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陶傑: 紀律部隊「去殖」

(轉載: 陶傑 Facebook,2022年5月6日)

特區紀律部隊進一步「去殖」,警察成為先頭部隊,繼去年逐步採用中式步操、棄用美國製左輪手槍,轉為採購國產曲尺;據稱警隊就連日常細節如口頭敬語和行動口令等均有意「棄英轉中」,各支紀律部隊學堂已轉用中文口令及敬禮,例如「Yes sir」及「Sorry sir」改為「是的長官」與「對不起長官」。

這兩句到底用普通話或引起港獨意識的粵語?應該叫「係」、「對唔住」;還是應該用普通話?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不過,香港整個「紀律部隊步操」是一種儀式(ceremony ),而「儀式」是文化。例如陝北農民的「跳大神」,來自遠古殷商的祭祀舞蹈。而「紀律部隊」的步操,是洋人帶進來的「殖民文化產物」。「太平天國」之亂,李鴻章接受英國駐華外交官韋妥瑪建議,聘英國教官來華,以體育精神專教操兵。「立正」(Attention )、「稍息」(Stand at ease )、「向右轉」(Right turn )、「向右看齊」(Eyes Right ) 等口令,亦皆「殖民主義口令」,後來由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模仿,因此你今日聽到的這等中文口令,全是國語,而不是粵語。

而Yes sir 和sorry sir ,當然亦屬英語語境,也引入香港,加強對主人的服從意識。當年威海衛山東警亦為英國人訓練,Yes sir、sorry sir,若以山東人的國語如何吶喊,感覺上有戲劇性的奇怪,亦未可考。

然而中國人民當家作主,顯示民族主權,若要廢除英語口令,不止警隊步操,香港機場的控制塔,指揮飛機升降,一向用英語,對大陸的東航民航飛機師,不、中國叫做飛行員,形成諸多溝通不便。以後香港「面對內地」為主,通關之後十班飛機九班往來大陸,香港機場控制塔的工作語言也應該去殖,一律改用普通話。而且不知這個行業的香港人會不會移民?若出現職位短缺,事關真正的安全,由大陸輸入控制塔指揮員亦急不容緩。以後偶有英航飛機來港,起飛前除了提交名單,也應該叫英國飛機師在倫敦起飛前先練熟中國香港赤鱲角機場控制塔口令的那幾句,否則飛機升降有個三長兩短,責任當然全在英方啦。

「步操殖民屈辱說重頭」
陶傑披藏:https://patreon.com/tokitchannel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鍾劍華: 「不願作逃兵,無奈需避秦」

〔轉載鍾劍華: 「不願作逃兵,無奈需避秦」〕

我今天離開了香港,打算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本來一直都沒有移民之念,畢生的職志與擔當,都在香港。我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絕大多數親人都在香港。我也視香港為裁培育成自己之地,年少時便以貢獻香港,改善社會為志業。現在只能盼望天地會寬闊一些,空氣會新鮮一些;少一些明目張膽的謊言,少一些寡廉鮮恥的虛偽;不需要忍受天天來自官方的撕裂與挑撥,不需要思慮時時可以隨意轉移的那些紅線會有天針對到自己。

也不想讓很多愛護我的、關懷我的親人及朋友,繼續為因為難以預計的污濁與黑暗而為我常感憂慮。更不願耆年父母為可能發生於我身上之事而憂戚。只抱歉不辭而別,遺憾未能與各位一一話別。

我在香港評論了社會事務及公共政策幾十年,我雖然不是學生活動的積極分子,但大學的時候已經延續中學已經開始的社會參與。當年我親眼見證了殖民地時代由相對封閉走向較公平開放。政治制度雖然不是完全民主,但一直有進步,對人權及自由的保障也不斷提升。以制衡權勢、調和紛爭、保證最大可能公平的法治,也越來越得到信任。可惜這一切竟然會在主權移交25年後的今天變成明日黃花。

英國人沒有承諾過香港人什麼,但那個殖民地政府尚且還能夠展示現代文明的某種風範。相對於今天,這吊詭地成為被某些人形容為曾經在殖民主義鐵蹄下成長及生活過的我輩之大幸。相對於這種過往,更令我感念慨嘆,是在這個所謂強國盛世下的新世代,竟然要如十年浩劫前後那些所謂同胞般,無奈被迫沒有選擇地接受那種以蒙昧世人為目標的洗腦。

