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灣旁昔日的碼頭, 開闢成吸風飲露的天地。靠着椅背, 面向海港, 與友人共享明月不醉夜。
咖啡豆香飄飄撲鼻而來, 輕風細細濕潤衣襟, 雲端一角反射地平線的燈紅酒綠, 酒吧的斗篷蓋不住燈下的淺笑。浪花濺起, 黑壓壓的拍岸不斷, 泛起絲絲冷冷的涓滴, 讓乾涸的腦海重生。柔柔的身軀坐在跟前, 小巧幼長的手擱着四方桌子上, 直看她那會說話的雙眼, 彷彿在跟我招手, 又像是在譏諷我這個看着她傻笑的中年人。原來她帶兩分的冷酷, 迷濛帶點疲倦的樣子最迷人。看她的秀髮, 跟流水一樣輕盈, 萬里長空, 星光淹沒在兩岸的燈火, 我們在海角中央, 沒有星光, 只有天與地, 兩個人共處的短暫時光。我們都不能不回家, 但這個短暫時光, 又卻是一個加油站。我問她:「油站在什麼地方?」才五分鐘, 就準確給我一個位置。沒有加油站, 車子開不動了, 今晚我們不見面, 我就只會沒精打采地從工作崗位回去。
話說回來, 她又怎麼知道我想找她呢? 前一天晚上, 想起她, 想告訴她, 那邊交通癱瘓了, 心裡一直納悶, 不記得哪一個剎那之間, 就收到她的問候了。生命的奧秘, 不因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解消, 反而因為大家可以這樣快捷收到許多資訊, 可以按幾個鍵便找到對方, 我可以那麼快跟自己喜歡的人見面。年少時跟女孩子歷歷在目的情景, 是第一次硬着頭皮向女孩子開口拿電話的一刻。對方拿起我的原子筆, 不在意地寫了一堆數字, 那一張紙, 一直放在二十年前的日記簿裡。二十年了, 笨手笨腳的我不變, 見到喜歡的女孩子, 雖然明知沒有結果, 但不知怎的仍然會害羞起來。因為我大概知道, 自己喜歡了她了。
走進按摩場, 兩個人穿起短褲, 並排而坐, 像一起坐在家裡的沙發看電視。我經常在家裡的沙發睡覺, 這一天也沒有例外。半夜的店子雖然客人不少, 電視機不停發出擾人的旁白, 但心裡出奇的平靜下來。她這個人有趣的地方是, 說了一便是一, 說了二便是二, 清清楚楚, 沒拖沒欠。但其實很多方面, 她是一個很機智很會思考的人, 要清楚了解她, 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有一點我非常肯定的, 是認識了這個朋友, 是我的前世修行。我不過一個電話, 她便真的出來了, 而且還真的聽我不停的說話。我有時感到自己說話太多了。
按摩師的手指不住地在小腿與腳踝之間穿梭, 有點不自在, 旁邊的她偶然一兩聲叫嚷, 看來感到痛楚吧, 本來想側身望望她的臉蛋, 但最後閉起眼睡着了。其實我不想睡, 但在她的旁邊, 忽然間感到心如明鏡, 沒有雜念, 沒有思慮, 她給我的, 是這點安寧。她帶我來這個地方, 就是讓我小睡片刻嗎? 我嗅到了許久沒有的自由空氣!
開著車子沿着公路飛馳, 載人的時候, 我一般開得很慢, 因為我死了是一條命, 旁邊的人有什麼不測的話, 便害了她一家人。我當然也有自己的家庭, 我也要珍惜自己, 因為我也愛惜自己的家人。不過這一刻, 我的身軀跟汽車混然為一體, 在路上奔馳, 腦子沒有思念, 化作一隻小鳥, 在無人的路上飛翔。夜對長空, 海灣一角, 天地神遊, 不問理由, 不探究竟, 今晚是一覺好夢。
轉身回頭一瞥, 伊人早就隱入叢林暗巷之中, 不見蹤影。路遙遙, 水迢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紅磡灣的清夜特別冷! 祝願甜美的她也跟我一樣睡得甜美。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Sitting alone, in the hush of the bamboo; I thrum my lute, and whistle lingering notes. In the secrecy of the wood, no one can hear; Only the clear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Hut Among the Bamboos : Wang Wei (701-761A.D.]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追憶遙遠鄉情-紀念母校創立160週年
