、先進国・地域及び高所得国・地域に発展した。例えば、香港及びシンガポールは世界をリードする国際金融センターであるのに対し、韓国及び台湾は製造情報技術で世界をリードしている。こうした経済的成功談は、多くの発展途上国の、特にTiger Cub Economiesの模範としての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た。

空屋筆記: 「你這個撿尾刀!」

轉載: 《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2022年7月27日

「能成功受孕的精子只是剛好撿到尾刀」

從小我們都被灌輸說精子能夠成功受孕,是跟數億個精子競爭中脫穎而出,只有最快最強壯的精子才能夠成功受精。
⠀⠀
大人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從開始就是一場競爭遊戲,你不幹掉別人,就等著輸掉遊戲,所以,你也要努力贏過其他人。
⠀⠀
但其實精子卵子根本就不是這樣子受孕的。(被冤枉的精子跟卵子)
⠀⠀
如果只要有一個最快最強壯的精子就能夠成功受孕,那為什麼睪丸要生產那麼多精子,而不試著生產少量更強更壯的菁英精子呢?
⠀⠀
只要游的最快,找到通往卵子的路徑,最先抵達卵子的精子,就能夠成功受精嗎?
⠀⠀
沒有,他們會死掉。那些先到的精子都死了,犧牲了。
⠀⠀
精卵受精其實並不是一場競爭遊戲。可能更像是一群勇者聯合起來要合力克服障礙打倒大魔王才能夠成功破關解救公主的合作遊戲。
⠀⠀
最先抵達的精子根本無法穿過卵子的外殼,精子們會嘗試著用頭上的蛋白酶去溶解卵子的外殼,試著鑽出一個孔洞,蛋白酶用完了,精子力竭死了,可能連一個小縫都沒有,就要由其他精子接上繼續進攻。(畢竟卵子的體積比精子大了不只數萬倍.....)
⠀⠀
好不容易,經過前面一連串無數精子的犧牲,就會出現一個精子剛好經過已經穿好孔的外殼,成功跟卵子結合,接著呢,卵子就會瞬間鞏固外殼,不再讓任何精子進入。
⠀⠀
所以,如果你問那顆精子為什麼能夠成功受孕。
⠀⠀
不是因為他游得比較快,不是因為他比較強壯,也不是因為他比較優秀,他跟其他沒有成功受孕的精子兄弟們比起來,硬要說的話,他就只是個比較幸運的尾刀仔而已。
⠀⠀
重點是,他要擁有如此的幸運,必須依賴前面所有精子的付出,要感謝前面無數個精子擋下白血球,無數個精子探路,無數個精子協助突破卵子,最後還要感謝卵子不嫌棄。(聽說這超重要,卵子是會挑精子的,跟媽媽本身喜不喜歡那個人無關)
⠀⠀
如果沒有其他精子的協助跟犧牲,那個幸運的精子根本沒有機會成功受精。
⠀⠀
這也是為什麼,當代精子濃度會那麼嚴重的影響受孕機率,因為,如果精子濃度不夠,就算那些精子游的再快,都沒有辦法有足夠的數量攻破卵子的外殼。
⠀⠀
所以,我並不認為小孩一出生下來就是要跟人們競爭的。對我來說,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伴隨著無數的犧牲跟成全。
⠀⠀
合作,才是他們得以來到這個世上的關鍵啊。
⠀⠀
我認為這樣的故事,比原本課本上寫的動人多了。
⠀⠀
所以,下次你見到剛出生的寶寶,不要叫他去跟別人競爭,溫柔地看看他純真的臉龐,然後對他輕輕地說一聲:「歡迎來到這個世界,你這個撿尾刀的。」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馮睎乾: 這算不算「辱華」?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7月25日〕

這清華教授有穿內褲嗎?

這兩天在網上看見一張圖,似乎是中国人製作的,圖中一群年輕人列隊合照,男穿中山裝,女穿旗袍,並配上簡體字說「大学生毕业照拒绝学士服」,及「清华院长彭林教授拒绝穿学位服: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我不穿洋装」。

很多人以為照片大學生來自清華,我查一查,發現不是。這張照片早於2013年6月3日就在《人民網》刊登了,內文明言是「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92班的畢業生」;翻開圖集,那貌似夜場廣告照片的只是其中一張,另外有些相片是穿學士服的。今天網上圖片說「大学生毕业照拒绝学士服」,似是誤導(注1)。

    
不過清華教授彭林拒穿西洋學士服那句話,倒是真的。大陸多個媒體均報道彭林發表過以下一番偉論:

「中国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學位服都是西方的,而這個學位服是基督教的教袍轉變過來的,所以我從來不拍這個學位照的(⋯⋯)我在中国畢業,我是中国培養的,我為什麼穿一套這樣的衣服,這個衣服你不要覺得簡單,它背後的東西其實很多,我認同什麼,我穿什麼樣的衣服(⋯⋯)」(注2)

吓,大學也是西方學制,中国人不該吃這一套,何不復興科舉呢?

翻查資料,這彭林教授來頭不少,他現為清華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常年從事中國古代史、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儒家經典的教學與研究。」(注3)既然是中國古代史教授,彭林理應知道,三角褲是洋人發明,從前中國人是不穿的。那麼彭林穿不穿底褲呢?

即使穿底褲,彭林也要留意款式才好。以前的褲子寫作「袴」或「絝」(粵音一樣讀「褲」),大家通常叫「脛衣」(見《說文》)。脛衣只有兩個褲筒,沒有襠,穿的時候就用繩子繫在腰間,這才是中國人的正宗「內褲」,象徵他們最貼身的「文化認同」。按彭林的邏輯,「我認同什麼,我穿什麼樣的衣服」,若他不穿這種無襠袴,就是表裏不一的騙子了。

隨便搜一下,就發現這個清華教授歷年來胡說八道的鬼話也真不少。例如2019年彭林在東南大學做了一場講座,指現代人很多習慣「失禮」,比如稱呼丈夫為「老公」是不雅的,因為「老公」在古代是對太監的稱呼,並引了《紅樓夢》佐證。(注4)

看到這裏,我建議你先忘掉說話者是清華大學歷史教授,只憑常識想一想:究竟這種講法有何問題?