今天這個主權政府作承諾的時候大辭炎炎,七情上面,結果又是如何?我輩看到的,比聽來的,比某些人張口說的,更有力地證明了什麼叫做野蠻與無恥。

一個社會有多元意見才是正常,一個社會有反對聲音才會進步發展。正因有這種信念,正因制度曾經能夠給予這種保障與信心,我一向抱持原則,只講真心話,只講相信的,從不依附及討好權勢。我可能會判斷錯誤,我可能會資料不準確,我可能會有偏見,我可能會有盲點,因而我可能會講錯了、判斷錯了,因而需要道歉,甚或有時可能事後悔怪自己說得太快太多太草率。但我慶幸,從來不需要因為要達到某種不足外道的原因而公開講一些違心的說話。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薄盡綿力,擔當一個讀過少少書的人應為大眾盡最起碼的道義責任,也希望能夠令香港這個我出生我成長的社會變得更公平一些,制度也更完善一些。

當前的香港,已經容不下真心說話,只容許謊言與假話。對於我等仍然有些頭巾氣的,香港可能已經不是可以免於威嚇而正常生活的地方。

最感遺憾的,是看到這裏回到一個比我立此人生職志之前早更多的原點。很多承諾過、保證過、達致過的事物,都好像事如春夢,實在令人十分遺憾,十分難過,十分痛心。

我對很多前輩及同輩仁人不斷被威嚇打壓感到憤怒,對很多年輕世代因為敢於爭取而身陷囹圄而感到憂戚無奈,對於香港的新生代只能被灌輸而不能得知真相或作多角度的辯證思維而感到傷感不忿。我自己也不願意被制度的蠻力拉向淪落倒退。

一直堅持不被恐懼支配,過正常的生活,做我多年來都在做的事,竟然會惹來無休止的滋擾,來自權勢力量或明或晦的威嚇。我盡量避免被威嚇與恐懼支配,在離開香港之前夕,我仍然繼續做日常的工作。但窮得只有權勢的黑手、騎劫制度的霸力、爬糞尋租的那些嘍囉,仍然是張牙舞爪。而應該作為體現社會公義及仲裁社會紛爭的公權力機構,不斷公器私用,不斷假公濟私,不斷煽惑挑撥,不斷狐假虎威,令人感到十分失望,十分憤怒。

我不願意委曲求全。我清楚知道我被承諾過什麼,我也相信我們的社會能夠達致更多,我們也值得有更好的。我也清楚知道當我們同意以《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時候,那個願景原來是怎麼樣的!

如果要扭曲如蛆蟲,或者把扭曲了的現實荒謬視作正常,於我而言,將會是十分痛苦的事。因此,在平衡過方面的因素及考慮之後,不得不出此下策。這實在不完全是我的刻意追求,就算不能說不是心甘情願,也肯定是一個十分無奈的決定。

我知道有些人說,離開了香港,就是逃兵,就不要講風涼說話。但我知道很多為了避秦而去到海外的朋友,其實都一直是心繫香港,希望繼續為香港做些事的。在香港的時候,我對香港的社會事務,對各種政策,對公共行政,就算不算是瞭如指掌,仍然都是盡力了了於心的。離開了這個根,不知能否繼續準確掌握香港的情況,也知道不一定可以清楚感受香港人的脈搏。但我仍然願意盡力而為。希望各位朋友,繼續幫助我。

我願意嘗試以這種方式,演繹另類的「離土不離鄉」。我希望可以繼續做我一直做開的事,繼續為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而努力,仍然希望「能夠令香港這個我出生我成長的社會變得更公平一些,制度也更完善一些」。

我以前寫過一篇遊記,題目是「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以前的每一個旅途,最後一程便是回香港這個我的家。這一次不算是旅行,也是我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的時候最沒有旅行情緒的一次。但我始終是走上了這個行程,行程還未開始,但我知道,我仍然會以「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作為這一行的目標。

期待他日可以與各位再次舉杯暢敘,香港與英國相隔九千多公里,千里共嬋娟,但願人長久,去到哪裏,也與各位朋友同道互祝安康。

鍾劍華
2022年4月24日
於香港往英國的行程上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A老師

[譚蕙芸: 行山鞋]

我在大學教授人物專訪,談「受訪者外形及衣著」。由於學生都認識老師,我常幽同事一默。我問,A老師常穿什麼鞋?無論上班還是赴宴,他永不脫下行山鞋。配襯不同素色優閒服,準備隨時爬山去一樣。