京都龍安寺以枯山水庭園遐邇馳名,但玄關擺放的書法屏風更可觀,上面寫着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嵐山下櫻花成蔭,遊人穿起木屐,張開油紙傘踏着碎步。鴉雀群飛,橋下幾葉輕舟,水聲潺潺,琴音陣陣。吟味之間,遙遠的鄉情隱約浮現。究竟是甚麼的鄉情?活在石屎森林,可曾有這樣的回憶?難道與天地相會時,勾起前世今生?對了,我想是中國文學給我的啟迪,讓凡夫俗子也能感通古物容貌,上下而求索。
文學課堂上,老師不是講課,而是引領我們走進大觀園。時光揮不去歷史的痕跡,校園的一磚一瓦、球場兩旁的火鳳凰,都成了指向奇妙夢幻國度的導航針。「物有其容,情以物遷」,陽台凭倚對望陸佑堂,旗桿上輕飄的校徽與黃鳴謙堂的石牆相映成趣。千古風流人物,都是那麼的遙遠,又彷彿悄悄地擦身而過。以生命影響生命,老師帶我們窺探藝術生命的堂奧,文學家的名字不再是專有名詞,而是活生生的重塑我們對古人的觀感。子曰:「遊於藝」,重遊歷史人物走過的道路,以玩賞遊園的態度學習,是老師送給我們的愉快旅程。
扶桑路上,千年老松照水迎客,處處是古文字的足印。劍道場上掛起「靜水深流」、「則天去私」、「一法實無外」的扁額;百年雜貨屋前的木牌,有毛筆書寫的「庖丁」、「炊飯器」、「牡蠣」、「雲丹」、「胡麻」等字樣;和菓子包裝上有五七言俳句;牆壁上的年曆,標題不是「一月」、「二月」,而是依四時排列的「睦月」、「皋月」、「水無月」、「霜月」……文學的風采走進日常飲食衣履之中。明明身在彼邦,何以聯想起唐土風物?一個人對歷史和家國的情懷不是憑空而起,更不可能強行灌輸,而是經過取捨和沉澱,然後內化、結合和再造,成為過去的記憶和立體生命的一部分。所謂遙遠的鄉情,大概是心鏡裡的一面倒影吧!
******************************
卒業年份:1994年(5B); 1996年(7A)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果然是社會的縮影
《蘋果日報》, 2011年8月19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禮記.大學》的頭一句,香港大學引以為校訓─明德格物。這所百年學府是怎麼親民的呢?大家有目共睹。講大學之道,還得從曾寓居香港的中國教育家蔡元培說起。
蔡元培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履新那一天,校工列隊在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北大正門恭敬行禮,蔡校長脫下頭上的禮帽,深深向校工回鞠了一個躬,校工和學生大為驚訝。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校長只會向認捐的富豪與高官鞠躬。
「兼容並包,思想自由。」蔡元培以此定下辦學方針、大學精神,且講得出,做得到。他任內,北大有倡導「德先生」「賽先生」的共產黨人陳獨秀,有學貫中西的保皇派辜鴻銘,也有自由主義者胡適。 1919年,中國政府準備簽署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學生群情洶湧, 5月 4日上街大遊行。蔡元培表示由他代表同學向政府表達訴求,學生拒絕。
當天晚上,學生火燒趙家樓,多名北大學生被捕。蔡元培知悉後對學生說:「你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當的同情……我是全校之主,我自當盡營救學生之責……我保證在三天之內,把被捕同學營救回來。」蔡元培後來成功保釋被捕同學,隨即向政府請辭,在北京學界多方挽留下復職。
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為了「保障學生安全」,校方保安把和平請願的同學都推到後樓梯並且關起來。港大人常以國父孫中山曾在此留學引以自豪,孫中山當年為甚麼要來香港呢?他在《孫文學說》寫過:「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他又怎會想到,世紀之後,這片曾「可以鼓吹革命」的校園,已是擁權貴以自重,拒言論自由於千里的富貴學店?
