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特區十五年

英國貨, 原來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喼汁、茄汁豆、Body Shop、Kit Kat、國泰飛機、雙層巴士、滴露、麥維他消化餅、Lipton紅茶,一點一滴,圍繞著香港人,日用而不知,還以為英國的影子隨皇家郵輪駛出鯉魚門而遠去


十五年,香港失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天星碼頭、皇后瑪頭、虎豹別墅、富麗華酒店、雍雅山房祥利冰室、喜帖街、東急百貨伊勢丹松板屋和三越等日資百貨公司,還有杜老誌大富豪」等老牌夜總會。這些構作香港戰後勃興的標記,並沒有因為主權移交延續下去,換來的,是免費電視台媚俗營造歌舞昇平的假象。記者的自由採訪越來越受到限制、大財閥日益氣燄,人治凌駕法治之上,經濟結構趨於單一,物價如脫疆野馬般飛漲,換來的是甚麼?社會發展蒸蒸日上嗎?事實上,受惠的是小眾,中國的崛起意味香港的陷落,猶如息影的演員瑟縮冷冷的街角,年華老去,遭人唾棄。我們知道,失去的永遠不再回來


此刻剩下的,是英國人留給我們僅餘的飲食和生活文化,點綴這座失去個性的小城。走進半島酒店,紅茶芬芳遠遠飄至,仍是讓人想起那一面曾經在維多利亞港飄揚的米字旗幟,那是多麼耀眼的年代!世界沒有把英國文化遺棄,優秀的事物,何止香港人說好?想起香港道路的駕駛習慣,其實世界上有四分一的國度與香港一樣!

當然許多人指控起來了,說什麼「崇洋媚外」,「殖民地奴才心理」。品味這門學問,只要認為是好便是好了,管他是本地還是跨洲越洋來的?一九九七年前和一九九七年後的分別,於我看,前者我們還有選擇的餘地,知道這個城市活潑紛繁,多元和包容;後者是連僅有的選擇權也被禠奪了,城市的活力失去了,一言堂蓋過百家爭鳴。正如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當年一語成讖,擔憂香港的自主權「一點一滴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彭先生的預言應驗了。十五年來,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主宰香港的命運和前途,當然賣花者讚花香,說香港一片光明。

有良心的報章,揭穿了這些既得利益者,把香港的福祉白白斷送,新聞自由、學術自由這些現代社會珍視的價值,在既得利益者的眼中,原來是洪水猛獸。可悲的是,許多許多人甘於接受宰割,沉默脫去衣裳,任人污辱,乞求狼心一時憐憫七月一日,沒有什麼值得慶祝,沒有什麼高興。紀念的話,是為香港之死悲慟,紀念這個小城,曾經是東方之珠,今日已經淪落為大陸豪客的掌上玩物。青樓名妓,深宮怨婦,伏在枕頭,在漆黑的密室四面牆壁下,抽泣痛哭。

參考資料:
1. 《蘋果日報》,2012年6月30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