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冬至:給老師的信

何老師:

上個月跟M見面, 才知道老師已經退休了。沉溺在工作間,身邊許多一直照顧我的師友都幾乎遺忘了。

昔日上老師的中國文學課, 遊走古今,見莊子、蘇東坡、馬致遠,彷如有朋自遠方來。每憶起那些快意,便想回到母校走一走......原來一恍眼已經是十六年前的往事了。

老師不在母校,賀年卡不知要寄到何處了。沒有老師的聯絡地址,只有這個電郵。大學生考試完了,急不及待收拾細軟離去,這段期間留在校園,感覺很有讀書的意欲,躲藏野貓的庭園、吃得飽滿的金魚水池旁、遍地枯葉的山路,這陣子充滿了寧謐和舒泰。



今天是冬至,在案頭一大堆文件之間,想起老師。據聞過幾天又刮大風了,請老師保重身體,祝福老師生活愉快!

學生
J敬上

敬愛的中學老師「維基百科」條目:http://zh.wikipedia.org/zh-tw/何福仁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無視國際人權公約的大國笨豬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的選舉委員會, 一百一十年來都是獨立超然, 獨立於挪威政府, 就連二次大戰期間強悍的希特拉對委員會一再施壓也無濟於事。今天東方的一個大國勃起了, 自以為財雄勢大, 可以隻手遮天; 七嘴八舌, 限制國民離境, 抹黑諾貝爾和平獎, 甚至網絡鎖國。只不過越是禁, 越多人想了解獲獎人的背景, 也越是顯得這個大國毫無自信, 也沒有風度。

可憐的挪威政府, 竟然被和平獎株連其內, 連正常的經濟交往、貿易合作也受到影響。中國聲稱, 是諾貝爾和平獎選舉委員會把事件「政治化」, 這是荒謬所在。一個和平獎, 每年只有一個, 舉世無雙, 因拿不到獎項而生妒忌, 生猜疑情有可原, 得不到獎項的自然會認為選舉不公。但是硬要把事情提昇至國與國之間的層面, 才是將議題政治化的始作俑者。可笑的是, 為了抗衡諾貝爾獎, 竟然另起一頭三不像, 堆砌所謂「孔子和平獎」。孔夫子給不肖子弟借屍還魂, 仍要為政治任務奔波, 很是可憐。而且孔子跟推動和平有沒有關係這個命題, 本身就成疑問了。無獨有偶, 陶傑先生便指出孔子是一個好戰的政治人物。中國外交部抨擊挪威當局自編自導自演一場鬧劇, 其實是自打嘴巴。

至於身在挪威的華人、留學生, 其主張與其身份實在不符。形軀置身歐洲了, 眼界還是那麼狹窄, 胸襟仍然抱著大中華帝國思想, 仍為中國共產世界護航, 真令中國人丟假。當地一個海外聯誼會的會長甚至宣稱, 鄧小平才有資格獲頒和平獎, 理由是他餵飽了十多億人的肚子, 還宣稱吃飽就是人權, 就是民主云云。憑這句話, 封閉政權下的恐怖感表露無遺了: 十多億人吃飯燒柴, 要看一個老人家的面孔。即是老夫有錢, 你不卑躬屈膝, 便沒有飯吃。有飯吃便是人權, 與街頭巷尾依靠行人施捨的流浪貓狗等量齊觀了。這樣解釋democracy和human rights, 這樣的見地, 枉費了他們在歐洲所吃的所喝的。

至於批評挪威政府硬把西方價值套在中國身上、公然挑戰中國司法等, 更甚是多餘。中國政府未免太言重了, 別人頒一個獎, 你老兄不認同, 沉默不語便是了, 四處張鑼反而顯得自己像個長不大的胖小孩, 更使這個和平獎顯得更有說服力。下次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獎, 真的要認真想想老外的價值是不是又入侵大中華帝國了: 穿禮服, 上台領受「荷蘭水蓋」勳章, 赤裸裸就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說到有沒有挑戰中國司法制度, 似乎是不著邊際的批評, 法官判了A氏有罪, 我認為法官判錯了, 只要提出理據, 便有質疑的權利。 中國語文有「冤情」、「冤獄」這些說法, 就是任何判決都不是絕對的真理。連質疑的容忍也缺乏的國度, 正好說明這個國家既沒有民主, 也沒有人權。

大國不只是面積大, 人口多, 錢多, 軍隊強便是。一個國家沒有氣度, 沒有識見, 沒有包容, 就永遠沒可能得到國際間的尊重。不能怪很多外國人心底裡都瞧不起中國人。不能怪這個世界對中國不公平, 不能怪西方人「反華」, 是中國仍然停留在古代「神州不滅」、「華夷之辨」、「天朝大國」的思維罷了。

延伸閱讀: 陶傑, 「孔子好戰」(《蘋果日報》, 2010年12月10日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Kendo and Reiho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1. Explain the requirements of Ippon (一本) in Kendo

Like many other martial arts, hitting the correct targets of one’s opponent with a legitimate position, a good posture (構え方と足の位置と踏み方など) and polite manner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getting Ippon. But learning Kendo is not only learning how to fight using our shinai. Instead we are learning how to co-ordinate our body, the shinai and our mental condition together. Our body, our mind, as well as the way we use our shinai determine whether we can get Ippon.

A valid hitting position with shinai (打突部で正しく打つこと) is judged by the angle and distance we are cutting the men, kote, and dou. Like cutting a watermelon, our shinai works most effectively if we use the sharpest part (i.e. 刃すじ, the opposite side of つる) against the target. To make sure we are using the sharpest part to hit, we have to control our distance with the opponent once we decide to procee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ipulate the sharpest part of the shinai. No matter we are going from a far-away distance (遠い間) or proceeding with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shinai.(一足一刀), 13 to 15 cm from the tip of a shinai (剣先) is the most effective part.

Spirit is very essential. A good kiai(気合) strengthens our fighting spirit, while a weak kiai will weaken our power and slow down our speed and accuracy. A good coordination between our mind, our body and our hitting means that our voice, our energy and posture are in harmony. In Kendo’s jargon, it is called ki-ken-tai-icchi(気剣体一致)

A good hitting is not completely accomplished without a zanshin (残心),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your opponent does not strike back suddenly. To get IPPON successfully, a good preparation, a good timing, effective hitting and keeping your mind in cautious and concentration are indispensably required.


2. Why do we learn Rei/ Reiho in Kendo (礼.礼法)

Rei and Reiho are two sides of a coin but they should be explained separately. To be concise, Rei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Kendo. It is always said that Kendo starts with Rei and ends with Rei (剣道は礼にはじまり、礼に終わる). While Reiho is a way to keep our looking properly and to train our manner politely through a set of Reigi (礼儀). This includes our standing posture and sitting posture. In Japanese, it is called “ritsurei” and “zarei” respectively.

Both Ritsurei and Zarei emphasize that we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all the time inside a dojo. Whatever we are standing and sitting, keeping our backbone straight and keeping our eye-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s a basic manner. Actually, kendo training is a good way of self-cultivation. A good manner with a tidy, modest, respectable, and decent appearance is a universal criterion to judge one whether she is an educated person. Therefore sometimes we may think that kendo is not only teaching us a martial art, a sport, a physical game, but also giving us a comprehensive, all-round nurture of ourselves.

In other words, learning Rei/ Reiho is knowing oneself, which motivates us to grow and become mature. When Rei is represented by Ritsurei, it reminds us all the time that getting wins cannot achieve through violence and bad-tempered. Bowing to the dojo and bowing to each other is a way to learn how to maintain one’s manner, discipline and show our kindness to people. Zarei trains our way of breathing and concentration. We begin to realize that a smooth breathing and knowing how to calm down ourselves is a stepping-stone to our next step. Not only for doing keiko on the class, but this training can also apply to our daily life as well.

It is very natural to study Rei/ Reiho when we start to learn Kendo. Why did we choose Kendo instead of other martial arts in the first place? Kendo is somehow a mirror of Japanese way of thinking. Rei/ Reiho is then the very basic common sense that is widely shared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 Written for the occasion of 6th Regional Kendo Championships Dan Examination
(4 December 2010, Hong Kong)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申請主辦亞運會, 所為何事?

香港運動員黃金寶先生在立法會公聽會上呼籲議員贊同港府申請主辦亞運會。

這下子呼籲, 要求的不是短期的開倉派米, 今天要求的, 是十多年後的一項大工程。為了這項工程, 據聞政府預計花費六十多億港元。這就奇怪了, 剛結束的廣州亞運會, 花費近二千億人民幣, 十多年後, 香港的物價是怎樣的模樣? 憑甚麼香港可以如此化算? 我們在贊成與否之前, 是否必須客觀地想清楚? 例如今後數年建材和維修費用的上漲幅度如何? 因應交通需要加建的道路設施等需要增撥多少資源? 為何政府當初的預算(超過一百四十億)與今天向公眾交代的數字有那麼大的差異? 這些疑問, 相信不是身處在外的黃金寶先生可以預計的吧?

黃先生說得對, 辦亞運, 不只是成本的問題。假如不考慮一百億或者一千億這些天文數字, 便要想花了錢是否值得了。就像搞婚宴, 只要大家深信, 這是一生人一次的話, 成本似乎不是一個問題, 但我們還是應該想一下, 為了一晝的吃吃喝喝, 花費巨額, 是否值得? 為了紀念一個快樂的日子, 新人可有其他選擇? 為了搞一個為期不過半個月的運動會, 增加納稅人的負擔, 值得嗎? 具體一點去想, 香港搞亞運, 可以得到甚麼? 是國際間的認同嗎? 是一份光榮嗎? 好了, 廣州比香港搶先辦了, 那又如何? 政府一面說好的運動項目得到大眾注目, 真的嗎? 真的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亞運會的比賽嗎? 退一萬步, 即便香港人人愛體育, 但香港是不是需要自己做搞手, 是兩碼子的事情。好比一個人好飲好賭好嫖妓, 那是不是說這個人最好自己開賭場開妓寨呢?

