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煤氣公司高層分享成功經驗

〔轉載: 中華煤氣Facebook,2022年9月28日〕

煤氣公司高層:點先做到聽朝唔使做呢?

作為打工仔,有邊個唔想做少啲、唔使做?🤷🏻喺煤氣公司負責採購同供應鏈超過30年嘅Felix,一直嘅工作理念都係:「如果你討厭手頭上其中一項工作,最好諗吓有咩方法,令你第二朝返嚟唔使做🧏🏻(呢樣嘢)。」

佢認為,一間公司要進步,最好就係鼓勵同事一齊畀意見「點樣先可以唔使做」。呢個信念,一直推動公司轉變,近來採購部門由買一支鉛筆✏️,到買煤氣燃料🛢,都採用一個聰明啲嘅方法做得環保啲。

———

大家好,我係Felix。從事採購同供應鏈工作超過30年,一畢業我由倉務開始📦,做到採購🛒,每一日諗緊,點樣聽日返工可以做少啲。

✺ 做倉 = 落後同冇前途?✺

講起倉務,好多人都覺得辛苦又無前途,有得揀都會揀坐Office歎冷氣。但我個人比較鍾意運動🏃🏻,做倉可以唔使坐定定就啱晒我。當時,公司規劃喺北角起一棟全新嘅煤氣大廈,大廈入面嘅6至11樓都係貨倉,嗰時我同英國顧問去傾,幫手成個貨倉嘅設計同建造。

貨倉落成之後,我見到倉冇電腦,就提議「不如整部電腦啦,做吓Excel都好嘛👨🏻‍💻」。大老闆又OK喎,咁就開始將啲數入落電腦做紀錄🗂。喺倉搬嘢太辛苦?我哋都積極諗一啲創新嘅方法去提升效率。近呢幾年,同事就建議引入新型嘅跟住人走嘅「Follow-me鏟車」同「真空搬貨吸盤機」,仲有AGV自動分貨系統同手機應用程式等,進一步令大家「用少啲力,做多啲嘢」。

✺ 採購即係買餸?✺

至於採購,好多人平時唔會接觸到呢個部門,聽到「採購」兩個字都一頭霧水。呢個部門看似平凡,但其實非常重要,要由內到外咁照顧成間公司嘅需要。小至幫大家採購文具、蒸餾水、咖啡豆,大至幫公司業務揀供應商,進口天然氣,甚至係煤氣管道,都由我哋一手包辦🖐🏻。

買公司物資就簡單啲,同供應商傾好物流安排同價錢之後,同事只係要網上落單同收貨就得;買煤氣原材料嗰啲就複雜得多,要睇吓邊度有原材料,價錢係現貨價定有數計,仲有應變措施、合約詳情等等。依家仲多咗樣考慮 ——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 買文具、燃料都計碳排放 ✺

以前大家出街買嘢,只係著重價錢同質素,但近年,大家開始會睇埋係咪認同商家嘅價值觀,所以先出現公平貿易、有機產品等。煤氣公司都一樣,會考慮價錢以外嘅元素,而當中最重要嘅,就係供應商嘅環保做成點♻️。

我哋希望合作嘅供應商,都會控制同減少碳排放,但每次向供應商攞環保表現數據都花唔少時間,而且唔係所有供應商都知道要提供邊類數據。有同事就提出用科技簡化成件事。於是,公司最新試用由SGS團隊開發、在Microsoft Azure運行嘅平台 —— S-Carbon系統,鼓勵供應商上載同匯報碳排放相關資料👨🏻‍💻。比較進步嘅供應商,可以上載詳細資料,但一啲啱啱起步嘅,就可以簡單提供用電量同業務性質。平台會結合其他大數據,估算出唔同供應商每年嘅碳排放📊。

我哋就會用呢啲資料,作為篩選供應商嘅參考,亦都希望推動供應商落力啲減少碳排放,進一步完善成條供應鏈嘅電子化報價同採購流程📈。

作為亞洲地區第一間應用呢個系統嘅公用事業機構,我哋當然想喺推動環保方面行得愈前愈好!要做到呢樣嘢,就要靠啲同事不斷創新,大家齊齊做少啲,但做好啲!💪🏻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
企業物料供應及行政總監
李健明 Felix Lee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濫發免針紙」之罪世間罕見

 〔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9月22日〕

「藍絲」醫生也被捕

在無奇不有的香港,這兩天的「大新聞」是醫生接連被捕,罪名是涉嫌濫發所謂「免針紙」,串謀製造虛假文書。日前被逮的油麻地美容診所醫生戴港盛,據報每張免針紙的價格是四至五千港元。也許是我的偏見吧,總覺得夠膽開這個價錢的,很可能是搵銀至上的「藍絲」醫生。