我首先想到的是:按照彭林教授的邏輯,我們用「先生」稱呼別人也是失禮——看過《海上花》小說都知道,「先生」是晚清長三堂子對妓女的稱呼啊。

援引《紅樓夢》這部滿清小說,根本無法證明「古代」稱「老公」即指太監。其實只要查一查辭典,彭林就知道婦女用「老公」稱丈夫,早見於宋、元。例如宋人話本小說《錯斬崔寧》:「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元人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遠做夫妻,可不受用。」

彭林也沒告訴你,以「老公」稱呼太監,是遲至明、清才出現的用法,而明、清人亦繼續用「老公」稱呼丈夫,並不覺得有問題。然則現代人講「老公」又有何失禮呢?譁眾取寵,賣弄內容農場水平的偽知識,還要裝模作樣大談「中國文化」,這才是徹頭徹尾的失禮。

沒文化其實不可怕,真可怕的,是沒文化者居然是個清華教授,而出錯的還是自己老本行。回想百年前中國,雖不免內憂外患,但清華園蛟騰鳳起,尚有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啟超諸教授,讓人悠然神往,但在今天這個號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中華文化」竟由彭林之流發揚光大,這算不算「辱華」?


1
https://bit.ly/3zvAD11

2
https://bit.ly/3zy1ucZ

3
https://bit.ly/3zvVjpG

4
https://bit.ly/3BbdKRP


建立健康習慣的方法

摘錄自《好治癒365日全健行動手冊》

怎樣有效建立健康新習慣?

有時我們會對一些健康行動躍躍欲試,要吃得健康、要做運動、要斷捨離……奈何總是三分鐘熱度,試過一兩次便半途而廢。

建立新習慣是需要技巧的,透過有策略的提醒、行動和獎勵辦法,可讓目標行為變得輕鬆並能自動化完成。

1️⃣  訂立具體的目標
先設立明確可行的目標和行動策略,有助持之以恆地執行習慣與評估進度。你是想做運動?還是隔天做15鐘核心訓練運動?試用SMART目標訂立法吧! 
S:Specific(具體的)——訂立具體明確並切合個人需要的目標
M:Measurable (可測量)——將目標量化,方便評估進度
A:Achievable(可達成)——應符合個人能力範圍和外在因素限制
R:Realistic(實際的)——目標需要合理和切合實際需要
T:Time-based(有時限)——為目標設下需要達成的時限

🌟符合SMART法則的新習慣養成目標:e.g. 這個月會設「飲水鬧鐘」提醒自己每天喝足兩公升水

2️⃣ 融入日常習慣
善用每天都會做的固有習慣,加入新的步驟,就可減低忘記完成新習慣的機會。譬如你想每天花少許時間練習靜觀,可利用每天刷牙兩次的時間,覺察刷牙時的五感感受;亦可每次洗澡時按摩身體,放鬆肌肉。

3️⃣ 善用視覺提示
於每天會經過的當眼位置擺放提示,如浴室鏡上、雪櫃門上、大門上、手機桌面加入新習慣提示,利用鮮艷顏色便利貼令提示更顯眼,而提醒字句最好簡短直接,例如在浴室鏡寫上「專心刷牙」、在書架設提示「閱後放回原位」! 

4️⃣ 誘惑綑綁法
利用心理暗示方式,將一樣想做的事與一樣需要完成的事綑綁式同時進行,那麼你想完成「喜歡的事」之慾望會驅使你同時完成「需要做的事」。比方說你想養成的習慣是每天踩單車機30分鐘,而你平時喜愛追劇,便可將「踩單車機」和「追劇」兩個行動綑綁在一起同時進行,以對「追劇」的喜愛提升「踩單車機」的動力。

5️⃣ 讓行動變得輕而易舉
總是有無限藉口讓你無法實踐新習慣?嘗試將窒礙你完成行動的因素排除,令實踐新習慣的動線更順暢。由環境開始作出改變,例如將一個裝滿清水的大水瓶擺放在桌上隨手可拿取之處,再將其他高糖飲品存放於難以觸及的櫃子深處,以提升你多喝清水的動力。

另外,亦可善用兩分鐘法則,將健康行動縮減至可以於兩分鐘內完成。簡易不費勁的小行動讓你更有動力踏出第一步及持續下去,待成功養成習慣後,再提升行動的難度。

6️⃣ 適時給予獎勵
適時獎賞可增添成功及滿足感,強化你下次完成習慣的慾望。獎勵自己時需留意時機,最理想是剛完成行動後立即獎賞,以加強獎勵和行動的心理聯繫。另外,獎勵的大小應與行動的成效或你所投放的努力成正比,小行動有小獎勵,而當你完成了難度較高的行動,再將獎勵升級。



李怡: 從論壇輝煌歲月看中國

轉載: 李怡先生《失敗者回憶錄》,2022年7月22日

從論壇輝煌歲月看中國

接任《蘋果》論壇版主編後,我一方面向一些我認識的好手約稿,如居美的孔捷生、殷惠敏等人;另方面為了讓這個版較為大眾化,盡可能選用一些寫得輕鬆也讓人看得輕鬆的文章,設立以一百字為限吸引讀者廣泛來稿的「一針集」。排除一些純屬政治表態的從政人士的沉悶稿件。很快,社長董橋對我說,論壇打出名堂了。
 
也有過小風波。曾經因為同屬壹傳媒的週刊發表一張藝人的八卦照片,被《蘋果》的對手挑撥,組織了一批批藝人和婦女團體在壹傳媒大樓外聚集,掛橫額呼口號向壹傳媒辱罵抗議。壹傳媒怯於群情,沒有回應。
 
這時董橋轉給我一篇蔣芸寫的文章,反駁這些藝人的虛偽和小題大做。我以頭條發刊。當晚,我的助理來告訴我,說報館高層有意見,要抽這篇稿。我當即打電話給已經下班的黎智英,說我可以傳這篇稿給他看,若他也認為要抽,我會另選一文補上,但明日起,請他另找人接手編這個版。黎說文章不必傳給他看,也絕不能抽,他會立即同編輯高層溝通。事情就如此解決。從此,就再也沒有高層干預我的編務了。
 
但是,外界仍有些人,通過報館高層人脈,要我刊登他們的文章。我的回應是請他們直接把稿件發去論壇的網址,我會視文章的質素做取捨。
 
許多較少在其他報紙或網頁出現的作者,被我們發現原來是寫作好手,觀點獨特,文采斐然。也有些政治取向與《蘋果》的主流意識不同的作者,如鍾祖康、李德成、盧斯達等向論壇投稿,我也都取用,有時還將他們的文章作版面的重點處理。
 
論壇的網頁也吸引了中國大陸的作家來稿,寫得較多的是曾經寫過《討伐中宣部》的焦國標,一位以「北方可可」署名的作者提供較多生動的時評。此外,著名的劉曉波、西藏女作家唯色,和體制內的劉心武也有來稿。
 
但論壇網頁最令我吃驚的,不是這些來稿,而是許多大陸人藉這個網頁賣廣告。可能那時中國的網軍還不知道forum@appledaily.com 是什麼東東,沒有屏蔽,一些大陸人就在這裡兜售他們的產品。什麼產品呢?絕大部分是「發票」,因為在中國,發票是不能公開出售的。因此賣「發票」,就是為各階層人士提供報賬領錢的工具。
 
