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像塑膠般脆弱的愛情

時隔三個年號 35年後才爆紅的神曲「Plastic Love」

https://www.likejapan.com/entertainment/plastic-love-mariya-takeuchi/


突然のキスや熱いまなざしで

可別因為突如其來的親吻或是火熱的眼神
戀のプログラムを狂わせないでね
就讓戀愛的程式崩潰掉喔
出逢いと別れ上手に打ち込んで
從邂逅到分手的全套流程我信手拈來
時間がくれば終わるDon't hurry!
時間到了結束掉就好 無需急躁!
愛に傷ついたあの日からずっと
自從被愛情深深傷害的那天起
晝と夜が逆の暮らしを続けて
日夜顛倒的生活就伴隨我到現在
はやりのDiscoで踴り明かすうちに
投身於流行的disco里忘情舞蹈
おぼえた魔術なのよI'm sorry!
我就只學到了這些把戲 對不起啦!
私のことを決して本気で愛さないで
千萬不要對我動了真情
戀なんてただのゲーム
戀愛於我不過是個遊戲
楽しめばそれでいいの
玩得盡興就夠
閉ざした心を飾る 派手なドレスも靴も
掩飾我封閉心靈的氣派禮服和鞋子
孤獨な友だち
都是我孤獨的夥伴
私を誘う人は皮肉なものね いつも彼に似てるわ
邀請我的人淨是卑鄙膚淺的傢伙 個個都像他一樣
なぜか思い出と重なり合う
不知為何思緒和過去的記憶重疊
グラスを落として急に涙ぐんでも わけは尋ねないでね
別問我突然掉落在酒杯里的眼淚是為了什麼
夜更けの高速で眠りにつくころ
倒在深夜的高速邊昏昏欲睡之時
ハロゲンライトだけ妖しく輝く
只有路燈妖異地發著光
氷のように冷たい女だと
真是冰塊般冷淡的女人啊
ささやく聲がしてもDon't worry!
被別人偷偷地嘀咕 別在意!
I'm just playing games I know that's plastic love
我只不過是在遊戲人生 我曉得那不過是如塑膠般脆弱的愛情
Dance to the plastic beat Another morning comes
伴著我脆弱的心跳舞動 另一個清晨又來臨了
I'm just playing games I know that's plastic love
我只不過是在遊戲人生 我曉得那不過是如塑膠般脆弱的愛情
Dance to the plastic beat Another morning comes
伴著我脆弱的心跳舞動 另一個清晨又來臨了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雜種遺民

〔轉載: Moyashi- 後香港的「後香港人」,2023年12月22日]

寫了幾篇關於離開香港的人,最後還是要寫一點關於留在香港的人。 筆者幾近一半的朋友都離開了香港,換而言之就是還有一半留下。留下來的不一定生活困苦,尤其任職公務員(包括學校老師)的一群,薪水和市場沒有掛鈎,收入沒有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另外北水雖然收緊,但始終有人有方法賺那一筆錢。然而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明顯會感受到走下坡,機會愈來愈少。 除非打從心底相信由治及興的好處,身處香港的香港人將會愈來愈強烈覺得自己是「被遺下」的 —— 不是自己「選擇」留下來,而是因為走不了,才會生活於這個城市。許多朋友親戚都遠赴他鄉,不論苦或甜都已經展開了第二人生。即使多信誓旦旦地說要與香港共存亡,也免不了會在夜闌人靜之際,想像自己當初如果遠走高飛,結果會不會很不一樣。 遺民的論述將會生長得很快,原因可以是因為外面的人可以說很多,而且傳播得很快,但裡面的人很多話都不能說 —— 技術上你的確能說,但只有一次言論自由的機會。話語權的落差會造成身份認同的差異和對立,擁有 2010 年代記憶的世代也許會黯然接受時代的轉變,以失敗者的身份默默生活,但今後才開始抬頭的世代不會跟你客氣。 當生活在地理香港上的人不滿「遺民」的標籤,決心建立自主的身份認同,但論述的可能空間都會高度政治化,而且與大陸各種人和事都離不開關係。因為這些複雜的政治社會關係會漸趨透明,像中國大陸今天的社會,像空氣一樣地存在,身處其中的人無法簡單察覺,無論做甚麼說甚麼都會帶著這些政治關係的氣息。 於是在後香港的香港人無論如何掙扎表達自我,在離散社群的眼中,總是不再純正的文化身份,是被北方洗腦統合後的雜種遺民。生長在香港的香港人才是香港人,抑或遠走外地的離散香港人才是香港人,這將會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話語權戰爭。這場戰爭的背後,是嘗試在有限空間中尋找自主可能性的「後香港」香港人,以及在混亂交錯的地政空間中,執著於抓住主體身份尾巴的離散香港人。話語權戰爭或者也屬於香港人身份的一部分。 沒有哪一邊是對或錯,因為「純粹香港人」只是為了應對存在危機而生成的神話產物,在抽離的角度看,話語權戰爭或者也屬於香港人身份的一部分。

原文網址: https://www.cup.com.hk/2023/12/22/moyashi-post-hongkonger/ | *CUP媒體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對付「老人除」

轉載:
https://liff.line.me/1544998575-dRP8PO9n/v2/article/EX5Dwpv?utm_source=copyshare

上討論區見到有女生發帖求救,指男朋友皮脂分泌旺盛,容易油光滿面,有次搣佢塊面除了觸感油油腍腍外,指間還殘留油臭味;此外男朋友就算用不同種類洗髮劑,頭皮頭髮仍有一陣「麥當勞炸薯條」的油膱味,苦惱解決方法。

這種臭味有別於體臭,而是俗稱「老人除」或「老人味」的加齡臭。

老人味原因 不是老人獨有

之所以叫「老人味」,是因為隨著新陳代謝減慢,皮脂氧化所產生出的油臭味,而一般會在中年人或老友記出現。然而老人味並非年齡才會出現,就算是女性,只要年過30歲之後也有可能出現。只要皮脂分泌旺盛的地方,殘留皮膚表面的代謝產物脂肪酸和過氧化脂質,因為氧化反應而轉變成「壬烯醛」,令出油部位散發出像髮蠟、油膱、舊書的老臭味;如果有吸煙或酗酒習慣,老人味會更加濃烈。

踢走老人味方法3招

老人味源自皮脂氧化反應,只要對症下藥,由減低皮脂分泌、抑制氧化和辟味三管齊下,便可有效減低老人味的困擾:

  • 低皮脂分泌:流汗時記得抹乾汗水,另外從飲食習慣入手,少食肉類、油膩、煎炸和重口味食物;少沾酒類,因為酒精能損肝功能,導致增加皮脂分泌。
  • 抑制氧化:最直接是平日多攝取具抗氧化作用的營養素,如紅蘿蔔、番茄、綠茶等含有維他命A、C、E及多酚類。
  • 辟味:原來葉綠素有抑制包括口臭、體臭及老人味的作用。

至於洗頭後仍有臭味的問題,日本有研究發現壓力會促進頭皮分泌產生臭味的脂肪酸,因此應試從日常生活減壓開始。另外洗頭時不妨用洗髮油為頭皮按摩,放鬆頭皮,也能減低這種代謝臭味的產生。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什麼叫優秀員工?

日本第一文具品牌高層觀察:最優秀的工作者,會邊思考邊做一件事

轉載: 《商業周刊》,2023年11月23日。

很多人會認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作者擔任日本最大筆記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在與優秀工作者共事時,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一邊思考,會一邊做筆記。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2點,就能簡單上手。
我在日本最大的筆記本公司「國譽」(KOKUYO)工作30年,是「工作風格研究所」的所長,這是一個關於工作方式與創造環境的部門。我也是國譽整間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

在與日本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交流時,遇見許多社內、社外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這些接觸,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

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共通點,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會一邊做著筆記,一邊思考商品企劃、市場營銷,並提出給予顧客的建議。

一談到筆記,很多人會認為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當你接觸到外界大量的資訊與事件,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只要用文字記錄,思緒就會變清晰。

在寫筆記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啊,原來這就是罪魁禍首!」用語言將頭腦中模糊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再從筆記中的文字,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只要反覆進行,就能不斷鍛鍊自己用頭腦思考的能力。

只把筆記當備忘錄就太可惜了
很多人會覺得,做筆記很麻煩,遇到事情只想憑藉直覺反應。然而,筆記術這門學問,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麻煩,但透過筆記來磨練對於資訊的敏感度,的確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與行動速度。

能夠與身邊的人更好的交流,困難的工作也不再成為阻礙,最終帶給你的將是富裕快樂的工作與生活。

有許多人被問到「今後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搬出新聞上看到的名人採訪來現學現賣。而在會議上被要求提出有創意的提案時,就會拿多數同事的意見來當擋箭牌。

即使事關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遇到問題時,腦中還是只會浮現出雜誌上讀到的資深工作者跳槽與勵志故事。

到底有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還是人云亦云?一定會遇到有人對你抱持這種懷疑的時候。要如何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發想,進而身體力行呢?

不能從固定的框架中去尋找,這只會得出與他人相同的答案,而要從接收到的訊息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判斷,才能得出只屬於你自己的結論。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透過筆記來執行。

很多人誤以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重要事情的備忘錄」,其實筆記是用來激發「思考能力」的重要利器。

不擅長做筆記的人,恐怕常常面臨以下壓力吧?

「雖然知道筆記的重要性,但我就是做不好啊。」
「把覺得重要的事情都寫下來了,結果完全派不上用場。」
「翻開筆記本想開始思考,卻不知道怎麼下筆,浪費好多時間。」
「下定決心要做筆記,卻無法養成習慣。」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以下2點,就能簡單上手:

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這不是只有我個人的獨門技巧,而是從許多成功人士的筆記中,觀察得來的結論。或許作法多少會因人而異,但原理卻是相通的,這樣做的優點包括:

1.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從數量龐大的情報中,找到自己覺得有用的資訊。
為了取捨情報,提高對資訊的敏感度,逐漸培養出「自我思考」的能力。
2.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能夠得到具備原創性的發想。
讓自己能更積極的表達想法。
將寫在筆記上的東西互相結合,提高創造力。
將以上2點關於筆記的要點,變成常態性的習慣,就能大幅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思考」不是無中生有的行為
思考這檔事,並不是從零開始,無中生有的行為。而是在遇到狀況時,運用自己過去累積的知識、經驗、價值觀,把「思考要素」結合得到的資訊,構築成完整的想法。換言之,就是「編輯」成自己「答案」的一種行為。

會思考的人能夠掌握局勢,讓自己的思考內容不斷隨情況改變而不斷更新,再將接受到的情報編輯成適合的應對方式。

相反的,不擅長思考的人面對狀況時會過分樂觀,把自己的做法套到別人身上,表現得理所當然。

有個詞叫做「停止思考」。說的就是應該動腦筋多想一下的事情,卻只憑直覺反應,而疏於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挖掘不出更好的新點子。

當你開始認真思考時,首先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被常識所束縛而不知變通呢?」,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達到深入思考的標準,這種行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有在思考。

「重要的是哪些事情?」
「哪些東西對你來說才是必要的?」
「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自己有沒有漏掉的事情?」
「自己有沒有掌握事情的本質?」
「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該如何把這些要素結合起來?」
「做事情時的先後順序?」

一邊做著這樣的自問自答,一邊把腦中浮現的想法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當聽到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要只是單純把內容記錄下來。

「哪些內容是重要的資訊?」
「這對我來說有參考價值嗎?」
「感覺邏輯似乎說不通?」

將聽到的情報,通過大腦進行過濾,最後才進行記錄,才能對自己的思考能力產生幫助。

自己究竟該考慮哪些事情,確認重要與不重要的部分,這樣說或許有點嚴格,但無法寫出好的筆記,就是你不懂得思考的證明,筆記需要你好好動腦才能寫得出來。

今後我們將踏入數位化的時代,並且我認為筆記的重要性將變得更高。理由是,AI化與機械化之後,將會對人類的創造性與發想有更多的需求與必要性。

聽到創造性與發想,或許會覺得很困難,但其實套用到下面這些事情都是適用的:

制定有原創性的企劃與提案。
重新審視並改善行之有年的傳統做法。
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會議上突破困境。
在任務中發揮自己的領導作用。
挑戰公司內沒人敢接的新工作。
尋找新舞台,對自己的職涯重新規劃。
在人生的分歧點上,描繪對於工作、生活、家庭的想像。
創造性這個概念,乍聽之下是讓你從無中生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將平時接收到的資訊融入自己的知識中,對於眼前的課題,一邊寫下自己的見解,一邊找到「就是這個!」的關鍵點,這才是創造的過程。

展現獨特的部分,加入與眾不同、具備「原創性」的發想,才能創造出「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答案」。

「這是我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答案」,或「這才是我想做的事」,諸如此類連結信念的思考。筆記的本質就在於為了找到「自我」而存在,同時也是其價值所在。


摘要
很多人會認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作者擔任日本最大筆記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在與優秀工作者共事時,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一邊思考,會一邊做筆記。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2點,就能簡單上手。

我在日本最大的筆記本公司「國譽」(KOKUYO)工作30年,是「工作風格研究所」的所長,這是一個關於工作方式與創造環境的部門。我也是國譽整間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

在與日本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交流時,遇見許多社內、社外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這些接觸,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

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共通點,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會一邊做著筆記,一邊思考商品企劃、市場營銷,並提出給予顧客的建議。

廣告

1天只要7元!商周讓您隨時掌握最新商業財經資訊!
【百大顧問4.0】高績效領導教練高啟賢,帶你掌握內外兼修的領導力
一談到筆記,很多人會認為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當你接觸到外界大量的資訊與事件,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只要用文字記錄,思緒就會變清晰。

在寫筆記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啊,原來這就是罪魁禍首!」用語言將頭腦中模糊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再從筆記中的文字,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只要反覆進行,就能不斷鍛鍊自己用頭腦思考的能力。

只把筆記當備忘錄就太可惜了
很多人會覺得,做筆記很麻煩,遇到事情只想憑藉直覺反應。然而,筆記術這門學問,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麻煩,但透過筆記來磨練對於資訊的敏感度,的確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與行動速度。

廣告
掌握最新商業議題、獨家分析!免費訂閱《商周日報》
請輸入您的email
免費訂閱
能夠與身邊的人更好的交流,困難的工作也不再成為阻礙,最終帶給你的將是富裕快樂的工作與生活。

有許多人被問到「今後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搬出新聞上看到的名人採訪來現學現賣。而在會議上被要求提出有創意的提案時,就會拿多數同事的意見來當擋箭牌。

即使事關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遇到問題時,腦中還是只會浮現出雜誌上讀到的資深工作者跳槽與勵志故事。

到底有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還是人云亦云?一定會遇到有人對你抱持這種懷疑的時候。要如何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發想,進而身體力行呢?

