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港島東兩個展覽

學兄搞一個日本寫生展, 把作品跟咖啡杯和三文治融為一體。銅鑼灣店展出的是水彩畫, 港島東展出的是鉛筆素描。到日本旅遊, 最能體會幽深之奧妙, 夜靜山空, 孤身迎着金風, 登上叢林古剎, 極目凭遠, 一望無際, 獨對天地, 萬物無語, 此時便明白甚麼叫做「靈魂解消的終極之美」。靈魂解消不是說歸天消隱, 而是心志得到舒展和凝聚。逐物爭競, 耗散勞累, 形神俱疲, 是以懂得收放, 方為養生大義。

離咖啡店不遠, 是港島東商業樓群, 有一處, 闢為大展館, 帳幔黑沉沉的, 點綴柔柔燈火, 一土一瓦, 襯以雜亂無章的翰墨, 便是老香港的街頭寫照。創作等不著煽風點火, 也無法守株待兔, 要來就來, 卻又來去無蹤。這叫做靈感, 教人心神嚮往。

九龍皇帝, 大半生憩遊天下, 我自行我道。是孤注一擲, 是目無法紀, 還是社會的包容? 是時勢造就人物, 還是個人的恆久堅持讓世人刮目相看? 不曉得, 香港曾經有這樣的時代, 這樣的人物, 而那個年代, 將會一去不復返, 因此這樣的人物, 也將會成為往昔, 成為眷戀。沒有薪火相傳, 我們也沒有把他的東西好好的保留, 留下來的, 是因緣聚散。今天, 我站在場館當中, 近距離觀看他生前用過的筆, 收藏端好的書法紙。想起外祖父留給我的一雙水筆, 冷冰冰的筆桿, 說實在, 現在幾乎用不上它了, 執起來手感也不見得好, 說到底, 真的太舊了。但我還是挺有滿足的把這雙筆桿珍而重之, 而我更相信大多數人跟我的想法一樣。為甚麼? 實用的東西不一定需要珍而重之, 沒有實用意義的東西我們反而想好好的保留下來, 「價值」這兩個字很難把它說個清楚明白。


你說「皇帝的墨寶」好看嗎? 七嘴八舌, 有些說那根本不是藝術, 又有些人嫌這個展覽小題大做。但藝術作品的價值並不是靠一人一票選舉來決定的。好比奈良的法隆寺, 一千三百年屹立斑鳩盆地, 經歷無數風霜和歲月侵蝕的洗刷, 宛如活生生的神人, 禦浮雲, 吸風飲露。藝術的價值同樣是千頭萬緒說不休的, 但我們還是認為藝術館、博物館有它的意義, 自有它的存在價值。說到存在, 太深太妙了, 文字與建築物、牆身和擺設渾成一體, 彷彿有生命存在的躍動。


看見這幀攝於1996年旺角街道的一道牆, 牆的前面是已經絕跡街頭的圓柱形紅漆郵箱, 上面刻著的皇冠標誌是西方的, 牆上的文字是東方的, 渾然天成, 看來是無心插柳的傑作。實物今天已經消散得無影無蹤, 留下來的是僅餘的一幀照片。這是「靈魂解消的終極之美」, 這幀照片不過是一張紙, 為何心頭產生如此激動澎湃? 1996年旺角街頭的風景, 是過去, 今天在港島東瞻仰陳年舊物, 是現在; 追索往事, 反思現在, 最後走出大門, 我踏足的每一步, 都是指向未來的。過去, 現在, 未來, 此刻連成一線了。但, 這是虛有的心思流轉嗎? 抑或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香港人曾經這樣的踏踏實實地生活, 一塊沒有造作的水泥牆, 一個沒有修飾, 平實無奇的郵箱, 這就是我們過去的時代, 可惜已經消散了, 我們變得浮跨, 也更容易浮躁。氣餒嗎? 生氣嗎? 不滿麼? 感嘆麼? 為甚麼要感嘆? 靈魂解消叫自己懂得看破, 然後放下, 那便能夠自在了。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Symphonia

「symphonia TV ver.」
作詞・作曲:梶浦由記
歌:Kalafina

ずっと昔の物語(ものがたり)を聞かせて
貴方(あなた)が今日だけのコーラスを重(かさ)ねて
symphonia of time

胸(むね)に眩(まぶ)しい花火のような憧(あこが)れ
迷(まよ)いと躊躇(ためら)いの誘い(いざない)を進(すす)むよ

東(ひがし)の風(かぜ)に
昨日の景色を見届(とど)けたら
時(どき)の手を取って
まだ見ない明日へと

今、明(あか)るい音楽(おんがく)世界(せかい)の彼方(かなた)へ
貴方(あなた)のいのちが愛(あい)を奏(かな)でている

ひとの想(おも)いが花咲(さ)き降(ふ)り積(つ)もり
僕(ぼく)らの世界を愛で満(み)たしてゆく

聞かせて
貴方の調(しら)べ


「symphonia TV ver.」

Let me hear a tale from long time ago
The chorus of “only today” is repeating after you :
“Symphonia of time”.

In my heart, there is a yearning like a radiant firework.
I am advancing on the invitation of doubt and hesitation.

