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相逢恨晚

風再起時, 月色遁隱在五里迷霧裡。穹蒼無限, 生離死別, 瞬間流轉, 心仍是冷, 隨波逐流, 彷如夜海孤帆, 載浮載沉, 迷失於黑壓壓的煙波中

還記得週年晚會, 各花爭寵, 耀武揚威, 一字排開。人影散亂, 歸於樸實無華。繞過東區走廊, 停靠在無人大街上, 面向海港, 似乎一切相安無事。人世間太多不如意事, 此刻最是安寧了, 沒有電話騷擾, 沒有巧言佞色, 沒有豪門夜宴, 也沒有裝飾。裝飾? 心裡面分明有一塊黑紗布, 盡是不見天日, 不敢面對的真實! 自己說討厭裝飾, 口裡卻有太多編織的謊言和夢話, 內心充滿看不見佈防。

我害怕, 害怕甚麼? 我恐懼, 恐懼分開, 恐懼傷痛, 恐懼面對真實時的震盪。我需要懺悔。



一年過去了, 人彷如坐過山車, 穿過萬重起伏, 高處未算高, 但已經高處不勝寒了。我們在亂墜的時空相遇相交, 根本是錯配。常言道: 凡事要有恒心, 但要看做甚麼事。做錯了事, 要改正, 但甚麼是對? 甚麼是錯? 我似乎頭五年做對了, 但之後五年做錯了,  只是旁觀者都說我做對, 以前五年所做的反而是不對。人在中年, 仍然分不清是非對錯者, 不是幼稚是甚麼? 本能內藏的盲動在燃火, 火光紅紅, 應怎樣克制才好?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當然你要問: 為甚麼我要以「成仁」為人生目標? 為甚麼不是「仨」?
該回到幼稚園熟讀「童子軍守則」、背誦聖經金句了。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2012年麗水博覽會

華文傳媒一面倒稱「World's Fair」為「世界博覽會」, 甚或濫用殘缺字詞, 把好端端的名稱濃縮成為「世博」。簡單雖然有簡單的好, 但略嫌單薄, 還是「萬國博覽會」夠傳神。 傳統文字運用「十」、「百」、「千」、「萬」這些數字言簡意賅,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十全十美」、「百年好合」、「百子千孫」、「千里馬」、「養兵千日」、「在家千日好」、「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萬里長城」、「萬千寵愛在一身」。數字縱使千變萬化, 仍然是一個虛數, 一個約數。 漢字的活潑紛繁, 在此間顯露無遺。

最近圍繞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戰況、小學推行國民教育科引起的爭議, 成了本地各大傳媒的焦點。另一邊廂, 似乎忽略了我們的亞洲, 正舉辦「Expo 2012 Yeosu Korea」。相比兩年前上海博覽會連月鋪天蓋地的報道, 遊人萬人空巷逼爆場館的情景, 韓國人顯得很低調。又或者印證我們的目光只關心身邊五尺範圍內的事情。生活在這個地方, 假如多數人目光如豆, 沒有國際視野, 香港倒不如安於做一個小城鄉小漁村, 不要自稱國際城市好了。 

本屆的主題是「有生命的大海, 會呼吸的海岸」, 會期由五月十二日開始, 八月十二日結束, 橫跨九十三天。參展的國家和地區共有一百零四個, 另外有十個國際組織及二十三個韓國大型企業也參與盛會。會場面積雖然較上海的5,280,000平方米遜色, 也有2,710,000平方米 (約379個標準足球場), 而且場館建在大海之濱, 一片碧海藍天。


萬國博覽會已經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 眾所周知, 第一屆在英國倫敦舉行, 此後不定期在各國舉辦。一百多年來, 一直由英、美、法三國主導, 亞洲國家第一次主辦, 要數1970年日本大阪博覽會。歷年來, 日本共舉辦五次(兩次大阪, 一次沖繩, 一次筑波, 一次愛知), 中國兩次 (上次是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 韓國今年也是第二次主辦。

本屆一共有七十八個場館, 包括東道主展館在內, 有八個展館需要預約, 即主題館、韓國館、水族館、大宇造船海洋機器人館(DSME Marine Robot Pavilion)、氣候環境館、海洋產業技術館、海洋文明城市館, 3D水族館。成人標準入場費是33,000南韓圜, 相當於港幣225元。嫌一天時間太短的話, 兩天的入場券花費53,000南韓圜。