--《蘋果》記者
************************
案:
香港報章廣泛報導, 中央政府贈送多份大禮給香港, 皇恩浩蕩。這些禮物, 不是港幣6000元, 也不是稅務寬減, 更不是解決物價暴漲之策, 一言以蔽之, 所謂恩澤離不開人民幣業務, 甚麼ETF、FDI、QFII , 一大堆抽象名詞, 對小市民來說, 代表甚麼? 有些報章把QFII寫成RQFII, 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 沒有腦袋的人有福了, 總之不要想, 大中華帝國的什麼親王說你有福了, 你便要信。
甚麼「人民幣離岸中心」說得很動聽, 說白了無非是給大陸錯綜複雜的游資找一處洩洪, 而拿著巨額人民幣的香港人又不用光拿著現金發愁, 連買個麵包也不行。 很顯然新政策下, 人民幣將來變得更流通, 隨著港幣不斷貶值, 人民幣不斷升值, 於是吸引更多小市民放棄手上的港幣。假以時日, 港幣的存廢將會成為焦點, 港幣被淘汰的一天很快來臨, 如同今天的澳門幣一樣, 可有可無。而香港現在的種種社會民生問題, 並沒有因為人民幣的流通解決了, 這就是「禮物」的真諦。
說到底, 共產黨沒有免費的午餐, 送一些甜頭來, 在乎麻醉大財閥的神經, 讓誤信果真是好消息的愚民更堅定地向權貴攀附。看看香港大學, 校長已斬釘截鐵宣佈: 「香港大學不再是香港的大學!」 百年樹人, 一朝傾頹。《晴報》說, 香港的出路在於與中國大陸融合。這幾年, 因為香港過份依賴大陸, 零售業一面倒向自由行暴發戶招手, 換來的是對方冷嘲熱諷, 冷不防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 香港就完蛋了」, 而本地旅行團的導遊與旅客之間衝突不斷, 前所未聞。可曾聽見日本遊客、歐美以至台灣來的遊客與導遊大打出手? 另一方面, 熱錢不斷流入炒賣市場, 推高房價, 加上大陸入口食品價錢暴升, 外出用膳, 不是負擔重了, 就是食物質量退卻, 加上旅客暴增, 每天走到鬧市, 都是活受罪。你說, 不到鬧市便可以了嗎? 現在連郊外也是寸金尺土, 林木草原被大舉收購, 伺機改變用途, 方便將來大興土木。一句話, 大陸所謂「挺港」, 不過是向某些團體傾斜輸送利益, 可悲的是, 這些利益團體卻絕對地把握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命脈和喉舌。就連北京政府資助香港學生到大陸實習, 也只限於香港大學, 其他的大學可沒有份兒了。
面對這樣的處境, 除了啞忍之外有甚麼出路? 進取的人會選擇抗爭, 但識時務的人有兩條路, 一是歸順, 一是歸隱。歸隱的話, 就是想辦法離開這個是非地了。珠江三角洲, 尤其是香港和深圳之間, 在可見的將來, 會變得更單一, 分不清甚麼是泥, 甚麼是土, 只要到羅湖邊境走一趟便一目了然, 車水馬龍, 人潮熙來攘往, 香港和深圳已經分不開了。兩地的差異日小本來不是壞事, 問題是: 香港向著低劣粗暴的一方靠攏, 人心變得更虛妄, 更暴戻, 更囂張, 更無知, 執法者執政者更愛獻媚。「香港已死」不是預言, 而是事實擺在眼前, 不過是中共政要高姿態前來, 闡明這個事實罷了。
香港大學昨天發生的事, 是社會的縮影, 是香港的宿命。
延伸閱讀: 香港三國論壇
沈旭暉, 「咫尺地球﹕港大眾裏尋他﹕衛奕信坐在哪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禮記.大學》的頭一句,香港大學引以為校訓─明德格物。這所百年學府是怎麼親民的呢?大家有目共睹。講大學之道,還得從曾寓居香港的中國教育家蔡元培說起。
蔡元培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履新那一天,校工列隊在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北大正門恭敬行禮,蔡校長脫下頭上的禮帽,深深向校工回鞠了一個躬,校工和學生大為驚訝。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校長只會向認捐的富豪與高官鞠躬。
「兼容並包,思想自由。」蔡元培以此定下辦學方針、大學精神,且講得出,做得到。他任內,北大有倡導「德先生」「賽先生」的共產黨人陳獨秀,有學貫中西的保皇派辜鴻銘,也有自由主義者胡適。 1919年,中國政府準備簽署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學生群情洶湧, 5月 4日上街大遊行。蔡元培表示由他代表同學向政府表達訴求,學生拒絕。
當天晚上,學生火燒趙家樓,多名北大學生被捕。蔡元培知悉後對學生說:「你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當的同情……我是全校之主,我自當盡營救學生之責……我保證在三天之內,把被捕同學營救回來。」蔡元培後來成功保釋被捕同學,隨即向政府請辭,在北京學界多方挽留下復職。
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為了「保障學生安全」,校方保安把和平請願的同學都推到後樓梯並且關起來。港大人常以國父孫中山曾在此留學引以自豪,孫中山當年為甚麼要來香港呢?他在《孫文學說》寫過:「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他又怎會想到,世紀之後,這片曾「可以鼓吹革命」的校園,已是擁權貴以自重,拒言論自由於千里的富貴學店?