更離譜的是出售碩士、博士的論文,寫明並非抄襲,保證過關。還有更恐怖的是出售駕駛執照、會計執照、大專畢業證書,包括醫學院的畢業證書。發票是否真能報賬,論文是否抄襲,執照、證書是否真有效,都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既有供應,就證明有市場。
 
中國在全球化之下成為世界工廠,形成政治專權、市場開放的權貴資本主義。在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共領導層不再避諱自己的子女親屬掌管能源、金融、交通、航運等民生商業重鎮的角色。在權貴資本主義氾濫下,社會貪污腐敗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道德、專業、人與人的信任蕩然無存。
 
從論壇網頁的大量兜售發票、證書之類,可見中國的地下經濟極為蓬勃。看病給醫生的紅包、家長給老師的紅包,買賣執照、證書的獲利,都不會被GDP計算在內。一個縣級銀行分行的主管,被揭發貪污竟然過億元。
 
中國官員、企業主管以至地方的小官,他們都需要洗錢,也就是把見不得光的錢,經過合法金融操作,「洗淨」為看似合法的資金。
 
香港在2004、05年之後,就成為大陸人洗錢的天堂。具體操作是在香港設立一間有限公司,以買空賣空的方式聲稱賺了大筆錢,比如買進大批鐵礦石,轉賣到另一國家,賺了一億。但買賣都只是單據,並無實物。於是黑錢得以洗淨,成本就是繳交香港利得稅的最高稅率16.5%。
 
香港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連年受財政赤字困擾。但從2004年開始,財政就轉虧為盈,接著十多年都有盈餘,而且盈餘較預算多得多。原因就是公司利得稅年年暴增。實際上就是由於大陸人大量在香港設公司洗錢所致。
 
曾蔭權擔任特首時期,據聞他曾經考慮過把商業利得稅減少一個百分點,使香港更具競爭力。但被中央叫停。傳聞中央叫停的原因,是中國受到中南美洲一些洗錢國家的壓力,這些國家抱怨香港洗錢成本太低,搶了他們的生路。中國出於外交原因,阻止香港的利得稅下調。這是我聽來的內幕消息。
 
不管這消息的可信程度如何,中共各級領導層不可能不知道整個中國社會的運作已經離不開貪腐這個潤滑劑,而香港也是所有權貴洗錢和轉移財產的最方便和成本最低的地方。
 
中國社會已經徹底變了。對中共掌權者而言,香港還要實行一國兩制,但不是有利於國家的一國兩制,而是有利於權貴的一國兩制。因此,必須去掉一國兩制中對權貴不利的規則,並力阻香港人建立一個保護原有規則的制度。這是九七後十年香港一國兩制面對的改變。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ReNews: 一個城市崩壞的註腳

轉載: ReNews,2022年6月30日

6 月 30 日,星期四,香港正常上班日,由下午約三時開始,港島中至西、九龍西、以至新界東的道路交通陷入癱瘓,隨時無定向封路、改道、公共交通延誤、停駛,全因一個人來訪。

這是一個城市崩壞的註腳。

當然會有人覺得,這城市已經完任無可救藥,也會有人認為領導人來訪封個路正當合理。

事實是,崩壞往往是在最細微的地方最能反映,為領導人封個路合情合理也不過自欺欺人。

最少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從前不是這樣的,五年前同一個人來訪,就絕不是這樣。

過去不止一次聽過警隊的「朋友」反映,達官貴人「出巡」封路,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因為要平衡-除了方便高官、確保安全,也要考慮市民和其他道路使用者。

所以過去這類封路,採取的態度是愈少愈好,到最後一刻才封路,且在高官離開後隨即解封;今天,則是能封則封、愈早愈好,將一切「安全」推到極致。

封路、塞車不是重點,背後的思維改變才是崩壞的註腳-蟻民的不便與雞飛狗走,I don′t give a fuck。

在不遠的過去,這種令整個城市陷入癱瘓的安排是不可想像的,所謂的「文官」會阻止或提出中間方案,地區人士會反彈,傳媒會將輿論轉為壓力,矯枉過正的人會被制衡,甚至要為此負責,令所有安排趨向中庸。

而今這些制衡緩衝已經全部被剪除,不特止,無論這兩天香港的平民被搞得如何雞毛鴨血,矯枉過正的主事者都不會受罰,還會獲表揚獎勵,結果是整個社會急劇向著表忠優先的方向進發,平民百姓的生活和福祉變成 non–factor,真正的 no stake in the society。

類似這些崩壞的註腳,這幾天所在有多,社民連的成員、義工和友好,連續兩日被「約談」,他們六個核心成員被國安上門「搜查」、「提示」,之後被跟縱監控;香港民意研究所原定在 28 日公布「一國兩制 25 週年中期民情總結」民調結果,結果被政府某部門約見,提示若如期公布,可能構成「保安風險」,結果宣布押後到 7 月 5 日才公布民調結果。

何其眼熟的操作。

在香港主權移交廿五年之際,習近平說,一國兩制有強大生命力,香港浴火重生;但更多人看到的,可能是在這幾天,香港正前所未有地,從內到外由小節到大事,變得更像一個中國大陸城市。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不是大膽,而是厚顏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6月9日

2022年6月9日,適值香港百萬人「反修例」大遊行三周年,始作俑者林鄭月娥最後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會,回顧過去五年政績,哽咽着說:

「儘管社會對我的工作評價不一,在座各位議員對我領導的特區政府,亦認為有改善空間,但我可以大膽講一句,我已經交出一張無愧於我自己的成績表,為我四十二年公務生涯劃上一個完整句號。」

猶憶2019年6月9日,香港市民以和平、有序、合法的方式,促請政府撤回那極可爭議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百萬人摩肩擦踵上街,把維園至金鐘的大街小巷填得層層密密,水洩不通。

所謂「眾怒難犯,專欲無成」,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無愧於民的政府,這時候必然是接納民意,作出讓步的。但林鄭政府卻對民憤不屑一顧,全日不發言,直到三更半夜(當日晚上11點後),才出一個火上澆油的聲明,最後說:

「『我們呼籲立法會以平和、理性及尊重的態度去審議《條例草案》,以確保香港繼續是一個適合居住及營商的安全城市。』

「《條例草案》將於六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注1)

就是林鄭這種視民意如浮雲、如草芥的傲慢態度,打開了潘朶拉的盒子,激發其後半年的動盪,最終更令香港變得面目全非,萬劫不復。

林鄭治港,固有民生問題未見解決,社會撕裂卻變本加厲,抗疫失敗,處理「反修例運動」更是失敗中的失敗,五年下來,林鄭真正的成績表是什麼呢?隨便舉七點吧,歡迎補充:

一、培育了一個需要承受龐大壓力的「休班」集團;

二、香港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三、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