無論主題是關於自然、城市還是大海, 展出新科技產品永遠是博覽會的噱頭。今天或者會問, 資訊發達, 足不出戶, 已能知天下事, 何須親身觀摩當今最新科技面貌? 我們究竟是純粹喜愛湊熱鬧, 還是真的本著一顆純真的求知慾去參觀? 抑或只是順著羊群心理, 人有我有? 科技本來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 但現實是今天無論工作、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科技, 一家人到茶樓品茗, 圍著餐桌前的不只是點心, 而是手機陣, 各自埋首按鍵, 旁邊的親人彷如陌路, 粵語的「搭檯」是最好不過的形容詞了, 好不容易大家約好上飯館見面, 原來到最後不過是「搭檯食飯」罷了。我們放棄了紙和筆, 放棄了書信, 放棄了書本, 放棄了面對面的溝通, 到底我們是不是已經給科技牽著鼻子走, 成為追逐新科技的奴隸呢? 參觀萬國博覽會, 與其說是看看日光之下的地球村還有甚麼新鮮事, 不如說認識一下走在環保領域、科技領域最尖端的從業人員怎樣思考社會的未來, 如何規劃人類將來的生活, 更重要的, 是自己想一想, 這樣的生活方式, 是我們自己打從心底裡希望追求的嗎?

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特區十五年

英國貨, 原來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喼汁、茄汁豆、Body Shop、Kit Kat、國泰飛機、雙層巴士、滴露、麥維他消化餅、Lipton紅茶,一點一滴,圍繞著香港人,日用而不知,還以為英國的影子隨皇家郵輪駛出鯉魚門而遠去


十五年,香港失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天星碼頭、皇后瑪頭、虎豹別墅、富麗華酒店、雍雅山房祥利冰室、喜帖街、東急百貨伊勢丹松板屋和三越等日資百貨公司,還有杜老誌大富豪」等老牌夜總會。這些構作香港戰後勃興的標記,並沒有因為主權移交延續下去,換來的,是免費電視台媚俗營造歌舞昇平的假象。記者的自由採訪越來越受到限制、大財閥日益氣燄,人治凌駕法治之上,經濟結構趨於單一,物價如脫疆野馬般飛漲,換來的是甚麼?社會發展蒸蒸日上嗎?事實上,受惠的是小眾,中國的崛起意味香港的陷落,猶如息影的演員瑟縮冷冷的街角,年華老去,遭人唾棄。我們知道,失去的永遠不再回來


此刻剩下的,是英國人留給我們僅餘的飲食和生活文化,點綴這座失去個性的小城。走進半島酒店,紅茶芬芳遠遠飄至,仍是讓人想起那一面曾經在維多利亞港飄揚的米字旗幟,那是多麼耀眼的年代!世界沒有把英國文化遺棄,優秀的事物,何止香港人說好?想起香港道路的駕駛習慣,其實世界上有四分一的國度與香港一樣!

當然許多人指控起來了,說什麼「崇洋媚外」,「殖民地奴才心理」。品味這門學問,只要認為是好便是好了,管他是本地還是跨洲越洋來的?一九九七年前和一九九七年後的分別,於我看,前者我們還有選擇的餘地,知道這個城市活潑紛繁,多元和包容;後者是連僅有的選擇權也被禠奪了,城市的活力失去了,一言堂蓋過百家爭鳴。正如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當年一語成讖,擔憂香港的自主權「一點一滴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彭先生的預言應驗了。十五年來,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主宰香港的命運和前途,當然賣花者讚花香,說香港一片光明。

有良心的報章,揭穿了這些既得利益者,把香港的福祉白白斷送,新聞自由、學術自由這些現代社會珍視的價值,在既得利益者的眼中,原來是洪水猛獸。可悲的是,許多許多人甘於接受宰割,沉默脫去衣裳,任人污辱,乞求狼心一時憐憫七月一日,沒有什麼值得慶祝,沒有什麼高興。紀念的話,是為香港之死悲慟,紀念這個小城,曾經是東方之珠,今日已經淪落為大陸豪客的掌上玩物。青樓名妓,深宮怨婦,伏在枕頭,在漆黑的密室四面牆壁下,抽泣痛哭。

參考資料:
1. 《蘋果日報》,2012年6月30日,香港。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此刻良朋共敘

去年歲末, 我們登上天際, 俯瞰九龍兩岸, 遠眺群山。摩天大樓的深處, 是空闊的大堂, 玻璃窗幕前, 吃甜點, 喝咖啡, 真想時間就此停住...... 相隔一個月的中午, 室外是柔柔的日光高掛天上, 室內眼前是花樣年華的場景, 一坐便是三個小時。走過加路連山道的樹林, 車子繞著大坑半山團團轉, 再穿過海底, 那是一條時光隧道, 把美景、佳話與眼下煩擾劃清界限。


幾個月過去了, 春去夏來, 本來是濕透悶熱的街道, 不知何故, 刮起一陣涼風, 黃埔灣岸, 最近工程如火如荼, 無阻我們重敘。刺身端上來, 扇貝鮮甜, 亮白的蝦爽口多汁, 魚片都是肥美甘香。你選對了, 這是一家我喜愛的日本餐廳。 十年人事幾番新, 這家店子, 經歷滄桑, 依然屹立人前。跟時光隧道一樣, 如今管他外面都架起了工程木板, 裡面依然故我, 自成一家。 牡丹綠葉, 客人輕聲細語, 沒有大聲么喝。整個地方, 彷彿只有我們對談。記得玄關擺放一群紙鳶, 為清一色的平淡添一分明艷。