--《蘋果》記者
************************
案:
香港報章廣泛報導, 中央政府贈送多份大禮給香港, 皇恩浩蕩。這些禮物, 不是港幣6000元, 也不是稅務寬減, 更不是解決物價暴漲之策, 一言以蔽之, 所謂恩澤離不開人民幣業務, 甚麼ETF、FDI、QFII , 一大堆抽象名詞, 對小市民來說, 代表甚麼? 有些報章把QFII寫成RQFII, 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 沒有腦袋的人有福了, 總之不要想, 大中華帝國的什麼親王說你有福了, 你便要信。
甚麼「人民幣離岸中心」說得很動聽, 說白了無非是給大陸錯綜複雜的游資找一處洩洪, 而拿著巨額人民幣的香港人又不用光拿著現金發愁, 連買個麵包也不行。 很顯然新政策下, 人民幣將來變得更流通, 隨著港幣不斷貶值, 人民幣不斷升值, 於是吸引更多小市民放棄手上的港幣。假以時日, 港幣的存廢將會成為焦點, 港幣被淘汰的一天很快來臨, 如同今天的澳門幣一樣, 可有可無。而香港現在的種種社會民生問題, 並沒有因為人民幣的流通解決了, 這就是「禮物」的真諦。
說到底, 共產黨沒有免費的午餐, 送一些甜頭來, 在乎麻醉大財閥的神經, 讓誤信果真是好消息的愚民更堅定地向權貴攀附。看看香港大學, 校長已斬釘截鐵宣佈: 「香港大學不再是香港的大學!」 百年樹人, 一朝傾頹。《晴報》說, 香港的出路在於與中國大陸融合。這幾年, 因為香港過份依賴大陸, 零售業一面倒向自由行暴發戶招手, 換來的是對方冷嘲熱諷, 冷不防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 香港就完蛋了」, 而本地旅行團的導遊與旅客之間衝突不斷, 前所未聞。可曾聽見日本遊客、歐美以至台灣來的遊客與導遊大打出手? 另一方面, 熱錢不斷流入炒賣市場, 推高房價, 加上大陸入口食品價錢暴升, 外出用膳, 不是負擔重了, 就是食物質量退卻, 加上旅客暴增, 每天走到鬧市, 都是活受罪。你說, 不到鬧市便可以了嗎? 現在連郊外也是寸金尺土, 林木草原被大舉收購, 伺機改變用途, 方便將來大興土木。一句話, 大陸所謂「挺港」, 不過是向某些團體傾斜輸送利益, 可悲的是, 這些利益團體卻絕對地把握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命脈和喉舌。就連北京政府資助香港學生到大陸實習, 也只限於香港大學, 其他的大學可沒有份兒了。
面對這樣的處境, 除了啞忍之外有甚麼出路? 進取的人會選擇抗爭, 但識時務的人有兩條路, 一是歸順, 一是歸隱。歸隱的話, 就是想辦法離開這個是非地了。珠江三角洲, 尤其是香港和深圳之間, 在可見的將來, 會變得更單一, 分不清甚麼是泥, 甚麼是土, 只要到羅湖邊境走一趟便一目了然, 車水馬龍, 人潮熙來攘往, 香港和深圳已經分不開了。兩地的差異日小本來不是壞事, 問題是: 香港向著低劣粗暴的一方靠攏, 人心變得更虛妄, 更暴戻, 更囂張, 更無知, 執法者執政者更愛獻媚。「香港已死」不是預言, 而是事實擺在眼前, 不過是中共政要高姿態前來, 闡明這個事實罷了。
香港大學昨天發生的事, 是社會的縮影, 是香港的宿命。
延伸閱讀: 香港三國論壇
沈旭暉, 「咫尺地球﹕港大眾裏尋他﹕衛奕信坐在哪裏?」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快、大、多的虛妄
以庶民的寶貴生命作為技術試驗的代價太大, 也太可怕了。先進國在高速鐵道的發展史上早已為新興國家給予深刻的教訓。1998年6月3日, 德國艾須德高鐵發生脫軌意外(Eschede train disaster), 高速列車ICE出軌並撞上陸橋,101人死亡, 這是屹今世界上關於高速鐵道的最嚴重慘劇。發生後三天,所有同型號火車宣告停駛並進行全面檢測。重新運行後,最高時速由每小時280公里降至160公里,隨後德鐵DB更換了被認為是事故原因的此型號火車的全部車輪。死傷者獲得德鐵共計4300萬德國馬克賠償 [馬克即Deutsche Mark, 簡稱DEM, 2002年1月停用。 1歐元可換取當年 1.95583 德國馬克]。事件引起當地重新思考高速鐵道的發展方向和意義。
這次到中國的鐵路發生嚴重事故了, 但中國當局的做法, 卻是盡最大可能清理現場, 不需化驗和檢查, 而是馬上出動重型挖掘機,當場把肇事車廂砸毀、挖坑掩埋, 又火速維修路軌, 然後趕緊恢復通車。前人踏過的路, 實在不能視而不見, 謙虛學習汲取教訓, 才是以民為本之道。
*******************************
《明報》 旅華日學者:災後檢討應學日
「中國到底是要虛榮的政績,還是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來港參加書展的旅華日本學者加藤嘉一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今次列車相撞事故令中國高速鐵路面臨公關和信用危機。他指日本新幹線用40多年時間才提速100公里,而中國太追求速度和政績,高鐵變成了政治問題,快、大、多的後果是技術管理經驗滯後,「這是體制的瓶頸」。
加藤說,日本新幹線1964年通車,當時時速為210公里,用了40多年,才提升至今日的最高300公里,而且是零死亡。「中國先前隨便升50公里,然後又降速,但加速減速不是你說了算,是要經過時間檢驗的。」他又說,中國當前城市化程度為48%,剛好等同於1965年剛開通新幹線時的日本,兩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性質類似。
「中國今天在建設的東西都太快了,核電站、高鐵、拆遷……什麼都快、大、多。在這一過程中不妨觀察一下日本。」加藤說,高鐵涉及民生、百姓安全,中國應像日本大地震災難後審視自身核電站發展一樣,檢視前期粗糙、急於求成的高鐵之路。