不能從固定的框架中去尋找,這只會得出與他人相同的答案,而要從接收到的訊息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判斷,才能得出只屬於你自己的結論。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透過筆記來執行。

很多人誤以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重要事情的備忘錄」,其實筆記是用來激發「思考能力」的重要利器。

有做不好筆記的困擾?掌握2重點,就能簡單上手
不擅長做筆記的人,恐怕常常面臨以下壓力吧?

「雖然知道筆記的重要性,但我就是做不好啊。」
「把覺得重要的事情都寫下來了,結果完全派不上用場。」
「翻開筆記本想開始思考,卻不知道怎麼下筆,浪費好多時間。」
「下定決心要做筆記,卻無法養成習慣。」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以下2點,就能簡單上手:

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這不是只有我個人的獨門技巧,而是從許多成功人士的筆記中,觀察得來的結論。或許作法多少會因人而異,但原理卻是相通的,這樣做的優點包括:

1.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從數量龐大的情報中,找到自己覺得有用的資訊。
為了取捨情報,提高對資訊的敏感度,逐漸培養出「自我思考」的能力。
2.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能夠得到具備原創性的發想。
讓自己能更積極的表達想法。
將寫在筆記上的東西互相結合,提高創造力。
將以上2點關於筆記的要點,變成常態性的習慣,就能大幅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思考」不是無中生有的行為
思考這檔事,並不是從零開始,無中生有的行為。而是在遇到狀況時,運用自己過去累積的知識、經驗、價值觀,把「思考要素」結合得到的資訊,構築成完整的想法。換言之,就是「編輯」成自己「答案」的一種行為。

會思考的人能夠掌握局勢,讓自己的思考內容不斷隨情況改變而不斷更新,再將接受到的情報編輯成適合的應對方式。

相反的,不擅長思考的人面對狀況時會過分樂觀,把自己的做法套到別人身上,表現得理所當然。

有個詞叫做「停止思考」。說的就是應該動腦筋多想一下的事情,卻只憑直覺反應,而疏於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挖掘不出更好的新點子。

當你開始認真思考時,首先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被常識所束縛而不知變通呢?」,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達到深入思考的標準,這種行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有在思考。

「重要的是哪些事情?」
「哪些東西對你來說才是必要的?」
「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自己有沒有漏掉的事情?」
「自己有沒有掌握事情的本質?」
「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該如何把這些要素結合起來?」
「做事情時的先後順序?」

一邊做著這樣的自問自答,一邊把腦中浮現的想法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當聽到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要只是單純把內容記錄下來。

「哪些內容是重要的資訊?」
「這對我來說有參考價值嗎?」
「感覺邏輯似乎說不通?」

將聽到的情報,通過大腦進行過濾,最後才進行記錄,才能對自己的思考能力產生幫助。

自己究竟該考慮哪些事情,確認重要與不重要的部分,這樣說或許有點嚴格,但無法寫出好的筆記,就是你不懂得思考的證明,筆記需要你好好動腦才能寫得出來。

今後我們將踏入數位化的時代,並且我認為筆記的重要性將變得更高。理由是,AI化與機械化之後,將會對人類的創造性與發想有更多的需求與必要性。

聽到創造性與發想,或許會覺得很困難,但其實套用到下面這些事情都是適用的:

制定有原創性的企劃與提案。
重新審視並改善行之有年的傳統做法。
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會議上突破困境。
在任務中發揮自己的領導作用。
挑戰公司內沒人敢接的新工作。
尋找新舞台,對自己的職涯重新規劃。
在人生的分歧點上,描繪對於工作、生活、家庭的想像。
創造性這個概念,乍聽之下是讓你從無中生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將平時接收到的資訊融入自己的知識中,對於眼前的課題,一邊寫下自己的見解,一邊找到「就是這個!」的關鍵點,這才是創造的過程。

展現獨特的部分,加入與眾不同、具備「原創性」的發想,才能創造出「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答案」。

「這是我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答案」,或「這才是我想做的事」,諸如此類連結信念的思考。筆記的本質就在於為了找到「自我」而存在,同時也是其價值所在。






摘要
很多人會認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作者擔任日本最大筆記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在與優秀工作者共事時,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一邊思考,會一邊做筆記。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2點,就能簡單上手。

我在日本最大的筆記本公司「國譽」(KOKUYO)工作30年,是「工作風格研究所」的所長,這是一個關於工作方式與創造環境的部門。我也是國譽整間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

在與日本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交流時,遇見許多社內、社外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這些接觸,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

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共通點,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會一邊做著筆記,一邊思考商品企劃、市場營銷,並提出給予顧客的建議。

廣告
1天只要7元!商周讓您隨時掌握最新商業財經資訊!
【百大顧問4.0】高績效領導教練高啟賢,帶你掌握內外兼修的領導力
一談到筆記,很多人會認為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當你接觸到外界大量的資訊與事件,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只要用文字記錄,思緒就會變清晰。

在寫筆記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啊,原來這就是罪魁禍首!」用語言將頭腦中模糊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再從筆記中的文字,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只要反覆進行,就能不斷鍛鍊自己用頭腦思考的能力。

只把筆記當備忘錄就太可惜了
很多人會覺得,做筆記很麻煩,遇到事情只想憑藉直覺反應。然而,筆記術這門學問,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麻煩,但透過筆記來磨練對於資訊的敏感度,的確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與行



展現獨特的部分,加入與眾不同、具備「原創性」的發想,才能創造出「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答案」。

「這是我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答案」,或「這才是我想做的事」,諸如此類連結信念的思考。筆記的本質就在於為了找到「自我」而存在,同時也是其價值所在。



摘要
很多人會認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作者擔任日本最大筆記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在與優秀工作者共事時,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一邊思考,會一邊做筆記。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2點,就能簡單上手。

我在日本最大的筆記本公司「國譽」(KOKUYO)工作30年,是「工作風格研究所」的所長,這是一個關於工作方式與創造環境的部門。我也是國譽整間公司溝通戰略部門的負責人。

在與日本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交流時,遇見許多社內、社外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這些接觸,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

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共通點,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會一邊做著筆記,一邊思考商品企劃、市場營銷,並提出給予顧客的建議。

廣告
1天只要7元!商周讓您隨時掌握最新商業財經資訊!
【百大顧問4.0】高績效領導教練高啟賢,帶你掌握內外兼修的領導力
一談到筆記,很多人會認為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的備忘錄,但其實筆記隱藏著能讓人能深入思考的巨大潛力。

當你接觸到外界大量的資訊與事件,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只要用文字記錄,思緒就會變清晰。

在寫筆記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啊,原來這就是罪魁禍首!」用語言將頭腦中模糊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再從筆記中的文字,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只要反覆進行,就能不斷鍛鍊自己用頭腦思考的能力。

只把筆記當備忘錄就太可惜了
很多人會覺得,做筆記很麻煩,遇到事情只想憑藉直覺反應。然而,筆記術這門學問,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麻煩,但透過筆記來磨練對於資訊的敏感度,的確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與行動速度。

廣告
掌握最新商業議題、獨家分析!免費訂閱《商周日報》
請輸入您的email
免費訂閱
能夠與身邊的人更好的交流,困難的工作也不再成為阻礙,最終帶給你的將是富裕快樂的工作與生活。

有許多人被問到「今後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搬出新聞上看到的名人採訪來現學現賣。而在會議上被要求提出有創意的提案時,就會拿多數同事的意見來當擋箭牌。

即使事關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遇到問題時,腦中還是只會浮現出雜誌上讀到的資深工作者跳槽與勵志故事。

到底有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還是人云亦云?一定會遇到有人對你抱持這種懷疑的時候。要如何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發想,進而身體力行呢?

不能從固定的框架中去尋找,這只會得出與他人相同的答案,而要從接收到的訊息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判斷,才能得出只屬於你自己的結論。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透過筆記來執行。

很多人誤以為「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重要事情的備忘錄」,其實筆記是用來激發「思考能力」的重要利器。

有做不好筆記的困擾?掌握2重點,就能簡單上手
不擅長做筆記的人,恐怕常常面臨以下壓力吧?

「雖然知道筆記的重要性,但我就是做不好啊。」
「把覺得重要的事情都寫下來了,結果完全派不上用場。」
「翻開筆記本想開始思考,卻不知道怎麼下筆,浪費好多時間。」
「下定決心要做筆記,卻無法養成習慣。」

做筆記其實只要掌握「不要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大方向,並做到以下2點,就能簡單上手:

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這不是只有我個人的獨門技巧,而是從許多成功人士的筆記中,觀察得來的結論。或許作法多少會因人而異,但原理卻是相通的,這樣做的優點包括:

1.平時養成將生活中發現的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
從數量龐大的情報中,找到自己覺得有用的資訊。
為了取捨情報,提高對資訊的敏感度,逐漸培養出「自我思考」的能力。
2.做筆記時,邊寫邊進行思考
能夠得到具備原創性的發想。
讓自己能更積極的表達想法。
將寫在筆記上的東西互相結合,提高創造力。
將以上2點關於筆記的要點,變成常態性的習慣,就能大幅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思考」不是無中生有的行為
思考這檔事,並不是從零開始,無中生有的行為。而是在遇到狀況時,運用自己過去累積的知識、經驗、價值觀,把「思考要素」結合得到的資訊,構築成完整的想法。換言之,就是「編輯」成自己「答案」的一種行為。

會思考的人能夠掌握局勢,讓自己的思考內容不斷隨情況改變而不斷更新,再將接受到的情報編輯成適合的應對方式。

相反的,不擅長思考的人面對狀況時會過分樂觀,把自己的做法套到別人身上,表現得理所當然。

有個詞叫做「停止思考」。說的就是應該動腦筋多想一下的事情,卻只憑直覺反應,而疏於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挖掘不出更好的新點子。

當你開始認真思考時,首先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被常識所束縛而不知變通呢?」,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達到深入思考的標準,這種行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有在思考。

「重要的是哪些事情?」
「哪些東西對你來說才是必要的?」
「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自己有沒有漏掉的事情?」
「自己有沒有掌握事情的本質?」
「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該如何把這些要素結合起來?」
「做事情時的先後順序?」

一邊做著這樣的自問自答,一邊把腦中浮現的想法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當聽到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要只是單純把內容記錄下來。

「哪些內容是重要的資訊?」
「這對我來說有參考價值嗎?」
「感覺邏輯似乎說不通?」

將聽到的情報,通過大腦進行過濾,最後才進行記錄,才能對自己的思考能力產生幫助。

自己究竟該考慮哪些事情,確認重要與不重要的部分,這樣說或許有點嚴格,但無法寫出好的筆記,就是你不懂得思考的證明,筆記需要你好好動腦才能寫得出來。

今後我們將踏入數位化的時代,並且我認為筆記的重要性將變得更高。理由是,AI化與機械化之後,將會對人類的創造性與發想有更多的需求與必要性。

聽到創造性與發想,或許會覺得很困難,但其實套用到下面這些事情都是適用的:

制定有原創性的企劃與提案。
重新審視並改善行之有年的傳統做法。
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會議上突破困境。
在任務中發揮自己的領導作用。
挑戰公司內沒人敢接的新工作。
尋找新舞台,對自己的職涯重新規劃。
在人生的分歧點上,描繪對於工作、生活、家庭的想像。
創造性這個概念,乍聽之下是讓你從無中生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將平時接收到的資訊融入自己的知識中,對於眼前的課題,一邊寫下自己的見解,一邊找到「就是這個!」的關鍵點,這才是創造的過程。

展現獨特的部分,加入與眾不同、具備「原創性」的發想,才能創造出「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答案」。

「這是我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答案」,或「這才是我想做的事」,諸如此類連結信念的思考。筆記的本質就在於為了找到「自我」而存在,同時也是其價值所在。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清零政策」構成不可逆轉的禍害

〔轉載《光傳媒》,2023年11月10日]


跨國企業總部撤離 「再見香港 你好新加坡」

新加坡《海峽時報》日前(7日)一份題為《再見香港,你好新加坡:儘管香港努力挽留,愈來愈多跨國企業調整員工和營運地點》的報道,指不少航空物流及金融跨國企業已悄悄地撤離香港並遷至新加坡,有經濟研究員分折此舉是實務所需亦造成「觀感」問題,更指新加坡能掌握自己命運,而香港的命運則掌握於北京手中。

報道《再見香港,你好新加坡:儘管香港努力挽留,愈來愈多跨國企業調整員工和營運地點》(Goodbye HK, hello S’pore: More global firms shifting staff, operations despite city’s efforts to retain them)指,有公司公開表示會將其區域總部搬離香港,但更多企業卻採取更穩蔽方式,悄悄地將大部份員工和業務轉移到其他地方。而特首李家超則於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香港將大力發展「總部經濟」(headquarters economy),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在港建立總部。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在香港擁有區域總部的跨國企業數量由2019年1,541間跌至2022年1,411間,下降約8.4%,而這些公司的員工數量則由19萬5千下跌至13萬6千,大跌三成。報道指這些跨國公司不少都選擇了新加坡,例如物流巨頭DHL就選擇在新加坡擴展業務。

DHL去年跟新加坡航公司簽署了一項為期四年的協議,DHL亞洲和北美航線,將由新加坡航空負責,有消息指DHL供應鏈部門宣布將投資3.5億歐元(29.16億港元)在東南亞地區,其在新加坡的總倉庫面積增加50%以上。DHL新加坡總經理Christopher Ong接受《海峽時報》時指,公司在新加坡得到驚人的增長,「在疫情期間,我們意識到不能把所有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如果一個地點關閉,我們就無法完成工作,所以我們要採『多中心戰略』,要有替代方案」。

 |港嚴苛防疫措拖對航空物流業造成不可逆轉影響

報道指香港嚴格的防疫政策令其邊境關閉長達三年,由於旅客稀少,航空運輸量亦大幅下降,香港的貨運業受明顯的打擊。長期以來,香港一直被DHL視為全球三大樞紐之一,與德國萊比錫和美國辛辛那堤齊名,但疫情對香港航空物流業造成的影響,已不能逆轉。而DHL的主要競爭對手聯邦快遞(FedEx),則在今年5月宣布將其亞洲總部從香港搬到新加坡。

成立於1902年的大型跨國企業英美煙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BAT)亦將亞洲總部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公司向《海峽時報》證實,已於去年將新加坡定為新的區域總部,負責亞太地區、中東及非洲業務。BAT大幅縮減香港辦公室的規模,香港曾是其亞洲區域業務的主要據點,44名香港員工現已轉移到新加坡,只保留一個本地及國際旅遊零售團隊在香港。

BAT發言人稱,公司不斷評估全球業務,「我們決定新加坡是我們未來總部的最佳選擇,考慮到區域總部的戰略重要性和商業可持續性」。有不具名員工更指,香港曾經擔任的一些角色現在已遷往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

消息人士表示,BAT做此項決定時,香港邊境仍因嚴格的防疫措施而封閉,搬遷的基礎主要是:國際流動性和效率(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efficiency)。而在該地區的選項中,新加坡在這兩方面的得分較高。

|跨國金融行業撤離香港 研究員:是實務 也是「觀感」問題

在金融行業,大型跨國公司撤離香港的情況亦趨普遍,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於9月表示,將關閉在香港約有50名員工的辦公室,並在未來18個月將業務合併至中國、新加坡及日本。澳洲四大銀行之一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ing Corporation)已於6月關閉香港分行,該公司的亞洲總部在疫情前已設於新加坡。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和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亦已宣布將區域樞紐和業務從香港遷至新加坡。

香港於疫情後推出一系列商業友好措拖,報道指儘管不少跨國企業表示歡迎,但仍選擇將業務遷至新加坡,美國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亞洲研究員Curtis Chin表示:「有很多公司和高管在疫情期間悄悄遷到新加坡,轉移家庭和資本的事例,屢見不鮮」。

而「搬遷總部」不只是一連串的公司政策,更是「觀感」問題,對這些公司來說,「甚麼是總部」的概念已產生變化。一旦遷移,跨國公司不傾向於短期內改變決定,但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亦不會高調宣傳其區域辦事處和員工的遷移,當面對世界各地城巿狀況改變時,仍有其他選擇。

|香港命運由北京掌握

報道指,也許為了抵消大型跨國公司撤離香港所帶來的影響,香港政府積極地吸引中國企業,將香港包裝成一個重要的門戶,指香港能幫助這些企業在全球巿場上佔一席位。據《彭博》報道,至去年底,中國企業設在香港的區域總部,30年以來首次超越在港設區域總部的美國公司。

曾是亞洲開發銀行美國大使的Curtis Chin指出:「新加坡能掌握自己命運,而香港的命運將由北京掌握,包括相應的利益、機遇和挑戰」(Singapore controls its own destiny (while) Hong Kong’s destiny will be shaped by Beijing, with all the benef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that implies.)

但歸根究底,他認為香港和新加坡仍是世界級城巿,在吸引來自各地區的人才和資本上,兩個城巿的排名位置都有足夠的上調空間,「城巿應該在宜居性和可持續性上進行競爭,而不僅是總部的數量」。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香港的日資百貨公司興衰

〔轉載: King So,2023年10月20日]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資百貨公司在香港遍地開花,銅鑼灣東起百德新街,西至波斯富街,盡是日資百貨公司的天下,而不論九龍、新界都有能找到日資百貨的縱影。由大丸到三越、松阪屋到崇光、吉之島以至八佰伴——全都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過去半世紀,日資百貨的輝煌深入民心,也是打開香港接觸日本時裝、文化的大門,如今銅鑼灣已今非昔比,日本百貨公司也逐間在城市地圖上銷聲匿跡,這次將昔日光景復原,讓我們找回日本百貨公司在香港的舊日足印……

DAIMARU 大丸  (1960-1998)
最令港人印象深刻的大丸百貨,早在一九六零年登陸銅鑼灣利佐治街近百德新街一帶,是銅鑼灣一帶最早出現的日資百貨公司,到後來在八十年代,更在鄰近的京士頓街開設家居廣場,後來卻也租金問題在九零年代中期放棄利佐治街原址,改遷到京士頓街,最後在一九九八年結束香港業務。

MATSUZAKAYA 松坂屋 (1975-1998)
松坂屋是第三間在港開設分店的日本百貨公司,一九七五年四月進駐銅鑼灣百德新街恆隆中心,共佔四層,其後更於一九八一年在金鐘的金鐘廊開設分店,到一九九八年伴隨其他日資百貨公司撒出香港。

MITSUKOSHI 三越百貨 (1981-2006)
作為日本的百貨業老字號兼龍頭,三越百貨在一九八一年進駐香港銅鑼灣人流最旺的軒尼詩道興利中心,標誌著日資百貨公司在香港的全盛時期,一九八九年三越走到尖沙咀太陽廣場開設分店,而後來即使面對日本經濟衰退以及香港租金不斷上升,三越百貨結束了尖沙咀分店的營業,但仍然營業銅鑼灣店到租約期滿才正式宣佈結業,經歷了二十五年。

ISETAN 伊勢丹 (1974-1996) 
日本另一個大型百貨公司集團伊勢丹,是第二間正式到香港開業的日資百貨公司,不像其他日資百貨公司集中在銅鑼灣,伊勢丹在一九七四年選址於尖沙咀喜來登商場開設分店,走高檔次路線也配合了當時尖沙咀的地段,而五年後再於香港仔中心開設分店,最後也伴隨著日本經濟衰退而結束兩間分店的營業。

HANKYU 東急 (1987-1997) 
日本的東急百貨也短暫在香港出現過十年,位於現時的新地標VICTORIA DOCKSIDE的位置,在是當時熱愛日本流行文化、時裝潮流的年輕人,買衣服、雜誌和生活百貨的必到之處,其後在一九九八年易手為新世界百貨公司,正式告別香港。

SEIBU 西武 (1990-2013) 
一九九零年開業的西武百貨接替了金鐘廊松阪屋的位置,在九七年作為第四間日資百貨走到銅鑼灣皇室大廈,在九十年代初以其引進不少時尚品牌而成為不少時裝愛好者必到之處,其後經歷了轉為港資的二十三年的營業,因象徵著最後一間日資百貨離開香港。

SOGO 崇光  (1985 - PRESENT)
崇光這個名字相信不陌生,也是八十年代至今唯一仍然營業的日本百貨公司,首家分店位於銅鑼灣軒尼詩道東角中心,是當時全港最大的百貨店,也是真正按照日本百貨公司的規劃建成的,其後在二零零年正式被收購,在尖沙咀開設另一分店。

YAOHAN 八佰伴 (1984-1998)
八佰伴在一九八四年於香港開設首間百貨店,選址當時的新市鎮沙田新城市廣場,其後擴展至紅磡黃埔、屯門、元朗、荃灣、藍田、將軍澳及馬鞍山等住宅地區,最高峰更曾有十間分店,當中最有名的是八佰伴的美食廣場,也比同期的日資百貨公司大,還有超級市場,在滿足了當時中下層的消費者需要。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顏純鈎論劣政護身符

〔轉載: 顏純鈎: 國安法不是政府劣政的護身符,2023年9月15日]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8LV89cNiYGP3jdroq7DmrdQKkp757xheNaZMK36pLTm6BFf4LQ4vNcyAZvX5eiGWl&id=100044486257272&mibextid=Nif5oz

       在報上讀到一篇署名林妙茵的專欄文章,標題叫「盲點」,本來以為就是說說颱風水浸,不料一邊讀,一邊正襟危坐起來。

       林妙茵說的是颱風夜特區政府沒有啟動「緊急警示系統」,當面對市民質疑時,李家超竟然回答:「我記得我們第一次使用緊急警示系統的時候,市民的反映很有差異。」李家超這個回答是在與香港人賭氣:上次發警示你們嘈,這次又發你們不是又要嘈?

       造此邏輯,以後碰到任何緊急情況,都不應啟動警示系統,那這個系統用來做什麼?

       林妙茵為此找到2020年11月系統推出當天的宣傳片旁白,稱:系統是用來「發送有關極端天氣﹑嚴重威脅公眾安全及公共衛生事故等緊急信息」。這就很明白了,政府設立這個緊急警示系統的第一個目的,便是用來警示「極端天氣」的。

       今次正面襲港的蘇拉颱風算不算「極端天氣」?天文台最終掛起十號颶風信號,其強度為近年罕見,如果這還不應「緊急警示」,那就永遠不需要緊急警示了。李家超在作出決定前,不考慮需要不需要,只考慮會不會被人罵。

       事實是,上一次市民對系統使用有意見,不是因為系統不好用,只是因為系統使用不當。系統使用不當是人為因素,與系統本身的價值無關,因使用不當被批評,應該檢討使用程序,而不應該否定整個系統。李家超的思維方式,有現成的成語可以適用,那叫做因噎廢食。

        貴為特首,思想水平如此之低,正好與他的施政報告大標題「以結果為目標」相匹配——說的不是人話,做的也不是正常人應該做的事,而他還好意思稱自己為特首。

       李家超考慮的不是市民在風暴下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基於對風暴威脅程度的理解,如何做好個人與家庭的防護。他著緊的只是,系統發出警示後,會遭來市民的惡評。

       政府正確的決策,不是為取悅市民,政府之所以被賦予巨大權力來管理城市,是因為政府佔有更多資訊和資源,更富於行政經驗,更掌握整體情況。政府一味看市民臉色做事,那與隨便找個市民去做市長,又有什麼分別?

       面臨颶風,即使啟動警示系統會招致市民反感,為減少損失,政府也應該勇於承擔;反之,政府為博市民好感,不肯作出警示,那萬一招致巨大損失,市民難道不會指責政府?

