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狀元的本質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7月19日。)

狀元的本質

今日DSE放榜,考獲七科5**的「狀元」只剩四位,比去年少七人,是DSE有史以來最少「狀元」的一屆。有記者問及原因,考評局秘書長魏向東說:「可能個別同學爭少少運氣,就冇攞到『狀元』。」魏向東又表示,不相信高材生均已離港。

成績最頂尖的學生,家境通常不錯,這些人是否「潤」了,大家心中有數,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公布「狀元」人數,其實也可能洩露「国家機密」,從而「說壞香港故事」,從而危害「国安」,為什麼港媒還樂此不疲報道呢?看了今屆一位「女狀元」的訪問,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據報道,該「女狀元」已獲英國大學醫科有條件取錄,但「仍在掙扎出國抑或留港」,她對記者說:「我覺得国安法下一定會更加有秩序,我見到現在香港同祖国linkage越來越多,例如有CEPA、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慢慢令香港及中国互相學習及合作,令經濟、衞生及不同方面一起蓬勃、發達。」

現在中国各項經濟數據、青年就業率,都是有目共睹的差,明顯步入經濟衰退,但「狀元」卻說香港將與中国「一起蓬勃、發達」,這到底是出於無知的低級紅,抑或旨在諷刺的高級黑,恕我看不透。但如果她真心覺得国安法下的香港這麼好,應該疊埋心水留港讀書,還要「掙扎」嗎?不由得想到從前中國狀元的本質問題。

眾所周知,「狀元」乃封建產物,指殿試第一的人。但什麼人才能中狀元呢?跟現代考生一樣,某程度的聰明才智是必然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相比起才學,更重要是得皇帝歡心。請勿忘記,明清考試又叫「制藝」,「制」指皇帝命令,「藝」指文藝,加起來即皇帝命作的文藝。可見誰中狀元,終究視乎誰最合皇帝心水。

清朝嘉慶年間,有一位狀元叫龍汝言,其事跡頗有趣。龍汝言是南方人,未第時住在某都統的家。有年嘉慶帝生日,都統循例要獻些詩文給皇上,叫「小貢」。龍汝言於是採集康熙、乾隆的詩句,纂成一小冊,讓都統獻給皇帝。嘉慶看了非常高興,特地召都統獎勵一番。

都統直言是龍汝言代作的,嘉慶帝更高興,說:「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馬上賜龍汝言為舉人,特准他參加會試。但龍在翌年會試落第了。嘉慶召見主考的總裁,說今年試卷的文章都不好。總裁告退後,暗問嘉慶的近侍,為什麼皇上對今年考卷這麼不滿?近侍答:「龍汝言落第耳!」

此事傳到試官們耳中,細思越恐——聖上破格提拔的人,居然落第,這不是打了皇帝的臉嗎?故事說到這裏,你該猜到結局:下次龍汝言應考,如有神助,會試高中,殿試第一,嘉慶帝龍顏大悅,喜道:「朕所賞果不謬也!」

明清科舉所考的,除了是否熟讀《四書》和朱熹注解外,誠如啟功在《說八股》所言,也是考士子能否用變着花樣的字句,挖空心思,把試官以《四書》文句硬生生拼湊出來的題目,「說全、說圓,說得天花亂墜。」啟功說,士子懂說謊、圓謊,才是可靠的官員材料,又舉「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一題為例,說:

「堯學天,誰知道,誰看到。如遇此題,也要寫得逼真活現,豈非圓謊!」

啟功寫八股文的作法,同時也點破了科舉的本質。從前所謂狀元,不管自身的品格如何,必具備極高超的說謊及圓謊能力,無論什麼不三不四的話題(如截搭題的「君夫人陽貨欲」,或「子曰」兩字),也可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這樣才能為皇帝或上級官員補鑊執屎。今時今日,什麼社會還需要這類「說謊專才」呢?

一個崇拜「狀元」的社會,到底是可悲的,不但代表民眾並未認清狀元的本質,總以為那是什麼「光宗耀祖」的大成就,也表示官方仍需要利用「狀元」的嘴巴和才智,把他們的謊言講得更圓滿、更動聽。

兩岸三地,現在似乎只有台灣不再量產「狀元」——幾年前起,學校已停止向媒體披露成績,而台灣實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後,考試成績也不再是升大學的唯一標準。

真正體現出現代文明,或與國際接軌的社會,都不需要「狀元」。我有個曾考10A的朋友也明白以上道理,所以每次我戲稱他「十優狀元」時,他總回敬我一句:「Diu你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