我再把一個爛蓉蓉手機套展示,其實是早年和 A 相處,看不過眼再拍下來的照片,我問同學:「看到受訪者手機套又舊又爛,他又不是買不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恥笑他的爛手機套,他總愛駁嘴:「是特意的,小偷看到這樣破爛,便不會起貪念,多聰明的掩眼法。」

A生活樸素,不愛奢侈品,和他出外公幹,年輕人愛購物,去逛outlet是最受歡迎活動,他總是蹓去逛博物館。

A上山下海達專家級別,會穿上救生衣跳下海中「綑邊」,被激流推向怪石,聽他解釋當中樂趣,我聽着也覺危險。

我不太敢跟他去,怕自己體力不繼。

終於有機會跟他爬山,天呀,像看到另一個人。

平日他在市區走路沉穩緩慢,在陡峭險要的山嶺步履卻敏捷輕盈。似乎大自然把他內心原始的真我釋放出來。他可以背着懸崖,雙腳掌像吸盤一樣抓着石頭,臉上泛起的笑容和光采,像個看到玩具的孩子一樣滿足。

當我們這些城市人在石頭上狼狽爬行,他卻像猴子連跑帶跳彈到百米高山腰,從高處拍攝我們揮手的照片。

午飯時間,他帶我們坐在石灘休息,別人從背包掏出各式美食外賣,他只是啃着一排無饀麵包。他教我們竪起耳朵,細聼海水穿過鵝卵石的朗朗聲響,那才是真正的盛宴主菜。

他不像香港人般現實市儈,他求學是為了解世界,寫作是為啟發別人。

他有一顆流浪的心,把全世界荒野都走遍了。教書的時候,他數算自己去過多少個國家,每個晚上不知道是否有瓦遮頭,就是享受足跡踏遍天崖海角,見識文化之廣,自然奇觀之壯。

他一開口,第N次述說去亞馬遜森林探索晚間昆蟲的故事,復活島的怪石故事,我常取笑他「又來了」。

但當我親身跟他去看西貢海邊,觀察那個育養小蟹的潮池,他教我們要爭取潮漲前爬完山路,否則就沒有回頭路。

那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人生際遇的隨心,原來是讓我們體會在亂世之下自處的智慧。

今天,我終於見他脫下了行山鞋,換了一對沒有鞋帶的輕便鞋,走另一條崎嶇的路。

(原刊明報專欄,此為改寫版)

(註:2022年4月12日香港資深新聞人區家麟被警方國安處上門拘捕,被帶返警署扣查17小時,至深夜獲准保釋。區家麟涉「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被捕,與去年「立場新聞案」相關。)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德國之聲: 「香港移民潮: 為何親中藍絲也撤離?」

原載:

 https://www.dw.com/zh/%E9%A6%99%E6%B8%AF%E7%A7%BB%E6%B0%91%E6%BD%AE%E7%82%BA%E4%BD%95%E8%A6%AA%E4%B8%AD%E8%97%8D%E7%B5%B2%E4%B9%9F%E6%92%A4%E9%9B%A2/a-61475091

國安法實施至今不足兩年,香港淨移出人數高達32萬人。最新民調顯示四分之一港人計畫移民,其中非民主派擬撤離的比例上升。德國之聲訪問兩名「藍絲」香港人,瞭解他們為何寧願背負「背叛」的罪名也堅持舉家移民。

兩個月前,55歲香港商人Chris(化名)完全沒想過移民。兩個月後,他已經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

Chris在香港土生土長,與太太育有兩名子女,是典型的中產家庭。2019年反送中運動,他反對暴力示威、支持警方鎮壓抗爭者,立場屬於建制派的「淺藍」,「不要什麼都說要自由,不要妨礙經濟令我沒飯開(沒生意)」。

他對德國之聲形容,自己「心系中國但不是共產黨」,不過也不希望政權倒臺,恐怕中國因此陷入戰爭和內亂。他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尤其是港人在大灣區可以大展拳腳,有計劃北上發展銷售團隊。

然而這一切在去年底改變。12月他陪同念中學的兒子赴溫哥華升學,本來計畫安頓好兒子就回港,未料香港政府因應Omircon疫情,1月初對英國、美國、加拿大等9國實行航班熔斷機制「禁飛令」,他被迫滯留當地,歸家無期。