       李家超搞不清楚問題的輕重緩急,選擇了最「自私而無用」的決策,這種低能實在令人詫異,作為一個特區行政長官,這樣的表現根本不合格。

       論李家超的表現,倒是貫徹國安法不遺餘力,近期對所謂「被通緝」的海外港人親屬「惡意」傳訊,製造恐怖氣氛,破壞香港原有的法治精神。他做種種不得人心的事,又不擔心香港人指責?因為他的權力來自中共和習近平,只要博得習近平好感,傷天害理都不怕。

       因為國安法,香港政治經濟民生正經歷螺旋式沉淪,有中央在背後撐腰,李家超做什麼都有恃無恐。但國安法只是針對社會治安相關的政治問題,國安法並沒有賦予李家超怠政與濫政的護身符。也就是說,李家超在蘇拉襲港時拒絕向市民發出緊急警示,這是一次嚴重失職,他應該向全港市民道歉,並作出檢討,以避免同類的情況發生。

       林妙茵的文章只是針對個別現象的反思,但這件事啟發我們,即使在國安法之下,香港人仍應主動對政府施政作盡責的監察。做得對的就支持,做得錯的就反對,這與國安法無關,與香港人基本的政治權力有關。

       中共早已撕毀一國兩制,現在立法會盤據的都是獻媚取寵之徒,但香港人仍應關心自己切身的利益,應該用盡一切現實條件,監督政府的各項政策,監督政府的廉潔與高效,不能因為有個國安法,就任由政府玩忽職守。

       筆者一直耿耿於懷的,是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簽署了中港貨幣互換條約,這個條約允許中共隨時拿一大筆人民幣,來換取香港人庫存的港幣。筆者對金融了解有限,不知道政府財政儲備有什麼法律規定,中港貨幣互換協議有沒有違反有關規定的條文?目前香港庫房有多少人民幣是通過這項協議換來的?近期人民幣大貶值,香港人又蒙受多少損失?這些都應該由政府向公眾作出交代。香港人應該關心自己的錢包,不能由特區政府任意搬運。

       因為林妙茵的文章,想到更多不正常的現象,香港今非昔比,大家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李劍芒: 談談福島廢水

[轉載:  李劍芒,2023年8月24日]

https://jianmang.blogspot.com/2023/08/blog-post_24.html


談談福島廢水

 日本福島排放廢水,有些讀者挺緊張,問老李咋看這個問題。老李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工作八年,在荷蘭能源研究中心核能部工作五年,對這個問題略知一二。我儘量通俗地從五個方面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核廢水與冷卻水的區別

核廢水是經過堆芯的一級冷卻水。這股冷卻水與二級冷卻水不一樣,裡面含有從堆芯刷出來的固體放射物,是不能直接向大海排放的。而向大海排放的冷卻水是二級冷卻水,這股冷卻水沒經過堆芯,但裡面也有微量的放射性。這個放射性就是氫原子被中子輻照後抓住兩個中子變成了氚。氚元素是有放射性的。但很低!適當的稀釋後可以安全地向大海排放。

第二,排放方式。

首先,我們知道福島廢水是一級冷卻水,是不能直接排放大海的。那麼它是咋排放的呢?是經過過濾後排放的。福島廢棄的堆芯出來的冷卻水先放入罐中沉澱後再經過專門研製的過濾系統過濾,把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過濾出去。氚本身是和氧原子綁在一起形成水分子,是過濾不出去的。因此過濾後的福島廢水與正常二級冷卻水一樣,裡面的放射性物質主要就是氚。

第三,年氚排放當量比較。

福島廢水目前儲存的全部氚當量是不到900Tbq,按照三十年等量排放,每年排入大海的當量是不到30Tbq。世界上每年氚排放最大的是法國的拉海格區核廢料處理基地,它每年向英吉拉海峽排放的氚當量是11400Tbq,比福島排放量大近四百倍。即使比法國小很多的中國大亞灣核電站,國家核安全局設定的排放上限是225Tbq,比福島排放高8倍。因此福島氚年排放總量不值得擔憂。

第四,排放密度

除了年排放當量,排放密度也是一個指標。你如果排放密度超標,使得排放區還沒來得及稀釋的水放射性超標。那麼遊過此區域的魚就被污染了。因此廢水排放前需要稀釋。福島廢水稀釋到什麼標準呢?稀釋到每升1500bq。這是多少呢?日本飲用水國家安全標準是60000bq。也就是說福島廢水要稀釋到日本飲用水的1/40再向大海排放。

有人可能問:你既然稀釋到比喝的水更安全,何不喝了它呢?。答:稀釋用的是海水,人不能喝海水,可魚沒問題。再者,還有一個心理問題。比方說,你知道一泡屎被自來水廠過濾處理後,對人沒有任何傷害,可那並不代表可以往自來水廠的池子裡面拉屎,那太噁心人了,搞得大家不敢喝水了

第五,監督問題

很多讀者對日本人的可信度不放心:你說的那麼好聽,可我咋相信你呢?,答:你不用信任日本人,你只需要信任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IAEA專門為了監督福島排放成立了一個特別觀察團。團員裡面除了其它國家專家,特意包括一名中國專家和一名韓國專家。這兩個國家的專家是絕不會允許日本政府蒙混過關的搞任何欺騙。

在排放前,IAEA已經從廢水中取樣送往各個國家實驗室進行獨立測試。測試結果就放在IAEA官網,不放心的讀者可以去查找閱讀。

馮睎乾: 核廢水問題,我只信中国專家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8月27日]

 核廢水問題,我只信中国專家

東京電力公司在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後,聽說引起中港兩地民眾的恐慌,有些還盲搶鹽。其實也難怪他們,因為要讀懂這件事的新聞,很多人真的無能為力。
比如說,他們試過BBQ,卻不明白Tbq;他們看過MV,但從未聽過mSv;至於專家老是掛在嘴邊的「氚」,他們可能連發音也不曉得(讀若「川」)。但如果你像陳婉嫻那樣說,「點解日本人唔飲核廢水?」他們立刻就自以為懂了。加上鋪天蓋地的「反日」宣傳,到處營造末日恐慌氣氛,不盲搶鹽才怪呢。
然而有位在中国長大兼受教育,名字叫李劍芒的核能專家,前天已在網上撰文,指出福島核廢水已經過專門研製的系統過濾,裏面的放射性物質主要只剩下氚,而氚的放射性很低,稀釋後排入大海其實是安全的。(全文參見注1鏈結)
李劍芒是誰呢?現年五十九歲的他,十二歲那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學首期少年班,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儘管他自己並不希罕這稱呼)。他在大學主修理論物理,畢業後加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了八年,之後在荷蘭能源研究中心核能部工作五年。
前日他寫的文章,深入淺出,還有數據支持,例如說,福島廢水分三十年排放,每年排入大海的氚當量不到30Tbq(Tbq是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單位),但中国核安全局為大亞灣核電站設定的排放上限,卻是比福島排放高八倍的225Tbq。如果連大亞灣也符合中国安全標準,為什麼排放量少得多的福島卻「罪大惡極」,反而要群起反對呢?
李劍芒那篇文章,基本上解釋了關於福島核廢水的所有疑問,甚至連陳婉嫻提過的蠢問題都答了:
「有人可能問:『你既然稀釋到比喝的水更安全,何不喝了它呢?』答:『稀釋用的是海水,人不能喝海水,可魚沒問題。再者,還有一個心理問題。比方說,你知道一泡屎被自來水廠過濾處理後,對人沒有任何傷害,可那並不代表可以往自來水廠的池子裏面拉屎,那太噁心人了,搞得大家不敢喝水了』。」
此文寫得頭頭是道,難怪在大陸網上瘋傳,短短三小時已有數百萬點擊,而結局你大概也猜到了——由於文章的「輻射性」太強,危害了很多人的「爱国心」,也摧毀了中共策畫多日,旨在把民怨引向外部的政治宣傳,所以很快就被禁了,連帶李劍芒的帳號也遭刪除。
當然,核排放的問題終究不能掉以輕心,但我看來看去,覺得唯一可以質疑的地方,也只是日本排放的水是否真的經過妥善過濾。這方面有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監督,而監督團隊有一名中国專家,恕我想不出什麼理由,這個中国專家會發現核廢水問題而知情不報。
李文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沒提供食物安全的數據。幸好香港有一位科普作者「小肥波」補充了這方面的資料,他在〈福島核處理水造成食安風險?〉一文提到,2021年有研究指出,即使你一輩子吃福島魚,也只會「攝取到相當於 0.02 mSv 的氚,比一條蕉的 0.1 mSv 還少」,就算把其他放射性物質都加起來,也只是攝取到5mSv,「與牙科照一次 X 光片相同。」(注2)
什麼是mSv呢?原來從前《人民日報》也做過這方面的科普,有一篇文章解釋乘坐飛機的輻射量,首先說明mSv是「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之一」,然後作者便用數據說話:「CT掃描一次劑量大約為2mSv~10mSv,平時做X射線的心肺檢查,一次輻射基本是0.2mSv左右,而航空飛行的輻射一般是每小時0.005mSv。」(注3)
根據以上出自《人民日報》的數據推演,原來你吃一輩子福島魚所攝取的氚,輻射量也只等於坐四小時飛機,就算加上其他放射性物質,極其量也不過等於照一兩次CT掃描而已。當然,福島排放核廢水,我也不敢說全無問題——例如IAEA監察是否足夠,就曾引起爭議,但我沒有資料去評論——但看見很多人因「爱国」而反日,我就覺得莫名其妙。
有出身中国的核能專家(李劍芒)理性分析,有中国的專家在聯合國監督,有《人民日報》的科普文章就輻射影響掃盲,甚至中国各大核電廠的冷卻水排放量均遠高於福島,如果這樣還要怪罪日本,那就只能用網民的一句話作總結:這是「以文明的標準寬待自己,以流氓的規則要求他人。」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土著「治港精英」的平庸無為


〔轉載:陶傑Facebook, 2023年8月1日〕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gbSvFHFpnnnHgSeJ38VJDmH8U4Qs95o1VDPkuBQA7Snn7GGHAbK3vDqBkCmctTQyl&id=100050425992425&mibextid=Nif5oz

鯨魚游入香港特區西貢海域,遭到船隻圍觀,車葉擊殺,美國霍士電視台與合眾社爭相報道。特區環保局局長謝展寰被追究責任,為何無所作為,謝某聲稱:特府會「增進相關知識,從海外吸收經驗」、「檢視如何改進法例,賦予漁護署權力有效處理事件」。

既承認缺乏「相關知識」,為何尚享受幾十萬元的月薪?

環境局長承認其部門缺乏知識,這句倒沒有錯:特區的土著「治港精英」,只懂發揚中國人的鬥爭基因,三年以來,特區政府又將民間非政府組織如綠色和平等當做外國勢力,危害「國安xxx」,予以趕絕驅除,遇上特區動物保護環境生態的大問題,脫離了以海洋立國的前宗主國,即暴露其缺乏知識、不學無術的平庸本質。

地球氣候暖化,影響海洋環境,鯨魚四處擱淺,7月17日,英國蘇格蘭55 頭領航鯨於西部路易斯島(Isle of Lewis)海灘擱淺。蘇格蘭警方、蘇格蘭消防救援處(Scottish Fire and Rescue Service)、蘇格蘭海洋動物擱淺組織(Scottish Marine Animal Stranding Scheme ,簡稱SMASS)合力趕到現場,英國民間慈善機構海洋生物救援團(British Divers Marine Life Rescue ,簡稱BDMLR)也速派專家趕到現場,終救回一條放回海洋。

澳洲紐西蘭也有政府海洋專家環保組織出動救鯨。

日本福島傾倒沸水,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提供了國際專業知識,告訴你沒有威脅。謝展寰的特區環保局對日本海產食物像八婆一樣,指駡糾纏不休。

環境危機,一條鯨魚,引起圍觀哄搶條件反射,令中國香港特區又在世界出醜。

香港特區此時不面對大灣飲食區研究鯨魚是否可以與鯇魚一樣刺身生食,還有厚面皮聲稱「吸收外國經驗」;但西方文明社會,APEC開路,已經將香港一腳踢開,「外國」會得閒理你?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狀元的本質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7月19日。)

狀元的本質

今日DSE放榜,考獲七科5**的「狀元」只剩四位,比去年少七人,是DSE有史以來最少「狀元」的一屆。有記者問及原因,考評局秘書長魏向東說:「可能個別同學爭少少運氣,就冇攞到『狀元』。」魏向東又表示,不相信高材生均已離港。

成績最頂尖的學生,家境通常不錯,這些人是否「潤」了,大家心中有數,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公布「狀元」人數,其實也可能洩露「国家機密」,從而「說壞香港故事」,從而危害「国安」,為什麼港媒還樂此不疲報道呢?看了今屆一位「女狀元」的訪問,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據報道,該「女狀元」已獲英國大學醫科有條件取錄,但「仍在掙扎出國抑或留港」,她對記者說:「我覺得国安法下一定會更加有秩序,我見到現在香港同祖国linkage越來越多,例如有CEPA、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慢慢令香港及中国互相學習及合作,令經濟、衞生及不同方面一起蓬勃、發達。」