此刻良朋共敘, 何其短暫。天公造美, 車子在公路疾馳, 一路是藍天綠水, 輕風舞得醉人。身在石屎叢林, 心在塵世之外。此刻的寧靜慡意,怎留得住?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沖繩復歸40週年

1972年5月15日, 沖繩縣復歸日本, 今天剛好40週年

沖繩的命運, 猶如私生子一樣, 誰是他的主人? 不能作主, 不能選擇, 皮球拋來拋去,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聲音, 別人從來聽不入耳, 只有給人利用的份兒, 成為政治角力的籌碼, 這是沖繩人的宿命。這個島嶼, 是周邊國家磨拳擦掌蠢蠢欲動的焦點: 美國不肯放手、中國人想加以控制, 甚至連崛起中的俄羅斯也想分一杯羮。

主權爭議, 資源爭奪, 似乎日趨激烈, 中國步步進逼日本海域, 俄羅斯和韓國也不甘示弱, 北方四島復歸之日遙遙無期; 竹島還是獨島? 日本海還是東海? 鄰國天天都擺起高姿態。世代更替, 時光飛逝, 日本人爭取應有的自主權, 依舊如故, 只聞樓梯響。

沖繩縣出身的中島美嘉, 有一首歌, 叫做「Will」 ,際此紀念日, 聽起來特別有感觸:

「あの頃」って
僕たちは
夜の空を信じていた
同じ向きの
望遠鏡で 小さな星 探した
いつもそばに
誰かいて
孤独の影 紛らせた
停電した
夏の終わりに
手さぐりして
キスをしたね

あれから
僕はいくつの
夢を見て来たのだろう
瞳を閉じて見る夢よりも
瞳を開きながら
WOW WOW
あれから
僕はいくつの
自由を生きてきただろう
運命の支配じゃなくて
決めてたのは
僕の「WILL」

煌めいてる
星たちは
誰かが もう見つけてる
光のない 闇のどこかに
まだ見えない 未来がある
記憶が星座のように
輝きながら 繋がる
バラバラに見えていたけど
今ならわかるよ WOW WOW
記憶が星座のように
ひとつになって教える
偶然のしわざじゃなくて
選んだのは
僕の「WILL」

過ぎてく過去は
すべて
自分の通り道
この夜の空に
変わらない永遠が
見守ってる WOW WOW

橋本龍太郎已故前總理大臣十多年前明言, 普天間基地將於五、七年內遷出。言猶在耳, 還以為一槌定音, 原來沖繩人蒙在鼓裡而不自知, 任人擺佈, 任人愚弄。發聲有用嗎? 總比沉默好吧。香港人, 連發聲也給人抹黑, 爭取民主二十多年, 徒勞無功, 更遭保守派標籤為「反中亂港」。

想起沖繩島, 當然想到香港人。香港人的命運, 同樣是任人擺佈。祖先都是難民, 生下來沒有國籍, 一九九七年, 英國人離棄我們, 還跟中國人說,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五十年不變。言猶在耳, 十五年過去了, 香港跟著北京喉舌, 亦步亦趨,  自我審查, 畏首畏尾, 結果甚麼也做不成, 水源、電力、糧食、零售、以至金融及旅遊業等強勢產業, 都一面倒靠攏中國大陸。說粵語, 寫正體字, 給人標籤為「低等文化」。但香港人不如沖繩人, 沖繩人敢怒敢言, 香港人連放個屁也要中央批准。

沖繩的過去, 有光輝, 有悲壯, 有遺憾, 也有失落, 但他們很努力保留自己的風格, 告訴別人, 沖繩雖然都是日本的一部分, 但是許多日本人只知道陽光與海灘, 有獨特的音樂文化, 有美食,  其他方面呢, 似乎不太清楚了。 香港一開始便破壞自己的城牆, 自己人瞧不起自己人, 更引狼入室, 騎劫香港的資源, 掠奪香港的財產, 操控香港的未來。你說, 這是毫無根據的指控, 是揑造的狂言。問答無用, 看看鬧市的街頭, 街上的廣告, 行人的對話, 道路的擁擠, 商店的單一, 物價和租金的飛漲, 中國陋習的盛行, 擅闖火車路軌大小便, 月台生育, 迫爆急症室的情景, 是上世紀香港七十年代以來前所未聞。此情此景, 不堪入目之象, 你會知道, 以上指控和狂言, 並非揑造, 更非毫無根據。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氣汕沼男山木釀酒