期間適逢溫哥華大風雪季節,起初非常不適應、歸心似箭,後來為了打發時間去爬雪山、做義工、上興趣班,認識更多本地人和文化,慢慢融入加拿大生活,並欣賞當地「政策以人為本,活得有尊嚴,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同一時間,他隔海看到港府處理第五波疫情的手法,對當局徹底失望。「政府和高官以政治正確、不掉烏紗為優先,只著眼於壓低確診數字,交功課給上面,過程中不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林鄭形容抗疫是在打仗,其實意思是打仗總有人會犧牲,上頭下了軍令就一定要做到。」

「很多老人家被迫在寒風中、下著雨在醫院外面露天排隊,這一來毫無人性,二來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我會擔心我93歲的外父和太太日後如果有事,他們的醫療和生活需求不被政策層面去照顧。」

他認為即使特首換成李家超,結果也一樣,不看好香港未來數年局勢。「特首換了,下面的行政團隊還是一樣,起碼要35年才能換血。他接下這個爛攤子,未來幾年又會消耗時間在政治任務,這會直接影響我的民生。我作為納稅人、是香港政府的客戶,但產品很差又投訴無門,它改善不到產品,那我就轉用另一家公司吧。」

Chris索性「就地移民」。受惠於加拿大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推出的「救生艇計畫」,他在溫哥華報讀了碩士課程,今年7月入學,期間兒子可以在當地免費讀書,最快14個月內畢業後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到時連未滿22歲、身在香港的女兒也可以一同申請。他坦言自己很現實,付2.6萬加元(約1.9萬歐元)學費就可以一家移民,「計算成本後覺得很划算」

 

過去兩個月10萬人移出

 

根據香港入境處數位,202071日《國安法》實施之日起至202242日,由機場淨移出的香港居民高達32萬人,這相當於兩個灣仔區的人口,連特首林鄭月娥也在3月底承認,香港人才流失「是不爭的事實」。

淨移出人數在2022年加速飆升,單是今年2月和3月已有近10萬人離開,較去年同期的1.1萬人增加近10倍。香港學者梁啟智分析,如此大幅增長與香港爆發疫情有很大關係,過往香港較世界其他地區安全,不少人願意留港,但當香港不再安全,留港的理由就不復存在,而其他促使他們離港的理由也相對變得重要。

 

防疫政策令香港淪孤島

 

44歲建制派商人陳先生來說,疫情也是移民的導火線。他一直與中國內地關係密切,過去二十年在上海、山東等多地有投資及生產項目,但去年底開始籌備移民,明年初將與太太和兩名7歲和3歲的孩子,搬到加拿大多倫多定居。他對德國之聲說:「我掙扎了很久,工作上要放棄很多,但這一刻家人最重要。」

陳先生原打算待大女兒小學畢業、打好中國文化基礎,才送她們去海外留學,但過去兩年多疫情下,大女兒有七成時間都沒有回校上課,「距離我當初希望她學好中文的目標有很大落差」。在防疫限聚令下,假日不能帶女兒如常上教會、做義工,或每年一次出國旅遊增廣見聞,影響孩子的全人發展,遂決定提早動身移民。

香港第五波疫情似乎印證了他移民是正確的選擇,他表示對港府管治水平非常失望,「有一年時間准備仍然這麼不堪一擊」,疫情也暴露了香港的尷尬定位,在國家政策和世界主流之間搖擺不定。「你要不就堅持清零、與內地通關,要不就全面開放、與外國通關,任擇其一都可行,我都會支援——如果和內地通關我就和內地做生意,如果和外國通關我就和西方做生意。但香港兩邊都不接軌,變成四不像,淪為一個孤島。」

17%非民主派擬移民

         有跡象顯示,越來越多像陳先生和Chris這類中產建制派家庭,加入這一波香港移民潮。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3月底的民調結果,受訪者中有計劃移民的有24%,較半年前的調查上升4個百分點;調查細分民主派和非民主派支持者的回應,自稱非民主派支持者有17%稱有計劃移民,較半年前上升5個百分點。

問及受訪者的移民原因,35%人回答是「個人自由」,「家人的前途」和「香港的政治」分別有16%​​另外被問到對未來政治環境的意見,只有27%受訪者表示有信心,58%受訪者表示無信心。

在香港經營移民顧問公司的胡康邦對德國之聲表示,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生意額每年增加近四成,現時每月平均接獲500宗移民查詢、4050人簽單,近日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宣佈參選後,查詢個案也立即增多。他直言:「我們就是香港的寒暑表。」

