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陳文敏: 痛心疾首

轉載:  《明報》,2020年5月18日

教育局以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一條題目偏頗為理由,罕有地要求考評局取消該條題目,這個倉卒的決定,事前似乎沒有徵詢考評局及專家的意見,亦沒有考慮取消試題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尊重公開考試的機制,及文憑試的國際認可和聲譽。不少學生依靠文憑試的成績報考海外大學,以政治理由隨隨便便取消文憑試的試題,海外大學如何再相信這個文憑試?教育局這種草率和毫不專業的決定,程序不公,考慮不周,以政治凌駕專業,實在令人驚訝。

教育局決定草率  政治凌駕專業

教育局認為這條題目沒有爭辯的空間,答案只有一個。即使如此,這是否足夠的理由去取消該題目?不少數學的題目答案也只有一個,但可能有不同的方法達至同一個答案,教育的目的並不單要求準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達至答案的理據。歷史從來是可以從多角度去探討,如何界定利弊,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社會發展等不同角度探討,如果同學選擇該段時期日本對中國國民黨的衰退和共產黨的興起是利多於弊,又是否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

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重組歷史時我們需要倚賴歷史文獻和資料,如何處理這些文獻和資料便是修讀歷史科一個重大課題。該題目提供兩份資料,不少論者便以此認為題目偏頗,但這兩份資料分別寫於1905年和1912年,一份是由日本人撰寫,記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應清國人要求將法政學科的修習時間縮短至一年,但清政府幾年後便被推翻,這決定對培養中國法政人才的影響微乎其微。另一份資料,包括由國民黨中人撰寫的信,向日本人借貸作為應對與袁世凱一旦開戰的資金;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剛剛成立,借貸一事恐怕出於拉攏新政府為目的,借貸資金亦未能阻止袁世凱的野心和日後的復辟;在商言商,借貸以大冶鐵礦作抵押,匯率由日方決定,年息七厘,是一樁對日本人相當有利的買賣。資料由誰人撰寫?在什麼時候撰寫?撰寫時的背景和目的為何?這都是考慮資料的可信性及其分量的因素,讀歷史的同學必須懂得如何分析這些資料。同學如何處理這些資料及選取什麼其他史實或角度來論證,便是考核和分辨同學的分析能力,但批評者似乎完全忽略了這一點。

請不要將責任推到試卷身上

該題目要求同學從這些資料及他們的認知作出分析,一些論者認為同學沒有這個能力,這是低估了我們中學同學的分析能力;如果讀了幾年歷史並考歷史這一科,而不知道1937至1945年間中日之間的關係,這恐怕不是學生的錯,而是老師的錯。有校長說這條題目會影響到以後的學生存在錯誤的觀念,這種論點更是匪夷所思。出現這個情况,問題是在教育制度本身,如果教育制度只要求學生背誦,囫圇吞棗,不假分析,不敢對命題提出不同的觀點,這是教育的失敗,請不要將責任推到試卷身上。考試是測驗同學的分析能力,和什麼損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根本扯不上關係。硬說這些資料美化日本侵華,恐怕是沒有看過資料,亦不懂何謂資料分析的人云亦云之說。如果教育局憑這樣的準則去處理教育問題,那乾脆將教育局改名為政治宣傳局便算了。

作者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公法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