CY兄從宮城仙台回來, 帶來氣汕沼男山木釀造共嘗。劍道衣剛晾好, 便談起劍道步法。 常言道:「捨身」, 一鼓作氣, 不回頭。但步法明明有後退一著, 目的是以退為進, 而且步履以輕盈為上, 右腳撐起全身往後一推, 瞬間回馬向前直衝。當中不僅要掌握好出擊時點, 還要取得中線, 直衝後再與對方儘量拉遠距離, 最後擺好「殘心」姿勢站穩。要做到乾淨利落, 不留痕跡, 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練。

氣汕沼的清釀, 初見於Discovery Channel三月份播放NHK製作的東日本大震災一週年特攝, 著名演員渡邊謙先生到氣仙沼, 訪問海潚怎樣沖毀了當地的釀酒工場, 但奇蹟似的, 大家以為一切煙消雲散,工場內竟然尚餘少許酒品珍藏, 憑著當地人不屆不撓的性格和決心, 釀酒工作恢復過來, 而且得到日本全國各地的支持, 訂單紛至沓來。剛才還跟CY兄劍來劍往, 晚上十時多, 仍然肚子空空, 一杯嚥下, 完全沒有刺喉, 清純如水, 但味道卻是濃郁芳香。酒至半酣, 無所不談, 胡言亂語, 不知所云, 忽然興起, 手起竹刀, 快刀斬亂麻。想起太宰治《津輕》引白居易, 下面有一段:

何れの処か酒を忘れ難き。
天涯旧情を話す。
青雲倶に達せず、白髪逓(たがひ)に相驚く。
二十年前に別れ、三千里外に行く。
此時一盞(いつさん)無くんば、何を以てか平生を叙せん。
(白居易,772年-846年)

這是《勸酒十四首。何處難忘酒七首》其中一段: 「何處難忘酒,天涯話舊情。青雲俱不達,白髮遞相驚。二十年前別,三千里外行。此時無一醆,何以敘平生。」


東北人, 果然充滿豪邁氣魄。遇上困厄, 旁人看來, 像是依然從容應對。

半夢半醒之間, 心境忽然清澈澄明, 有感而發:

《會友樓上吟遊氣汕沼》
酒酣耳熱, 一笑泯天下恩仇。
成與敗, 俱與夢, 不足論英雄。
生死浮沉一線間, 樂與悲, 輪流轉, 有誰共鳴?
淚滿襟, 難解千百愁。

多看世間虛妄, 可知變幻皆因作孽起?
名利可忘人情豈可拋腦後? 昏庸與機智, 懵懵懂懂分不清。
柔情萬丈, 雲遊四方, 我自行我道。
長安市上不成眠, 遺世獨立, 水自渠成終佛滅。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英國鬼屋之旅

四月一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英國著名鬼屋Muncaster Castle也舉行盛大活動, 請來丑角把玩雜技, 愚人愚己。剛過去的三月三十日, 鬼屋舉辦一年一度的守夜活動(Overnight Ghost Vigil), 請來玄學家解畫說法, 讓人親身體驗驚慄刺激之餘, 從科學、歷史、人類學和社會學多角度思考英國本土文化。

Muncaster Castle位於英格蘭西北, 沿曼徹斯特(Manchester)往北走, 經過Prestron 和 Lancaster, 抵達「湖水地方」(Lake District)。 城堡座落深山綠林之中, 沿岸是Whitehaven、Workington和Maryport, 人口疏落, 彷如與世隔絕。那是一座建於十三世紀的古老建築, 今天變身成為酒店, 同時也是富有英格蘭色彩的旅遊景點, 以其充滿詭異的神秘面紗享譽於世。


八十年代新雅出版社有一系列的抉擇叢書譯作, 其中一部叫《鬼屋之夜》 (The Haunters of Marsh Hall), 深受兒童喜愛。場面就是Muncaster Castle的畫面, 無論是用餐的地方, 房間, 走廊通道, 都與書中所描述的吻合。例如午夜鬧鬼的教堂、墓園的倩女幽魂、漆黑的木樓梯傳來腳步聲、小女孩走進牀前哭啼, 都讓不少人對這座古堡避退三舍。
其中一條迂迴的走廊, 掛起一幅名叫Thomas Skelton的肖像。Thomas Skelton是何許人? 史載他是十六世紀在古堡侍候主人的弄臣。這個弄臣的大名後來成為莎士比亞(Shakespeare)《李爾王》(King Lear)的角色Tom Fools。據聞這位弄臣狡滑多端, 殘酷成性, 夜裡跟著別人後面, 殺人於無影無蹤, 致令這座古堡更添一層揮之不去的靈異。April Fools跟Tom Fools, 似乎是一脈相承。愚人節在英國鄉土模仿古代弄臣, 穿起當時的衣服, 回到中世紀的廚房, 坐在高桌前晚宴, 馬上聯想起英國人的趣味: 英國著名的學院不是每年都讓學生穿起黑袍, 戴上曲假髮, 走進古人用膳的地方, 穿越時空, 在暗黃的蠟燭前尋根追思麼?
住在Muncaster Castle當然不必選擇鬧鬼的中世紀古堡, 因為主樓一帶雖然盡是古舊的田園建築, 大多已經翻新成為高雅舒適的酒店套房。不喜歡聽鬼故事, 也可以到酒店附近看貓頭鷹。那兒可以找到四十多個品種的貓頭鷹, 貓頭鷹頭大, 眼大, 毛茸茸的身型很可愛, 但貓頭鷹畢竟是夜行動物, 行踪跟幽靈一樣神秘, 似乎也跟鬼神分不開。