當然馬上有人會責難這個類比不恰當。然而, 不可忘記, 中國在沒有辦過奧運和亞運以前, 早就是世界的體育大國了, 搞一次國際性的運動比賽, 不過是錦上添花。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話, 那麼希望訓練高水平的運動員, 跟是否身為主辦國家或地區並沒有必然關係的。再者, 昔日的主辦者假如是一份殊榮的話, 往後的主辦者是否都是一樣呢? 這也是說不定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已經登陸月球了, 今後世上任何一個大國聲稱再派太空人登月, 已經不算是創舉, 不算作偉大。人家半個世紀前早就做得到了, 有甚麼好奇怪。這就好比一場賽跑, 人家十四分鐘跑畢五千米, 你花了兩個小時終於跑完了。雖然其體育精神可嘉, 但是否因此得到萬千景仰, 便可圈可點了。政府大花公帑, 但願不是為了追求這個虛榮心便好了。

大概黃先生跟一眾香港運動精英最希望得到的, 是較佳的練習場地, 更全面的體鍛環境, 替香港政府說些好話不過是權宜之計吧! 眼下香港的體育場館, 供不應求, 場地大多狹窄, 而且使用規限多多, 前線員工的工作態度僵化最為人垢病。場館來來去去都是屈指可數的球類, 可有照顧其他在國際上頗受歡迎的運動, 例如柔道、劍道、棒球等需要? 似乎無論香港要不要申辦, 改善現時的場館設施, 早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延伸閱讀: 潘小濤,「亞運與一味追求金牌的舉國體制」, 《都市日報》, 2010年12月2日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貧窮問題與你何干?

F: 香港貧窮的問題真的將要變成世襲嗎?

發一下嚕囌的回應:
你有空的話, 不妨找個週末駕車到深水埗、天水圍、上水等地走走, 你便會知道上面說的話是否真確。 我在天水圍教過書, 頗有親身體會。你們擔心的問題對住在天水圍的家庭來說太遙遠了。他們擔心的, 是家裡可以買一台電腦嗎? 到哪兒可以上網? 可以去尖沙咀、中環走一趟嗎? 明年還可以負擔書簿費嗎?不用想要到外國旅遊了, 下課後還得趕回深圳的家吃晚飯呢! 你設想一下, 你負責的一班40人的學生之中, 超過一半來自單親家庭, 大部分的父母是剛從大陸來港不足七年的。單親家庭的母親, 每天做足七天, 一個月只掙四五千元, 便要養兩三個小孩子。如果你是那些母親, 當如果教育他們? 香港的人口政策太失敗了, 來港的, 一是窮光蛋, 一是挾著一筆天文數字的鉅款來港炒賣樓房。這些人, 對香港的發展有沒有幫助?

延伸閱讀:http://www.youtube.com/watch?v=VgZ6cdDZ6I4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誰更應該反省?

民族狂躁症, 產生太多不必要的悲劇。看大陸一些暴民走到別人的大使館門前, 高聲喝罵之狀, 一副潑婦罵街的模樣, 外國人看見, 不過是一小撮頭腦簡單的網民在鬧事。因為集體過度亢奮, 才會因為兩隻船在海上碰撞,最終引發許多非理性的行為發生。

尖閣諸島(即中國仍然堅稱的所謂「釣魚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便有主權之爭, 爭拗無日無之是一件事, 但是中國一小撮暴民把不滿宣洩到日本人學校、日資企業以至日本國內的公共機構, 便顯示了捉錯用神的荒誕。人們打了你的左臉, 你不聽主耶穌的訓誨, 讓對方再打你的右邊臉也算罷, 你忽然神經錯亂, 找了一個小孩子來痛揍一頓, 就是非理性的行為。顯然, 這是一個大國缺乏自信的幼稚舉措。

甚麼叫做理性? 看看日本國內的主要報章社評, 便是最佳的學習典範。

例如上面的《朝日新聞》, 取態則比較溫和, 而且還高度讚揚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對推動兩國和平的貢獻; 反觀下面的《產經新聞》, 一方面抨擊日本政府處事不夠強硬, 更嚴詞指責中共政權是導致撞船事件升溫的主謀。在政府操縱傳播媒體的國度, 報章的取向一言堂, 稍稍偏離主流見解的聲音就馬上成為箭靶; 相反在民主開放的一等國家, 國民完全有自由根據雙方理據取捨, 理虧的一方自然會被大眾唾棄, 不用等中國「冀青」特意出來指責日本報章渲染事實。是非黑白, 國民自有發表意見和立場的空間, 不用外國人說三道四。

所謂「主權爭拗」, 中國主流的取態數十年如一, 依舊是那句慣用的陳腔濫調, 好一句「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公元7世紀正值盛唐之世, 今日俄羅斯大片領土, 包括吉爾吉斯坦(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 還有阿富汗(Afghanistan), 以至北韓部份地區, 都是唐朝的疆域。至二十世紀初年, 今天的蒙古共和國全境一併屬於中華民國。勉強以「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個理由抗辯, 卻無視那些島嶼分明有很長的時間實際上已不再屬於中國, 那就等於聲稱, 阿富汗和蒙古都是中國的領土。如果這樣說的話, 肯定會世界大亂, 因為意大利人也可以聲稱, 整個歐洲也是意大利人的, 因為歐洲大陸自古便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荷蘭人也何嘗不可以抗議漢人搶了他們的福爾摩莎(Formosa)?

中國人為了證明這個「古以有之」, 真的用心良苦。今年6月22日《都市日報》便刊載有人尋回清代沈復《浮生六記》中的《海國記》, 說明「發現」鈞魚島的時間為1808年, 「比日本人早76年」。有人以此作為證據, 說明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早「發現」這個島, 於是推論中國擁有主權。這又是幼稚的想法。發現美洲新大陸者是誰? 是今天的美國人、加拿大人嗎? 都不是。單憑最早發現一個地方便能馬上擁有主權的話, 世界版圖應該要趕快重新規劃才是。起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的領土應該比今天大上很多倍了。

況且, 1808年是甚麼年代? 清廷是滿族人, 以當時的觀念, 滿族是外族人, 跟元朝蒙古人管治中國一樣, 漢人恨不得想辦法趕走他們為快。外族人佔領了一個地方, 到後來因為國力衰弱, 給另外一個國家佔領了, 是歷史恆常的現象。所以忽必烈(Kublai Khan)雖然建立起橫誇歐亞的龐大帝國, 可是他老人家亡故後, 帝國便四分五裂。今天的蒙古人可曾對中國人、歐洲人聲稱:「趕快歸還我邦自古有之的聖土」? 現代社會講求法律依據, 早於明治初年已屬於日本領土的尖閣諸島, 至1972年美國也是依照國際法將尖閣諸島的主權交還日本。與尖閣諸島共享一百多年歷史長空的日本, 跟十八年前才匆匆立法聲稱主權的中國相比, 日本管有這些列島的歷史, 肯定比中國悠久。日本人才有資格講「古以有之」這句說話。


至於把撞船事件跟東海油田紛爭、神戶動物園熊貓死亡事件、日商收購香港西貢海下灣等混為一談, 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 中國人硬要把這些事情捆綁起來一起處理, 還「義正辭嚴、正襟危坐」地說姑勿論帶來多少金錢上的損失也不打緊, 誓要杯葛到日本旅行云云。這些想法, 簡直莫名奇妙。看見香港有團體因為撞船事件, 紛紛拉起標語, 痛心疾首, 大叫「打倒軍國主義」, 便感到很可笑, 兩艘船隻碰撞, 跟「軍國主義」何干? 中國人間歇性「上綱上線」這個老病又發作了。無論怎樣去看今天的日本, 都跟「軍國主義」拉不上任何邊緣。要日本男人少一點到歌舞廳玩樂還可以辦得到, 要他們聽政府拿起槍、上戰場, 恐怕比畢菲持(Warren Buffett)說服中國富豪捐掉家財難上百倍。

斜陽映照中環交易廣場,對面的日本語文化協會依舊人聲鼎沸, 是前來上課或者剛剛下課的學生不住的出出入入。他們才不管上面那些無稽的報導, 繼續享受日本文化的美, 欣賞日本文化的可愛和深沉。不管東海一帶碰多少次船, 日本貨依舊是充滿創新、帶來驚喜和滿足的源頭。太古城依舊人流如鯽, 幸好香港人大多還是頭腦清醒的。無謂的政治論爭, 多談對健康無益, 還是不用理會最好。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貓廁所

貓的天性是要把大小便隱藏在泥沙之中, 所以人所共知, 養貓必須預備貓砂(「砂」字用日文「すな」的漢字寫法)。今天有不少貓砂經過改良後, 例如以再造紙生產的, 可以直接倒入抽水馬桶, 減省清潔的精力。不過長此下去購買貓砂始終是一筆可觀的開支, 是以外國人早就希望把人類和家貓的洗手間合而為一。今天這個念頭不再是空想。所謂合而為一, 意思就是把貓廁所直接放置在馬桶之上, 我們需要使用時才把它拿走, 平日一直安放在坐廁上。貓兒只要四肢健全, 雙腿彈跳力沒有問題, 便可以接受訓練。

貓可以訓練嗎? 英國獸醫David Taylor (2004) 在他的著作Think Cat: An Owner's Guide to Feline Psychology 早就指出, 貓對被強迫的行為反應很差, 就算以牠喜歡的食物作為獎勵, 貓也只會在牠們有心情這麼做的時候才跟飼主配合。對待這種不能收買的動物, 只能夠順水推舟, 借助牠們的天性方便人類的生活習慣。