四、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布的「2022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比去年退步68名,滑落至第148名(指數涵蓋180個國家,中国排175),新聞自由惡化程度全球第一;

五、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等西方國家都終止或擱置了跟香港的引渡協議,令香港成了名副其實「逃犯天堂」,而最著名的一位逃犯,當然是陳同佳;

六、大量港人移民,教育、醫護等各行各業人才流失嚴重;

七、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的調查結果,卸任在即的林鄭月娥,有27%受訪者給予林鄭0分,支持率僅為17%,反對率高達77%,民望淨值是負60個百分點。

成績表滿江紅,有資格問鼎全球倒數第一,鄭女士居然仍可面不紅耳不熱,講得出「我已經交出一張無愧於我自己的成績表」這句話,她需要的根本不是「大膽」,而是厚顏。說到底,還是她的數學家老公比較中肯老實(注2)。2019年,林兆波用了以下四字形容老婆的政績:歷史罪人。

完。


1
https://bit.ly/2F28e5Y

2
https://bit.ly/3xgANac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反思大學排名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關係

原文網址: 大學國際化|大學排名何以令人又愛又恨?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9110



https://www.hk01.com/%E6%B7%B1%E5%BA%A6%E5%A0%B1%E9%81%93/779110/%E5%A4%A7%E5%AD%B8%E5%9C%8B%E9%9A%9B%E5%8C%96-%E5%A4%A7%E5%AD%B8%E6%8E%92%E5%90%8D%E4%BD%95%E4%BB%A5%E4%BB%A4%E4%BA%BA%E5%8F%88%E6%84%9B%E5%8F%88%E6%81%A8

TESLA的創立人

轉載: 「能源百科」,2022年6月4日

原來Tesla係由馬斯克(Elon Musk)心目中嘅「最差同事」創立,佢個名叫做Martin Eberhard 👨🏼。

自從馬斯克成為咗Tesla嘅靈魂人物,好少人仲會記得Martin同佢拍檔Marc Tarpenning先係Tesla嘅創辦人。今日我哋就想講下Martin呢位「真.電動車之父」嘅故事。

Martin係位好出色嘅工程師,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仲係「用鋰電池造電動跑車」嘅先驅。90年代嗰陣,手提電話、掌上電腦等開始盛行,Martin就同拍檔Marc利用行動裝置嘅電池技術,研發咗元祖級電子書閱讀器Rocket eBook 📖(同而家Kindle或Kobo個樣好似㗎,詳情可睇留言)。第一代Rocket eBook係用鎳氫電池,第二代就轉用鋰電池並且成功咗。

因為咁,Martin覺得鋰電池絕對係潛能無限!佢開始思考,有冇可能用佢哋掌握嘅技術,研發一個唔只管理到2粒電池,而係可以管理接近7000粒電池嘅電池管理系統。🔋

一開始,Marc覺得開一間電動車公司呢個諗法真係好癡線。事關當時大部份電動車項目都係失敗收場,好多人覺得電動車續航力差又唔好操控,難以取代內燃引擎。但Martin自細對車情有獨鍾,所以佢做咗好多研究同資料搜集,最終說服到Marc同佢喺2003年一齊建立Tesla Motors,並搵到馬斯克做投資者。💰

3年過去,第一架有型靚仔、加速快、續航力好嘅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 🚙 面世,當時Martin喺記者會上同傳媒講:「矽谷嘅IT人依家就去教傳統汽車廠,點樣做一架令人驚艷嘅零排放汽車!」而Tesla嘅電池技術,的確鍊贏傳統車廠幾條街,改變咗大眾對電動車嘅睇法。但原來Tesla之後嘅成功,Martin已經無份參與。

去到2007年尾,即係Roadster正式推出市場之前,Martin已經被董事會褫奪咗CEO職銜,從此Martin就同馬斯克就分道揚鑣。Martin後來仲告過馬斯克添!而馬斯克亦對Martin好不滿,話佢管理不善,令到公司人才流失,供應鏈管理頻頻出錯等等,又對Tesla Roadster嘅真實成本同時間表有所欺瞞,話佢差啲就置Tesla於死地。🤯

Martin走嘅時候,賣咗好多手上嘅Tesla股份,或多或少反映出佢唔睇好馬斯克領導下嘅Tesla。唔知佢今日望返轉頭,又有冇後悔自己當初嘅決定呢?🤦🏼‍♂️

你又覺得,Tesla有今日既成就,係Martin功勞大啲,定馬斯克功勞大啲呢?留言一齊傾下!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有得食好食」的啟示

轉載: 《Anlife 》,2022年5月20日
https://www.facebook.com/135198050301655/posts/1308499286304853/

作者: 黃偉康 (安里控股主席兼行政總裁)

早幾日同一個好耐冇見嘅朋友食飯,見到佢愁眉苦臉,不斷口噏噏咁講:「有得食好食啦!」真係以為餐飯係「解穢酒」。個朋友咁愁嘅原因,係因為佢聽到政府專家話第六波即將爆發,唔知幾時又冇得晚市堂食,所以就算餐飯有幾好食都好,佢都係充滿住離愁別緒嘅感覺!

見到佢咁樣,諗住用袁國勇教授話唔使驚嘅言論安慰佢,點知佢反問:「袁國勇教授信得過咩?」聽到佢咁樣講,夾緊嗰舊叉燒都跌返落隻碟度。作為病毒學嘅權威,如果袁國勇教授都信唔過,咁可以信邊個?不過呢位朋友即時回應,佢話佢唔係對袁國勇教授嘅專業有所質疑,而係對佢嘅建議會唔會被接納,有所懷疑。

諗深一層又係喎,香港已經經歷咗五波疫情,由第一波完結開始,香港人係充滿期望,覺得已經戰勝疫情。諗唔到第二波跟住出現,之後劇情嘅發展亦都唔使多講,食肆、戲院、健身中心、卡拉OK⋯⋯ 呢啲場所又開又閂,大家早已經習以為常,本應同三五知己、親朋戚友坐低食餐飯係一件正常不過嘅事情,依家都好似係一種恩賜,要睇自己好唔好運。所以朋友講嗰句「有得食好食」,甚至乎「有得玩好玩」,似乎都真係至理名言。

係咪太悲觀?咁究竟香港而家嘅抗疫政策係咩先?與「病毒共存」已經成為禁忌詞語。當然依家日日仲有幾百宗確診個案,呢個詞語究竟啱唔啱用,其實見仁見智,但既然連袁國勇教授都話唔想再拗,咁就無謂討論啦!不過香港又係唔係繼續跟隨緊國家嘅步伐,實施「動態清零」?如果係嘅話,依家應該要封區甚至封城進行全民檢測,不過連仲有個幾月就卸任嘅特首林鄭至今都冇正面解釋過咩叫做「動態清零」,又或者香港點樣實施「動態清零」,似乎都冇官員可以一錘定音,咁香港市民又應該點樣跟?