胡康邦透露,客戶當中約十分之一估計是建制派,或有中國內地背景的人,即早年移居香港的內地人,當中不乏上市公司主席。「從殖民時代、英國的制度,到現在中國的制度,無論你喜歡哪一種,今日的香港的確是改變了,這些人也看到這個改變,認為始終是外國比較安全,無論是財產還是人身方面的安全。」

他說沒有子女的夫婦傾向「用錢買居留」,投資葡萄牙、希臘或土耳其等地的項目,每年在當地住幾天就可以永久居留,最低入場費僅28萬歐元。有子女的家庭則因為教育制度而選擇英語國家,其中愛爾蘭成為踏腳石,「尤其是在中國內地出生的人,沒有BNO,他們想幫子女拿到愛爾蘭護照,日後可以去英國讀大學」。

 

憂港變單一

事實上,溫和建制派也不願忍受國安法時代下的動盪。陳先生多次強調安全和穩定,指出香港回歸25年「應該改的都改了,但越改越差」,管治水平也不濟,「之後會不會國內派些高手來管治呢?到時又會有另一波震盪」。他表示長遠來說仍看好香港,期待和內地有更好的融合,但在香港穩定下來之前會避險。

移民到溫哥華的Chris則重申反對暴力、「最討厭看到人吵架」,但現時政策只是把政治矛盾強行壓住,並沒有解決問題,比如「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立法會清一色建制派。「我一向討厭民主派,但也投過票給民主派候選人,因為我覺得議會不可以只有建制派的聲音。民主派很不濟,但就算他們十句有九句都是廢話,只要有一句有建設性,對社會都是有價值的。沒有反對聲音,權力是會腐化人的。」

教育也變得單一,他擔心隨著中國與西方日益對立,香港在「國安任務」下只會「教一邊」,兩名子女「仍處於發展的視窗期」,不希望他們思維受限。「我不反對國民教育,但反對只有偉大了我的國的教育,如果刻意貶低人家,不停說美國佬、英國佬怎麽不好,下一代的眼界只會越來越窄,少了一份謙虛去欣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現在的教育制度很窒息,因為年輕人反政府,就用教育令他支持政府和國家,這是功能性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好。」

資訊環境也變得封閉,Chris說向來討厭《蘋果日報》,認為該報如涉煽動而被關閉是「合理做法」,但此舉所造成的寒蟬效應,導致立場新聞等網媒相繼停運,他並不樂見。「傳媒應該建設性批評、文明地罵,但國安法下人人都怕中招,什麼都自我審查。以前香港百家爭鳴,罵共產黨的、親共的、親台的、文人辦報的,什麽報紙都有,連跑狗、跑馬都有報紙!沒有人管你,就是香港最好的時候。」

被深藍批「叛國」

不過上述想法,Chris對記者表示很少跟身邊朋友分享,其移民過程也非常低調,因為身邊不少深藍人士「思維太單一」,認定移民就是不忠誠、背叛,或者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他說曾向一位藍營朋友透露移民意向,對方用了很多時間「曉以大義」。「她不斷跟我講未來是大灣區機遇,有爆炸性的機會,一定要留下來發展云云。我之後都不會跟深藍多講,費事解釋那麼多。」

育有兩名幼女的陳先生也表示,深藍人士標簽移民的人是「叛國」,但他自言沒有包袱。「因為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理性的人,我是為了小朋友的將來而走。我愛國是另一回事,我在加拿大也愛中國。」

不像「黃絲」走難心態

九七移民潮的港人不少是抱著「買保險」的心態,打算取得外國國籍後回流,屬於「移民不移居」,但不少學者分析指《國安法》引發的這一波移民潮,大部分人是「有去無返」。

不過對於兩位「淺藍」建制派而言,他們並不打算永久離開故土。陳先生強調自己的根永遠在香港,有朝一日會回來。「如果穩定了香港,疫情也過去了,我會想回來,老了也想返香港退休。我也相信小朋友在外國學習完,長大後可以回國內工作、發展,吸收了別人的好東西,再貢獻自己愛的地方。」

Chris也形容「我不是典型移民」,不像很多「黃絲」抱著「走難心態」,把香港的東西連根拔起,到外國「寄人籬下,settle for the less(退而求其次)」。他無意出售香港房產,會在香港保留基地,甚至不忘到大灣區發展的夢想,「如果香港真正融合9+2大灣區,同時保持與國際的交流,我希望可以把西方的先進思想引入內地為他們做coaching」。