現在中国各項經濟數據、青年就業率,都是有目共睹的差,明顯步入經濟衰退,但「狀元」卻說香港將與中国「一起蓬勃、發達」,這到底是出於無知的低級紅,抑或旨在諷刺的高級黑,恕我看不透。但如果她真心覺得国安法下的香港這麼好,應該疊埋心水留港讀書,還要「掙扎」嗎?不由得想到從前中國狀元的本質問題。

眾所周知,「狀元」乃封建產物,指殿試第一的人。但什麼人才能中狀元呢?跟現代考生一樣,某程度的聰明才智是必然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相比起才學,更重要是得皇帝歡心。請勿忘記,明清考試又叫「制藝」,「制」指皇帝命令,「藝」指文藝,加起來即皇帝命作的文藝。可見誰中狀元,終究視乎誰最合皇帝心水。

清朝嘉慶年間,有一位狀元叫龍汝言,其事跡頗有趣。龍汝言是南方人,未第時住在某都統的家。有年嘉慶帝生日,都統循例要獻些詩文給皇上,叫「小貢」。龍汝言於是採集康熙、乾隆的詩句,纂成一小冊,讓都統獻給皇帝。嘉慶看了非常高興,特地召都統獎勵一番。

都統直言是龍汝言代作的,嘉慶帝更高興,說:「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馬上賜龍汝言為舉人,特准他參加會試。但龍在翌年會試落第了。嘉慶召見主考的總裁,說今年試卷的文章都不好。總裁告退後,暗問嘉慶的近侍,為什麼皇上對今年考卷這麼不滿?近侍答:「龍汝言落第耳!」

此事傳到試官們耳中,細思越恐——聖上破格提拔的人,居然落第,這不是打了皇帝的臉嗎?故事說到這裏,你該猜到結局:下次龍汝言應考,如有神助,會試高中,殿試第一,嘉慶帝龍顏大悅,喜道:「朕所賞果不謬也!」

明清科舉所考的,除了是否熟讀《四書》和朱熹注解外,誠如啟功在《說八股》所言,也是考士子能否用變着花樣的字句,挖空心思,把試官以《四書》文句硬生生拼湊出來的題目,「說全、說圓,說得天花亂墜。」啟功說,士子懂說謊、圓謊,才是可靠的官員材料,又舉「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一題為例,說:

「堯學天,誰知道,誰看到。如遇此題,也要寫得逼真活現,豈非圓謊!」

啟功寫八股文的作法,同時也點破了科舉的本質。從前所謂狀元,不管自身的品格如何,必具備極高超的說謊及圓謊能力,無論什麼不三不四的話題(如截搭題的「君夫人陽貨欲」,或「子曰」兩字),也可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這樣才能為皇帝或上級官員補鑊執屎。今時今日,什麼社會還需要這類「說謊專才」呢?

一個崇拜「狀元」的社會,到底是可悲的,不但代表民眾並未認清狀元的本質,總以為那是什麼「光宗耀祖」的大成就,也表示官方仍需要利用「狀元」的嘴巴和才智,把他們的謊言講得更圓滿、更動聽。

兩岸三地,現在似乎只有台灣不再量產「狀元」——幾年前起,學校已停止向媒體披露成績,而台灣實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後,考試成績也不再是升大學的唯一標準。

真正體現出現代文明,或與國際接軌的社會,都不需要「狀元」。我有個曾考10A的朋友也明白以上道理,所以每次我戲稱他「十優狀元」時,他總回敬我一句:「Diu你啦!」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原罪: 寫給我的野蠻女友(2009-2023)

寫給我的野蠻女友(2009-2023)

2009年12月25日,我迎來了人生第一位也很可能是最後一位貓女朋友。記得那時候在這個博客上留了一段文字,驚訝這貓女適應力超強,剛進家門一下子就搞清楚哪裡最舒適,哪裡是自己的地盤,瞬間便霸占了我的床,並據為己有。

從此,我開始了與這位野蠻女友的交往。

十四年一晃眼過去了,今天下午,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我跪在她的身旁,陪伴她呼吸完最後一口氣,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離開了這個城市。

妳永遠是我心裡面最有個性、最乖巧、最懂得察言觀色的香港貓女。我知道妳病了,妳仍然為了遷就人類的環境,拖著疲憊的身軀,蹣跚地爬到人類的廁所大小便; 我知道妳疼我,在熬到生命的最盡頭,仍然用最後一股力氣,跳到我的跟前, 在我的懷裡共度最後的一個清晨。

十四年了,感激妳一路的照顧,每天送我出門,每晚在門口等我回來。妳的驟然而逝,帶來的痛楚是無聲無色的,在心口的最深處,留下一道傷痕。這說不出來的傷痛,叫做什麼?就是原罪。人有原罪,這股痛感,是贖罪的必要之惡。摸著你背上柔軟的毛,我最後一次親妳的額頭。妳的身體真的不再動了,妳就這樣離開我了,體溫和餘香猶在,眼睛不再閃爍,卻變成圓形堅實的藍寶石。

回憶帶來的痛楚是原罪,但我寧可一生背著這原罪,永遠的惦記著妳帶給我的歡欣。這不是幻影,而是實實在在的愛情。
這是為妳預備的最後晚餐,原諒我來不及讓妳還健在時好好品嚐。妳是我最刻骨銘心的毛女友。


Fuku,別了!妳在天國還能夠聽見我的呼喚嗎?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平開仄合、仄起平收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7月7日〕

魂兮不復,絳帳風淒

晨早流流,手機「叮」了一聲,勉力睜開睡眼,點開電話,赫見一幅分成四格的圖片,每格皆白底黑字,四言兩句,還附有頭像,乍看像殯儀館花圈輓辭,又彷彿四塊墓碑(見附圖)。心裏不禁暗問:何方妖孽?細看頭像,原來是李家超、蔡若蓮等,晦氣,大吉利是!

馬上質問朋友K,有何居心,居然傳這張不祥的圖來?K答,今早揭報紙看到,想分享。原來睎那是所謂「2022至2023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題辭,報紙還有專輯報道。看到李家超的題辭,忍不住要評兩句。

在我讀書的年代,學校實用文課已不教題辭了,因為你要寫出似樣的題辭,技術門檻頗高。所謂題辭,是用簡潔的文句,表達讚美、哀悼、慶賀、勉勵、警戒等意思。此體裁源自古代的頌贊箴銘,但捨繁就簡,具體而微。

一般而言,好的題辭有三大要求:一是切題,即內容切合對方身分、職業、年紀、性格等;二是辭雅,即務求措辭雅馴,立意精警,不俚俗,不矜奇,不生硬;三是音諧,要講究平仄,以四言句為例,須「平開仄合」或「仄起平收」,第二和四字平仄相對,才有悅耳之效。

試看李家超署名的題辭——當然是他人代筆的——「琢玉培才」沒問題,但「誠教固學」就不合格,理由有二。一者,「教」和「學」皆仄聲,已違「平開仄合」規則。二者,此四字是生造詞,辭不達意,我猜它想表達「熱『誠』地『教』導,並鞏『固』學生所『學』」的意思,但這寫法極其生硬,從前識字的人決不會這樣寫。

中文有「誠服」、「誠言」、「誠信」、「誠恐」,但沒有什麼「誠教」,兩字是硬造的。「固學」在文言文,多解「堅毅學習」,即使取《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之意(這兒「固」有兩解,一指「固蔽」,二指「穩固」,都講得通),解為「穩固所學」,也有明顯語病——「固學」是解「穩固(自己)所學」,而非「鞏固學生的知識」。所以「固學」也不通。

看了上述評論,你該明白我為什麼說題辭有頗高技術門檻,而學校也不會教吧?

今日的報紙除了印上幾塊「墓碑」,是日「教育界」新聞還有:「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立法會」上說,如果大學国民教育推行不善,大學要負上責任;也有「議員」表示,大學教資會及研資局的委員有太多來自五眼聯盟,建議「去英語化」,並從「国安法」角度審查學者背景云云。

上天垂象,又何止近幾日喪生的「文明之光」、「大家開心」和「大師級」呢?讀罷以上新聞,回頭再看那幾塊關於「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墓碑」,簡直毫無違和感。如果把題辭改為「魂兮不復,絳帳風淒」(注1),就完美呈現出時代精神了。


1 「絳帳」出《後漢書·馬融傳》:通儒馬融常坐高堂,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後以「絳帳」指師長講學授徒的地方。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文明之光」的死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7月2日〕

26年來,老天爺都在「軟對抗」

昨天「七一」,沙田馬場傍晚舉行了一場「粵港盃」賽事,6號馬「文明之光」包尾,衝線後更倒臥不起,被職員用黑色屏障遮掩。馬會其後表示,「文明之光」心臟病發,搶救無效。

馬匹在比賽中傷亡,本屬尋常,但今日香港政府,不理會尋不尋常,只關注有否「犯上」。不禁想起特首李家超早前才說,「七一」是不容騎劫的日子,製造不良氣氛也要依法追究。

那麼一匹叫「文明之光」的馬,不早不晚,於「回歸」廿六周年日暴斃,是否居心叵測的境外勢力「老天爺」——有「老百姓」的社會,自然也有「老天爺」——惡意安排,要製造不良氣氛,傷害中国人的尊嚴呢?細心一想,這種觸霉頭的事已三番四次發生,每次都一樣「邪」。

例如1997年2月7日大年初一下午,尖沙咀舉行港英政府最後一個花車巡遊,親共團體派出一輛「香港明天更好」花車參加,駛至中間道交界,竟失控撞上行人路,導致1名英國女遊客死亡、31人受傷。

還有1997年那個斷了腳的「回歸寶鼎」,也為国家慶典營造了「不良氣氛」。易經的鼎卦,爻辭有一句「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完美詮釋了「回歸鼎」的凶兆,白話意思是:「鼎足斷了,裏面的食物都翻瀉出來,搞到一地都係(渥,即黏稠),慘。」預兆治港者力有未逮,將弄得一塌糊塗。

同樣是1997年,不得不提那匹叫「順利九七」的馬。中共接管香港後的首個賽馬日,在9月6日舉行,由如今纏綿病榻的董建華主持開幕禮。當日第七場賽事,「順利九七」和「歡笑」同時勝出,兆頭本來很好,想不到在9月24日夜馬第七場,「順利九七」居然包尾,賽後也像「文明之光」般倒臥地上,獸醫即時將「順利九七」人道毀滅。

如果要從怪力亂神角度看,「順利九七」之死自然代表香港「回歸」的結果,是「先吉後凶」、「有頭威冇尾陣」。由贏頭馬到跑包尾,相隔18天,令我聯想到1997的18年後,剛好是2015年。2015不單是「雨傘」發生後翌年,也是在這一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將本來無人問津的「港獨」議題,炒熱到舉世皆知——之後一切,都是歷史。

不管科學家說什麼,傳統中國文化確實重視「天人感應」、「祥瑞」、「妖孽」等異象。從前中國人相信明君在上,則祥瑞紛至,如鳳凰來儀、麒麟出郊、天降甘露、地湧醴泉、景星照耀⋯⋯若昏君在位,則賢人隱而凶兆興,「大茀經霣、巨狄鬼信之妖發」。

然而「老天爺」由1997年至今,非但沒有「說好回歸故事」,反而常在「特別日子」製造不良氣氛,不知特區政府有何對策?今年「文明之光」暴斃,如果你懂得用梅花易數按牠死亡的時間起卦,更會發現「邪上加邪」:起卦的先天數剛好是「七」和「一」,而爻辭也恰巧跟馬有關(今晚我會在Patreon詳談那支是什麼卦)。

順帶一提,我似乎發現了一件比「文明之光」猝死更不尋常的事:平時最喜歡訪問「玄學家」、報道「玄學」觀點的《東方日報》,今次居然完全沒有報道「文明之光」死訊,真是世界變了。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為何金融界從業員不敢持太多港幣?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7月1日〕

特別日子,藍絲在熱烈討論移民

聽說今天是「特別日子」,我手機裏的「爱国」群組,情緒也特別高昂。文采飛揚的A先生,大清早就傳來兩首「詩」,題為「慶香港回歸廿六載」:

香港回歸喜洋洋,
由治入興賦新章。
萬水千山黨是情,
人民幸福謝中央。

祝願香港繁荣盛,
祖国母亲满山青。
七一回歸廿六載,
共建辉煌靠近平。

B、C先生等人看了,連聲稱讚,「好詩,好詩!」接着眾人互賀「七一快樂」、「七一安康」,諸如此類。在一片歌舞昇平的氣氛中,我忍不住問A:「@A 你唔係返咗加拿大咩?七一咁高興,又唔見你去大灣區慶祝?」