這種放置在馬桶上的貓廁所, 要家貓喜愛使用, 並不能一蹴而就, 必須按部就班。由最初只是一塊倒滿貓砂的圓盆, 接著在圓心處開一個洞, 讓貓兒適應中空的坐廁, 繼而逐漸放大中空的面積, 相對地注入貓砂的範圍愈來愈窄。這個時期是十分關鍵的, 因為貓必須學習怎樣在一條好比平衡木的環形軸子上如廁, 也是家貓融入人類生活方式的學習過程。相應地人類也要給與貓兒充份的時間學習, 這個忍讓要半年左右的時間, 才可以逐漸過渡至即使不使用貓廁所, 也可以讓家貓自覺地坐上人類的抽水馬桶上大小便。這的確需要耐心的, 不啻是飼主本身要有耐心, 貓也要不厭其煩站在一處不感到舒適和平坦的環境如廁。甚麼是舒適, 甚麼不舒適, 不應該以人類的標準視之, 畢竟貓最感到最悏意的地方, 是向後朝著一片熟悉的樹叢邊緣或籬芭噴尿。我們習慣以人類的觀點看事情, 方便人類習慣的行為叫做「正確」, 再以這尺度去責怪那些不符合人類標準的動物行為做「頑皮」, 例如責怪貓兒碰跌窗台的盆栽和花瓶等, 那是不體察動物天性的不正確指控。

到一天不用放置貓廁所的日子到來時, 也不要高興得太早。飼主還是要經常觀察寵物的起居飲食習慣, 看看其行為舉止有沒有改變, 甚至固定一小量貓砂在廁板一角, 提醒家貓洗手間的位置(其實這也是飼主一廂情願的想法, 科學家已指出貓的嗅覺可以準確辨別自己走過的地方, 甚至可以像候鳥一樣利用生理時鐘記錄一天幾個特定時間裡太陽的角度, 從而辨別方向。所以一些容許到外面到處跑的小貓, 無論走到多遠, 也能夠定時回到本來的地方討食物)。當然, 總的來說, 貓砂的確大幅度少用了, 別人半個月用完一包貓砂, 這兒可以用半年以上, 而且連清潔的工夫也省卻了, 因為貓的大小便可以直接流進坐廁的中心處, 像人類一樣, 按一下鍵就馬上沖走了。科技不單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其實也一步步進入動物的世界, 改變著牠們的行為, 由食物、作息時間、聽覺、求偶的需要以至壽命等, 無一不受人類支配。上完廁所, 貓習慣向下抓貓砂, 現在貓砂不見了, 雙手仍然在廁板上不住的抓。這方面是天性, 大概不能改變吧!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下半旗之後......


馬尼拉發生屠殺香港觀光客事件, 香港政府宣佈, 連續三天下半旗致哀。

不幸的事件, 發生在這個充滿不幸的國度, 香港人感到震驚和忿怒, 但對於菲律賓人來說, 這不是意外的新聞。當中國人有財力消耗世界超過一成的能源時, 菲律賓人的生活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向對方擺出高姿態,作出嚴厲指控; 另一邊廂, 香港也有很多政團主張杯葛到當地旅遊。面對一個內憂外患嚴重的窮國, 我們非但沒有憐憫, 反而因為一個變節的警員而讓整個國家受到莫大牽連, 這是一樁悲劇, 同時也突顯一個落後國家的無奈。

香港的傳媒報章, 無一不大篇幅地責難當地警方如何無能, 抨擊當地應急措施太緩慢, 這當然不是無理取鬧的。然而想深一層的話, 菲律賓警察執法不力這一事實, 早已街知巷聞, 現在事情發生了, 我們要做的,
是盡力營救, 努力善後, 而不是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並且以一個強者的姿態向一個弱者施壓。廣東人或者說:「老虎不發威你就當係病貓!」你是大哥, 你的手下給人「踩場」, 你不「還拖」,便是丟臉。

冷靜地想, 這是意氣用事, 恃強凌弱, 叫一個小孩子幹大人的事, 未免太嚴苛吧? 2009年11月25日, 菲律賓南部在選舉期間因為派系鬥爭引發行刑式廝殺, 幕後黑手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世人要當局查個水落石出, 奈何人家就是無能為力。自家人放火殺人, 你是鄉親父老, 才感到最丟臉。日本人說: 「肩身が狭いよ」。如果閣下是身在香港當個女傭的菲律賓人, 當中的抱歉感, 是不言而喻的。傳媒報章此時此刻仍要煽風點火, 激起兩地之間的仇恨, 輕佻一句「杯葛前往當地旅遊」, 敢問有沒有想想本地二十萬女傭的感受?

可是這樣的想法, 在中國人的地方說出來, 是大逆不道的, 甚至冷不防給人問候一句: 「假如遇難者是你身邊的人, 你會如此冷靜?」當人人的槍桿子對準外頭, 你偏偏要說自己人的不是, 是要誅九族的。許多中國人骨子裡是這樣的, 人家罵自己一句, 就說:「干預內政」, 到人家發生悲劇, 要盡可能第一時間去奚落別人。

想起孔子有云: 「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 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 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 用柏楊先生的說法(《醜陋的中國人》,頁111,台北:遠流,2008。), 聖人的教訓充滿了聰明機智, 懂得見風轉舵, 甚麼時候該藏頭縮尾。依聖人之見, 與其怪責別人, 倒不如省點氣力, 所謂「悶聲發大財」, 應當想想如何保護自己。


註釋: 圖片摘自《明報》, 2010年8月25日。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一本舊的新書

葛兆光先生著的《中國經典十種》已經面世接近二十年,先生把國學經典的視野重新審訂,認為《說文解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中國經典,讓人耳目一新。

不同地區的出版社先後成為這部著作的載體。香港的中華書局、台灣的風雲時代早於1993年已經出版了繁體字版,至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不甘後人,推出另一套簡體版。看來這本書的讀者一代復一代,能夠跨越二十一世紀,而且繼續薪火相傳。可惜剛才提到的三個版本,無論內容如何使人著迷,總有些致命傷難以吸引書生掏錢買下來。要閱讀的話,倒不如到圖書館翻看。






例如香港的舊版本,字體從頭到尾採用劃一的宋體字形。香港濫用宋體字嚴重,舉凡大廈外牆、車站、告示,都是一式一樣,照辦煮碗倒模似的粗製濫造,單調而沉悶;而紙質呈白,更覺像一本教科書。教科書的特色就是,學期結束後,可以賣給書店,沒有收藏意義。初時還一心以為台灣書的設計整體上比較香港的用心,天曉得九十年代初的台灣版更加不堪入目,封面色調配搭簡直俗不可耐。冀望買進來典藏的話,未免太煞風景。




不過所謂「真金不怕紅爐火」,賣相雖然不討好,內容是絕頂的話,相信很多出版社都很願意分一杯羹的。2008年,大陸的中華書局以新的面貌重新示人,封面多了一份典雅,討人喜愛。只不過橫排往左翻的書籍從來是東亞出版物的死穴。大體上漢字的美態要從豎排的角度看,才顯得工整悅目。



直至今年五月,三聯為香港書重添魅力。近年香港書橫排往左翻蔚然成風,幾乎成為指定動作。豎排往右翻的書籍碩果僅存。其實橫排美,抑或豎排美,嚴格來說並沒有客觀標準,純粹是個人口味,問題在於讀者有沒有選擇。互聯網最大的敗筆在於讀者欠缺了這個選擇。這次三聯書店出了豎排,封面簡潔,毛筆題字漂亮,白色之中散滿零零碎碎又不礙眼的灰點;紙皮堅實而不太硬,書身可以大大地展開而不使封頁起皺,沒有光澤更顯出一份不炫耀的古風。照片中看見封面的一層光澤是因為晚生憐愛其白色封面,恐防沾污,刻意添了一件透明外衣。



內文的紙質夠薄,但當然不是翻弄兩三回便穿底的那些質地。好的紙質是薄而不透底、暗黃而又不容易打潮發霉,拿起來輕盈又不失端莊,閱讀時不刺眼,版面寬舒,字體大小和行距適中。這如何辦得到?次文化堂有一系列的書籍,書是夠輕了,但用紙卻是以前外祖母上廁所用的草紙,既容易發黃,紙角又因為日久摩擦而崩脫,而且翻弄的時候感到很重的粗糙感,十多頁紙已疊起一分厚,失了許多收藏價值。一本書,內容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收藏需要地方,沒有收藏價值的書,不一定沒有閱讀和學習的價值,只不過電子書日益普及,碰到如磚頭般的發黃書籍,又或紙張白晢光鮮刺眼,書扉的前前後後像要脫下來,倒不如利用搜尋器找一個電子版下載。就如百科全書、《漢語大字典》一樣,電子版、線上版是最適合不過了,有多少人願意把這些龐然巨物收藏家中?



