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撫州湯顯祖紀念館

http://livechina.ipanda.com/2016/09/20/ARTIsviEzJN5Mk0E4mD1L3ct160920.shtml

陶傑: 粵語兒歌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陶傑/daily/article/20180518/20393842

拆穿廣東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假面具

以下兩篇轉錄文章,如果當局能夠妥善回應當中提出的顧慮,想必可以化解香港土著對「大灣區」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疑竇。看著看著,不禁想起史學家的一句話:

"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 
George Bernard Shaw 


1.

[轉錄自Elaine Lee]


高鐵單程票價係二百六十,來回就五百二。如果返二十日工,就要一萬零四百。當然,正常唔會返二十日工,就當返二十五日工,盛惠萬三。

有條儍仔叫香港啲後生仔女去番禺買樓,做個大灣區人,我都贊成嘅,可以淘汰一啲智力比較低嘅人,亦係一件好事。

假設信咗嗰條儍仔枝笛,兩公婆一齊癲,一個月就要用二萬六搭車,好豪呀!! 如果佢哋靠父幹畀首期買樓,二萬六都夠佢哋供樓啦。如果冇首期,二萬六租樓都有好多選擇。唔好唔記得,大灣區層樓唔會免費畀你住,係要你買,呢筆加埋二萬六,喺香港做大爺都得啦,使同你一日搭兩三個鐘車?前世未搭過車呀?

計過晒數,根本想儍都儍唔起。

諗落劉嗚煒嘅建議正常好多,佢只係叫你去少幾次日本,就可以儲到首期幫襯佢老竇買樓,幾實際可行呀。

凡係政府號召嘅嘢,到最後無一例外仆到直,中國嘅開發大西北、上海自貿區、前海區、一帶一路,香港嘅數碼港、中藥港、美食車同而家嘅大灣區,有邊樣係成功過?邊個信邊個死。

2.

[ 轉錄自David Tang ]

講兩句「大灣區」這個近日炒到熱哄哄的話題。

很明題,「大灣區」這個名字,是借美國加州三藩市灣一帶的“Bay Area”而來的。翻開地圖,大家會見到,三藩市灣以三藩市為金融中心,東邊是Oakland (奧克蘭)的碼頭區,南邊是San Jose、Palo Alto、Sánta Clara跟Cupertino等縣市,facebook、Apple、Google等科技巨頭的總部都在那裡。三藩市一帶的地鐵,也叫Bay Area Rapid Transit,簡稱BART,區內還有Stanford跟UC Berkeley等名校。

北京大概明白香港這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始終難以取代,因而希望加以利用,以帶動深圳以至珠江三角州一帶的科技公司吧。有些評論說香港這個獨立關稅區,可能有助大陸走出西方的高科技封鎖。
美國很多大城市的人住在市郊縣市,然後跑到市中心工作,而整個地區,就是一個大都會,英文叫metropolitan,好像你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返工,卻負不起曼哈頓的租金,又者嫌市中心地方太細,於是住在跟紐約一河之隔的New Jersey(新澤西州)甚至北面的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州),那一區於是就叫做Tristate Area。


東京也是這樣,很多在東京上班的人卻住不起東京,只能住附近縣市,卡通蠟筆小新的老爸,就是在東京霞關上班,卻每天迫火車往來琦玉縣的家。


特區權貴於是有樣學樣,叫香港人要「放棄傲慢」,甚至放棄港人身份,改而擁抱「大灣區人」這個身份,搬離香港居住,大有「超英趕美」的幹勁。


但問題來了: 假設我在紐約曼哈頓上班,然後住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兩個地方雖然位於不同的州,由不同的地方政府管轄,但除了租金、稅率、地方大小有點差異以外,其他都大同小異,大家都受同一部US Constitution保護。


你在曼哈頓午飯時到市政府示威,晚上回家可以繼續上facebook罵政府。你在「大灣區」可以嗎? 你在新澤西可以安心買餸煮飯,病了又可以在隔籬街睇病,不用老遠到曼哈頓買餸睇醫生,你在「大灣區」可以嗎? 你的孩子就在家裡附近的學校上學就好了,不論紐約還是新澤西,都不用給紅包,你在「大灣區」可以嗎?
馬英九說,只要大陸有一天自由民主了,台灣自然會跟大陸大談統一,但那一天之前,兩邊的生活方式差太遠了,只可能維持現狀。同樣,你真的有誠意搞「大灣區」的話,你就要把香港九七時留下的自由法治,推至整個「大灣區」了,否則所謂的「大灣區」,只會是繼「發展大東北」又底者特區的「中藥港」之類,淪為第N+1個大而無物的口號。


中國人從晚清開始一直沒有變過,都只肯學西方的皮毛,卻死命不肯學人家的法政制度,你以為別人有個Bay Area,你也來個「大灣區」就能夠「超英趕美」? 但你卻不知道,人家的高科技,不單是錢,更是公平跟自由,沒有這些,你搞個「大宇宙灣區」又或者「環球大都會」也沒有用。


難怪西方歷史學家經常說: The only thing I learn from the history is that we have learned nothing from the history.




還是覺得97年前最好

http://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80517&s=10852010&a=58201106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英國殖民者的風範與當今官員的庸碌

(引錄: 公民黨「無聊問題」))

特首林鄭月娥在答問會議上一臉不屑說:「我唔答啲咁無聊嘅問題。」令我想起當年任保安局長的葉劉淑儀在廿三條立法草案委員會上,一臉不屑地說涂謹申議員冇禮貌,她不會答涂議員的問題。人到官大就會變得不懂得收起傲慢?其實問題一點也不無聊,何不直接回答?找個得體的答案有幾難?
政府首長有諷刺天才的,也只宜自嘲,不宜嘲諷他人,特別是代表市民的立法機關成員,即使問題真的無聊,議員出身的肥彭精於此道。在最後一次的港督答問會上,有議員問他,歷代港督離任,按照傳統,香港都會命名一些重要公共建設紀念他,但肥彭得罪了那麼多人,他卸任之後,會不會有什麼以他命名?這個問題,分明是揶揄他。可是,機智的肥彭,想了一想,即答道:「彭定康排污系統?」(The Patten SewerageSystem)惹來哄堂大笑,連消帶打。
自喻溝渠,當然是自嘲了,但剛巧他任內政府着重環保,改善排污系統,正是一大建設,論紀念功績,彭定康當之無愧。大概這就是牛津辯論會磨練出來的才華。
沒有辯論才華不要緊,要緊的是尊重議會,尊重市民。每月答問,是林鄭自己提出的加強問責及行政、立法溝通的新猷,不打算答問,旨在侮辱問者,又何必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