他說,中國發展高鐵面臨兩難:一方面現在飛機經常延誤,高鐵是人們出行的必然選擇,而且高鐵較環保,符合中國需要;但另一方面,高鐵的技術管理經驗跟不上,「在我看來這次事故明顯是人禍。對中國來講這是一個重大考驗,高鐵應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但在中國高鐵變成了政治,為政績服務。所以百姓不滿的對象,逐漸從鐵道部升溫為對政權合理性的質疑。」加藤說,「但我希望圍繞高鐵的種種博弈和討論,能給執政者施加健康適當的壓力,也能擴充民眾的話語權。
(明報, 2011/7/25)
延伸閱讀: 加藤嘉一的部落格-「中國,我誤解了你嗎?」
這次到中國的鐵路發生嚴重事故了, 但中國當局的做法, 卻是盡最大可能清理現場, 不需化驗和檢查, 而是馬上出動重型挖掘機,當場把肇事車廂砸毀、挖坑掩埋, 又火速維修路軌, 然後趕緊恢復通車。前人踏過的路, 實在不能視而不見, 謙虛學習汲取教訓, 才是以民為本之道。
*******************************
《明報》 旅華日學者:災後檢討應學日
「中國到底是要虛榮的政績,還是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來港參加書展的旅華日本學者加藤嘉一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今次列車相撞事故令中國高速鐵路面臨公關和信用危機。他指日本新幹線用40多年時間才提速100公里,而中國太追求速度和政績,高鐵變成了政治問題,快、大、多的後果是技術管理經驗滯後,「這是體制的瓶頸」。
加藤說,日本新幹線1964年通車,當時時速為210公里,用了40多年,才提升至今日的最高300公里,而且是零死亡。「中國先前隨便升50公里,然後又降速,但加速減速不是你說了算,是要經過時間檢驗的。」他又說,中國當前城市化程度為48%,剛好等同於1965年剛開通新幹線時的日本,兩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性質類似。
「中國今天在建設的東西都太快了,核電站、高鐵、拆遷……什麼都快、大、多。在這一過程中不妨觀察一下日本。」加藤說,高鐵涉及民生、百姓安全,中國應像日本大地震災難後審視自身核電站發展一樣,檢視前期粗糙、急於求成的高鐵之路。
他說,中國發展高鐵面臨兩難:一方面現在飛機經常延誤,高鐵是人們出行的必然選擇,而且高鐵較環保,符合中國需要;但另一方面,高鐵的技術管理經驗跟不上,「在我看來這次事故明顯是人禍。對中國來講這是一個重大考驗,高鐵應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但在中國高鐵變成了政治,為政績服務。所以百姓不滿的對象,逐漸從鐵道部升溫為對政權合理性的質疑。」加藤說,「但我希望圍繞高鐵的種種博弈和討論,能給執政者施加健康適當的壓力,也能擴充民眾的話語權。
(明報, 2011/7/25)
延伸閱讀: 加藤嘉一的部落格-「中國,我誤解了你嗎?」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五分鐘談作文
談作文的寫作竅門這類題目可謂歷久常新, 難得在家收拾塵封已久的雜物, 整理抽屜之間無意拾回高中時代的筆記, 那是教學生寫好作文的綱要。這是本地作家阿濃的作品裡其中一頁的複印本, 當時候是新書, 放在學校圖書館的當眼處。十多二十年後, 新書變成舊醅, 不過正因為內容簡明清晰, 直截了當, 又不失諧趣生動, 至今天仍然酒香不絕, 富有參考意義。
***************************
一位朋友問我寫短文有甚麼竅門沒有? 我用五分鐘告訴他我的經驗:
一要主題明確, 基本上只說一件事, 只表達一個意思。
二是不講究全套的起、承、轉、合, 可取消其中一兩個步驟, 或將它壓縮至只用一兩句。
三是有一個比較吸引的開始, 爭取讀者繼續看下去。這開始可以引起好奇、懸念、興趣。像本文的開始,「五分鐘」是一個吸引點, 讀者會懷疑: 用這麼少的時間能做得到麼? 於是想看個究竟。
四是該細寫的地方仍要細寫。不要把短文變成有骨無肉的梗概式大綱, 讀之枯燥無味。尤其是小說, 不能只有主幹而無枝葉。
五是要結束在最有味道的地方, 戛然而止, 餘韻無窮。
六是整篇文章有點像坐遊樂場的過山車, 起初是一番經營, 像爬山車吃力地爬著斜坡, 最後終於到了頂點, 來一個大家期待已久的大衝刺。你驚呼, 你狂叫, 你歡笑, 你覺得「過癮」。未必每篇文章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但如果是寫短篇小說, 這確是一個受歡迎的程式。
其他如筆情墨趣、個人風格, 都是文章需要的配料, 一碟小菜能不能炒得色香味俱全, 要看他個人的修養和天分了。
(阿濃, 《阿濃談寫作》, 香港: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4。)
***************************
一位朋友問我寫短文有甚麼竅門沒有? 我用五分鐘告訴他我的經驗:
一要主題明確, 基本上只說一件事, 只表達一個意思。
二是不講究全套的起、承、轉、合, 可取消其中一兩個步驟, 或將它壓縮至只用一兩句。
三是有一個比較吸引的開始, 爭取讀者繼續看下去。這開始可以引起好奇、懸念、興趣。像本文的開始,「五分鐘」是一個吸引點, 讀者會懷疑: 用這麼少的時間能做得到麼? 於是想看個究竟。
四是該細寫的地方仍要細寫。不要把短文變成有骨無肉的梗概式大綱, 讀之枯燥無味。尤其是小說, 不能只有主幹而無枝葉。
五是要結束在最有味道的地方, 戛然而止, 餘韻無窮。
六是整篇文章有點像坐遊樂場的過山車, 起初是一番經營, 像爬山車吃力地爬著斜坡, 最後終於到了頂點, 來一個大家期待已久的大衝刺。你驚呼, 你狂叫, 你歡笑, 你覺得「過癮」。未必每篇文章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但如果是寫短篇小說, 這確是一個受歡迎的程式。
其他如筆情墨趣、個人風格, 都是文章需要的配料, 一碟小菜能不能炒得色香味俱全, 要看他個人的修養和天分了。
