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申請主辦亞運會, 所為何事?

香港運動員黃金寶先生在立法會公聽會上呼籲議員贊同港府申請主辦亞運會。

這下子呼籲, 要求的不是短期的開倉派米, 今天要求的, 是十多年後的一項大工程。為了這項工程, 據聞政府預計花費六十多億港元。這就奇怪了, 剛結束的廣州亞運會, 花費近二千億人民幣, 十多年後, 香港的物價是怎樣的模樣? 憑甚麼香港可以如此化算? 我們在贊成與否之前, 是否必須客觀地想清楚? 例如今後數年建材和維修費用的上漲幅度如何? 因應交通需要加建的道路設施等需要增撥多少資源? 為何政府當初的預算(超過一百四十億)與今天向公眾交代的數字有那麼大的差異? 這些疑問, 相信不是身處在外的黃金寶先生可以預計的吧?

黃先生說得對, 辦亞運, 不只是成本的問題。假如不考慮一百億或者一千億這些天文數字, 便要想花了錢是否值得了。就像搞婚宴, 只要大家深信, 這是一生人一次的話, 成本似乎不是一個問題, 但我們還是應該想一下, 為了一晝的吃吃喝喝, 花費巨額, 是否值得? 為了紀念一個快樂的日子, 新人可有其他選擇? 為了搞一個為期不過半個月的運動會, 增加納稅人的負擔, 值得嗎? 具體一點去想, 香港搞亞運, 可以得到甚麼? 是國際間的認同嗎? 是一份光榮嗎? 好了, 廣州比香港搶先辦了, 那又如何? 政府一面說好的運動項目得到大眾注目, 真的嗎? 真的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亞運會的比賽嗎? 退一萬步, 即便香港人人愛體育, 但香港是不是需要自己做搞手, 是兩碼子的事情。好比一個人好飲好賭好嫖妓, 那是不是說這個人最好自己開賭場開妓寨呢?

當然馬上有人會責難這個類比不恰當。然而, 不可忘記, 中國在沒有辦過奧運和亞運以前, 早就是世界的體育大國了, 搞一次國際性的運動比賽, 不過是錦上添花。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話, 那麼希望訓練高水平的運動員, 跟是否身為主辦國家或地區並沒有必然關係的。再者, 昔日的主辦者假如是一份殊榮的話, 往後的主辦者是否都是一樣呢? 這也是說不定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已經登陸月球了, 今後世上任何一個大國聲稱再派太空人登月, 已經不算是創舉, 不算作偉大。人家半個世紀前早就做得到了, 有甚麼好奇怪。這就好比一場賽跑, 人家十四分鐘跑畢五千米, 你花了兩個小時終於跑完了。雖然其體育精神可嘉, 但是否因此得到萬千景仰, 便可圈可點了。政府大花公帑, 但願不是為了追求這個虛榮心便好了。

大概黃先生跟一眾香港運動精英最希望得到的, 是較佳的練習場地, 更全面的體鍛環境, 替香港政府說些好話不過是權宜之計吧! 眼下香港的體育場館, 供不應求, 場地大多狹窄, 而且使用規限多多, 前線員工的工作態度僵化最為人垢病。場館來來去去都是屈指可數的球類, 可有照顧其他在國際上頗受歡迎的運動, 例如柔道、劍道、棒球等需要? 似乎無論香港要不要申辦, 改善現時的場館設施, 早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延伸閱讀: 潘小濤,「亞運與一味追求金牌的舉國體制」, 《都市日報》, 201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