不得不稱讚三聯書店這次做了一件好事,內文版面都是用心之作,無論字體、大小都因應性質而起變化,例如序言便用了筆鋒秀麗的楷書,而每個篇章之間則以灰頁隔開,不用看目錄也能方便翻查。最後還有一點是許多香港書做不到的,就是處理年份這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香港書標寫年份喜歡用「零」字,例如「二零一零」,不知道這是累贅,看清楚只有香港這樣做,而且政府還帶頭幹。所以每次看見年份出現「零」字,就必定感到渾身都是官氣。看不慣官樣文章的朋友有福了,葛兆光先生的著作絕對不是官樣,香港版保留了可愛簡潔的「二○○八」跟「二○一○」。這個「○」,是最美不過的了。



《中國經典十種》再版,值得大書特書放煙花祝賀,這不僅肯定了《中國經典十種》業已成為國學書林裡的新經典,得益者何止葛兆光先生一代又一代的門生,更惠及普天下千千萬萬愛好豎版中文書的藏書人。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粵語和香港人

看陶傑先生的專欄, 便想起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的《廣府話救亡》, 沒有看過這部本的朋友,可以到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的網頁了解更多粵語的知識、粵方言面臨的挑戰, 以及認識王亭之先生、潘國森先生的用意。

粵語在港澳地區以至在廣東省、中國海內外的重要性, 主要還要看日常使用粵語的人口結構而定, 不可能只是一群有心人的努力便足夠。眼下北方鄰近地區的人口不斷來港, 「香港人」的定義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需要改寫, 是大勢所趨。

本來, 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 城市的人口結構隨著時代不斷變遷, 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 過往的移民來到香港, 一是積極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 學習本地的語言, 另一類經濟條件較好, 可以自劃疆界, 過著跟原居地一樣的生活, 河水不犯井水。不適應言語跟風俗習慣的差異, 難免會引起族群間產生不和, 政府當中的態度, 例如要求同存異, 要各自各精彩, 還是要一言堂, 是塑造一個社會特色的重要力量。七、八十年代都市文化百花齊放, 就是因為政府無意干預不同人的聲音。只是, 當一個移民社群認為自己的觀點跟你的不一樣, 便馬上感到你有問題了, 非要大聲疾呼, 站起來指手劃腳不可, 就會慢慢地葬送這個社會的活力和多元性了。

保護一個方言, 不過是保持一個地方特色的其中一個手段罷了, 要走的道路可真多長呢!

----------------------------------

香港人如果想學習「愛國」,只做好兩件事便是:捍 衞粵語,保存正體字。

廣府話是中國文化,誰想排斥滅絕粵語的,不管什麼理由,就是中華民族的公敵。學說國語,應該,但不容以什麼「普通話」取代廣府話。

瑞士人都可以同時說法語和德語,不用一樣取代另一種。只有「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中國北方人才如此狹隘而小器,這是由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傳下來的醜戾基因。

粵語有很豐富的歷史、地理、人文典故,粵語也有很詭異的幽默感。有時典故與幽默混雜一起,北方人來到廣東,更難明白。一旦北方人在廣東竊踞了權力,凡不懂的,一概打壓,如果中國沒有了粵語和閩語這兩大方言,中國三千年文化,不誇張的說,就塌陷了一半。

廣府話典故豐富。譬如醫死人的冒牌大夫,粵語叫「黃綠醫生」。黃綠,一般以為是顏色,冒牌的醫生,無端端為何扯上黃與綠這兩大顏色?是他們的招牌還是服飾呢?其中必有因由。

原來是誤傳。「黃綠」應為「黃六」之訛誤。相傳反賊黃巢,共兄弟六人,黃巢排行最小的第六。黃巢這個人奸詐,千年傳下來,「黃六」就是騙子之意。

你看,北方還有哪種方言,保存如此久遠的記憶典故?只有廣州話。歷史人物,隨時入俗,像「陸雲廷睇相」,就是民國之後的演變。陸雲廷是廣西軍閥,跑到廣州來做官,他聽說有一個算命先生很準確,就化了裝,上街光顧。算命先生不識泰山,把他羞辱了一番。此事本來是街頭小道八卦,陸雲廷本人,是不會把自己的糗事傳播的,一定是那位算命先生識別了來者身份,故意裝蒜,欺負外省人,羞辱了人家之後又到處講,乃有「陸雲廷睇相:唔衰攞來衰」的歇後語。十個字,用北方話根本說不清。

還有一個人物典故:「麻×煩,何非凡」,就更寃了。何非凡是粵劇名老倌,台上還演武生,身段靈巧,一點也不呆笨。「麻×煩,何非凡」,是罵人嚕囌、拖泥帶水、遲鈍,難道何非凡先生集此等討厭陋習於一身?當然不是,只貪圖他老兄的名字的韻腳方便,像「煩過梵蒂岡」。

梵蒂岡遠在羅馬,倒無所謂,何非凡的名字,無端與一句罵人的粗話千秋萬世綑綁,可慘了,其子孫後世,有點抬不起頭。這是廣州話刻薄幽默,嘻哈絕倒,舉世無雙。快把粵語向聯合國申報遺產,不容侵犯。

陶傑, 「粵語古典」, 2010年06月12日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賊船起錨」是創意嗎?


「賊船起錨」這幅惡搞電腦照片是創意嗎?多年前,香港政府為要發展創意工業,做過很多工夫吧,例如成立「創意香港」辦公室,設立甚麼「創意智優計劃」,又搞過「文化及創意產業小組」、「文化產業委員會」、「文化創意督導委員會」,名目繁多,會議最終召開了,話也說盡了,又過了許多個年頭了,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發展了甚麼?果真是說了算,看新聞,海外的華裔藝術家陳維明被拒入境;電視、電台的頻道遲遲不肯開放;G.O.D.賣印有「14K」字樣的衣飾一度被查禁;在公眾地方放置藝術作品遇上諸多阻攔;剛剛得到大眾認可保留的上環永利街因為得不到適切的維修,外牆嚴重剝落;因為「活化工業大廈」令工廠租金急升,窒礙多少地下音樂組織的生存空間......凡此種種,都得以印證香港為甚麼不能發展創意工業。「創意」兩個字,中學生也會明白,不是開一兩次官腔說幾句老掉牙的話,投放一些資金便可以了事,人文的環境和土壤,跟自由開放的社會氣氛是密不可分的。

香港有很多滿腦袋都是創意細胞的人,看看政府的宣傳品,政黨的標誌等,一個又一個的改頭換面,就變成很有趣的創作。然而,談一個地方有沒有創意,跟一個地方能否以此討飯吃,甚至變成重要的經濟支柱,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議題。為甚麼在日本隨意走訪一個細小城鎮的便利店,也能喜出望外?方便書寫和塗改的神奇原子筆、款式多樣的電話充電器、手提煙灰盒、輕巧的衣架、超薄的文件夾、電動鼻毛機、電動牙線、附有計時器的插座、散熱床墊,教科書附上用來遮擋答案的紅色半透明膠片等等,隨手拈來,都是琢磨心志的上乘之作。不用說得太玄大虛,且看看每件日本商品上面貼著的價錢貼紙,只要輕輕一拉,便能夠乾乾淨淨的脫下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用心去做,推而廣之,就成為了一股力量、一種文化,可以賣錢的,叫做產業。

產業成功與否,最終視乎市場的規模吧?看看香港中學生的校服,四十年如一日,沒有創新,沒有改變,哪會有市場?凱因斯不是說過「需求創造供給」嗎?改革香港中學生的校服,讓女生夏天不用再穿毛衣遮掩乳罩,讓男生夏天也可以穿起舒適的西服,就是創造,有了對校服設計的合理要求,就有可觀的市場。

有人馬上唱反調:2006年與香港政府相關的一項研究說,成功的創意產業需要1,000萬人口,是以香港人口不足以支撐成功的創意產業(見下文「談創意工業的最新發展」),這說法未免太輕率。瑞士有多少人?芬蘭有多少人?她們都是世界第一等的創意工業大國。

最近網絡上廣泛流傳的政治諷刺創作,創意倒是有了,問題在於只有香港一小眾人欣賞,另外有好些香港人看了後覺得很生氣也說不定。香港以外,隨便找個外國人、大陸人,台灣人,問他們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畫裡的主角是甚麼人,代表甚麼,那只會如同香港那個新設計的「飛龍」標誌一樣,口水多多,但說了一大樁恐怕依舊一頭霧水。甚麼東西能夠代表香港,不但讓人一目了然,並且能夠賣錢,賺取外匯的? G.O.D、又一山人、「蛇貓狗電腦袋」可以嗎?周圍常常聽見一些氣餒的說話,例如說香港開埠只有170年歷史不夠底厚等。香港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扮演過怎樣的角色?香港在亞洲以至世界上有過怎樣的舉足輕重的地位?說香港沒有歷史根底分明是開玩笑。要笑的,是我們自己把這段歷史都遺忘了。

延伸閱讀:
1. 「《蛇貓狗》電腦袋 笑出香港情」(明報:2010年5月31日)

2. 「紅白藍以和為貴」

3. 「談創意工業的最新發展」(盛世:2006年)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貓冰室主人

旺角有間冰室叫「蘭亭咖啡閣」, 在九龍鬧市屹立幾十年, 因名字典雅, 每每想起晉代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 冰室闢為上下兩層, 上層隱蔽, 與外面熙來攘往相異成趣, 故又有「旺角蛇竇」(仕事中の人がサボりにくる場所)的稱號。

關於這個旺角蛇竇, 許多報章、雜誌、部落格早已多番介紹, 食物雖然是庶民貨色, 但不容置疑, 是認真之作, 簡簡單單的一件蛋撻, 從來不欺場, 總是熱騰騰的, 堪稱旺角最好吃。這個地方之所以受歡迎, 價錢合理、大眾化固然重要, 但最愛之處, 還有兩方面, 首先, 是地方夠寧靜, 客人雖多, 但吵吵鬧鬧的總是極少數, 較多是中年大漢隻身而來。旺角可愛的地方莫過於此, 明明是車水馬龍, 人聲鼎沸, 走進蛇竇, 另一個大千世界, 卻是另一番景象。想歇腳, 想頤養心寧, 在旺角的天空下, 不需要星巴克, 不需要播放電視節目, 也不要古典音樂或者爵士樂。冰室本來需要的, 就是簡單的布局, 是一個充滿人情的聚腳之地。推開扇門, 見坐在卡位一角有熟人, 兩聲寒暄, 便入正題:「一陣去邊度揼骨?」、「有邊隻心水馬?」, 或議論縱橫, 或靜靜的閱報, 或與店員說說笑。辛棄疾說:「知我者, 二三子」, 談大事、交心的都自動走上閣樓, 不張揚, 不擾人。這是連鎖式快餐廳沒有的景象。


蘭亭咖啡閣還有一個好玩之處, 是老闆飼養了一頭不太年輕的大貓, 身型像個菠蘿包, 棕色和白色,上下分明,毛茸茸的長得很飽滿。白天蟄伏高臥, 五時許, 見黃昏將至, 才施施然闊步履出鋪面閑走蹓躂。一時又橫躺在樓梯間, 往復閣樓的遞茶員和茶客無不顧忌三分, 一時又捲身竄入卡位底下, 神態自若。中午時份, 客人像走馬燈, 店員都忙得不可開交。 此貓一概不問世事, 不知老之將至, 總要等待飯市、「三點三」高朋滿座之後才上班, 足見牠在咖啡室的輩份殊不簡單。也許牠才是真正的店主!