(阿濃, 《阿濃談寫作》, 香港: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4。)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なでしこが快挙を成し遂げた
有志者事竟成! 這是令人鼓舞和振奮的時刻, 再次證明, 腳踏實地, 在日本從來是得到回報和稱許的。跟日本成對比, 香港的主流價值只重視短期實效, 投機取巧的人受萬千寵愛, 默默耕耘被視為不識時務, 想至此,禁不住泛起是非黑白顛倒之嘆。
最感動最溫馨的一幕, 是日本選手以冠軍的殊榮來答謝世人對日本的祝福, 彷彿女子世界盃的冠軍不光是為東北地震災民打氣, 也是向所有愛日本的每一個人致意。冠軍隊伍, 第一句答謝的說話, 並非使人嘔心的「感謝黨, 感謝祖國」, 或者那煽情的「感謝教練, 感謝媽媽」這些說話, 取而代之, 在驕傲的勝利時刻仍然不忘日本以外還有同舟共濟的地球村, 這充份顯出日本選手的謙卑和氣度。單憑這一點, 足見「大和撫子」果然是舉世無雙的大將!
***************************
Fans present in Bochum for Group B’s opening game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Japan were greeted before the match by the Japanese team holding a large banner on the pitch saying: ‘To our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Thank you friends for your support.’
This is a campaign that was initiated by the Japan Football Associ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great support that Japan received from the global football family after the tragic earthquake and tsunami that struck Japan in March 2011.
FIFA President Joseph S. Blatter was one of the first people to send his support to the Japanese community on behalf of FIFA and the footballing world. As a token of appreciation, the JFA launched a website to post all the messages it received to acknowledge those who sent them help and also let the people who were affected by the tragedy know about the support they will receive.
"This whole campaign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s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the world." Homare Sawa, Japan captain.
Additionally the Japanese decided that the most visible way of thanking the people for their support would be to create banner and it was first used at a charity game in Osaka on 29 March. Since then the banner has travelled the world with every Japanese team: Mexico for the FIFA U-17 World Cup, the USA for international friendlies and finally Germany for the FIFA Women’s World Cup, where it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match against New Zealand in Bochum.
When asked about it, the Japanese captain Homare Sawa said: "This whole campaign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s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the world. We have received so much support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 still on-going. I wish for the speedy recovery of Japan and for people to regain their normal life."
The Tohoku area was one of the worst affected areas by the tragedy and the team’s defender Azusa Iwashimizu who was born there also expressed her gratitude.