英國把古老的歷史融合現代的生活中, 鬼怪靈異之地在華人社會視為不祥, 甚至被扣上「凶宅」的惡名, 好像香港西環高街的鬼屋, 灣仔船街的南固臺, 都不是受歡迎的名字。美國呢? 紐約Amityville的112 Ocean Avenue和Kentucky的Bobby Mackey's Music World都是顯赫有名的鬼地方, 但對當地人來說似乎是噩夢連連, 當地人甚至討厭外來人前來「追鬼」, 干擾他們的正常生活。英國人把鬼怪變成賺取收入的來源, 跟迪士尼樂園在兒童的天國放置鬼屋的理念一致。想至此, 人性的有趣面便呈現出來了, 明明對怪力亂神之事心生恐懼, 偏偏又感到好奇, 想接觸, 想多了解, 用中國人的話, 叫「葉公好龍」。不是嗎? 好比有些人常常把龍掛在口邊, 說如何喜歡龍, 但真的看見飛龍現身, 雙眼炯炯有神, 便嚇至花容失色, 雞飛狗走。這就是萬聖節(Halloween)俘虜人心的理由了。鬼神二字, 原來充滿商機!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二月二十九日

世界每一秒鐘, 平均有兩個嬰兒出生, 一天已經有超過十七萬新人口。閏年是四年一次, 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人, 原來也不少。根據路透社(Reuters)的資料, 世界上約有五百萬人是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這些人從出生的一天起, 一輩子註定不平凡。每四年才一次遇上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個寒暑裡, 只有十五天可以慶祝自己的生辰。

資訊發達的世代裡, 這些不平凡的人物原來遇上種種不方便。許多電腦系統的設定不容許輸入這一天, 另外一些著名網站例如Google和Facebook, 據聞也不容許使用者把生日設定為二月二十九日。甚至Microsoft Excel這樣知名的通用程式, 竟然無法辨識1900年是閏年。

現代人依賴電腦的程度已達到不合理的地步。坐車玩手機把玩平板電腦不是新聞, 幾個人聚在一起, 本來是互相交談才是嘛, 各自各拿著手機上下其手, 全神貫注緊貼著螢光幕, 總感到奇怪。當中認識一些人彷彿大家話不投機, 有話不好說, 寧可臉靠臉互通手機信息, 這樣叫做「追上潮流」, 我只好認了, 自己完全追不上潮流。

生活離不開電腦屏幕, 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的人, 儼如活在另一個世界。世界有多大, 不是以面積去衡量。有人說, 掌握資訊的流向, 便掌握整個世界。對了, 我知道下一分鐘某一個國際球賽的戰果, 早一分鐘投注, 便發大財。記憶中多年前有一些地下賭場是靠「網絡時差」起家的。網絡的世界就像以前的人所講的「第四度空間」, 以前難以想像這個維度是怎樣的一回事, 現在大部份都很容易理解了。總之你關上電腦, 不使用手機, 第四度空間便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沒法子接觸第四度空間。

網絡的速度愈快, 人的身心愈是疲於奔命。十年前, 香港使用電話線上網的數量達到頂峰, 往後隨著「寛頻」的誕生, 使用電話線的人當然急速減少。速度快了, 並不必然提升生活品質。十年前, 你容許我一兩天沒有開電腦看電郵, 今天你告訴別人沒有開一個微博每天不斷更新消息, 在What's App找不到你的手機, 人家還以為你人間蒸發了。登入一個網址馬上看見畫面變成想當然, 沒有稍稍停頓的空間, 只有很快, 超快, 明天比今天更快。想起前兩天甚至有年輕人問我, 「寬頻」是甚麼?