在好奇心驅使下,忍不住查一查戴醫生資料,結果令我有點驚訝。從前我常常經過赤柱大街一間診所,幾乎每次都不開門,原來就是戴港盛醫生的診所。現在知道他「正職」是在油麻地做美容,生意好呀,怪不得赤柱總不見人了。

戴醫生是否「藍絲」我查不到,但他的學歷在香港比較少見,是「緬甸仰光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注1),而《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U Blog博客在2019年出了一篇文,標題是「戴港盛醫生,香港top排名前十」(注2),嘩,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至於今早在元朗被捕的西醫殷錦新,媒體沒報道他一張免針紙收多少,但一查他的背景,厲害了,原來是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的醫事顧問(普通科),向香港警察提供特殊優惠(注3),有理由相信他是撐警「藍醫」。

這位香港警察的醫事顧問,不但涉嫌偽造文書,之前也因為在診所外,利用招牌、告示或廣告展示美容治療推廣訊息,去年被醫務委員會裁定專業失德,判罰除牌兩個月及緩刑一年。奇怪,香港那麼多仁醫,正義化身的港警,為什麼偏與這種醫生為伍呢?弄污警隊的清譽就不好了,我呼籲員佐級協會快快把他除名吧。

話說回來,「濫發免針紙」這種罪名的確千年一遇,世間罕聞。若非有中国這個強大後盾,香港醫生及病人要犯下這種「罪」,根本是不可能的。世上最早推出疫苗通行證的國家是以色列,但他們根據科學做決策,很快發現「通行證」根本無助防疫,於是便撤回這種擾民措施了。

香港人之所以鋌而走險,冒着干犯「偽造文書罪」也要買免針紙,根本是無可奈何的事。在今日香港,你若拒絕打針,又無一紙證明,則吃飯、看戲、工作⋯⋯統統都有問題。港府一日不取消這種科學上無用的措施,則無論講什麼「0+7」、「0+0」,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始終也是0。

當然,正如我昨天已解釋了,「李班子」要解決的不是科學或防疫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今天,「藍絲」醫生終於體驗到「中国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鐵拳,我實在很替他們高興。


1

https://www.edr.hk/doctor/info/tai-kong-shing

2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da1314666/3676390/

3

https://ibb.co/KzQsBxK


曲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2年9月23日。)

蔡若蓮真的看過〈少年中國說〉?

香港「教育局」為賀中共国慶,近日組織了四十一間本地中、小學的四百多名學生,拍攝一段叫《少年中國說》的音樂宣傳片(注1)。但見片中年輕學生,無論唱歌、跳舞、打鼓、吹簫,一律像王岐山送殯那樣,口不離罩,全無勃發的朝氣,而歌詞卻唱着「少年強則國強」、「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聲畫分離,實在非常諷刺。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在Facebook推介這段宣傳片,說:「《少年中國說》是梁啓超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內地唱作人許嵩及填詞人二水節選了文中部分內容,創作了同名歌曲。」(注2)

我想鄭重指出一點,蔡若蓮用「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來概括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內容,實屬誤人子弟。有理由相信蔡若蓮根本沒看過梁文,或即使看過,也是刻意扭曲文章主旨,完全迴避了梁啟超對「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的狠辣批評。

〈少年中國說〉全文近四千字(注3),關於「中國少年」的段落,僅出現於文末那五百字。梁啟超根本沒有假大空地「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而是提醒年青的國民,要推動中國進步,乃「中國少年之責任」。由始至終,梁啟超都沒說少年必然有「朝氣」,他實際是這樣寫的: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這種文言淺白得很,但為免有人再次惡意曲解梁文,我現在清清楚楚翻譯一次:「假如全國的少年,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少年,朝氣勃勃,那麼中國就是屬於未來的國家,進步不可限量;假如全國的少年,都活得像衰朽的老人,那麼中國就只是屬於過去的國家,離滅亡之日不遠。」

看懂了嗎?梁啟超是「提醒」中國少年有什麼責任,不是「頌讚」他們有朝氣。連「提醒」與「頌讚」也分不開,蔡若蓮的中文閱讀能力是否有問題?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在1900年發表的文章,題目中那「少年」主要不是指中國的少年,而是作形容詞用,解作「年青的」。我不知道蔡若蓮是否有意推薦這篇文給香港學生,若然,則請原汁原味教導學生,不要陰陰濕濕扭曲梁啟超的原意。