"Tohoku has received warm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from so many countries. The World Cup is one of our chances to show Japan's presence to the world in gratitude of their support. I also want to give a message of encouragement to the Japanese people through our play. I think more activities such as football events for kids should take place in the Tohoku area so that we can encourage them with football."
(Source: FIFA-http://www.fifa.com/womensworldcup/news/newsid=1463692/index.html)
最感動最溫馨的一幕, 是日本選手以冠軍的殊榮來答謝世人對日本的祝福, 彷彿女子世界盃的冠軍不光是為東北地震災民打氣, 也是向所有愛日本的每一個人致意。冠軍隊伍, 第一句答謝的說話, 並非使人嘔心的「感謝黨, 感謝祖國」, 或者那煽情的「感謝教練, 感謝媽媽」這些說話, 取而代之, 在驕傲的勝利時刻仍然不忘日本以外還有同舟共濟的地球村, 這充份顯出日本選手的謙卑和氣度。單憑這一點, 足見「大和撫子」果然是舉世無雙的大將!
***************************
Fans present in Bochum for Group B’s opening game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Japan were greeted before the match by the Japanese team holding a large banner on the pitch saying: ‘To our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Thank you friends for your support.’
This is a campaign that was initiated by the Japan Football Associ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great support that Japan received from the global football family after the tragic earthquake and tsunami that struck Japan in March 2011.
FIFA President Joseph S. Blatter was one of the first people to send his support to the Japanese community on behalf of FIFA and the footballing world. As a token of appreciation, the JFA launched a website to post all the messages it received to acknowledge those who sent them help and also let the people who were affected by the tragedy know about the support they will receive.
"This whole campaign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s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the world." Homare Sawa, Japan captain.
Additionally the Japanese decided that the most visible way of thanking the people for their support would be to create banner and it was first used at a charity game in Osaka on 29 March. Since then the banner has travelled the world with every Japanese team: Mexico for the FIFA U-17 World Cup, the USA for international friendlies and finally Germany for the FIFA Women’s World Cup, where it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match against New Zealand in Bochum.
When asked about it, the Japanese captain Homare Sawa said: "This whole campaign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s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the world. We have received so much support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 still on-going. I wish for the speedy recovery of Japan and for people to regain their normal life."
The Tohoku area was one of the worst affected areas by the tragedy and the team’s defender Azusa Iwashimizu who was born there also expressed her gratitude.
"Tohoku has received warm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from so many countries. The World Cup is one of our chances to show Japan's presence to the world in gratitude of their support. I also want to give a message of encouragement to the Japanese people through our play. I think more activities such as football events for kids should take place in the Tohoku area so that we can encourage them with football."
(Source: FIFA-http://www.fifa.com/womensworldcup/news/newsid=1463692/index.html)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誰決定這是愚蠢的?
〝短絡的な感情で大事な計画に反対し、頓挫させてしまうのは愚かである。″
這句話像勸人不要感情用事, 不要魯莽鬧僵, 使一件本來順暢的事情搞垮。香港當政的權貴, 喜歡指摘民主派, 指摘他們經常搞垮政府的藍圖, 例如基建工程、草擬的條例、財政預算案等, 認為這樣做破壞了社會的和諧, 拖慢社會發展的步伐。
香港的民主派果真有這樣的本事多好哩! 但事實上面對權貴的財力和影響力, 民主派在強權之下, 從來有如螳臂擋車。賦與合法權利的遊行是激進的表現嗎? 抑或斷言和平遊行是邀進這個想法本身就是激進? 質疑公共政策是愚昧嗎? 如果香港是一葉輕舟, 掌舵的是政府主事人員, 那麼民眾的意向是愚昧, 還是主事人的獨斷才是愚昧呢? 這是二千五百年前開始柏拉圖(Plato)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課題。也許, 主事人不喜歡爭論吧, 權貴的推論是這樣的: 爭論是「吃飽飯沒事幹」的人方會做的,每天只有營營役役, 為五斗米挺直腰板的人是無暇兼顧, 因此認為「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首要工作, 其他的議題大可擱在一旁。
問題是, 誰決定「其他的議題大可擱在一旁」, 誰決定「改善民生」是至高無上的價值? 香港的困局是, 主政人從來沒有得到民眾的授權, 歸根究底, 仍是槍桿子下出政權, 解放軍壓境, 庶民讓路。你不讓路, 你不肯乖乖就範, 就是激進!
