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國際會議

為了參加三天「國際會議」, 忙了兩個星期。

甚麼是「國際會議」? 別人聽起來, 還以為奧巴馬總統、薩爾科齊、澳洲總理、英國首相卡梅倫甚至是泰國國王和北韓金正日總書記都來了。往大埔的會場轉了大半天, 與會者盡是黑頭髮黃皮膚的學人, 交談的語言離不開普通話。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憑中國普通話已經成為「國際會議」的指定共同語, 此言非虛。

但奇怪了, 有些講者的名片上都不是寫上海外的大學嗎? 不錯, 只是他們都是從海外跑回來的中國人而已, 中國人足跡踏遍世界, 又多一個鐵證。不過看清楚, 來自本地的, 中國大陸的, 台灣大學的人畢竟佔大多數, 這樣的格局, 能夠叫做「國際會議」嗎? 有點成疑問。

第一天負責發表論文, 講題跟普通話沒有關係, 本來以為可以母語發言, 但為了保險, 還是先詢問現場觀眾的意見。一如所料, 當提出以粵語報告的提案時, 台下一眾馬上辯稱聽不懂為由, 要求還是以普通話發言為佳。香港人, 我們在幹什麼? 在香港的土地上, 不能堂堂正正以廣東話說話, 我們的基本尊嚴被丟到哪兒去了? 恨不得乾脆以英語發言, 看你們還有沒有理由說聽不懂?

「國際會議」到了第二天出席人數只剩下一半以下, 而且碰面的來來去去都是那二三十人。有許多人其實早在第一天跟校長和主辦人員握手碰杯之後, 便不曉得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反正負責的教授和老先生也是滿場飛, 到處跑, 沒有閒著的時候, 也就沒有空餘的時刻可以停下來, 認認真真、老老實實聽一場演講。國際人物沒有來, 華人面孔的辦事人只會交換名片, 討論學術的師長及專家當然有, 但只是少數派, 橫看豎看, 都不像是一場「國際會議」, 起碼開了三天會議, 不會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影響, 比不上一個「九把刀」旋風到訪香港般震撼。

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 這個會議的入場費極具國際水平, 每位盛惠二千大元, 想靠邊站坐在一旁聽講, 也要一千元。這個價錢, 拿到澳門玩兩天, 飽吃兩頓飯, 住一天酒店, 再加來回船票也足夠了。可憐的是, 豪花二千元, 會議第一天開幕, 大會的午餐換來的是人人捧一個塑料飯盒, 拿一隻香蕉和一盒紙包飲品。可以說, 到旺角的冰室花三十元吃的喝的也比這個要好吃多了! 都說知識是無價的, 二千元換來的若果是知識, 那當然值回票價, 問題是, 在會場只為了面子, 為了交差而趕研討會敷衍了事, 甫坐下來便把玩平板電腦, 在演講室裡發白日夢的話, 那不單是浪費金錢, 而且是浪費了寶貴光陰。

窗外白日映照綠蔭, 與其困在室內那個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偽國際會議, 不如到外邊的長廊走一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