老實說,我認為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人,都應該重溫這篇〈少年中國說〉,只可惜微博微信從來不見有人瘋傳。梁啟超在文中有幾個觀點都鞭辟入裏,我隨便講兩點:

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只有「國」之名,而無國家之實。梁說: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即是說,中國向來雖有「國」名,但實際上只有「朝廷」,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為什麼這樣說呢?梁啟超認為,「國」是人民共同擁有的,「朝」則是一家的私產而已。梁對「國」有清晰定義:

「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可見梁啟超所謂「少年國」,原來不是「頌讚」,只是形容中國尚未發展為一個有民主制度的國家而已。在梁的眼中,實行民主的共和國才是「壯年國」,歐洲列邦就是模範——梁從未講過什麼「中国特色民主」。

二是指出中國無法進步,落後於歐美諸國,是因為「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這群老人「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連「飲食步履視聽言語」也不能自理,卻叫他們管治國家,「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治天下也」,所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罵得真是痛快!

以上兩點,才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全文旨趣所在。什麼「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根本是「擘大眼,講大話」。

我浪費了幾分鐘,聽了那首中共宣傳歌,一開場的歌詞是: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你知道梁啟超原文寫什麼嗎?他寫: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連「獨立」的能力也沒有,何來自由?這首歌無疑唱出了中共的国運,但請各位記住,它跟梁啟超的原意一點關係也沒有。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李怡: 不能忘記的過去

轉載: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0916》,2022年9月16日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講到反送中,一位讀友這樣說。我知道許多香港人都有同樣的心情。
 
「想忘記」,正如一個你摯愛的人死亡,你要走自己的人生路,就不能讓這個你摯愛的人一直在腦海盤旋。一個曾經給你自由和無數機會的城市也一樣。它死亡了,你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懷念中。你或離開,或要適應。
 
「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是因為這段過去無比壯烈。它是一段歷史的斷層。它不大可能會再次出現。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誰能料到它不會成為未來的生機?
 
不管怎樣,真實必須記下來。誠如捷克作家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19年6月9日一百萬人參加反送中的和平遊行。包括我在內,那時誰都不認為示威行動會有什麼成果。當時我說:「我們走出來,只因為我們是有尊嚴的人。豬被殺還會叫幾聲,人豈能不如豬,默默地任憑惡法宰割?我們怎能容忍一個人人有法律保護的社會,淪為人人赤身露體任憑強暴的社會?」
 
果然,一百萬人示威沒有用,林鄭政權仍然決定6月12日將法案在立法會建制派護航下硬闖。於是,6月12日早晨開始,大批市民湧往立法會,阻止開會。警方下午使用武力,發放200多枚催淚彈和橡膠子彈,80多名示威者受傷,有些傷勢嚴重。立法會暫停開會。林鄭在15日宣布暫緩修例。
 
6月12日這一天,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使用過度武力的開始,是警民衝突的開始,也是勇武抗爭產生了成效(阻止法案通過)的開始。波瀾壯闊的反送中運動,就以這一天為起點。
 
接下來整年發生的事件都令人震驚和意想不到。6.16爆發兩百萬人的示威遊行。港島從東區到金鐘,所有馬路和地鐵站都擠得水洩不通。我因年老,朋友就建議我坐計程車到灣仔加入遊行隊伍。但即使這樣,因人太多,行走像蝸牛蠕動。走了兩小時,也只走了一小段。我因疲累就回家了。
 
6.16兩百萬市民提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當局對6.12的暴動定性、不檢控所有被捕示威者、追究警隊濫權、林鄭月娥辭職下台。
 
兩百萬人的訴求,政府仍然置之不理,警暴與抗暴事件就連續發生。7.1衝擊立法院,7.21警方放任黑社會在元朗無差別地襲擊路人,8.31在地鐵太子站車廂內警察亂棍毆打乘客。9月15歲少女陳彥霖的全裸屍體在海面被發現,政府急急將屍體火化,說她是自殺,而她是一名游泳健將。11月22歲科大學生周梓樂在警民衝突期間,從三樓停車場墮下重傷不治。他手腳無骨折而軀幹受重傷。他的死因受到多方質疑。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爆發警方與抗暴學生的激烈攻防戰。學生被圍困和用各種方法逃脫,香港市民則群起對學生支援。此外,又不斷傳出被捕的抗爭者在拘留處被虐打、被強暴的消息。每天電視和網台直播的畫面,與次日警方記者會的謊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沉默大多數的觀念。
 