他期望《國安法》會像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實施的「遊蕩罪」一樣,「當社會不再擔心有暴動,就不會再執行這條法律,而不是被「拿著雞毛當令箭」作為尚方寶劍」。在這場風波過去後他會考慮回去,但在此之前,他已用腳投票。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陶傑先生談「paranoid」


(轉載: 陶傑FB,2022年3月27日)

周星馳日前譴責退休機師紐布雷(David Newbery)就中國墜機事件向時代周刊評論的中國航空安全問題,指責其他言論「冷血」和「鄙視」。

機師紐布雷獨家回應查詢,駁斥周星馳「斷章取義」和反應過敏。

美國《時代》雜誌網站刊登了〈為何東航客機墜毀事件對該國有如此衝擊〉報道,引述紐布雷分析中國航空安全問題,其中一句「中國對航空安全有些偏執(The Chinese are a bit paranoid about air safety)」引起平時低調的周星馳疑似巨大不滿,聲稱「我感到氣憤。如果飛機傷亡事故發生在你的家園,難道你們不會緊張和痛心嗎?希望大家能不分國籍,更加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是很口語化的英文。The Japanese are a bit paranoid with hygiene and tidiness—-日本人對衛生和整潔很執着。意思是:日本人有一點潔癖性格這不是貶斥,可以是欣賞,Paranoid 有「緊張大師」的意思,語氣輕鬆,常見於日常交談。

西方國家許多人其實對中國沒有太大興趣,說不上喜歡,但由於不了解,也談不上厭惡。既然沒有興趣,也包括沒有無故侮辱中國的強烈慾望。此詞不涉「冷血侮辱」死者或某一國家,跳線至「種族主義」的另類論述,當事人莫名其妙。不過幸好周星馳言簡意賅,沒有扯上所謂鴉片戰爭細說從頭,否則又犯「紅鯡魚謬誤」(Red herring fallacy ) 。

周星馳平時設計喜劇,意念時時出現飛躍,在創作上令人驚喜,想不到講政治時也有Surprise。

不過英文已成世界語,而中国是強國,強國有權重新建構英文詞𢑥的定義。Cancel Culture 之下,周星馳代表中国人民認為這位機師辱華,就是辱華,不必解釋。這個洋人應該尊重中國正能量新聞文化,建議在英媒刊登道歉廣告,包含以下字句: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excellent, marvellous, wonderful and professional to get to the site and rescue with full efficiency. Just look at how Covid is handled there. We Chinese are better than Americans, British, Australians, Canadians, Germans and French. 

若做到這一點,相信周星馳及其中港億萬影迷受傷害的神經或會得到撫平理順。

不過,周大師既係玩搞笑出身,可能住中国太久,希望大師不止星馳,還記得鬆馳(Relax)吧。

做人時時Paranoid ,又幾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 的。

陶傑披藏: https://patreon.com/tokitchannel
聰心直說: https://patreon.com/gutsfeel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餐廳英語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5%AE%9A%E8%A6%81%E8%AD%98-20%E5%80%8B%E5%B8%B8%E7%94%A8%E8%8B%B1%E6%96%87%E7%B0%A1%E5%AF%AB-110307643.html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烏克蘭總統講話

Sam: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另一則鼓舞人心嘅演說:

Ukrainian heroes, 
我親愛的烏克蘭戰士們,

it’s the fifth day of the full-scale war that Russia waged against Ukrainian people,
俄羅斯傾盡全國之力向我哋發動嘅戰爭,已經去到第五日。

and we are still standing.
我哋仍然髮毫無損。

We are getting something that other people can’t get in their lifetime.
俄羅斯俾個機會我哋證明自己。

Some say Ukrainians are not like anyone else.
有人話我哋烏克蘭人係唔好惹嘅。

We didn’t know what we are capable of, and now we’re showing it. 
我哋唔打過仗,都唔知自己原來係咁好打!

This is inspiring.
真係好多謝俄羅斯,令我恍然大悟!

4,500 Russian occupiers are killed in Ukraine. 
至今已經有4,500名俄羅斯嘅侵略者成為我偉大烏克蘭嘅槍下亡魂。

Just take everything you’ve got, and go away. 
你班俄羅斯士兵仔,我勸你快啲執包袱走。

Don’t believe your commanders & propagandas. 
唔好俾你嘅上頭同埋政府老點。

Just save your life. Go away.
想保住你條命仔,就即刻同我躝屍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