還是當茶客的好, 不用看時計, 不計較外面多麼的擾攘, 來一杯鴛鴦, 一個下午, 多少懊惱, 足以釋懷, 管他今宵酒醒何處!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大阪萬博1970

在家裡打掃時找回一部父母輩收藏的陳年古書, 是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場刊。萬國博覽會現在叫做世博, 但在日本, 今天仍然叫做「万博」。

當年大阪會場的總面積是330萬平方米, 與四十年後今天的上海展區總面積達5.28平方公里不可同日而語。看看平面圖的布局, 共分為三種顏色, 橙色是日本館及日本國內參展商, 淺粉色是各國展館, 中央分隔東西兩邊的是深粉色的, 內有花園、舉辦文娛節目的廣場、餐廳及商店等。綜觀外國館的數量不算太多, 與日本本國的展館分庭抗禮。反觀參加上海世博的國家或地區達246個, 大阪的會場所謂的「萬國」似乎名不副實吧。


1970年代表大中華的是中華民國館, 而香港館則自成一角, 與中華民國、大韓民國的規模旗鼓相當。四十年前進入會場, 成人普通券需要800円, 根據香港旅遊協會 (即今天的旅遊發展局) 七十年代的旅遊指南, 一港元可以兌換43円, 換句話說, 香港人只需要付18塊錢多一點便可以遊世博了! 當然, 1970年的18塊錢可以買很多東西呢! 根據1979年旅遊協會的指南, 那時候計程車的起步價是3.5元, 坐噴射船到澳門只要30元港幣, 參觀李鄭屋博物館, 入場費只需要一毫子, 到Jimmy's Kitchen吃一頓西餐, 平均消費是20元, 即是說遊大阪萬博會相等於去一次Jimmy's Kitchen!


就入場人數而言, 大阪萬博會是非常成功的, 入場人次達六千四百萬人, 是迄今人數最多的一屆。往後日本再舉辦過兩次世博, 包括1985年在茨城縣舉辦的筑波世界博覽會, 以及2005年在名古屋附近舉行的愛知地球博覽會。雖然兩屆都很觸目, 特別是筑波博覽會更成為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繁榮、科技水平獨步全球的象徵, 但入場人數已大為遜色, 兩屆分別只有二千萬人次。

有人看古書(我不喜歡叫它們做舊書) 便覺得枯燥乏味, 這講法也說得過去的, 畢竟上面說的都是陳年往事了。手裡輕輕翻開每一頁, 紙張都是脆弱的, 簡直弱不禁風。撫首細看, 猶似重現過去的一草一木,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很像王家衛《花樣年華》片尾那句說話:「那個時代已經過去, 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已經不存在了。」


參考書目:
HKTA (1979)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Official Guidebook. Hong Kong: A-O-A, 1979.

維基百科, 「世界博覽會」。 (http://zh.wikipedia.org/zh/%E4%B8%96%E7%95%8C%E5%8D%9A%E8%A6%BD%E6%9C%83)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關於「香港人點叻」

Sony travel的版主Sony最近把網誌(即「部落格」,下同)改了名,不再叫「香港人點叻」,他說是因為很多人覺得這個名字很自大,人們卻不明白箇中的一語雙關。「香港人點叻」,是從網址hongkongpeople.net直譯過來的。

一語雙關的字眼是很好玩的,而且一個本來屬於個人的網誌其實可以賦以普遍的意義。像「知日部屋」、「老貓學出版」、「香港誌」等,已經變成一個icon,不再僅僅純粹是個人的。欣賞Sony travel,讀者感同身受的是一份價值觀,一種以香港人為主軸出發的觀點。

是「自大」的想法嗎?好比遠足一樣,人人需要一個踏實的起步點,方可能闖蕩江湖。今天的香港,或者明日的香港假如還想自詡為「國際都會」的話,是需要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出發的,用俗話講就是要「四海為家」。香港人跟鄰近地區不同之處,應該是這樣吧,反過來香港過去也吸引過許多以四海為家的國際人在香港生活。不過無論走到多遠,走到天涯海角,香港永遠是一條主軸,一個中心點,然後放一個指南針在上頭,才可以定方位,以便馳騁世界每一處。你說土耳其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唐玄奘到西域天竺取經,大話西遊,但世人大多稱印度為一個東方大國,這完全是座標定位的問題。不過許多人講到這處,就會跟「家」放在一起。聽到很多人說「香港是我家」有時感到毛管也豎起來。我認為,香港是我們遊走四方的起步點,只是說,遠足走到很遠很遠的時候,找不到去路,最保險的方法,是轉身索回起步點。但是使我感到親切的地方,使我感到有「家」、甚至有「同根生」感覺的地方,不必就是香港。每個人的品性大不同,如果我說每次到澳門路環、亞婆井前地才有回家的感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當每次返回香港時反而感到很鬱悶,這種想法很過份嗎?也不過是人之常情吧?有人因為這種鬱悶寫了一本書叫《香港的鬱悶》,但看過這本書的人當感到作者是真正愛香港的,而且作者很有國際人的氣魂。凡是「香港人的」不一定是自大,想清楚,有時是一份自憐,是一份謙虛(案:是呀,要認呀,我是「港燦」,我沒有甚麼偉大的五千年文化,寫的故事只是關於小香港的),有時不過是一個身分認同,當中也許又看到一點無奈感,甚至是悲哀。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有本書叫《台灣的主張》,看上去像是很自大,但他老人家劈頭第一句便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喜歡看Sony寫的東西,必然是因為覺得當中有很多想法跟自己很像,不然為何要看「香港人點叻」?他大哥閣下的私人逸事跟我何干?那完全是因為老哥的想法有其共嗚處,像一個icon,有其普遍意義。像以前Sony有一篇介紹濕地公園的,文氣是改寫自李廣田「花潮」,真的看得很過癮。給會考範文洗練過的人一定有共鳴,而且跟我親身到過濕地公園時的感受是一樣的,「香港人點叻」就是把我想講的說話寫出來了。

寫網誌,看網誌,最興奮的莫過於有這樣的交流吧!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中國人醜態近聞

身邊又一大堆關於中國人如何在世界各處丟臉的新聞。雖云樹大有枯枝, 但是枯枝太多的話,散滿一地, 也足以阻塞通道。假如自認是中國人的話, 除非決心大隱於市, 不然需要有很大的氣耐去容忍, 少一點悲憫的心也足以一肚子悶氣。

醜陋的事自家裡說了還過得去, 走到別人的地方還這樣的話, 就是一種罪惡了。可憐的是大多數中國人還不自覺這是一種罪惡, 還反駁這是抺黑中國。如此不思長進, 你說可憐不可憐?

-----------------------------------------

繼中國上海世博會推廣歌曲「二○一○等你來」被爆是抄襲日本歌手十三年前的作品後,昨日(18日)有民眾向本報投訴,指出上海世博中國館的建築,以及吉祥物「海寶」,也分別有抄襲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作品與美國黏土動畫人物Gumby之嫌。這位民眾指出,他已向美國有線新聞網(CNN )與英國廣播公司(BBC )投訴,希望國際媒體能將中國官方如此忽視智慧財產權的心態告知全世界。

此外,中新社報導,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黃健之昨天表示,世博局已暫停使用被指抄襲的歌曲「二○一○等你來」,正對事件展開調查,世博局已與參加徵集的歌曲作者簽署了合約,如果有抄襲行為,由他們本人負責。

中國網友lbyshlyyh指,發現上海世博中國館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於一九九二年西班牙塞維爾世博會的日本館作品,與日本建築師高松伸於2006年所發表的木構架建築的概念圖片極為相似後,表示這一切令他「有點頭暈、噁心」、「不想說太多,都怪我眼神好」。

轉載:自由時報記者林毅璋/綜合報導(2010年4月19日)

-----------------------------------------

報上一則消息,說繼女星蠟像慘遭遊客鹹豬手後,廣州三名九十後男子連公園雕塑也不放過,他們在與一個女雕塑合照時,有人將手放在它的胸部上,拍成短片,短短三日之中吸引十三萬人觀看。

網民紛紛批評他們侮辱了藝術,侮辱中華傳統文化,更侮辱了他們本身的人格。
家醜不外揚,最好出盡力量把這件事忘掉,但忘不了的是去了意大利的朱麗葉故居,女主角的銅像,也照樣給我們偉大的同胞摸奶,而且人數之多,把青銅摸得發亮呢,這才是國辱呀。

國人出外旅行,醜態百出,最常見的是當他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不管男女,總發出大聲的啅啅,外國人認為這是最沒有禮貌的,為之側目。