我每天看著電視畫面上警察對抗爭者的暴打,施放催淚彈、橡膠彈甚至真槍實彈。我憤怒,對年輕人的勇武抗爭感到痛心。許多個晚上,我緊盯電視,想看到中大、理大攻防戰的發展,想看到年輕人脫身和被救援。我流著眼淚,心裡叫那些年輕人不要以卵擊石地衝擊呀!但我說不出口,也寫不出來。因為我知道這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和平的手段用盡而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時,他們只有在抗爭中才感到自由,才體驗到不相識手足的真正友誼。
 
好幾次,我忍不住要走上街頭和勇武抗爭者站在一起,在精神上支援他們。但我被一位年輕人阻止了。他說你去只會增加抗爭者的負擔。因此,除了大遊行之外,我只參加過一次銀髮族支援抗爭運動,以及一次全港手拉手的人鏈活動。
 
整年反送中的歷程,已經有許多文字和視像報導,我也已將這一年的評論匯集成書。這裡就不重複敘述了。但有些數字也許應該留下來,就是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3月為止,共有超過七千人被捕;2019年6月到9月,有256宗自殺案,和2537具「屍體發現案」。這些屍體是怎麼會出現的?關於抗爭者被虐待致死並非法「處理」,在香港已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社會共識。
 
2019年之前的幾年,香港政治、社會、經濟在中國大陸的侵蝕下,已經使我這個在香港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感到陌生了。想不到2019年香港人為社會權益奮起抗爭,那種獻身精神,也使我感到陌生。前者這種陌生令我沮喪;後者這種陌生令我驚異。我自問對香港人的特性有深切了解,香港人精明,在守法中很懂得轉彎,到了世界各地都能夠生存,善於趨吉避凶。但怎麼會在這一年變得不顧個人利益勇於為促使社會改變而犧牲呢?
 
對於當時83歲的我來說,這是全新的認識。香港人覺醒了。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一有機會,就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英女皇逝後,那源源不絕的人龍和花海,就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強權的無聲抗議。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永遠讓人懷念的一代明君

轉載: 陶傑Facebook,2022年9月12日

香港人在英女皇的關愛下長大,寄信的郵票,花費的鈔票,上一代若讀官校,也記得課室裏高懸着的伊利沙白肖像。

英國人沒有迫香港的中小學生忘記中國。在懸掛着英女皇肖像的課室裏上中文課,課本裏有很豐富的中國山川地理:朱自清「背影」裏的徐州、「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的南京、夏丏尊「白馬湖之冬」裏的上海、老舍「趵突泉的欣賞」裏的上海、徐蔚南「山陰道上」的浙江。一抬頭,大陸風物融入英女皇的慈顏,那種神遊的感覺之幸福和神奇,不是今日特區的小孩能領略。

不,殖民地沒有對你洗腦,英女皇政府的教育課程,成全你對中國的認識。不是這種課文打下的印象基礎,七十年代香港大學所謂的火紅年代,乘九廣鐵路火車北上大陸,就不會那麼激動,後來就沒有保釣烈士陳毓祥。

當然,瑪利諾和女拔萃另有一小批女生,可以自選修讀英國維多利亞文學的「咆哮山莊」、「簡愛」和「小婦人」。但殖民地政府不想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小孩太過親英,連梁實秋中譯的莎士比亞也不會推介。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也沒有列入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怕小朋友看了之後鍾情劍橋,個個想去英國讀書。

至於親中愛國偶有控訴: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戲院放映前要播英國國歌,銀幕上有英女皇肖像,觀眾個個被迫起立。

有這樣的優惠的限於中環放映西片的那幾家戲院如「皇后」和「娛樂」,是為住在香港的英國人思鄉而設的。座上有高等華人自願買票進場,奏國歌也站立一份,是你的事,從來沒有說若不起立者,會被後排的英國人觀眾踢屁股,或報警控告你侮辱國歌和英女皇罪。

那時的太平和高陞演粵劇,開場前就沒有先奏英國國歌然後鑼鼓蕭笙,薜覺先和新馬仔才盛裝出場。原因很簡單:看粵語片的都是苦力和媽姐,殖民地政府尊重本地文化,不要求他們明白什麼天佑女皇。

左派單位的小孩想要北上廣州升學,請便,羅湖邊界入境處那間小屋子牆壁上的英女皇像送別你。皇家警察絕不攔阻,他們很忙,還要兼顧點數珠江沖下來的浮屍。

殖民地時代政府從來沒有迫過香港的中國人熱愛英女皇,他們可以另行熱愛江青、同時打倒鄧小平;幾年後又變成熱愛鄧小平、打倒江青,唯有英女皇的地位七十年風紋不變。

英女皇每年除夕的新年文告,殖民地時代也沒有要中小學生學習。今日的特區中小學幼稚園,學生教師開始要學習近平七一講話。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悼念女王