正因為到依家都冇一個清晰嘅路線圖,所以嚟緊會唔會有第六波,唔同嘅專家、唔同嘅學者、唔同嘅議員,都有唔同嘅諗法,同時佢哋嘅諗法,邊一個會最終被特區政府接納,冇人知道,所以「有得食就好食」,其實真係一個最佳嘅應對方法。

當然,呢種咁消極嘅諗法,其實唔係咁啱。試諗吓,如果香港係一間上市公司,入邊嘅管理層、顧問、非執行董事每個人都可以就住公司嘅發展路向,一人一句、毫無默契咁公開講唔同嘅策略,呢間上市公司嘅投資者仲點會有信心,唔沽貨走人可能只係愛,亦可能係窮、止蝕唔切被迫做蟹!

所以當商經局局長邱騰華仲花時間咁去同日本領事館討論香港人去日本嘅事宜,其實佢有冇諗過香港抗疫路線圖仍然模糊不清?近期先有專家講第六波即將爆發,咁點解日本仲要放寬香港人嘅入境規定先?而且,日本人嚟香港都仲要繼續接受隔離,同一時間香港嘅抗疫態度仍然係高度戒備,咁包括日本在內嘅其他國家,自然會覺得香港疫情仍然未穩定,咁要人哋放寬香港人入境嘅限制,又係咩道理先?

所以邱騰華局長與其嘥時間去說服人哋,倒不如花多啲時間搞好內部分歧先啦,因為香港內部對抗疫都冇共識,繼續一人一句,對抗疫各自表述,同時香港人嘅心態仍然係「有得食好食」,外面嘅人又會點睇香港?同時又點會願意放寬香港人嘅入境規定?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馮睎乾: 別了,烏蠅頭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5月9日

別了,烏蠅頭

隨着「新時代」君臨天下,香港人俗稱「烏蠅頭」的十二卡列車,亦在五月六日完成歷史使命,開出它最後的一班車,令人眷慨不已。烏蠅頭的前身,是英國製的都城嘉慕列車,即俗稱「黃頭」的第一代電氣化火車。

上世紀末,黃頭儘管跟香港共同過渡九七,但在九六至九九年間經過大翻新,由內到外皆面目全非,不但車頭由黃變銀灰,車廂內的橙色座位亦不見了。但烏蠅頭跟黃頭,終究還是血脈相連的兩代火車,它們盛載的除了乘客,還有香港人無數美好回憶。

這天跟家人聊起往昔的火車——我始終叫不慣「東鐵」——才知道八十年代黃頭開出前,尤其是由羅湖回程的班車,常常有人在車廂內兜售雞髀、汽水和糯米糍。在家人印象中,賣食物的是一位阿嬸,估計是流動小販,也沒有鐵路職員出來干涉或發告票。

說着說着,忍不住就翻看梅艷芳一個舊MV。那是一九八三年,即黃頭通車後第二年。這首歌不算出名,叫〈迎風上路〉,由黎小田、鈴木武志作曲,盧永強填詞,曲風極有東洋味,旋律算悅耳,詞很行貨,有些字句亦不太通順。順帶一提,這個填詞者近年最新作品,是鍾鎮濤主唱的香港警隊主題曲〈捍衛香港〉。

〈迎風上路〉是那種老掉牙的情歌,講一名女子重遇昔日所愛,決定抖擻精神、重新上路的心情。MV內的梅艷芳初出茅廬,尚未樹立「百變」型格,現在看來難免有點兒老土,唱腔乍聽亦似小鳳姐翻版。然而我想講的不是這首歌,而是MV。

幾乎整個MV都在火車站內拍攝,梅豔芳像導遊一樣,帶我們參觀車站大堂、車廂、月台⋯⋯有個鏡頭,梅姐更日光日白站在路軌上,那個時代真是非常自由。更珍貴的是,那時電氣化火車雖已通車,但綠皮柴油火車還未淘汰,於是MV便拍下梅姐在兩款車廂內邊走邊唱,甚至她在月台上從柴油車那邊緩步走向黃頭車那邊,宛如穿梭新舊時空的「奇景」。

看〈迎風上路〉歌詞,似乎跟火車毫無關係,為什麼當年會拍這樣一個彷彿介紹火車的MV呢?我看不透。但幸好當年製作人錯有錯着,今天才能留下如此珍貴的歷史片段。

烏蠅頭的消逝固然值得懷念,但縈繞我心間的,始終是八十年代的黃頭。或許因為它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款搭乘的火車,潛意識內,仍藏着童年坐火車的快樂和興奮。又或許黃頭火車色彩比較耀眼,人在其中,恍如登上一列夢幻快車,可想像自己正馳往某個繽紛的未來。

彩蛋:

〈迎風上路〉MV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陶傑: 紀律部隊「去殖」

(轉載: 陶傑 Facebook,2022年5月6日)

特區紀律部隊進一步「去殖」,警察成為先頭部隊,繼去年逐步採用中式步操、棄用美國製左輪手槍,轉為採購國產曲尺;據稱警隊就連日常細節如口頭敬語和行動口令等均有意「棄英轉中」,各支紀律部隊學堂已轉用中文口令及敬禮,例如「Yes sir」及「Sorry sir」改為「是的長官」與「對不起長官」。

這兩句到底用普通話或引起港獨意識的粵語?應該叫「係」、「對唔住」;還是應該用普通話?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不過,香港整個「紀律部隊步操」是一種儀式(ceremony ),而「儀式」是文化。例如陝北農民的「跳大神」,來自遠古殷商的祭祀舞蹈。而「紀律部隊」的步操,是洋人帶進來的「殖民文化產物」。「太平天國」之亂,李鴻章接受英國駐華外交官韋妥瑪建議,聘英國教官來華,以體育精神專教操兵。「立正」(Attention )、「稍息」(Stand at ease )、「向右轉」(Right turn )、「向右看齊」(Eyes Right ) 等口令,亦皆「殖民主義口令」,後來由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模仿,因此你今日聽到的這等中文口令,全是國語,而不是粵語。

而Yes sir 和sorry sir ,當然亦屬英語語境,也引入香港,加強對主人的服從意識。當年威海衛山東警亦為英國人訓練,Yes sir、sorry sir,若以山東人的國語如何吶喊,感覺上有戲劇性的奇怪,亦未可考。