二月二十九日, 想起來好像是俗世洪流之中的一個缺口, 時光一下子停住了。因為要等待下次的來臨, 你要多等四年, 像等待喜歡的女孩子前來, 又像兒時期待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雀躍。等待期盼的心情, 隨著年歲增長而褪卻。1986年, 大人尚有閒情去追星, 聽見「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四個字, 我甚至有點兒害怕。 七十六年才來訪一次, 不是「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嗎? 但七十六年, 對兒時的我, 是個天文數字。面對永恒, 哪有不驚慄之理? 《論語.鄉黨十四》:「迅雷風烈,必變。」最後, 哈雷彗星從我的睡夢中悄悄地走了......今天世人追求的不是永恒, 所以對似水流年的等待早已無動於衷, 失去著迷的感覺。等待人的那份期盼, 隨著手機和電子手帳的普及失去了。以前, 約一個人, 約好了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見面, 到時候見不到, 只有繼續去等。「約定」曾經是一個有重量的承諾。所以等待背後, 是相信那人最終會來, 而不是按一下手機, 問對方:「你到了嗎?」, 而對方輕描淡寫一句:「不好意思, 我今天來不了。」 我們對時間似乎已經麻木了。1986年、2012年、2月、3月......來得快, 也走得特別快, 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數字。麻木是一件壞事嗎? 也不全然是壞的, 管他是「日日是好日」, 還是「十年如一日」, 新年、情人節、聖誕節、生日, 反正天天都是一樣地過了。人假如是這樣的話, 生活反而會好一點嗎?

相關網站: World Clock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妊娠年?

農曆壬辰年屬龍, 中國社會似乎對龍年特別鍾愛, 從來有一個說法, 龍年是生孩子最瘋狂的一年, 如果「壬辰」字旁加個「女」部, 就得出漢字「妊娠」。壬辰之年, 許多人預期是名副其實的嬰兒潮。

自1971年香港有大規模人口普查(census)以來經歷三次龍年, 戰後香港六十多年來一直保持人口增長, 不過光從人口數字來看, 1976年、1988年及2000年的人口增長並不是特別多, 跟前一年比較, 分別增加1.3%, 0.8%, 0.9%而已 (詳見香港統計處), 跟其他年份的增長率相若。因此坊間所謂「龍年效應」, 其實不盡不實。需知道生孩子不是完全由個人意志可以決定的,即便兩夫婦希望今年生孩子, 但能夠如願, 有太多因素左右。


香港的人口問題, 與「龍年效應」沒有關係, 看看近年本地的出生率, 年年遞升, 從2005年的57,100名, 急增至2010年的88,500名, 增長動力之大, 與民間普遍的錯覺, 以為香港的出生率很低剛好相反。大家以為出生率低, 於是推演出人口老化的假象。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固然逐年增多, 這與人口愈來愈多是成正比的, 人口愈多, 老人家很自然多了, 加上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走在世界前列, 公園裡, 商場裡甚至圖書館裡坐滿老人家, 一點也不奇怪。

當然, 有兩方面是可以反駁的。第一, 香港人的年齡中位數逐年上升, 1996年是34歲, 2010年為41.1歲 (詳見香港便覽); 第二, 根據政府的推算, 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從2003年的11%, 將會提升至2033年的27%, 反觀1980年的時候, 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只佔6.4%, 1990年為8.8%, 長者比例的確逐年上升。 (詳見 香港年報1991, 及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

這兩點是無可爭辯的, 但是年齡中位數上升是一回事, 社會的勞動人口並沒有下降, 一部分人因為年老退下來了, 另一方面新的人員依然不斷投入香港的勞動市場。翻查《香港年報》, 1980年是2,268,700人, 1990年增加至280萬; 2001年為2,950,160, 2010年已超過350萬。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齡, 卻不代表他們便從職場退下來, 只要看看TVB、澳博、新世界、合和、長實等大企業是由什麼人決策便明白了。


(以上兩張圖表的數字是從翻查《香港年報》(1971-2011)四十年來的統計作依據, 所謂「龍年效應」, 不過是那一年的出生率較上一年高, 但對推高整體人口影響很微。)


如果從人口增長趨勢著眼, 便知道本地出生率自2003年破紀錄的6.8%急增至2010年的12.5%。這個出生率, 是1988年以來最高的, 從絕對的嬰兒出生數字也可以看見, 2009年的新生嬰兒數字達82,100, 這更是1984年以來最高的。整個八十年代(1980至1989年), 香港每年的新生嬰兒數字平均是78,609人, 足以說明近年香港的新生嬰兒數字超過八十年代。雖然2009年的新生嬰兒當中, 有36%的嬰兒其父母皆不是本地人 , 但是他們很多仍然選擇來香港接受免費的疫苗注射, 將來極可能前來香港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的福利。另一方面, 將來的本地人年老的時候有多少人選擇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終老, 仍是未知之數。香港將來的居住環境、生活指數的不確定, 加上這一代人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以有限的儲蓄, 面對生活成本不斷上漲, 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前提下, 退休後是不是必須留在香港, 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課題。基於這個判斷, 政府的老年人口推算有多準確, 實在是一大疑問。香港的輿論、普遍的香港人以為「社會高齡化」、「低出生率」是香港的命運, 是金科玉律一成不變, 其實迷在五里霧中而不自覺。