霎時鴉雀無聲。過了幾分鐘,A先生才回覆:「人在海外,唔代表我唔愛国。我愛国,所以我移民,因為祖国就好似初戀,你要離開咗,先會覺得佢特別好㗎嘛!」

B說:「講得好👍🏻所以我都就快走。」B先生是醫生,這幾年他跟許多行家一樣,都爭分奪秒想賺盡最後一桶金,然後便舉家移民。

我跟B說:「有咗国安法,香港吸引力唔係有增無減咩?」

B回覆:「睇你邊行啫,如果我做国安,何止吸引力大增,直情覺得遍地黃金。但你睇恆指上返30000點未?我見連C都要走,真係覺得差唔多喇。」

我問從事金融的C:「乜你都走?你咁愛国做乜要走?」

C:「我都冇晒錢,咪走囉。」

A:「吓,你破產?」

C:「唔係,不過啲港幣用得七七八八,就費事用美金換嘞。」

我問是什麼意思。C答:「我圈內好多朋友,只會keep一筆夠用三個月嘅港幣做生活費。用完,如果仲未走,咪再換多三個月囉。」

為什麼這樣麻煩?C只回了一句:「你估香港外匯儲備同聯繫匯率仲可以頂幾耐呢?」然後C傳來幾篇財經新聞和評論,都是關於人民幣的,有篇是他的朋友所寫。

近日人民幣走勢疲弱,有多個原因。例如烏克蘭戰爭爆發,俄羅斯因為受西方制裁,將貿易重點轉向中国,累積了大量人民幣盈餘,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第三大市場(第一是香港)。俄羅斯接着利用中国的銀行帳戶,在國際市場大手拋售人民幣,換取美元或歐元,由是給人民幣匯率構成壓力。

C先生的朋友是資深財經分析員,近日寫了一篇〈為何港幣即將壽終正寢?〉(注1),其觀點簡言之是這樣的:中国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達成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包括阿根廷。今年5月,跟中国貿易不算頻繁的阿根廷,已用盡貨幣互換額度,將毫無價值的披索換成1650億元人民幣,然後在離岸市場大手賣出,統統兌成美金。

阿根廷為什麼這樣做?因為他們要透過貨幣息差套利。換言之,偉大的中国正以貨幣互換的名義,慷慨送美金給阿根廷這類國家。人民幣被拋售,自然貶值,為了穩定匯率,中国人民銀行只好賣出外匯,收緊海外人民幣流動性。

香港與中国也有貨幣互換協議,已提升至1200億美元(約合9400億港幣)。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犧牲香港外匯儲備來拯救人民幣,天經地義,至於聯繫匯率能否守住,當然無關痛癢。

大家看了文章後,A說:「唔使驚,国家經濟就快復甦,人民幣實會升返,邊度使香港去救吖?」

C:「冇錯,深圳寫字樓出租率,衰極都仲有60%,国家有希望嘅。唔講住啦,聽日飛,約咗朋友食飯,七一快樂!」


1
印和闐:為何港幣即將壽終正寢?
https://t.ly/eiZm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福島vs大亞灣

在網絡上看見下面一段陳述,我們必須先以客觀持平的態度檢視和查證有關數據,才作任何判斷和評論。

日本政府在周二(6月13日)提出,決定把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兩年後經稀釋後排落大海,而經處理的廢水將主要包含一種「氚」放射性物質。事件連日引來中國不斷批評,但距離香港只有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氚」的排放上限,竟然比日本福島的排放標準高出10倍。

據早前日本政府公布,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經過稀釋後,每年最多排放22兆貝克的液態氚,濃度亦會稀釋到每升1500貝克,即是世衛飲用水標準的七分一。但中國國內資料顯示,鄰近香港的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的液態氚排放上限達到225兆貝克,是福島未來每年排放量的10倍。

而據香港核電投資公司 (HKNIC) 數據顯示,過去10年大亞灣核電站的液態氚排放量平均為上限的20%,即是約49.5兆貝克,與日本政府訂出的標準比較,是超出一倍有多。此外,中國其他地區核電廠的液態氚排放量也較福島核電廠高,包括秦山核電廠、福建福清核電廠等。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東方之珠的淪落

〔轉載《矢板明夫俱樂部》,2023年6月7日]

這幾天有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前幾年廣泛流傳的歌曲「願榮光歸香港」即將在香港被禁播。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律政司長林定國日前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要求法庭下令禁止所有香港市民,不得以任何方式廣播、轉載、傳播、表演這首歌,包括歌詞和旋律。

律政司主張,這首歌涉嫌違反了「港區國安法」。最近這首歌曾多次在國際體育賽事上被當作香港的「國歌」播放,引起了北京的不滿。律政司這麼做,應該是受到了來自北京的壓力。

律政司的申請如果被接受、法庭下令禁止這首歌的話,違反者可能被以「藐視法庭罪」起訴,最高可判7年監禁。 

看到這個消息,首先是感慨。香港在近百年來,一直是大中華圈流行文化的領航者。因為香港是一座自由的城市。藝術家們可以不受政治上的限制,自由創作。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香港的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進入中國,間接地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想到,才僅僅過去四十年,香港也淪落到流行歌曲面臨被禁的地步。

不過,目前網上傳播這首歌曲的,大多都是在海外的帳號,譬如在YouTube、Instagram,很多開帳號的人身在英國、美國、台灣、日本等地,這條禁令將非常難以執行。那麼,為了貫徹禁令,結果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香港下一步全面啟動防火牆」。香港人和中國其他地區的居民一樣,無法連接上外國的網路。另外,在境外的自媒體上傳播這首歌曲的人,將來進入香港時,可能被逮捕起訴。

不得不說,香港當局的做法十分愚蠢。古往今來的獨裁政權,既不喜歡人民說話、又不喜歡人民唱歌。因為他們都作賊心虛,心裡都充滿了恐懼。但是,歌曲越被禁止、生命力就會越頑強。

1930年代,有一首電影插曲叫做「何日君再來」,十分流行。先是以「靡靡之音」為理由,被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所禁止。國民黨政府來台灣以後,又因為歌名中有「日君」二字,怕人聯想到「日軍再來」,而將其列為禁歌。

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翻唱的版本進入中國,在短時間內就紅遍大街小巷。中國當局也曾經將這首歌定為禁止演唱的「黃色歌曲」。但是,這些禁令都維持不了多久,就被民眾突破了。「何日君再來」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唱。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國父在港大陸佑堂的演講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5月30日)

孫中山在港大的「崇洋」演講

近日公民黨解散,黨主席梁家傑在記者會寄語港人,「抱着樂觀的心,活好當下,期待明天」。本來是很普通的祝福語,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卻看不過眼,跳出來批評梁態度輕佻,又提到2019年港大校長張翔與學生和校友對話時,梁家傑「話畀學生聼暴力係可以解決問題,鼓勵佢哋用暴力」云云。

我一聽就覺得古怪:梁家傑怎會說這種話?昨天《星島日報》報道鄧炳強的批評後,記者也盡責地引述了之前梁家傑的解釋:

「翻查報道,梁家傑曾回應指該段內容被斷章取義,他當時稱,這句話的語境是張翔在對話會中提到『暴力在任何時間都是不能解決問題』,但他提醒當時大家身處的陸佑堂,孫中山曾在此演講,而孫中山正是主張武裝起義,提醒張翔別把話說得太絕 。他稱其意思是『掌權的人應該盡可能避免人民要用暴力解決問題』。」(注1)

據《星島》報道,梁家傑顯然不是說「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鄧炳強斷章取義,嚴重誤導公眾,胡亂抹黑他人,理應道歉(當然我知道他不會)。至於孫中山在港大陸佑堂的演講,雖沒直接說「暴力」兩字,但也談及「革命」(即顛覆所謂「合法政權」)的必要性,此等言論雖屬歷史範疇(「六四」何嘗不是?),但「煽動性」非常大,不知鄧炳強幾時查禁孫文的書呢?

孫文到港大演講,距今整整百年。1923年春,孫文應港大學生會之邀,重返母校,於2月20日上午11點抵達香港大學大禮堂(後改名「陸佑堂」),與會者四百餘人,除了學生及校友,還有輔政司施勳、御用大律師普樂、爵紳何東及陳友仁等。是日孫文穿長衫馬褂,頭戴氈帽,用英語演講。翌日香港報章也報道了這樁盛事。

我在港大網站找到Hongkong Daily Press(俗稱《孖剌報》)1923年2月21日的相關報道,很多細節十分有趣,例如說孫文一落車,就被十多個同學以椅子高高抬起,送進大禮堂去,洋記者此時冷嘲一句,孫中山其後在演講中稱自己推翻滿清,也許不該表現出一副君王凱旋歸來的姿態。

洋記者又留意孫文被抬進場時,「似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帽子,只好全程僵硬地把它舉起,離頭頂一臂之遙。但這個姿勢頗有民族特色,彷彿中國人遊行時舉橫額的樣子。」(注2)

孫文演說,記者稱他講了約45分鐘,「語速慢卻不太清楚(speaking slowly but not very clearly)」,主要解釋自己革命思想的由來,答案絕不含糊:「I got my idea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我的思想正是來自這裏,來自香港這殖民地)」然後孫文開始講述他的革命心路歷程:

「三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讀書,有空就常在這殖民地的街上散步。香港予我印象很深,因為這裏靜好安和,井然有序,藝術創作不受干擾。我每年回香山的家兩次,馬上發現兩地截然不同:那裏混亂而無序,動蕩而不安。」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I was studying in Hong Kong and spent a great deal of spare time in walking the streets of the Colony. Hong Kong impressed me a great deal, because there was orderly calm and because there was artistic work being done without interruption. I went to my home in Heungshan twice a year and immediately noticed the great difference. There was disorder instead of order, insecurity instead of security.

孫文繼而解釋,他在香山要自己做自己的警察,時刻準備槍械,夜夜提防,以備不虞之險。年復一年如此,他開始思考:香港和香山相距不遠,「怎麼英國人能夠在七八十年間,把香港這塊不毛之地建設成這樣子,而中國四千年來卻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香港?」

I began to wonder how, it was that foreigners, that Englishmen could do such things as they had done, for example, with the barren rock of Hong Kong, within 70 or 80 years, while China, in 4,000 years, had no places like Hong Kong.

孫文曾夢想在香山建設「小香港」,結果麻煩不絕,只好放棄。之後他鞭撻中國縣官、省城和京師的腐敗,更指「官做得越高就越貪」(此時全場大笑)。接着他提到洋朋友曾向他說,英國的好政府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從前也跟中國一樣腐敗姦詐、麻木不仁,只因為英國人嚮往自由,義無再忍,才起義改變政府。孫文說,他聞言就想仿效英人,由是立志投身革命。

演說尾聲,孫文如是勉勵港大學生:

「寄語各同學,你和我都受學於這英國殖民地和英國大學,我們必須以英國模範為師。我們必須在中國各地,實現這種英國式良政善治。」(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My fellow students, you and I have studied in this English Colony and in an English university and we must learn by English examples. We must carry this English example of good government to every part of China. (Loud applause)

以上最後一段引文,不知道是否「崇洋」色彩太濃,港大網站在節錄孫中山的英文演說辭時,略而不提。(注3)百年過去,中国人並不打算以英國為榜樣,視香港為楷模,反而是叫香港向中国學習。我很好奇,今天依然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的中国人,怎樣看待「國父」的「崇洋辱華」言論呢?


1
https://t.ly/-esT

2
https://t.ly/EOxq

原文:
He seemed at a loss what to do with his hat and carried it stiffly at arm’s length above his head throughout the journey. But the posture had something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ity, it was just the attitude in which banners are borne in a Chinese procession.

3
https://t.ly/_F9q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不尋常的指控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5月25日)

對國泰空姐的指控,有四大「不尋常」

港區領導李家超今早又大發雷霆,直斥國泰空姐言行,傷害了香港和大陸同胞的感情,表示「感到痛憤失望」。李家超每天都那樣「憤怒」,令我擔心。我不擔心他爆血管,但擔心他爆血管前還未登記捐贈器官,令「血濃於水」的同胞無法受惠。如果行政長官已登記了,請大方告知,讓市民見賢思齊。

至於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泰空姐「歧視」事件,我觀察兩天,除了看見一群愚氓跟着中共主旋律起鬨外,卻連涉及「歧視」指控的基本事實也沒看到。你可能說,不,錄音證據確鑿,怎麼沒有「事實」?好吧,我畫公仔畫出腸談談我的觀察。

某個中国大陸地區乘客,網名「小红薯62755FCA」,用國泰航空大灣區贈票(此細節是該乘客自己在帖文強調的),周日搭乘國泰航空CX987航班,從成都飛往香港,坐在最後一排,靠近空中服務員準備餐食及休息的區域,該乘客聲稱「不斷聽見後艙乘務員開始用英文、粵語抱怨」,又說:

「整個航班兩個半小時,對旅客的侮辱言語以及陰陽怪氣就在我後面講了兩個半小時。」(注1)

這兒有三點「不尋常」。一不尋常:按照香港警察標準,光是這句話已可定性為「誤導公眾的不實資訊」——那幾個空姐不用工作嗎?怎可能「兩個半小時」站在原地抱怨?這樣誇張的講法,只有白癡才相信。

二不尋常:人家「用英文、粵語抱怨」,為什麼就要被你抹黑為「陰陽怪氣」?假如她們當時用捲舌的普通話抱怨,你是不是就會同情她們,甚至安慰「哎喲,辛苦了親」呢?你連空姐的國籍也不知道,是否全部都懂中文亦未搞清楚,就一頂「陰陽怪氣」帽子扣下去,本身就是語言歧視了。

三不尋常:你說空中服務員在你背後「侮辱抱怨」了兩個半小時,令你的心「沒有一刻是不心痛不難過不憤怒的」,於是你偷偷錄音蒐集「罪證」,但人家侮辱了乘客漫長的「兩個半小時」,怎麼你能公開的錄音卻只有短短31秒?