然而中國人民當家作主,顯示民族主權,若要廢除英語口令,不止警隊步操,香港機場的控制塔,指揮飛機升降,一向用英語,對大陸的東航民航飛機師,不、中國叫做飛行員,形成諸多溝通不便。以後香港「面對內地」為主,通關之後十班飛機九班往來大陸,香港機場控制塔的工作語言也應該去殖,一律改用普通話。而且不知這個行業的香港人會不會移民?若出現職位短缺,事關真正的安全,由大陸輸入控制塔指揮員亦急不容緩。以後偶有英航飛機來港,起飛前除了提交名單,也應該叫英國飛機師在倫敦起飛前先練熟中國香港赤鱲角機場控制塔口令的那幾句,否則飛機升降有個三長兩短,責任當然全在英方啦。

「步操殖民屈辱說重頭」
陶傑披藏:https://patreon.com/tokitchannel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鍾劍華: 「不願作逃兵,無奈需避秦」

〔轉載鍾劍華: 「不願作逃兵,無奈需避秦」〕

我今天離開了香港,打算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本來一直都沒有移民之念,畢生的職志與擔當,都在香港。我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絕大多數親人都在香港。我也視香港為裁培育成自己之地,年少時便以貢獻香港,改善社會為志業。現在只能盼望天地會寬闊一些,空氣會新鮮一些;少一些明目張膽的謊言,少一些寡廉鮮恥的虛偽;不需要忍受天天來自官方的撕裂與挑撥,不需要思慮時時可以隨意轉移的那些紅線會有天針對到自己。

也不想讓很多愛護我的、關懷我的親人及朋友,繼續為因為難以預計的污濁與黑暗而為我常感憂慮。更不願耆年父母為可能發生於我身上之事而憂戚。只抱歉不辭而別,遺憾未能與各位一一話別。

我在香港評論了社會事務及公共政策幾十年,我雖然不是學生活動的積極分子,但大學的時候已經延續中學已經開始的社會參與。當年我親眼見證了殖民地時代由相對封閉走向較公平開放。政治制度雖然不是完全民主,但一直有進步,對人權及自由的保障也不斷提升。以制衡權勢、調和紛爭、保證最大可能公平的法治,也越來越得到信任。可惜這一切竟然會在主權移交25年後的今天變成明日黃花。

英國人沒有承諾過香港人什麼,但那個殖民地政府尚且還能夠展示現代文明的某種風範。相對於今天,這吊詭地成為被某些人形容為曾經在殖民主義鐵蹄下成長及生活過的我輩之大幸。相對於這種過往,更令我感念慨嘆,是在這個所謂強國盛世下的新世代,竟然要如十年浩劫前後那些所謂同胞般,無奈被迫沒有選擇地接受那種以蒙昧世人為目標的洗腦。

今天這個主權政府作承諾的時候大辭炎炎,七情上面,結果又是如何?我輩看到的,比聽來的,比某些人張口說的,更有力地證明了什麼叫做野蠻與無恥。

一個社會有多元意見才是正常,一個社會有反對聲音才會進步發展。正因有這種信念,正因制度曾經能夠給予這種保障與信心,我一向抱持原則,只講真心話,只講相信的,從不依附及討好權勢。我可能會判斷錯誤,我可能會資料不準確,我可能會有偏見,我可能會有盲點,因而我可能會講錯了、判斷錯了,因而需要道歉,甚或有時可能事後悔怪自己說得太快太多太草率。但我慶幸,從來不需要因為要達到某種不足外道的原因而公開講一些違心的說話。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薄盡綿力,擔當一個讀過少少書的人應為大眾盡最起碼的道義責任,也希望能夠令香港這個我出生我成長的社會變得更公平一些,制度也更完善一些。

當前的香港,已經容不下真心說話,只容許謊言與假話。對於我等仍然有些頭巾氣的,香港可能已經不是可以免於威嚇而正常生活的地方。

最感遺憾的,是看到這裏回到一個比我立此人生職志之前早更多的原點。很多承諾過、保證過、達致過的事物,都好像事如春夢,實在令人十分遺憾,十分難過,十分痛心。

我對很多前輩及同輩仁人不斷被威嚇打壓感到憤怒,對很多年輕世代因為敢於爭取而身陷囹圄而感到憂戚無奈,對於香港的新生代只能被灌輸而不能得知真相或作多角度的辯證思維而感到傷感不忿。我自己也不願意被制度的蠻力拉向淪落倒退。

一直堅持不被恐懼支配,過正常的生活,做我多年來都在做的事,竟然會惹來無休止的滋擾,來自權勢力量或明或晦的威嚇。我盡量避免被威嚇與恐懼支配,在離開香港之前夕,我仍然繼續做日常的工作。但窮得只有權勢的黑手、騎劫制度的霸力、爬糞尋租的那些嘍囉,仍然是張牙舞爪。而應該作為體現社會公義及仲裁社會紛爭的公權力機構,不斷公器私用,不斷假公濟私,不斷煽惑挑撥,不斷狐假虎威,令人感到十分失望,十分憤怒。

我不願意委曲求全。我清楚知道我被承諾過什麼,我也相信我們的社會能夠達致更多,我們也值得有更好的。我也清楚知道當我們同意以《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時候,那個願景原來是怎麼樣的!

如果要扭曲如蛆蟲,或者把扭曲了的現實荒謬視作正常,於我而言,將會是十分痛苦的事。因此,在平衡過方面的因素及考慮之後,不得不出此下策。這實在不完全是我的刻意追求,就算不能說不是心甘情願,也肯定是一個十分無奈的決定。

我知道有些人說,離開了香港,就是逃兵,就不要講風涼說話。但我知道很多為了避秦而去到海外的朋友,其實都一直是心繫香港,希望繼續為香港做些事的。在香港的時候,我對香港的社會事務,對各種政策,對公共行政,就算不算是瞭如指掌,仍然都是盡力了了於心的。離開了這個根,不知能否繼續準確掌握香港的情況,也知道不一定可以清楚感受香港人的脈搏。但我仍然願意盡力而為。希望各位朋友,繼續幫助我。

我願意嘗試以這種方式,演繹另類的「離土不離鄉」。我希望可以繼續做我一直做開的事,繼續為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而努力,仍然希望「能夠令香港這個我出生我成長的社會變得更公平一些,制度也更完善一些」。

我以前寫過一篇遊記,題目是「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以前的每一個旅途,最後一程便是回香港這個我的家。這一次不算是旅行,也是我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的時候最沒有旅行情緒的一次。但我始終是走上了這個行程,行程還未開始,但我知道,我仍然會以「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作為這一行的目標。

期待他日可以與各位再次舉杯暢敘,香港與英國相隔九千多公里,千里共嬋娟,但願人長久,去到哪裏,也與各位朋友同道互祝安康。

鍾劍華
2022年4月24日
於香港往英國的行程上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A老師

[譚蕙芸: 行山鞋]

我在大學教授人物專訪,談「受訪者外形及衣著」。由於學生都認識老師,我常幽同事一默。我問,A老師常穿什麼鞋?無論上班還是赴宴,他永不脫下行山鞋。配襯不同素色優閒服,準備隨時爬山去一樣。