以上分析可見, 「社會高齡化」是否會不斷惡化下去是不確定的, 「社會高齡化」跟社會沒有足夠勞動力是沒有必然關係, 香港更不是一般人所講出生率低的地區, 無論今年是不是龍年, 新生嬰兒的數字近年一直上升。以有限土地, 人口卻無止境地增長下去的話, 不用說資源分配是一個考驗, 對人口的整體質素提升, 香港的整體競爭力並沒有幫助。今日的香港不再是勞動力密集(labour intensive)的經濟城市, 對積極走向知識型經濟的香港而言, 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

當香港愈來愈覺得現在的人口政策有缺陷, 愈來愈多人感到有限的社會資源給那些沒有為香港社會作過任何貢獻的人瓜分時, 強烈改變人口政策的聲音一呼百應。排外和歧視的想法當然不可取, 然而政府並不可以任由極具爭議的人口政策延續下去。


解決的關鍵在於香港政府有沒有勇氣承擔把關的決心, 《基本法》賦予甚麼人有居留權是一回事, 政府有沒有權力決定哪些人甚麼時候來, 甚麼人可以入境, 甚麼人因為某些原因自動失去居留權, 又是另一個問題。這就好像一個居住在香港滿七年的外國人一樣, 理論上可以申請永久居民身份, 但政府是否批准又是另一重考慮。這好比法律上容許滿四十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只要得到規定的提名人支持, 便可以參選行政長官, 但有沒有選委投票給這個候選人, 那就不得而知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香港人沒有資格選特首, 特首是誰, 我們沒有資格過問, 但能夠化解人口計時炸彈的候選人, 就是下一屆理想的特首!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廣東道

赤口遇上寒流, 街頭冷清清, 路人稀疏, 平日喜歡光顧的蘇格蘭批(Scotch Pie)咖啡店, 豆腐店, 馬來西亞沙嗲, 茶樓, 皆全線休業。雖然, 知名的日本拉麵店、壽司店照樣排隊, 但很多香港人都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只有廣東道海運大廈, 到處都是操北方口音的遊人。很多人都說, 沒有「自由行」, 香港早就完蛋了!

完蛋? 真的那麼嚴重嗎?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顯示, 其實無論這批大陸客怎樣揮金如土, 他們為本地造就的生產總值(GDP)不過是百分之三左右。即是說, 97%的本地生產總值, 並不是依靠他們的瘋狂消費。香港人實在不需要為討好大陸客而卑躬屈膝。說到底, 商業世界講的是供求關係, 一買一賣, 你情我願, 公平交易, 是沒有誰欠了誰, 誰關照誰的議題。香港人每年到大陸超過7,200萬人次, 每年在大陸消費達344億港元, 很明顯這是兩地自由貿易互惠互利的結果。

最近輿論和民間對「D&G事件」、「北大教授事件」、車廂內吃麵、遊人不守秩序、本地孕婦不公平待遇、居留權等議題作激烈討論, 突顯兩地文化差異的矛盾。以事論事, 我們不應該把這些爭議捆綁一起, 動輒訴諸情緒。舉凡世上任何兩座城市, 兩處地方, 或多或少總有差異, 即使日本國內, 隨便把東京、大阪、京都、東北、沖繩放在同一板塊審視, 馬上發現彼此的語言、生活習慣、性格、價值觀等, 都有迥異的分別。差異本身不是問題, 沒有日本人認為各處的方言應該要取締, 東北方言跟九州的方言, 都是日本語。然而有許多批評香港的人物, 卻無視方言的重要性, 一句「中國人要講普通話」, 彷彿粵方言、閩南語、重慶話都不是中國語文。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就是硬道理的思想, 二千多年以來, 依舊蠶食多少中國人的靈魂!

廣東道上, 遊人每人手拖一個行李箱, 臃腫的身軀, 橫行狹窄的香港市區街道, 確實讓本地人感到不自在。調查說愈來愈多香港人討厭到銅鑼灣、尖沙咀廣東道和旺角西洋菜街, 原因是街道遊人太多, 而且商店種類愈趨單一, 都是清一色國際品牌。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先生甚至指出, 香港真正的「四大產業」*, 其實是金鋪、化粧店、藥房和電子產品店。昔日熟悉的風土面貌, 街坊情誼, 都因為政府和商界對大陸旅客口味的傾斜而犧牲了。所謂國際城市原來是子虛烏有, 只要走到九龍和港島的心臟地帶看看, 都了解何謂「千店一面」, 香港市區,已成為大陸豪客的專用租界。