世界各地的空姐都有態度惡劣的,我信,但這篇明顯誇大其詞、語調偏頗的「舉報文」,當中指控我實在難以盡信。

至於那段31秒錄音,是幾個空姐在休息區閒聊說笑(很多人誤以為是對乘客講的),對話綜合起來是:「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Carpet is on the floor. Feel free if you want to lie on it⋯」(如果你不能用英語說毯子,就沒有了⋯⋯地毯在地上,你想躺在上面,隨便。)

以上的話,也許是該乘客認為是「侮辱性」最強的幾句了。該乘客還刻意把you cannot have it「超譯」為「他們就不配毛毯」——請問那個「配」字怎樣譯出來?——但問題是,對話的脈絡到底是什麼呢?該乘客其實一無所知,只能瞎編:

「我猜想應該是前排旅客努力用自己會的英文單詞想要跟這些“只會英文的”乘務員拿毛毯。結果還被這樣取笑。」(注1)

看懂了嗎?這兩天把整個中共民族氣得死去活來的「滔天惡行」,原來只是建基於耐人尋味的六個字:我,猜,想,應,該,是。

此六字翻譯成粵語,即以下四字:我鳩噏咋。

要指控人家「歧視」什麼的,至少得拿出證據,證明:涉事空姐是否真的對乘客說「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若有,以什麼口吻說這句話?對什麼人說這句話?最後乘客是否要講英文才得到毯子?諸如此類。

結果,無論我怎樣查證,除了舉報者的「我猜想應該是」,就沒有其他事實了。聽了錄音,我相信空姐有取笑乘客英文爛的意思,也同意她們這樣做很不專業,還要在其他乘客身邊說,就更加不智。但這種破事,有必要勞駕人民日報社論、胡「才子」、李家超等全国各路人馬來討伐嗎?這才是最不尋常的一點。

以現有公開資訊來說,空姐只是取笑乘客,而取笑不一定是歧視——要看她們是否因語言問題,對乘客有差別待遇,但由始至終我都看不到這方面的證據。不過該乘客和中共黨媒無需證據,一起始已「一錘定音」,大張旗鼓入你「歧視」罪了。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中共真正用意,無非趁機在香港各界「重拳整頓,建章立制」,定普通話於一尊,大振北人雄風。對着三個空姐,中共民族果然「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天朝威武!


1
https://shorturl.at/gjxGO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先進的前提

轉載: 《遠行的理由》,2023年5月6日。

黃金周來了一些中國遊客,我家附近尤其多。但畢竟是古蹟改建成的藝文場所,來的遊客多為年輕的文青。

他們說話小聲,舉止也有禮貌,只是非常喜歡拍照,畢竟是觀光客。

而今通了關,中國與香港的交通也無阻擋,可是零售業好似沒有迎來過往的井噴現象。

五月一號我收到MaxMara的櫃姐祝福,讓我去看看新品,有生日優惠,可是我的生日明明是月底。

彼時應該是大陸客最多的時候,她還有空發訊息給我,我猜想我自己目睹的跟實際情況可能相差並不太遠。

倚靠中國遊客的部分零售業可能要再等等。

過往遊客新聞也再度躍上新聞版面,有別於過去的屎尿專題,現在的新聞主要吵的是支付跟語言能力。

不少新聞訪問遊客,不知道是刻意被斷章取義還是真的也反映一部分的現實,就是中國遊客認為香港的服務有提升,但一樣到處是繁體字跟粵語讓他們覺得很疲累。

還有就是認為香港落後,很多地方只能紙鈔。

相當自豪電子支付的中國遊客,剛好跟其他準備去中國出差或是旅遊的人成為對比。

從中國放開防疫之後至今也不到半年時間,我身邊的朋友紛紛需要過去出差,每個人都遇到了一樣的問題。

他們寸步難行。

雖然他們都有支付寶跟微信,可是因為不是在中國實名認證也沒有中國手機號,一樣無法支付。

無法支付的狀況下,如果沒有當地人的幫助,離開旅館就等於死定了。

因為他們無法叫車,路邊攔車用現金支付對方無法找換,去餐廳或是購物,都不可能。

所以好幾個人都在崩潰邊緣讓我幫他打個幾百塊人民幣過去救急,小錢可以救急,可是很多服務因為沒有當地號碼一樣也用不了,充電寶、腳踏車甚至點餐、開發票都無法。

這樣的情況下,商務旅行的朋友都縮短了在華的行程,至於有沒有什麼觀光客願意在幾乎一到中國就是失能的狀態下旅遊,我就不知道了。

可能中國也沒有那麼在意外國人入境帶來的觀光收入了,他們本國觀光在疫情三年發展得很好,各項軟體件設施都大幅提升。

這個國家,在疫情之後也在跟世界脫軌中,形成自己的經濟生態系統。

凡存在必合理,中國特色已經非一朝一夕,這也都可以理解。

當外人要進入這套系統,是各種困難,而當他們的用戶離開系統,也是各種的不習慣。

長期用「刷臉」就能支付的中國人,失去了排隊等待找換的耐性。

比較遺憾的是,中國行動支付的便利讓中國遊客有種優越的心態,對於使用紙幣嗤之以鼻。

可能是早已放棄自己的任何隱私權力,交換成便利之後忘卻了無隱私受控制的風險。

以前住上海時也好,現在不住上海也好,我看到他們總是想到我家小時候養的文鳥。

他們一輩子都在籠中,有天幫他們清潔籠子忘了關門,他們也不飛走。習慣了世界就是籠子大小。

籠裏安穩,有吃有喝還能遮風避雨,外面的世界太多不確定性了。

有時人生圖的就是安穩,他們希望這樣也沒有問題。

可是拜託尊重還想要隱私跟不受高度控制的自由人,落後有時不體現於科技,體現於人性與傲慢,先進的前提是能尊重各種不同且不強迫別人接受單一價值觀。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說好支那故事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4月24日]

有一種「辱華」,叫「HELLO CHINA」

《男兒當入樽》(中国大陸和台灣譯《灌籃高手》)劇場版動畫日前在中国上映,身兼原作者和導演的井上雄彥,同日於Twitter發布中文祝賀詞和一幅GIF動圖,圖中出現「HELLO CHINA」一句話,想不到因此惹禍。

有些聯想力特別強、對「顏色」敏感度特別高的中国網民,發現動圖上的 「CHINA」,只有 H 是黃色,其餘四個字母都是紅色,從而認定井上雄彥是別有用心突出「CINA」,暗示侮辱中国的稱呼「支那」。

儘管很多大陸人支持井上,《灌籃高手》票房亦勢如破竹,但「辱華」風波仍未平息,《知乎》就有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井上雄彥發推感謝中国影迷,卻用顏色突出CHINA中的CINA?」,點擊逾四百萬,有個網民說得好:「如果一個外國人能夠做到完全不辱華,那他肯定對所有辱華的點都瞭若指掌,那麼他就已經辱華了。」

井上雄彥是否想用紅、黃二色突出「CINA」呢?從善良的角度理解,中共国旗本身就是紅、黃兩色,紅多黃少,黃色在左上方,所以那動圖的 「CHINA」,刻意把偏左的H塗黃,映襯其餘紅字,不過是模仿中共那支旗,希望花點心思向中国觀眾say hi而已,哪想到中国有些小粉紅,不管你做什麼,都要罵你「辱華」呢?

事實上,如果中国人認為「CINA」是「辱華」的話,那麼他們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跟意大利斷交,因為意大利文的「中國」,正是「Cina」!反而日本人講的「支那」,是「しな」,讀作shina,跟Cina的發音根本不同。

關於「支那」或「Cina」的歷史,我不妨簡單講講。「Cina(चीन)」是古印度梵語,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梵文佛經傳入中國後,高僧着手翻譯,史上第一位漢譯「Cina」的人,是西晉的《普曜經》譯者竺法護,經中提及六十四種書體,其一為「Cīnalipi」,竺法護譯作「秦書」,即「秦的字體」,而「Cina」即「秦」。

但「Cina」譯法並無標準,除了秦,有人按字義譯作晉、漢等,也有人音譯為支那、脂那等,五光十色的翻譯,確令人一頭霧水。光是一「秦」字,學者也意見紛紜:很多人以為「秦」指「秦朝」,代稱中國,但楊憲益先生在〈釋支那〉提出異議,認為古印度人所謂「Cina」,原指「羌」,泛指「古代中國西部高原的種族」,又指「羌人」與「秦人」兩詞在漢代是相通的,所以「秦」也是「羌」,跟秦朝無關。

儘管梵語「Cina」原本指什麼地區,至今尚無百分百肯定的結論,但毫無疑問,此字後來傳遍世界,衍生出拉丁文Sinae、古希臘文Θῖνα(Thina)、中世紀希臘文Tzina、今天英文德文西班牙文China、法文Chine、意大利文Cina等,都指中國。因此,如果「Cina」辱華,所有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甚至新浪網「Sina」的域名,以及「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都同樣辱華。

至於日本人以「支那」稱中國,則始於唐朝到長安遊學的日本僧,當時並無貶義,只是借用漢譯佛經內指稱中國的詞彙而已。如是者直到清末民初,都沒有人認為「支那」帶貶義,它就像英人講China,意大利人講Cina那樣中性,所以當時很多中國文人,都不介意自稱「支那人」,如嚴復寫詩向林紓道別,就說「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支那蕩子」即遠遊的中國人。

「支那」唯一引起中國人反感的時期,是日本侵華前後那短短數十年。戰後日本人也識分寸,不想增添民族間仇恨,就逐漸棄用「支那」一詞,改呼「中国」。明白了這段「支那」歷史後,如果還有中国人認為這個詞「辱華」,我覺得才是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辱華。

「支那」源出中國漢譯佛典,自古以來是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你既然是炎黃子孫,為什麼不盡力維護中文尊嚴,光復「支那」原義,反而恬不知恥地把定義「支那」的主權,跪着割讓給日本人呢?你是他媽的哪門子中國人啊?須知「支那」本無貶義,不能因為日本人惡意用過,中國人就從此不能講,對不對?

如果你是尊重中文的中國人,請你像嚴復、魯迅那代一樣,不單要繼續用「支那」一詞,還要日講夜講,說好支那故事,還我支那本義。只有支那人,才能決定支那語言的命運,一個字也不能少!

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香港的士車種


80年代開始引入少量4座位的士,但由於車廂狹小,不受歡迎,到約90年代中,4座位的士已開始絕跡,之後10年有多都係全5座位,仲以為,永遠都係全5座位。 點知,大家都知,2008年,壟斷香港的士既豐田Comfort改4為座位 。 好彩幾年後2013年,闊別香港的士市場既日產Cedric Y31重返香港,高調宣傳有5座位 ,仲以為有救。又點知,得o個年幾就停產,改出NV200,大大部不過4座 。福特全順Connect Taxi又係,大大部7人車規格,點知4座位。 而家依然係豐田Comfort壟斷,仲行緊既5座位豐田Comfort,都全部係2008年前既10年老爺車,日產Cedric Y31鳳毛驎角。咁香港仲有冇機會重新引入5座位的士? 好似話試驗緊南京金龍D11,即係山寨平治Sprinter,呢個會唔會係最後希望? 不過就算真係如有神助試驗成功(流動炸彈...),都肯定唔會大規模入........即係5座位的士,就算唔絕種都會變成少數民族? 