我再把一個爛蓉蓉手機套展示,其實是早年和 A 相處,看不過眼再拍下來的照片,我問同學:「看到受訪者手機套又舊又爛,他又不是買不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恥笑他的爛手機套,他總愛駁嘴:「是特意的,小偷看到這樣破爛,便不會起貪念,多聰明的掩眼法。」

A生活樸素,不愛奢侈品,和他出外公幹,年輕人愛購物,去逛outlet是最受歡迎活動,他總是蹓去逛博物館。

A上山下海達專家級別,會穿上救生衣跳下海中「綑邊」,被激流推向怪石,聽他解釋當中樂趣,我聽着也覺危險。

我不太敢跟他去,怕自己體力不繼。

終於有機會跟他爬山,天呀,像看到另一個人。

平日他在市區走路沉穩緩慢,在陡峭險要的山嶺步履卻敏捷輕盈。似乎大自然把他內心原始的真我釋放出來。他可以背着懸崖,雙腳掌像吸盤一樣抓着石頭,臉上泛起的笑容和光采,像個看到玩具的孩子一樣滿足。

當我們這些城市人在石頭上狼狽爬行,他卻像猴子連跑帶跳彈到百米高山腰,從高處拍攝我們揮手的照片。

午飯時間,他帶我們坐在石灘休息,別人從背包掏出各式美食外賣,他只是啃着一排無饀麵包。他教我們竪起耳朵,細聼海水穿過鵝卵石的朗朗聲響,那才是真正的盛宴主菜。

他不像香港人般現實市儈,他求學是為了解世界,寫作是為啟發別人。

他有一顆流浪的心,把全世界荒野都走遍了。教書的時候,他數算自己去過多少個國家,每個晚上不知道是否有瓦遮頭,就是享受足跡踏遍天崖海角,見識文化之廣,自然奇觀之壯。

他一開口,第N次述說去亞馬遜森林探索晚間昆蟲的故事,復活島的怪石故事,我常取笑他「又來了」。

但當我親身跟他去看西貢海邊,觀察那個育養小蟹的潮池,他教我們要爭取潮漲前爬完山路,否則就沒有回頭路。

那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人生際遇的隨心,原來是讓我們體會在亂世之下自處的智慧。

今天,我終於見他脫下了行山鞋,換了一對沒有鞋帶的輕便鞋,走另一條崎嶇的路。

(原刊明報專欄,此為改寫版)

(註:2022年4月12日香港資深新聞人區家麟被警方國安處上門拘捕,被帶返警署扣查17小時,至深夜獲准保釋。區家麟涉「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被捕,與去年「立場新聞案」相關。)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德國之聲: 「香港移民潮: 為何親中藍絲也撤離?」

原載:

 https://www.dw.com/zh/%E9%A6%99%E6%B8%AF%E7%A7%BB%E6%B0%91%E6%BD%AE%E7%82%BA%E4%BD%95%E8%A6%AA%E4%B8%AD%E8%97%8D%E7%B5%B2%E4%B9%9F%E6%92%A4%E9%9B%A2/a-61475091

國安法實施至今不足兩年,香港淨移出人數高達32萬人。最新民調顯示四分之一港人計畫移民,其中非民主派擬撤離的比例上升。德國之聲訪問兩名「藍絲」香港人,瞭解他們為何寧願背負「背叛」的罪名也堅持舉家移民。

兩個月前,55歲香港商人Chris(化名)完全沒想過移民。兩個月後,他已經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

Chris在香港土生土長,與太太育有兩名子女,是典型的中產家庭。2019年反送中運動,他反對暴力示威、支持警方鎮壓抗爭者,立場屬於建制派的「淺藍」,「不要什麼都說要自由,不要妨礙經濟令我沒飯開(沒生意)」。

他對德國之聲形容,自己「心系中國但不是共產黨」,不過也不希望政權倒臺,恐怕中國因此陷入戰爭和內亂。他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尤其是港人在大灣區可以大展拳腳,有計劃北上發展銷售團隊。

然而這一切在去年底改變。12月他陪同念中學的兒子赴溫哥華升學,本來計畫安頓好兒子就回港,未料香港政府因應Omircon疫情,1月初對英國、美國、加拿大等9國實行航班熔斷機制「禁飛令」,他被迫滯留當地,歸家無期。

期間適逢溫哥華大風雪季節,起初非常不適應、歸心似箭,後來為了打發時間去爬雪山、做義工、上興趣班,認識更多本地人和文化,慢慢融入加拿大生活,並欣賞當地「政策以人為本,活得有尊嚴,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同一時間,他隔海看到港府處理第五波疫情的手法,對當局徹底失望。「政府和高官以政治正確、不掉烏紗為優先,只著眼於壓低確診數字,交功課給上面,過程中不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林鄭形容抗疫是在打仗,其實意思是打仗總有人會犧牲,上頭下了軍令就一定要做到。」

「很多老人家被迫在寒風中、下著雨在醫院外面露天排隊,這一來毫無人性,二來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我會擔心我93歲的外父和太太日後如果有事,他們的醫療和生活需求不被政策層面去照顧。」

他認為即使特首換成李家超,結果也一樣,不看好香港未來數年局勢。「特首換了,下面的行政團隊還是一樣,起碼要35年才能換血。他接下這個爛攤子,未來幾年又會消耗時間在政治任務,這會直接影響我的民生。我作為納稅人、是香港政府的客戶,但產品很差又投訴無門,它改善不到產品,那我就轉用另一家公司吧。」

Chris索性「就地移民」。受惠於加拿大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推出的「救生艇計畫」,他在溫哥華報讀了碩士課程,今年7月入學,期間兒子可以在當地免費讀書,最快14個月內畢業後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到時連未滿22歲、身在香港的女兒也可以一同申請。他坦言自己很現實,付2.6萬加元(約1.9萬歐元)學費就可以一家移民,「計算成本後覺得很划算」

 

過去兩個月10萬人移出

 

根據香港入境處數位,202071日《國安法》實施之日起至202242日,由機場淨移出的香港居民高達32萬人,這相當於兩個灣仔區的人口,連特首林鄭月娥也在3月底承認,香港人才流失「是不爭的事實」。

淨移出人數在2022年加速飆升,單是今年2月和3月已有近10萬人離開,較去年同期的1.1萬人增加近10倍。香港學者梁啟智分析,如此大幅增長與香港爆發疫情有很大關係,過往香港較世界其他地區安全,不少人願意留港,但當香港不再安全,留港的理由就不復存在,而其他促使他們離港的理由也相對變得重要。

 

防疫政策令香港淪孤島

 