七月一日, 傳媒說是「香港回歸紀念日」, 「回歸」即日語的「返還」, 這是感情用事的詞彙。香港回歸給誰? 呂大樂教授說「四代香港人」, 這四代人, 只要是生於香港, 就是殖民地時代的人, 談「回歸」,只有投奔殖民地時代的宗主國一途, 但英國人拋棄了這幾代香港人, 在邏輯上不存在「回歸中國」的懷裡。這好比星加坡和馬來西亞, 同文同種, 但彼此說不上誰從屬於誰。香港的事實是這樣的, 是政客玩弄出來的結果, 跟老百姓的福祉不必然有關係。
至於先於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第一代香港人」, 即使出生地不在香港, 但出生的時代, 是中華民國的時代, 談「回歸」, 絕對跟眼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扯不上關係。七月一日的意義, 是「政權和治權的移交」, 是英國人把香港的政權和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跟台灣的中華民國沒有關係, 跟四代香港人的民心歸順中國與否沒有關係, 跟中國人站不站起來更是不著邊際。英國人與共產政權私下的交易, 與我何干? 把七月一日定為「紀念日」, 對既得利益者是對的, 但不足以成為普世的紀念價值。說七月一日是香港人慶賀的紀念日, 實在摸不著頭腦。正確的說法是, 今年的七月一日, 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 而香港五條離島渡海小輪也同時漲價; 共產黨生日, 百物騰貴, 是值得慶賀的日子麼?
這樣說, 肯定觸怒許多人, 但說穿了又如何? 香港人對於這方面, 就是沒有選擇權, 假如連僅有的遊行權利也放棄, 那就等於自斷喉舌了。單靠沒幾多個人認真看的文章就想改變當政者的想法? 不要那樣天真好了! 這是生為香港人的無奈。
這句話像勸人不要感情用事, 不要魯莽鬧僵, 使一件本來順暢的事情搞垮。香港當政的權貴, 喜歡指摘民主派, 指摘他們經常搞垮政府的藍圖, 例如基建工程、草擬的條例、財政預算案等, 認為這樣做破壞了社會的和諧, 拖慢社會發展的步伐。
香港的民主派果真有這樣的本事多好哩! 但事實上面對權貴的財力和影響力, 民主派在強權之下, 從來有如螳臂擋車。賦與合法權利的遊行是激進的表現嗎? 抑或斷言和平遊行是邀進這個想法本身就是激進? 質疑公共政策是愚昧嗎? 如果香港是一葉輕舟, 掌舵的是政府主事人員, 那麼民眾的意向是愚昧, 還是主事人的獨斷才是愚昧呢? 這是二千五百年前開始柏拉圖(Plato)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課題。也許, 主事人不喜歡爭論吧, 權貴的推論是這樣的: 爭論是「吃飽飯沒事幹」的人方會做的,每天只有營營役役, 為五斗米挺直腰板的人是無暇兼顧, 因此認為「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首要工作, 其他的議題大可擱在一旁。
問題是, 誰決定「其他的議題大可擱在一旁」, 誰決定「改善民生」是至高無上的價值? 香港的困局是, 主政人從來沒有得到民眾的授權, 歸根究底, 仍是槍桿子下出政權, 解放軍壓境, 庶民讓路。你不讓路, 你不肯乖乖就範, 就是激進!
七月一日, 傳媒說是「香港回歸紀念日」, 「回歸」即日語的「返還」, 這是感情用事的詞彙。香港回歸給誰? 呂大樂教授說「四代香港人」, 這四代人, 只要是生於香港, 就是殖民地時代的人, 談「回歸」,只有投奔殖民地時代的宗主國一途, 但英國人拋棄了這幾代香港人, 在邏輯上不存在「回歸中國」的懷裡。這好比星加坡和馬來西亞, 同文同種, 但彼此說不上誰從屬於誰。香港的事實是這樣的, 是政客玩弄出來的結果, 跟老百姓的福祉不必然有關係。
至於先於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第一代香港人」, 即使出生地不在香港, 但出生的時代, 是中華民國的時代, 談「回歸」, 絕對跟眼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扯不上關係。七月一日的意義, 是「政權和治權的移交」, 是英國人把香港的政權和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跟台灣的中華民國沒有關係, 跟四代香港人的民心歸順中國與否沒有關係, 跟中國人站不站起來更是不著邊際。英國人與共產政權私下的交易, 與我何干? 把七月一日定為「紀念日」, 對既得利益者是對的, 但不足以成為普世的紀念價值。說七月一日是香港人慶賀的紀念日, 實在摸不著頭腦。正確的說法是, 今年的七月一日, 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 而香港五條離島渡海小輪也同時漲價; 共產黨生日, 百物騰貴, 是值得慶賀的日子麼?
這樣說, 肯定觸怒許多人, 但說穿了又如何? 香港人對於這方面, 就是沒有選擇權, 假如連僅有的遊行權利也放棄, 那就等於自斷喉舌了。單靠沒幾多個人認真看的文章就想改變當政者的想法? 不要那樣天真好了! 這是生為香港人的無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