(資料來源:香港交通資訊網)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馮睎乾: 建造人工島也是好事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3月28日〕

昨天有環保團體讀者告訴我,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即所謂「明日大嶼」——的公眾諮詢期,原來在本月31日結束,前天綠色和平與三位民間專家,為此召開記者會,發表了一份題為「明日大嶼廿質問」的意見書,質疑填海方案的成效及造價。

老實說,我孤陋寡聞,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公眾諮詢」,遑論它將在五日後到期。之前也不見有多少人討論,我想,不管是留港抑或海外香港人,見證了幾年來香港的滄桑變化後,早就對「明日大嶼」這種議題心淡了,就算腦中有千百個反對理由,也寧願慳返啖氣暖肚。

看了綠色和平的新聞稿,環保團體和幾位專家依然認真討論,很能感受到他們對香港的愛,但政府願意聆聽嗎?專家們從經濟效益、氣候危機、環保生態、城市規劃等多方面,臚列廿個反對理由。當中大多數理由,香港市民早在2018年(那年林鄭月娥公布明日大嶼計劃)聽過了,民間專家也講過了。

例如政府稱工程要花最少5800億港元,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潘焯鴻認為是嚴重低估,因為政府沒參考近期同類工程造價,估算亦有錯漏。據他保守估計,明日大嶼造價其實近9000億元。

氣象專家林超英則質疑政府低估人工島潛在的氣候風險,「在現時完全不知道海水上升引起各種工程需要,究竟要花幾多錢,就像『無底洞』。」莫說林超英,即使像我這類行外人,也知道水位上升的危機,我五年前也在蘋果專欄寫過了。

至於人工島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更舉世皆知。英國地理學家邦內特(Alastair Bonnett)在《別處:通向造島時代之路》(Elsewhere: A Journey Into Our Age Of Islands)說過,現在是「造島時代」,人工島比前人建造的建築「更大膽、更宏偉,且可能更具破壞性。」邦內特走訪過世上各大人工島,形容那是「生命的禁區」——人工島周邊水域都幾乎沒有生命。

既然反對理由早就人所共知,難道香港政府專家不知道嗎?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早前還發表報告,研究全球52個規模用途與「明日大嶼」相若的大型填海項目,發現其中13個填海面積達1000公頃或以上的,有77%「爛尾」,擔心「明日大嶼」將步其後塵。

我認為不必擔心。今日香港比五年前「完善」得多,連醫院天花板也會掉下來,協助醫生測試病人夠不夠命硬,那麼本已危機四伏,在驚濤駭浪中興建的人工島,如果不爛尾陸沉,就是比實現「光xx港」更難以置信的神跡了。公眾諮詢尚餘數日結束,就更不可能有奇跡發生,令港府回心轉意。

事到如今,交椅州附近的海洋生物是死硬了,不如放送一點「正能量」,說好「明日Die魚」故事吧。記得2018年11月,仍然會行會走、鮮蹦活跳的董建華向港人說:「我可以擔保,人工島不會用盡香港儲備。」眾所周知,董建華拍心口保證的事,在現實往往反其道而行,所以我很有信心,人工島是會耗盡香港儲備的。

其實也是好事。「陰毒」的英國政府把香港交給中共時,庫房水浸,令嬌生慣養的港人,不懂仰賴和感激国家。香港一旦變成窮光蛋,不但可重新發揚人人緬懷的獅子山精神,也會學懂倚賴祖国這塊強大的盾牌。何況未來幾年,世界形勢風高浪急,不排除港幣與美元脫鈎,嘿,到時幾千億港元還有何用?

有智慧的中国人一向認為,揸磚頭好過揸現金;如今時代變了,揸流「灘」又可能比揸磚頭更好。港府高瞻遠矚,明白燒錢要趁早,趕緊把現金變成泥沙,才是上上之策。「明日Die魚」一啟動,勢必犧牲眾多海洋生物,作孽甚深,但受報應的又不是你和我,也不是你和我可阻撓,倒不如遙祝像董建華這類話事人:一定要長命百歲,就算身殘,也要志堅啊!

附錄

「明日大嶼廿質問」意見書全文及相片:

https://bit.ly/3TG2JiM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陶傑:「明日大嶼」是偽命題

〔轉載陶傑Facebook,2023年3月25日〕

隨着美中脫鈎,「明日大嶼」即成為一個偽命題。

在邏輯上,首先,香港先要有「明日」,才有「大嶼」。自從1841年以來,香港的「明日」,其基因定義(genetic definition )是中西貿易的自由港。一旦西方唾棄其中介地位,或中國剝奪其自由特色,香港即前世堪記、今生盡毀、明日不存。

香港的明日如果在中國,有一個輝煌的明日中國,連同俄羅斯、伊朗、北韓成就一個世界新秩序之下的新香港,那麼香港人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遷居大陸,不需要花六千億假大空搞一個明日大嶼。大灣區廣闊天地,土地價格成本遠低過大嶼。

香港如果沒有明日,則大嶼山也將是一個廢墟的一部分。今日燒六千億預先為明天的自己送喪,是愚蠢的行為。設若香港在明天會死,送喪燒錢,只須準備冥通銀行的陰司紙。誰見過盂蘭節香港街邊的阿婆用港幣現鈔來燒?

「明日大嶼」至今有幾多個本地財團帶頭揼水捧場?香港投資者不是白痴,知道香港的任何「明日」,必只基於香港仍然「一國兩制」,基於港幣繼續以美金掛鉤,基於西方資金和大陸熱錢仍然湧入,基於香港沒有國安法。

那時女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所謂明日大嶼,就好像一個孕婦,一個幸福的媽媽,挺著一個大肚子,晚晚開心的哼着兒歌,一面為肚裏的BB織毛衣、計劃買嬰兒車、買尿片玩具、儲錢為小孩入讀英國寄宿學校,一面很陶醉地,幻想小寶寶將來長大成人,會是一個成功人士。

如果她面對肚裏那團未成形的血肉,經家暴老公狠狠踢了兩腳,或者自作賤自殘,變成了一個死胎,還計劃去倫敦巴黎名店為嬰兒買名牌服裝?仲有冇神經D?


陶傑披藏:https://patreon.com/tokitchannel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電影與自由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2月18日 ]
「杜琪峯金句背後」

柏林影展開幕,今屆評審有香港導演杜琪峯。他跟評審團主席Kristen Stewart會見傳媒,被問到電影有何獨特,令它永保生命力時,英語不流利的杜琪峯即以粵語作答(以下我改寫為書面語,方便不諳粵語的讀者理解):

「我覺得電影永遠在前鋒,在前面。當如果有極權的時候,人民失去自由的時候,電影通常首當其衝,在好多地方都是這樣,一定停止你的文化,因為電影文化是直接入audience裏面,所以獨裁者通常對付的一定是電影。但我覺得香港⋯⋯no,sorry⋯⋯我認為全球爭取自由的國家和人民都要支持電影,因為它是為你發聲的。」

杜琪峯這番話在香港網絡洗版,電影界朋友都傳給我,人人擊節讚賞,似乎是今天最大的新聞。但中国大陸有些微博網民,卻批他「辱華」:「香港還不夠自由啊,當年最佳電影《十年》和2019年黑暴是不是有點劇情相似啊。哪個國家能讓你拍的電影帶顏色革命傾向啊?」

可惜我看外媒,關於杜Sir發言的報道寥寥無幾,再看開幕禮現場片段,發現記者聽了即時翻譯後,鴉雀無聲,五六秒才有零星拍掌,跟香港網民的熱烈反應判若雲泥。為什麼會這樣呢?唉,原來是翻譯出事。

坐在杜Sir身旁的女士,結結巴巴地譯成這樣子:

I think cinema represents the whole part of society; if a government wants to destroy a place, the first thing they want to do is to destroy cinema. Because cinema is so close with the public – it has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 For the whole world, if you want to fight for freedom,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you have to support cinema.(注1)

杜Sir一起首提及的「電影在前鋒」、「極權」固然消失無蹤,中間「停止你的文化」及最後「失言」爆出的「香港」兩字,統統lost in translation,簡直有點不知所云,糟塌了杜Sir的慷慨陳詞,難怪現場記者不懂反應。我嘗試翻譯一下:

I think cinema is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Whenever there's totalitarianism and people lose their freedom, it's usually cinema that bears the brunt. This is the case in lots of places. The regime will try to squash your culture. Since cinema really gets to people’s hearts, dictators usually go after it. Anyway, I think Hong Kong...no, sorry… I think anyone fighting for freedom anywhere in the world should get behind films because they're speaking up for you.

很多香港人大讚杜琪峯「敢言」,但我想指出,他強調的「自由」,其實是呼應今屆柏林影展早前發表的聲明。那聲明一開始說,「電影節是壯大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和平對話的場所」,接着便聲援伊朗和烏克蘭人民。開幕禮上,另一位大談自由和對抗極權的人,是透過視訊演講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恰逢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一周年,澤連斯基說「電影能夠克服邊界和牆壁,無論那是真實的,抑或意識形態的」,又表示面對入侵,「文化不能中立」,「電影雖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影響和啟發那些可以改變世界的人(Cinema cannot change the world, but it can influence and inspire people who can change the world)。」他對電影的看法,跟杜Sir相類,同樣認為電影跟人民自由息息相關。
  
事實上,柏林影展在1951年第一屆開幕時,標語正是「展示自由世界的櫥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所以杜琪峯在這場合談「極權」和「自由」,不但呼應了今屆大會主題,也很符合影展的歷史脈絡。希望有無邊無際聯想力的香港檢控官不要「思歪」就好了;至於罵杜「辱華」的大陸人,我建議你先看看影展歷史。

杜Sir講那一番話,與其說需要勇氣 ,我覺得,更需要的還是骨氣。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10usJiacQ

27:54開始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馮睎乾: 當假新聞變成唯一真相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2月11日〕

只要思想夠滑坡,罪名總比證據多

2019年11月「理大暴動」案,法官陳廣池日前判刑,形容「暴動」令理大「猶如烏克蘭東部戰場」,又批評被告「助紂為虐」,「自以為」是急救員,實質上支持暴動者云云。這次律政司若不起訴陳廣池「煽動」,恐怕不足以平民憤。

按照「立場案」控方代表伍淑娟的檢控手段,只要某些言論引起公眾「聯想」,從而憎恨香港警察或政府,就可控以「煽動」了。現在陳廣池公然把理大比喻為烏克蘭,難免讓人聯想到,在外面要攻入去的港警,就是俄羅斯那支侵略別國的不義之師,豈非抹黑港警?

陳廣池又形容被告「助紂為虐」,明顯扭曲中文成語原義,似乎指桑罵槐。任何中國人都知道,「助紂為虐」是形容某些契弟,依附有權有勢的一方,幫助強權暴政,欺壓弱小。請問理大那批拉雜成軍的暴動者,跟武器精良兼有政權撐腰的警察相比,邊個「有權有勢」,邊個似「紂」?陳廣池用這四字成語,只會讓人聯想到警察,而非案中被告。

我個人看法是,陳廣池在同一判詞中,連續兩次犯上如此低級的錯誤,不可能是無心之失。按照伍淑娟的「聯想」準則,夠晒料charge個法官「煽動」有餘啦。如果這樣明目張膽「煽動」也不控告,大家就會覺得司法不公雙重標準法治已死,又怎樣講好香港故事呢?

什麼才算「助紂為虐」,看看「立場案」即一清二楚。近日審訊,控方伍淑娟舉出監警會報告所載的「爆眼女事件」、「新屋嶺事件」等「不實信息」,盤問鍾沛權對2019年運動「社會背景」的看法。伍婦根據監警會報告指,有關警方性侵的正式投訴僅有兩宗,而被關押於新屋嶺的五十三人,均無投訴,又強調「正常人有罪證,都會交給監警會」云云(注1)。

伍淑娟這樣說,無非想帶出一個結論:不管民間或媒體對警方有何指控,只要監警會報告沒有記錄,就全部是「假新聞」、「假資訊」,而你把這些「假新聞」傳播開去,即涉「煽動」。頭腦稍為清醒的人,都看得出這是徹頭徹尾的歪理。

鍾沛權馬上反駁,舉出公眾不信任監警會的理由:例如政府委託的國際專家於報告發表前半年集體辭職;又例如監警會報告形容721為白衣人與黑衣人衝突,但很多現場片段顯示,被白衣人襲擊的大部份不是黑衣人,而是穿各種顏色衣服的普通市民,「包括其中一個白色裙,後來證實有身孕的女士。」 (注2)既然監警會不可信,甚至予人偏幫警察、「助紂為虐」的壞印象,大眾又怎會把罪證交給他們呢?

伍淑娟又提到「爆眼女事件」,再次「以結果為目標」,想把針對警方的指控,都扭曲為「假新聞」。她竟引用《星島日報》和《東網》報導,指「爆眼少女」2020年已赴台灣,且「無爆眼」。其實在2022年8月11日,「爆眼女」K小姐已在網上公開自己的醫療記錄,上面清楚列出傷勢,包括臉部裂傷、創傷性白內障、眼球破裂等。

當日我更撰文指出,《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大公文匯》和屈穎妍等各方中共喉舌,在2021年5月下旬忽然聯成一線,宣稱K小姐「無爆眼」,統統是假新聞(注3)——這才叫「助紂為虐」。K小姐醫療報告的內容,就連獄中的鍾先生也透過報紙知道,而伍淑娟不知真傻還是假懵,居然引用過期的假新聞,專業何在?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中共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摧毁所有代表異見聲音的媒體了。當假新聞成了唯一「真相」,就像監警會報告成了控方唯一可援引的資料,就不單可以做大內宣「洗腦」,有需要時還可在所謂審訊中大派用場。只要思想夠滑坡,罪名總比證據多——以「法」壓人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你能否以理以德服人。


1
https://bit.ly/3jQUfaW

2
https://bit.ly/3Yo1IgK

3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11san-zhou-nian-703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