44歲建制派商人陳先生來說,疫情也是移民的導火線。他一直與中國內地關係密切,過去二十年在上海、山東等多地有投資及生產項目,但去年底開始籌備移民,明年初將與太太和兩名7歲和3歲的孩子,搬到加拿大多倫多定居。他對德國之聲說:「我掙扎了很久,工作上要放棄很多,但這一刻家人最重要。」

陳先生原打算待大女兒小學畢業、打好中國文化基礎,才送她們去海外留學,但過去兩年多疫情下,大女兒有七成時間都沒有回校上課,「距離我當初希望她學好中文的目標有很大落差」。在防疫限聚令下,假日不能帶女兒如常上教會、做義工,或每年一次出國旅遊增廣見聞,影響孩子的全人發展,遂決定提早動身移民。

香港第五波疫情似乎印證了他移民是正確的選擇,他表示對港府管治水平非常失望,「有一年時間准備仍然這麼不堪一擊」,疫情也暴露了香港的尷尬定位,在國家政策和世界主流之間搖擺不定。「你要不就堅持清零、與內地通關,要不就全面開放、與外國通關,任擇其一都可行,我都會支援——如果和內地通關我就和內地做生意,如果和外國通關我就和西方做生意。但香港兩邊都不接軌,變成四不像,淪為一個孤島。」

17%非民主派擬移民

         有跡象顯示,越來越多像陳先生和Chris這類中產建制派家庭,加入這一波香港移民潮。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3月底的民調結果,受訪者中有計劃移民的有24%,較半年前的調查上升4個百分點;調查細分民主派和非民主派支持者的回應,自稱非民主派支持者有17%稱有計劃移民,較半年前上升5個百分點。

問及受訪者的移民原因,35%人回答是「個人自由」,「家人的前途」和「香港的政治」分別有16%​​另外被問到對未來政治環境的意見,只有27%受訪者表示有信心,58%受訪者表示無信心。

在香港經營移民顧問公司的胡康邦對德國之聲表示,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生意額每年增加近四成,現時每月平均接獲500宗移民查詢、4050人簽單,近日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宣佈參選後,查詢個案也立即增多。他直言:「我們就是香港的寒暑表。」

胡康邦透露,客戶當中約十分之一估計是建制派,或有中國內地背景的人,即早年移居香港的內地人,當中不乏上市公司主席。「從殖民時代、英國的制度,到現在中國的制度,無論你喜歡哪一種,今日的香港的確是改變了,這些人也看到這個改變,認為始終是外國比較安全,無論是財產還是人身方面的安全。」

他說沒有子女的夫婦傾向「用錢買居留」,投資葡萄牙、希臘或土耳其等地的項目,每年在當地住幾天就可以永久居留,最低入場費僅28萬歐元。有子女的家庭則因為教育制度而選擇英語國家,其中愛爾蘭成為踏腳石,「尤其是在中國內地出生的人,沒有BNO,他們想幫子女拿到愛爾蘭護照,日後可以去英國讀大學」。

 

憂港變單一

事實上,溫和建制派也不願忍受國安法時代下的動盪。陳先生多次強調安全和穩定,指出香港回歸25年「應該改的都改了,但越改越差」,管治水平也不濟,「之後會不會國內派些高手來管治呢?到時又會有另一波震盪」。他表示長遠來說仍看好香港,期待和內地有更好的融合,但在香港穩定下來之前會避險。

移民到溫哥華的Chris則重申反對暴力、「最討厭看到人吵架」,但現時政策只是把政治矛盾強行壓住,並沒有解決問題,比如「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立法會清一色建制派。「我一向討厭民主派,但也投過票給民主派候選人,因為我覺得議會不可以只有建制派的聲音。民主派很不濟,但就算他們十句有九句都是廢話,只要有一句有建設性,對社會都是有價值的。沒有反對聲音,權力是會腐化人的。」

教育也變得單一,他擔心隨著中國與西方日益對立,香港在「國安任務」下只會「教一邊」,兩名子女「仍處於發展的視窗期」,不希望他們思維受限。「我不反對國民教育,但反對只有偉大了我的國的教育,如果刻意貶低人家,不停說美國佬、英國佬怎麽不好,下一代的眼界只會越來越窄,少了一份謙虛去欣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現在的教育制度很窒息,因為年輕人反政府,就用教育令他支持政府和國家,這是功能性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好。」

資訊環境也變得封閉,Chris說向來討厭《蘋果日報》,認為該報如涉煽動而被關閉是「合理做法」,但此舉所造成的寒蟬效應,導致立場新聞等網媒相繼停運,他並不樂見。「傳媒應該建設性批評、文明地罵,但國安法下人人都怕中招,什麼都自我審查。以前香港百家爭鳴,罵共產黨的、親共的、親台的、文人辦報的,什麽報紙都有,連跑狗、跑馬都有報紙!沒有人管你,就是香港最好的時候。」

被深藍批「叛國」

不過上述想法,Chris對記者表示很少跟身邊朋友分享,其移民過程也非常低調,因為身邊不少深藍人士「思維太單一」,認定移民就是不忠誠、背叛,或者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他說曾向一位藍營朋友透露移民意向,對方用了很多時間「曉以大義」。「她不斷跟我講未來是大灣區機遇,有爆炸性的機會,一定要留下來發展云云。我之後都不會跟深藍多講,費事解釋那麼多。」

育有兩名幼女的陳先生也表示,深藍人士標簽移民的人是「叛國」,但他自言沒有包袱。「因為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理性的人,我是為了小朋友的將來而走。我愛國是另一回事,我在加拿大也愛中國。」

不像「黃絲」走難心態

九七移民潮的港人不少是抱著「買保險」的心態,打算取得外國國籍後回流,屬於「移民不移居」,但不少學者分析指《國安法》引發的這一波移民潮,大部分人是「有去無返」。

不過對於兩位「淺藍」建制派而言,他們並不打算永久離開故土。陳先生強調自己的根永遠在香港,有朝一日會回來。「如果穩定了香港,疫情也過去了,我會想回來,老了也想返香港退休。我也相信小朋友在外國學習完,長大後可以回國內工作、發展,吸收了別人的好東西,再貢獻自己愛的地方。」

Chris也形容「我不是典型移民」,不像很多「黃絲」抱著「走難心態」,把香港的東西連根拔起,到外國「寄人籬下,settle for the less(退而求其次)」。他無意出售香港房產,會在香港保留基地,甚至不忘到大灣區發展的夢想,「如果香港真正融合9+2大灣區,同時保持與國際的交流,我希望可以把西方的先進思想引入內地為他們做coaching」。

他期望《國安法》會像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實施的「遊蕩罪」一樣,「當社會不再擔心有暴動,就不會再執行這條法律,而不是被「拿著雞毛當令箭」作為尚方寶劍」。在這場風波過去後他會考慮回去,但在此之前,他已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