"Elizabeth the Great" by 肥波

因為英女皇駕崩,英國下議院今日開咗個特別會議,首相、反對黨黨魁與及部份議員輪流悼念英女皇。當中三個現任同前任首相嘅演詞各有特色,Liz Truss可能受職位所限,相對於已經卸任嘅肥波同May姐平實。不論左中右傳媒評論,支持保守黨與否,甚至唔鍾意肥波或者Theresa May也好,大多數都認為May姐嘅演詞幽默,而肥波嗰篇就最出色。

May姐,同佢近日响議會發言嘅風格一樣,黑住面咁講笑,用說話節奏分享自己做首相嘅時候同英女皇同處自己嘅趣(醜)事,去印證英女皇嘅觀察力同氣度。憶述當年响蘇格蘭Balmoral同英女皇野餐,佢幫手將食物由餐車放去枱上面。

"I picked up some cheese, put it on a plate, and was transferring it to the table – the cheese fell on the floor."
「忽然間我跌咗啲芝士落地」

"I had a split-second decision to make.  I picked up the cheese, put it on the plate and put it on the table."
「我(當時係首相)瞬間就要做果斷嘅決擇...咪鬼鬼鼠鼠執返上碟,然後扮無野放隻碟响枱面囉。」

"And I turned around to see that my every move had been watched very carefully by Her Majesty the Queen."
「但當我轉頭回望,原來女皇陛下一路都留意我嘅一舉一動。」

"I looked at her, she looked at me and she just smiled. And the cheese remained on the table."
「我望住佢,佢又帶住微笑咁望返我...而嗰舊芝士仍然响枱上面。」

肥波嗰個演詞,就可以話係呢兩日眾多悼念英女皇嘅演詞中嘅經典,

"Think what we asked of her in that moment: not just to be the living embodiment, in her DNA, of the history, continuity and unity of this country, but to be the figurehead of our entire system—the keystone in the vast arch of the British state, a role that only she could fulfil because, in the brilliant and durable bargain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nly she could be trusted to be above any party political or commercial interest and to incarnate, impartially, the very concept and essence of the nation."
「當被問到諗起英女皇會聯想到咩:並唔只係國家歷史嘅化身,更不限於代表國家傳承同團結,而係英國整個制度系統嘅象徵,佢就等如國家嘅基石,英女皇嘅角色實現咗出色而恆久嘅君主立憲制度。只因為佢超越所有政黨政治與及商業利益嘅地位能夠令人信服,可以公正地賦予國家嘅根本概念。」

然後佢讚揚英女皇嘅天生記憶力,對歷任十五個首相比到唔少引導,佢本身就已經超越世上最好嘅政治同外交家。

更重要嘅係英女皇知道自己幾時需要提升國民嘅士氣,肥波用2012年奧運同James Bond跳傘入會場同今年登基白金紀念與Paddington Bear合演做引子,帶出英女皇分別响1940年英國差啲亡國,十四歲响廣播安撫國內嘅小朋友嘅“We know, every one of us, that in the end all will be well”,對照八十年後2020年英國面對疫情嘅"we would meet again"。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she knew how to keep us going when times were toughest. In 1940, when this country and this democracy faced the real possibility of extinction, she gave a broadcast, aged only 14, that was intended to reassure the children of Britain. She said then:

“We know, every one of us, that in the end all will be well”.

She was right. And she was right again in the darkest days of the covid pandemic when she came on our screens and told us that we would meet again—and we did."

憑英女皇嘅堅毅、工作嘅態度、歷史同幽默感,肥波話英女皇絕對值得稱呼為「伊利沙伯大帝」(Elizabeth the Great)。

"It was that indomitability, that humour, that work ethic and that sense of history that, together, made her Elizabeth the Great."

後話:

肥波講開英女皇十四歲嗰時嘅廣播,原來自己有本書裡面附錄咗英女皇當年對小朋友廣播其中一篇嘅原稿複制版。

最後嗰句可以睇得出當年英女皇嘅意向係幾咁大,肥波真係無講錯,絕對配得上Elizabeth the Great。

"I may be your Queen and I always remember that great Queen

Elizabeth and how she lived for her People and I'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follow her example and l've for you.

So my deer, dear Children, Goodbye, until I see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