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E世代的網上學習

「E」這個英文字是繼「X」之後走進我們生活裡的一個字母。到羅湖、港澳碼頭過關,我們有「E道」;出版界的朋友人人在談論「E-book」;大學和中學裡,今天都要積極發展「E-learning」。這個年代,是名符其實的「E世代」。

「E-learning」是網上學習的一個互動平台。互聯網在校園裡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實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過幾年前,還聽聞有些中學因為急於添置新電腦,結果竟然為了如何安放它們而大傷腦筋。有些規模較小的學校,甚至把新購入的電腦放在洗手間一角。另外有些中學,雖然有特別的課室添置了電腦,但是能夠上網的只有好幾部,而且只容許教職員在場時方可以上網。學校顧慮學生隨便上網,虛耗時間,甚或瀏覽學校認為不良的網頁等,固然費盡苦心,但是對於推動網上學習,只不過是節外生枝。前任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先生早在一九九九年已提倡大力發展資訊科技,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野上只不過仍然爭論著學生有沒有足夠的上網資助,對於網上學習,還有很大的發展及討論空間。假如今天還認為網上學習只是讓學生學會上網,搜尋資料,省卻購買教科書,減輕書包重量,那是本末倒置的心態。

網上學習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習者能夠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學習,一個平台可以同時照顧數量較大的學習群。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裡發了指定的參考書,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習作,下課後本來閒置在圖書館裡的參考書瞬間給人借走。到其他學生想借閱,需要的是等候時間,快則一個小時、一個工作天,慢的便要等一兩個星期。課堂裡本來因為老師一句話,靈機一觸,想尋根問底的一份興緻也索然無味了。網上學習平台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只要學生編配好學習和探索的時間,這個學習平台便馬上可以提供學習機會。不同的學生不一定都在課室或在一個特定的屋子裡,只要能接駁電腦,一個在圖書館,一個在公共汽車上,一個在洗手間裡,也可以同時分享這個平台。你可以選擇跟同學進行討論,另一個可以在那裡下載一些有用的資訊,例如學校的通告、一段錄音、學校製作的學習套,也可以使用這個平台連結的軟件,學習語言、聽音樂、在螢光幕中鑑賞古代文物,例如《清明上河圖》、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大師千利休的珍藏茶具。這是一個突破環境局限的學習道場。

教師並不會因為這個道場的出現而變得可有可無,相反更能夠直接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有些學生顯然在課堂裡不擅交際,羞於發問,但是在網絡的世界卻是一個廣結人緣的高手,只要看看Facebook群組的動員力量便知道互動平台的威力了。姑且不談論這是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在教學層面中,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教師跟他們的同學在這個平台中切磋學問,換一個具體的角度看,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完成作業的進度、表現,掌握任教班別的水平差異,以及因應個別學生或出現的學習困難,儘快提供支援及協助,讓教師在擬定下一個任務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完成。常識告訴我們,光有電腦技術並不保證一個理想的網上學習平台出現,讓以上提到的學習效果得到實現。這樣看的話,面對E世代學生,在推動「E-learning」的發展及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準備工夫其實是電腦不能夠取代的。積極地看,教師藉著「E-learning」的發展機遇,一舉改進教學模式及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或許才是學界投放大量資源在這方面的應有目的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