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追憶遙遠鄉情-紀念母校創立160週年


京都龍安寺以枯山水庭園遐邇馳名,但玄關擺放的書法屏風更可觀,上面寫着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嵐山下櫻花成蔭,遊人穿起木屐,張開油紙傘踏着碎步。鴉雀群飛,橋下幾葉輕舟,水聲潺潺,琴音陣陣。吟味之間,遙遠的鄉情隱約浮現。究竟是甚麼的鄉情?活在石屎森林,可曾有這樣的回憶?難道與天地相會時,勾起前世今生?對了,我想是中國文學給我的啟迪,讓凡夫俗子也能感通古物容貌,上下而求索。

文學課堂上,老師不是講課,而是引領我們走進大觀園。時光揮不去歷史的痕跡,校園的一磚一瓦、球場兩旁的火鳳凰,都成了指向奇妙夢幻國度的導航針。「物有其容,情以物遷」,陽台凭倚對望陸佑堂,旗桿上輕飄的校徽與黃鳴謙堂的石牆相映成趣。千古風流人物,都是那麼的遙遠,又彷彿悄悄地擦身而過。以生命影響生命,老師帶我們窺探藝術生命的堂奧,文學家的名字不再是專有名詞,而是活生生的重塑我們對古人的觀感。子曰:「遊於藝」,重遊歷史人物走過的道路,以玩賞遊園的態度學習,是老師送給我們的愉快旅程。

扶桑路上,千年老松照水迎客,處處是古文字的足印。劍道場上掛起「靜水深流」、「則天去私」、「一法實無外」的扁額;百年雜貨屋前的木牌,有毛筆書寫的「庖丁」、「炊飯器」、「牡蠣」、「雲丹」、「胡麻」等字樣;和菓子包裝上有五七言俳句;牆壁上的年曆,標題不是「一月」、「二月」,而是依四時排列的「睦月」、「皋月」、「水無月」、「霜月」……文學的風采走進日常飲食衣履之中。明明身在彼邦,何以聯想起唐土風物?一個人對歷史和家國的情懷不是憑空而起,更不可能強行灌輸,而是經過取捨和沉澱,然後內化、結合和再造,成為過去的記憶和立體生命的一部分。所謂遙遠的鄉情,大概是心鏡裡的一面倒影吧!

******************************
卒業年份:1994年(5B); 1996年(7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