很多人聽到這樣的說話便動氣了, 反覆強調這些豪客對零售業的貢獻, 而且他們不都是面目可憎的。他們所說的都正確, 這兒指出的, 是香港在迎合他們口味的同時, 不應該妄自菲薄, 把香港的價值棄之不顧。例如, 正體書面語或繁體印刷體是香港一百七十年來的民間習慣, 一下子街上的廣告、招牌、告示都變成了簡體字, 無異是粗暴地強制我們改變生活習慣。過年之前便跟朋友登上「天際100」, 擺在當眼處的歡迎字眼, 竟然是簡體中文! 商家都不把香港人和外國人放在眼裡了, 我不禁慨嘆: 我是哪裡人? 土身土長, 生於斯長於斯又如何? 都變成了「非主流」、「少數派」。我懷疑香港的土壤, 早已連根拔起, 這個地方, 已不屬於香港人了,「廣東道」最好趕快取一個新的名字, 叫「解放路」、「人民路」、「中山路」看來更貼切吧。當愈來愈多人認為香港沒有「自由行」便完蛋, 相信不使用簡體字不說普通話便不行, 這才是讓人擔憂和不安之處。

(寫於 靖遠陸宜居)



*案: 香港政府界定的「四大產業」本來是指出, 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是香港經濟的四個主要行業。見香港統計處

延伸閱讀:
《生果日報網上版》, 「港人遊內地年花 344億」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日本復活, 指日可待嗎?

元旦日NHK播映特備節目「目指せ!ニッポン復活」,邀請五位嘉賓,探討日本如何再次在世界舞台上飛躍。五位嘉賓並非等閒之輩,都是一方諸侯,各自屬於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分別是工業產品設計師奧山清行先生、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參事役藻谷浩介先生、立教大學的山口義行教授、東京大學政治學部的姜尚中教授及劇本家中園ミホ女士。


面對日圓不斷飆升,國內就業市場嚴峻,製造業萎縮,本來已經是日本近年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東日本大震災的發生,不過是雪上加霜,使得這些堆積如山的毛病浮上水面而已。主流的傳媒不斷地說,日本自房地產泡沫爆破之後迷失了二十年(lost decades)。但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符合事實, 看世界銀行2010年的數字, 日本的國民平均總收入從2003的34,510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8,210美元。換句話說, 進入二十一世紀日本經濟重拾發展路軌了, 只不過同期的歐美各國的表現較日本更突出。說日本衰落, 不是從實質經濟增長上說的, 而是從日本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此消彼長這個方面談。從統計表* 看到, 2003年日本的國民平均總收入在五個地區當中緊貼美國之後, 可是到了2008年的時候, 已經急速滑落, 美國、德國和英國均領先日本。八十年代下旬, 日本的國民平均收入曾一度超前美國, 這樣的落差不難發現, 日本經濟的實力, 確實大不如前了。

重振日本經濟, 讓日本再起鋒芒, 專家都不約而同認為, 日本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產業。隨著生產線路外移, 「日本製造」成為稀有產品。日本製造業不振, 在國內便難以聘請更多工人。NHK在節目裡強調, 「常識」左右了今後的未來抉擇。要改變命運, 便要大膽挑戰常識的假定。


常識假定, 日圓高昂的時候將會打擊經濟, 但正是由於幣值高企, 企業向外併購的成本必定大為降低。日本要在外面重新發揮影響力, 正好借助日圓高企的時候出擊。

提到日本的製造業, 節目中分開兩個層次, 一個是屬於第一產業的, 農林、果園、牧場都屬於第一產業。過往我們大概會說, 日本的水果和牛奶都很美味, 不過實在太貴了。但節目提到日本製造木材的公司近年相繼停產, 假如木材變成更環保更具效能的能源, 便可以減少依賴石油和核能, 更可以讓林木業復活過來。



節目中也提到日本新研發的汽車及小型飛機, 其設計和性能都是世界最尖端最實用的。加上在製造的過程中, 充份發揮日本地方的競爭力, 例如一輛汽車, 同時需要岩手縣、山形縣和靜岡縣的技術。日本的小型飛機更使人驚喜, 從電視畫面所見, 即使坐在小型飛機上, 空間感不但很大, 而且很照顧乘客的需要, 這本來就是日貨的強項。看看岩手縣的三色煎餅、宮城縣的饅頭, 單從包裝已感到十分可口, 唾涎三尺了。問題是, 開發成本是一個大挑戰, 雖然日本製造等同高端高增值和高品質, 但是要在市場佔一重要席位, 價格優勢必不可少, 這是韓國貨近年搶攻並佔據家用電器市場的主因。元旦日, 討論日本復活的法門, 是好的開始, 新的盼望, 然而路途遙遠和艱苦是不言而喻的。山口義行教授說得好: 「只有從艱苦的道路走出去, 才有新氣象新事物的誕生。」



延伸閱讀: http://matome.naver.jp/odai/213254558512359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