但國人以為理所當然,不當成一回事,我們不指出的話,這個毛病必然加深,父母也不會教導子女,一輩傳一輩,這將會變成洋人看輕中國人的一大現象,千萬必須戒之。

不排隊,隨地吐痰,當眾挖鼻孔等等,毛病只會愈出愈多。雖說老子有大把錢,你們要賺我的,只有忍受,但這種行為影響到你我的形象,不能坐視不理。

公民教育最重要,學好外語之前,我們得先守國際間的禮貌,最好是由這次上海的世博開始,給外國人一個好印象。那三個無恥男人被廣大的網民譴責,說他們低級趣味、行為是道德淪喪的表現、沒有教育、沒有素質。這代表了還有很多懂得自愛的中國人。

此則消息還沒讀完,已有日本溫泉老闆投訴中國男遊客以色迷迷眼光看混浴的女方。原來不出聲也會犯賤的,今後,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大聲用手機、購物爭先恐後等壞習慣更會一再出現,日本人有排受的。
說起他們,吃麪時唏哩呼嚕,但到了意大利,吃意粉時也不敢發出聲音,人家日本人懂得尊重國際禮貌。

轉載:蔡瀾,「國際禮貌」,2010年4月20日


-----------------------------------------

我『靠』你個中國佬

下面的文章是貴婦玉轉給我的,是個港仔寫的文章,寫的真好!看的我邊邊搖頭晃腦,還用腳拍床板。

中國人的素質真不蓋的糟,又粗魯又沒禮貌,走到哪都討人嫌!插隊、扯著嗓門說話,完全就是一個未開化的德性,連到賭城去賭一把,賭技爛輸了錢,還在 table 上叫囂,要莊家非讓他們贏錢不可,丟人現眼可見一般。不說遠的,就說在咱們寶島台灣,有不少中國新娘嫁過來。但是,不代表嫁過來了,氣質就會好一點。前兩天到我家附近的『莫名奇妙』超市去買雜貨,我前面一個女人買了一堆衛生紙、醬油、青菜之類的東西,她開口跟櫃員說:『ㄟ,給個塑膠袋』喔~~~是個中國女子啊!

櫃員說:『塑膠袋要加2元喔』

這是我們環保署規定的政策,沒啥好抱怨的,只要是台灣人都知道!想不到這位大姐臉一沉,嗓門一提、高八度的嚷著:『什麼塑膠袋要加2元?你這是什麼服務?為什麼要加錢?欺負人啊你?』櫃員沒想到這大姐如此的反應,所以委屈的回:『不是我們要收啊,是政府的規定,要塑膠袋就要加2元,要不然前面有紙箱,你也可以用紙箱裝,就不用花錢了啊』!這中國女子還在哇啦哇啦的抱怨,一臉活像她被欺負的很慘的鬼樣子。嘿!她可搞不清楚排在她後面的人是誰耶?!是『機車芬』、『機車芬』我本人耶!所以,我超級不爽的對她說:『小姐 (媽啦,叫她小姐還客氣了),你要不就花錢買袋子,要不就用紙箱裝,如果你那麼行,乾脆就全部用手搬回家,你在這裡吵什麼鬼啊?』想來是我的臉非常的凶狠,這中國女子憤恨的看了我幾秒鐘,就轉身去拿紙箱裝雜貨。幹,算妳識相,要不然老娘就給你個迴旋踢,一腳把你踢過台灣海峽,讓妳試試看不必搭飛機的遣送出境。

中國人,就是這種德性!


-----------------------------------------

溫總理(註:溫家寶)在出國時說:「每名中國人及炎黃子孫都應為國家形象盡一分力,中國人最講文明、信義 和禮貌,要讓人感到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和文明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佩服和敬仰。」

說得真好。領導到底是領導,有先見和抱負。這的確是外遊的中國人應該做的事,做中國人的責任。但是,中 國人講的文明,和外國是不同的,千萬要注意。舉個例子,我們旅行團中有個團友,一吃東西就拼命打噎。在古時候,也許這個噎是代表了肚子飽,或者非常滿意,可是這種打得長長的噎噎噎— —,對於外國人來說,是種 非常、非常不禮貌的事。我們暫且不講什麼叫外國人,人家到了我們這裡,人家就是外國人。我們到了別人處,我們就是外國人。在這個世界旅行,大家都是外國人,大家都是國際人。從此我們就以國際人自居吧。做國際人,有最基本的要求,大聲打噎,就是不被國際人接受的,變成了聽覺污染。

聽覺污染還包括了吃東西時,啅啅有聲,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會發出這種聲音。我們小時候,進食一啅啅,就會給父母罵,罵多了,我們當然不啅啅。中國人外遊吃飯時發出的啅啅,是不是他們的父母也啅啅?

至於信義,很多國際人在中國做生意,都到處碰釘子。中國人講的,除了信義,還有關係。誰叫他們不懂得拉 關係呢?一有關係,什麼都好辦的呀!真蠢。中國人說:合同又有什麼用?大家互相有利的話,一張紙又代表了什麼? 這又是水準不同的關係吧。

禮貌方面,中國人到了外地,一看到長龍,非打尖不可。爭先恐後把別人推撞的行為,在國際人的眼中, 是最 沒有禮貌的一回事。

我們讀小學時,已有老師教導,大概是中國人的老師,自己也打尖吧?乾淨也是禮儀,中國人最愛乾淨了,那一口痰,卡在喉嚨,不馬上吐出來,髒死了。所以我們要儘量、徹底地清除!怎麼清除?先要運氣,再長長地發—聲。然後,咳 、 吐 、 呸 , 一 箭 飛 去 。這才過癮,這才是徹底的乾乾淨淨。

習慣也不是一兩天可以養成的,但是根底是文明的中國人很快地就學會了,他們已能不隨街吐痰,只在餐廳吃完飯後又再咳、吐、呸地把痰包在餐巾裡面,順便擤擤鼻涕,最後才用餐巾擦嘴。別以為我在毀謗,這是親眼看到,千真萬確地發生過的。兩個人一碰上,就大聲說話,旁若無人。真有英雄氣概!就算是一個人,也自言自語,那是在乘公眾交通時,他們在講手機時聽到的。

國際人尊重肅靜,最討厭別人大吵。當一切靜止時,忽然傳出卡、卡、卡的聲音,原來最乾淨的習慣又發作, 一心一意地要把留的長指甲中那些污垢挖出來。首先,在國際人眼中,留長指甲,已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不但尾指,有時看到十指都留,而且要叫美容師剪得尖尖地,比殭屍還要恐怖。清理完髒東西,又接著把耳朵的死皮弄個乾淨,最後用尾指插入鼻,挖去一團,再以拇指彈去,有時雙指搓團,搓了又搓,成為漆黑仙丹,發出內功,射至遠處。波的一聲,咦?怎麼黐在玻璃窗?刮它下來,再搓過。就算能夠把這些醜態一下子改了過來,但身上發出的味道,是絕對不能被國際人所接受的。

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到杭州西湖,多美的西湖,也變成了臭湖。我已經不敢在西湖旁邊散步,要去也得早起, 乘無人時,去看日出。這也許是人類成長的環境下養成的。北方人認為洗澡,是有必要的時候才洗;南方人則 變成一種習慣,天天要洗。不洗也沒問題,但是得保持不發出臭味才行。法國人也不洗呀,但他們用香水來遮臭,今後的中國人也許會大灑古龍水,快去投資製造吧,這是一門大生意。但是,在今天,唉,還是臭的。咦?在米蘭看教堂時,怎麼會聞到和西湖邊相同的氣味?回頭一看,又是一群中國遊客。

老子有錢,你要做生意就得忍受!中國人說。是的,的確財大氣粗,買東西連信用卡也不用,一大疊一大疊的現鈔付之,但當今在各大都市旅行時,已聽到高級酒店不再接中國團體的旅客了,清理地氈上的普洱茶漬,費用不菲;更別說窗簾上,擦過皮鞋的污跡!

溫家寶用心良苦,說出這一番令人感動的話來激勵炎黃子孫,但是要培養出一批得到別人的尊重、佩服和敬仰的中國人來,至少也是數十年後的事吧。習慣是難改的,到現在,日本政府還會發出小冊,教導鄉下佬遊客怎麼使用坐廁,學習不打噎,不啅啅有聲吃東西,談何容易?立法,懲教、罰款、坐監,有效嗎?多嚴厲的法律,也杜絕不了國內的盜版和食物做假,這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要實行的問題。有的話相信做得到。偷竊別人的知識產權,已不是文明、信義和禮貌,是犯罪。

先別犯罪,再談高素質和文明吧。

轉載:Tifyko, 我「靠」你個中國佬(2007年5月9日)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香港的節日文化

所謂「入鄉隨俗」,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必須知道當地人的習俗,而節日活動就正好充份表現一個地方的傳統習俗。我門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還有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桓景帶同村民登山避難的傳說等等,都是非常的動聽,非常的漂亮。可是這些美好的故事都只是寫在書上面,當我們走到外面,現在每一年農曆七月份,我們都沒有關於七夕/乞巧節的節日活動,也不能夠通過盂蘭節了解目蓮救母至仁至孝的本義,那是不是很可惜呀?

