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永遠讓人懷念的一代明君

轉載: 陶傑Facebook,2022年9月12日

香港人在英女皇的關愛下長大,寄信的郵票,花費的鈔票,上一代若讀官校,也記得課室裏高懸着的伊利沙白肖像。

英國人沒有迫香港的中小學生忘記中國。在懸掛着英女皇肖像的課室裏上中文課,課本裏有很豐富的中國山川地理:朱自清「背影」裏的徐州、「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的南京、夏丏尊「白馬湖之冬」裏的上海、老舍「趵突泉的欣賞」裏的上海、徐蔚南「山陰道上」的浙江。一抬頭,大陸風物融入英女皇的慈顏,那種神遊的感覺之幸福和神奇,不是今日特區的小孩能領略。

不,殖民地沒有對你洗腦,英女皇政府的教育課程,成全你對中國的認識。不是這種課文打下的印象基礎,七十年代香港大學所謂的火紅年代,乘九廣鐵路火車北上大陸,就不會那麼激動,後來就沒有保釣烈士陳毓祥。

當然,瑪利諾和女拔萃另有一小批女生,可以自選修讀英國維多利亞文學的「咆哮山莊」、「簡愛」和「小婦人」。但殖民地政府不想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小孩太過親英,連梁實秋中譯的莎士比亞也不會推介。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也沒有列入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怕小朋友看了之後鍾情劍橋,個個想去英國讀書。

至於親中愛國偶有控訴: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戲院放映前要播英國國歌,銀幕上有英女皇肖像,觀眾個個被迫起立。

有這樣的優惠的限於中環放映西片的那幾家戲院如「皇后」和「娛樂」,是為住在香港的英國人思鄉而設的。座上有高等華人自願買票進場,奏國歌也站立一份,是你的事,從來沒有說若不起立者,會被後排的英國人觀眾踢屁股,或報警控告你侮辱國歌和英女皇罪。

那時的太平和高陞演粵劇,開場前就沒有先奏英國國歌然後鑼鼓蕭笙,薜覺先和新馬仔才盛裝出場。原因很簡單:看粵語片的都是苦力和媽姐,殖民地政府尊重本地文化,不要求他們明白什麼天佑女皇。

左派單位的小孩想要北上廣州升學,請便,羅湖邊界入境處那間小屋子牆壁上的英女皇像送別你。皇家警察絕不攔阻,他們很忙,還要兼顧點數珠江沖下來的浮屍。

殖民地時代政府從來沒有迫過香港的中國人熱愛英女皇,他們可以另行熱愛江青、同時打倒鄧小平;幾年後又變成熱愛鄧小平、打倒江青,唯有英女皇的地位七十年風紋不變。

英女皇每年除夕的新年文告,殖民地時代也沒有要中小學生學習。今日的特區中小學幼稚園,學生教師開始要學習近平七一講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