在香港,元宵節、七夕、盂蘭節跟冬節都是沒有假期的,香港每一年的公眾假期一般是17天,當中有12天是「法定假期」,另外有5天跟都是跟宗教有關的,並不是法定的公眾假期。「法定」跟「非法定」的區分,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是非常少見的。如果在座各位在外面有點工作經驗也知道,如果你從事的不是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銀行等職業,那5天「非法定」的公眾假期你還得要上班,而且沒有補假或補薪。所以將來工作,如果你以為今天是紅色的,就一定放假這種想法,肯定是錯的。

其實公眾假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香港曾經有的現在都沒有,以前沒有的現在就有。本地的同學,還記得1999年,大概是你們唸小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天特別的公眾假期,叫做「電腦年蟲假期」嗎?那天所有的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和銀行都是休息的。

現在每年我們都有聖誕假、也有佛誕假期,很自然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希望把其他有紀念性的日子納入公眾假期內。但很可惜,跟中國傳統有密切關係的孔誕,特區政府今年就正式的否決了訂立公眾假期的建議。

澳門跟香港只有一水之隔,但是因為澳門受天主教的影響深遠,澳門有些節日在香港是沒有的。去年十二月八日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剛好到了澳門,就發覺澳門所有的銀行、郵政局、圖書館,還有很多天主教堂都關門,一時還不知道為甚麼,後來問問人才知道那一天是「聖母無原罪日」。你們聽過沒有?但同時你說澳門很重視中國傳統也可以,兩岸四地,只有澳門才有冬節假期。

討論節日跟公眾假期的關係的目的,在於說明有沒有公眾假期其實跟這個節日有沒有氣氛是沒有關係的。有一些香港的節日,雖然不放假,但是還是非常的熱鬧。香港的節日觀念,其實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

我們的外地生就有這樣的困惑。我們向他們說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風俗習慣,他們覺得不以為然,覺得跟事實不相符,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的香港人,節日不過是普通的假期,無論是甚麼節日,活動不外是看電影、上茶樓、逛街、到外地旅遊、唱卡拉OK、打機。跟普通的星期天差不多。真正有節日氣氛,使人覺得香港很漂亮,很熱鬧,很可愛,很有生氣,是聖誕節跟其他以消費主導的非傳統節日。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說我們真正的進入了大量浪費的時代。

這樣說的時候,有很多人會覺得不高興,覺得香港有問題,外地學生都覺得香港不好玩了。但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如果你有外地的朋友的話,不妨向他們介紹一些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嚮往的香港節日活動,而且這些節日活動愈來愈有香港的特色。

它們包括:
1)渣打馬拉松(Standard Chartered Marathon)  
現時世上規模最大的馬拉松比賽,稱為「全球最強之戰」(The Greatest Race on Earth)

2)香港國際電影節(H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今年已經是第34屆

3)香港七人欖球賽(Hong Kong Sevens)

4)長洲太平清醮 /「包山節」(Bun Festival)
長洲太平清醮在香港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傳統, 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到訪, 為長洲的商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很多人很擔心,商業化跟消費會破壞一個節日的傳統,我手上的一個「平安包」紀念品以前是沒有的,這是商業化的結果,但同時使得更多人認識它的過去,使這個節日繼續保持活力。借用劉細良先生的觀點,從七人欖球賽讓我們認識到,雖然香港本身沒有好的球隊,也有充份的條件使香港成為這個世界盛事的中心。倫敦溫布頓網球賽是成功的例子,它是世界有名的球賽,不過英國在球賽當中並沒有好的表現。這說明了一個有本地特色的節日活動,它本身的發源地不一定就在同一個地方。這是劉細良先生提出的「成功不必在我」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萬聖節在香港上一代是不流行的,這個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節日,來到香港,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本地特色的活動,甚至去年海洋公園的海報正中間的位置,我們看到的鬼東西,並不是歐美的,而是流傳中文大學數十年的「辮子女鬼」。現在連外地人都對辮子女鬼的故事感到興趣了。萬聖節最終變成一個消費活動,但對萬聖節給人的印象卻變得愈來愈親切可愛。

相比之下,同樣是「怪力亂神」,香港的盂蘭節卻給人一種恐怖的印象。盂蘭節,你想到甚麼?看神功戲的觀眾,你看,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跟奶奶,怎麼會有活力?

日本也有盂蘭節,日本人趁盂蘭節回到家鄉探望父母跟拜祭先人。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八月份特地去日本看盂蘭節活動。反過來,外地人會跑來香港看盂蘭勝會嗎?3月3日,是日本的女兒節,當天日本沒有假期,一般人都要上班、孩子要上學。但消費文化使得這個節日一直很重要。女兒節的背後不只是一個有超過一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支持了經濟發展。

當然,消費主義並不是保存一個節日的必要手段,不一定要大花金錢才可以使它發揚光大的。看看墨西哥的「亡靈節」,馬上便感受到當地人純樸的、富有生氣的節日活動,小孩子高高興興地跑到先人的墳前跑來跑去,圍在墳墓一起吃東西。當中有太多討論的空間了。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E世代的網上學習

「E」這個英文字是繼「X」之後走進我們生活裡的一個字母。到羅湖、港澳碼頭過關,我們有「E道」;出版界的朋友人人在談論「E-book」;大學和中學裡,今天都要積極發展「E-learning」。這個年代,是名符其實的「E世代」。

「E-learning」是網上學習的一個互動平台。互聯網在校園裡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實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過幾年前,還聽聞有些中學因為急於添置新電腦,結果竟然為了如何安放它們而大傷腦筋。有些規模較小的學校,甚至把新購入的電腦放在洗手間一角。另外有些中學,雖然有特別的課室添置了電腦,但是能夠上網的只有好幾部,而且只容許教職員在場時方可以上網。學校顧慮學生隨便上網,虛耗時間,甚或瀏覽學校認為不良的網頁等,固然費盡苦心,但是對於推動網上學習,只不過是節外生枝。前任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先生早在一九九九年已提倡大力發展資訊科技,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野上只不過仍然爭論著學生有沒有足夠的上網資助,對於網上學習,還有很大的發展及討論空間。假如今天還認為網上學習只是讓學生學會上網,搜尋資料,省卻購買教科書,減輕書包重量,那是本末倒置的心態。

網上學習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習者能夠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學習,一個平台可以同時照顧數量較大的學習群。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裡發了指定的參考書,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習作,下課後本來閒置在圖書館裡的參考書瞬間給人借走。到其他學生想借閱,需要的是等候時間,快則一個小時、一個工作天,慢的便要等一兩個星期。課堂裡本來因為老師一句話,靈機一觸,想尋根問底的一份興緻也索然無味了。網上學習平台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只要學生編配好學習和探索的時間,這個學習平台便馬上可以提供學習機會。不同的學生不一定都在課室或在一個特定的屋子裡,只要能接駁電腦,一個在圖書館,一個在公共汽車上,一個在洗手間裡,也可以同時分享這個平台。你可以選擇跟同學進行討論,另一個可以在那裡下載一些有用的資訊,例如學校的通告、一段錄音、學校製作的學習套,也可以使用這個平台連結的軟件,學習語言、聽音樂、在螢光幕中鑑賞古代文物,例如《清明上河圖》、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大師千利休的珍藏茶具。這是一個突破環境局限的學習道場。

教師並不會因為這個道場的出現而變得可有可無,相反更能夠直接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有些學生顯然在課堂裡不擅交際,羞於發問,但是在網絡的世界卻是一個廣結人緣的高手,只要看看Facebook群組的動員力量便知道互動平台的威力了。姑且不談論這是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在教學層面中,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教師跟他們的同學在這個平台中切磋學問,換一個具體的角度看,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完成作業的進度、表現,掌握任教班別的水平差異,以及因應個別學生或出現的學習困難,儘快提供支援及協助,讓教師在擬定下一個任務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完成。常識告訴我們,光有電腦技術並不保證一個理想的網上學習平台出現,讓以上提到的學習效果得到實現。這樣看的話,面對E世代學生,在推動「E-learning」的發展及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準備工夫其實是電腦不能夠取代的。積極地看,教師藉著「E-learning」的發展機遇,一舉改進教學模式及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或許才是學界投放大量資源在這方面的應有目的吧。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冬季奧運會封殺了?




2010年2月12日至28日舉行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曲終人散了。冬季奧運會是世界盛事,然而香港的免費媒體十多天來片言不提, 每天任何時段的「體育消息」, 都離不開足球、網球及賽車, 加拿大那邊的消息卻完全欠奉, 這就是所謂「國際城市」的真貌了。香港連冬季奧運會也慘遭封殺了嗎?假如家裡沒有安裝日本放進協會的電視台,便錯過了許多精彩的比賽。本來, 互聯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但是2008年北京搞奧運, 香港這邊每天充起亢奮, 鋪天蓋地大肆報導, 相形之下, 溫哥華這座EIU推舉為全球的最佳城市顯得可有可無了。

真要感謝日本放送協會每天提供運動會準確的消息, 也難怪愈來愈多人贊同香港應儘快開放更多免費頻道給觀眾選擇, 要不然無論誰走出來大聲疾呼, 希望推廣市民體育意識的任何工夫只有徒勞無功。

留意獎牌榜, 第一是美國, 接著是德國、加拿大、挪威、俄羅斯,然後是韓國及中國。看到這裡, 大概清楚為甚麼報紙沒有報導、電視和電台新聞沒有提了。日本只拿了五面獎牌, 排名很後, 仍然仔細向大眾交代運動會每個細節。香港憑甚麼發展體育事業? 但願這樣的猜想是錯的。

一項國際盛會結束了, 但體育是活生生的, 冬季奧運會的基本認知始終是必須的, 例如她的歷史、有甚麼比賽項目、比賽項目的英文名稱等, 都需要知道。還有,今屆已經是第二十一屆了。


附加資料
******************************************

冬季運動會各項目的英文名稱:
Apline Skiing
Biathlon
Bobsleigh
Cross-country
Curling
Figure Skating
Freestyle Skating
Ice Hockey
Luge
Nordic Combined
Shoot Track
Skeleton
Ski Jumping
Snowboard
Speed Skating

冬季運動會的歷史:
Winter Games History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the summer of 1896. The organizers added skating to the Summer Games in 1908 (ice rinks could be kept cold even in the hottest weather) – but eventually decided that winter sports were perhaps best left to the winter. The first Olympic Winter Games were held in 1924, in Chamonix, France.

參考網址: 
http://www.vancouver2010.com/olympic-schedule-results/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九龍城的飄影

提起九龍城, 1997年岩波書店的《大圖解九龍城》是公認為最具代表的入門書。《大圖解九龍城》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描繪九龍城舊日風貌, 製作人猶如歷險考察隊般, 深入1984年香港電影《省港旗兵》的每條濕滑陰森的細巷, 告訴該處曾為世界最高度密集的貧民窟內的光怪陸離, 並排的大樓之間哪兒有秘道可以從這一座走進另一座; 哪處有非法診所、賭檔, 哪處生產魚蛋和白粉, 哪一角落有空中花園, 包羅萬象, 簡直鉅細無遺。世界再也找不到另外一本書可以如此嚴謹地把舊日城塞的一磚一瓦、建築物內部的每個細節原汁原味呈現眼前。

該書時隔十多年, 近年一書難求, 除了大學圖書館, 坊間已不多見。2009年,中村晋太郎寫了《最期の九龍城砦》一書,這部由東京ゴマブックス株式會社出版的書籍,雖然連同DVD售價5,460日圓, 一點也不平宜, 但總算是給喜愛九龍城的朋友帶來好消息了。很奇怪, 日本人對香港這個舊區的興趣遠勝中國人。龍城毗連啟德機場咫尺之距, 便走進看似凌亂無章的大千世界,對鍾情亞洲神采的觀光客來說, 向來充滿吸引力。隨著城塞的沒落, 機場的遷徙, 九龍城的頭頂上再沒有大鵬鐵鳥低飛, 韻味卻不復當年。然而,掩蓋她臉上的那輕絲面紗,永遠讓人感到九龍城帶著神秘的舊日足跡,從昔日的風塵靜悄悄地跟時代擦身而過。

今天再想找那舊日迷路實在枉然, 只有果腹一事, 九龍城仍然飄散著其他香港小社區沒有的獨特風味。親身走一走, 感受良多, 勝過多少筆棍子亂搞的旅遊書(包括這篇短文)。


毓民私房牛肉麵店在旺角花園街也有分店, 但九龍城才是這店子的總本山。要吃正宗台灣麵,到那兒去是指定動作, 理由是, 黃毓民先生的太太是台灣人。當然正宗台灣麵是否好吃, 則見仁見智了。


大排長龍, 何解?


原來是吃魚蛋粉的地方。學會經營飲食店, 在香港肯定大派用場, 不必介懷裝修門面如何的簡陋, 只需要俘虜食客飽暖之慾便大發財可也。


九龍城號稱「東南亞美食天堂」並非過譽, 其中泰國菜更馳名港九。這是泰國菜館黃珍珍的巧手小菜。


「黃珍珍」並非浪得虛名, 2007年及2009年皆獲得Hong Kong Tatler香港最佳食肆大獎(Hong Kong Tatler's Best Restaurants)。


伸延閱讀:
http://hk.88db.com/hk/Knowledge/Knowledge_Detail.page/Travel/?kid=23545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那一年是....1991

農曆新年又是情人節, 這樣的配搭很久沒有了遇上了。在我的記憶裡, 上一次是1991年, 不過那年的2月14日是「年三十晚」。那年的確是很熱鬧呀, 年宵市場、酒樓、餐廳、山頂跟海邊, 四處都是人都是花。那時最寫意的娛樂是看電影。那幾年香港電影的數量幾乎數之不盡, 「逃學威龍」、「阿飛正傳」也是那一年的, 每個星期都有想看的新片。1991年, 你在做甚麼? 我在唸中學呢。我的中學一年、二年和三年級都是與同一班同學一起, 所以感情很好。 昨天到了旺角聚舊, 也是那個年代的同學。大家都想不到, 那時的一班同學可以經常聯絡, 直至今天, 大家變成很好的朋友。香港很小, 要跟朋友保持聯絡, 比較容易。我跟他們一見面便幾個鐘頭, 離開時已經晚上十一時了。星期四晚上十一時的旺角, 街上人頭湧湧, 人車爭路, 有年老的、年青的, 也有小孩子。路上仍然有街頭表演, 又唱歌又跳舞。只有香港才有這樣的景象吧。不行了, 要回家睡覺。我沒有他們那樣精神奕奕。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美好的事物總是脆弱的

(日本山形縣酒田,2010年1月16日)

這張照片看見很多建築, 大概是城市的中心區域, 遠處有一座高樓, 像是政府的大樓。以往十二月都一定到日本走走, 今年沒有, 所以特別想起日本。最近收到兩個大蘋果,一個是仙台的, 一個是長野的, 都非常甜美。買了澳洲的乳酪跟蘋果一起吃, 比得上珍饈百味。今年新年, 天氣較涼, 白天吃了鏡もち, 如果香港有神社之類的地方, 那就更好了。記得有一年的一月一日到鑽石山的志蓮淨苑, 很多日本人竟然整團人到那兒「初詣」, 真的很熱鬧。

早幾天感到特別冷, 在家裏時經常要開暖爐。昨天起床後忽然覺得不舒服了, 結果睡了一整天。幸好今天精神較好, 希望沒有影響工作。新學期開始了一個星期了, 校園每天都在趕著興建新的大樓, 因為兩年後, 香港的大學都要變成四年制了。這個年代香港的學生真是辛苦了, 教育政策不斷改變, 他們變成了實驗室裏的「白老鼠」, 一時母語教學, 一時英語教學, 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 經歷過八十年代最美好的時代。

銀座劫案成為香港一件大新聞。犯案的新移民令香港很丟臉。雖然我是香港人,但心裏面有時候也希望日本政府應該馬上收緊香港人前往日本的旅遊簽證。為了日本的安全和潔淨, 應該要這樣做!! 雖然很多人聽了很不高興, 但是事實上東京的新宿、池袋已經成為中國不良分子包括黑社會的聚居地。不過說起這些事情真的很矛盾, 現在似乎更多日本人希望吸引更多外國資金流進日本, 所以正鼓勵更多觀光客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到日本旅遊。都說今天的中國比起二、三十年前有更大的話語權(discursive power), 甚至有人倡議G8和G20以外應該成立G2, 即專為美國和中國而設的經貿組織。假如話語權的提升意味著一個國家的霸權冒起, 而較弱勢的社群因為受到霸權的脅迫下忍氣吞聲, 甚至本來屬於弱勢社群的美好東西都受到排斥、揚棄,最後走向泯滅。那樣子,這樣的霸權本身是不是一種野蠻的(barbaric)暴力呢?

像酒田這個地方, 冬日白雪連天, 是一種美。但是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發展落後、停滯的象徵, 要好像上海那樣蓋滿摩天高樓才叫做好, 那麼就再沒有酒田這個彷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誰叫美好的事物總是脆弱的?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六百億港元買一堆廢鐵?

六百億港元買一堆廢鐵? 是對是錯,留待歷史判決。就讓這句說話,放進時間錦囊, 五年、十年以後, 假如這篇存檔還留在這兒的話, 自有公論。

聲撕力歇為鐵路伸張的人,說反對今天撥款的人不理性,為反對而反對; 同樣,反對今天撥款的人, 也可以同樣的邏輯, 理直氣壯地說: 主張香港非興建高鐵不可的人, 是不理性,而且為贊成而贊成。例如以威嚇的口吻說不興建鐵路香港便會「邊緣化」, 香港便不能繼續「發展」。甚麼是「邊緣化」? 香港的未來需要怎樣的「發展」? 繼續不斷的都市化, 盡快與珠江三角洲以至其他中國省份融合是香港的唯一出路嗎?

看來, 整個討論已變得不太重要了, 通過撥款的這一天, 是連續劇預告的大結局, 因為無論如何反對, 還是逃不過既得利益者的五指山。但是真正受到挑戰的, 是政府的誠信、官員自身的聲望, 是政府在新一代心中的認受力。理由是政府在處理這個爭議中, 並沒有預見當中的矛盾, 沒有及早協調, 也沒有及早讓公眾全面了解方案的正反兩面以及興建鐵路的機會成本。直至今天, 還有多少關鍵的事實尚沒有向公眾交代清楚呢? 這是整件事情最不堪的地方。

諸葛孔明說:「廟堂之上, 朽木為官, 殿陛之間, 禽獸食祿;狼心狗肺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卑膝之徒紛紛秉政」。當今之世, 跟一千八百年前相比, 恐怕當中有太多雷同。




(圖片摘自「反高鐵. 停撥款大聯盟」)

認真看罷「反高鐵. 停撥款大聯盟」提供的資訊, 誰較理性,誰較不理性便一目了然。世界上造價最昂貴的鐵路, 誰是受益的人? 雖然從今天已經可以預見受益者並非普羅大眾, 但是許多人聽到這句話, 於今天的香港,是很容易激怒既得利益者的, 最可憐的還是那些盲目崇拜政府,閉著眼擁護當權者的人。這時候, 普羅大眾更加需要的是知情權, 而不是依靠官僚的誇誇而談。

如果還有夢想的話, 是時候要認真想想移民了, 以免自己, 尤其是下一代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興建高鐵是好事,但肯定不是對一個沒有地沒有房子而且家住新界的香港草民說的, 即使事實上超過一半的香港人都住在新界!

伸延閱讀:
http://ragingiron.wordpress.com (鐵怒沿線)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十年一覺

時光飛逝, 有時快得令自己不能承受。看見日曆2010的字樣, 心裡有些戚戚然, 十年了, 二十一世紀過了十年了。有時候懷疑自己這十年來究竟有沒有進步過, 就好像很多人說香港失落了十二年一樣。

無論如何, 2010年又是新的開始了, 無論接受不接受, 也要給自己一個藉口, 叫自己加油, 不然的話, 這個社會很快便要淘汰我。

走到另一個國度, 例如尼泊爾(Nepal), 芬蘭(Finland)等,相信對生活對人對事, 有另一種新的看法。住慣了一個城市, 渴望搬到另一處生活, 是年青人的想法。希望自己還有這樣的渴望, 那麼看起來會年青一點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