In the eastern wind
If I could see yesterday’s scenery with my own eyes,
I would take the hand of time towards the still unseen tomorrow.

Now, like a bright music reaching beyond the world,
your life is playing the music of love.

The thoughts of people, falling and piling up like flower blossoms.
Fill our world with love as they go.

Let me hear your melody



Music: Yuki Kajimura
Lyrics: Yuki Kajimura
Vocals: Kalafina
Appearances:
Rekishi Hiwa Historia Ending Theme
Rekishi Hiwa Historia Original Soundtrack (2009-2011)


只是一齣介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電視節目, 人家把這個節目放在香港人說的「黃金時段」, 沒有廣告, 四十五分鐘一氣呵成。畫面及製作極盡精緻, 而且主題曲、配樂一絲不苟, 年輕的歌手是為了這個節目而唱的, 作曲及歌詞也是專業之作。一個電視節目反映了彼邦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 看看我們自己, 李小龍、鄧麗君、錢穆先生、牟宗三先生、以至「九龍皇帝」, 他們一足一跡都跟香港的近代社會密不可分, 寫下的每一頁, 本來都屬於大家的, 只是我們何時曾好好的保存這一頁頁珍貴的片段? 都讓一切隨風飄逝了。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簡談港澳殖民管治與中國文化

所謂「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昔日香港和澳門對中國大陸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漸褪色, 但是不能夠就這樣否定過去這兩個城市對中國的貢獻及影響力。很多人指摘, 香港人、澳門人沒有中國文化的根, 跟中國文化很疏遠, 似乎是一種只看表面, 不顧歷史長河的武斷吧。

殖民地歷史對香港人和澳門人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影響, 遠不如中國傳統在這兩個城市不斷承傳和發揚般厲害。中國文化的根曾經花果飄零, 如果沒有香港, 沒有澳門, 今天的中國更可憐。

澳門給葡萄牙管治超過四百年, 但澳門保留的建築、飲食習慣、宗教等與其說受葡萄牙影響, 更多的反而是葡國文化融入了中國的傳統之中。盧家大屋、盧廉若公園、亞婆井前地、福隆新街、十月初五街、瘋堂斜巷等, 都不難看見中西合璧, 西方元素之中保留了中國傳統, 中國傳統之中又看見西方氣象, 簡直各自精彩。飲食方面, 最受人愛戴的葡國小菜, 其實融入了許多廣東風味, 受到廣東菜的影響不斷演變下, 已經不是葡萄牙菜原有的味道了。宗教方面實在不用多說, 天主教的地位固然在澳門四百多年間舉足輕重, 但中國南方的宗教信仰一樣興盛, 早於澳門開埠前原居民已有拜媽祖的習俗, 一直沒有間斷。

殖民地管治並沒有破壞中國傳統的根, 究其原因, 就是港澳自開埠以來大部分時間並沒有與中國大陸絕緣。明朝默許葡萄牙人駐留澳門是有條件的, 葡萄牙每年都要向明朝政府繳交地稅, 一直至十九世紀中葉。所以嚴格來說, 澳門有很多的時間並不是一塊殖民地。清朝的大官林則徐, 為了禁煙, 接見外國官員, 經常往返廣州和澳門, 蓮峰廟就是他當時的辦公地點。至於香港政府, 百多年來邊境一向很寛鬆, 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 才逐漸嚴格限制兩地自由往來, 而中國大陸也不過是六十至七十年代封閉鎖國期間, 較少跟港、澳來往, 但民間的交往並沒有止息, 很多港、澳居民不斷把物資運送內地, 支援內地遠親的生活所需。

回顧香港歷史, 跟近代中國發展簡直唇齒相依。晚清和民國初年的香港和澳門一直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孫中山在香港完成大學課程, 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 看看魯迅寫的《略談香港》、《再談香港》, 當了解香港對魯迅思想的影響。

當然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但這個城市留下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蕭紅、胡適、張愛玲、許地山、戴望舒、蔡元培、錢穆、余光中的痕跡,還造就了饒宗頤、李歐梵、金耀基、查良鏞等當代大師。

一九四九年後, 大批留亡學者湧至香港, 當時兩岸四地, 以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最為安定。英國人並沒有要求香港人歸化英國, 離棄中國人的生活傳統。英國主張經濟放任、文化學術自身自滅, 在戰後好一段時間, 是最適合人文科學的發展。今天的中文大學, 實際上是當年流亡香港的學者辛勤草創而來的。



六十年代以後, 隨著經濟急速發展, 香港的報章和出版社在七十年代進入全盛時期, 一九六六年香港中文報紙共四十二種,到一九七六年狂升至九十八種 (見「香港文化資料庫」), 能夠百花齊放, 是因為那個年代的社會能夠兼容不同政見和立場的聲音。說七十年代是香港出版事業顛峰, 一點也不為過, 只要看看金庸小說的成書經過, 便可以了解流傳雋永的文學作品, 是需要一個優良的創作土壤和泉源:
• 書劍恩仇錄 一九五五年著
• 碧血劍 一九五六年著
• 射鵰英雄傳 一九五七年著
• 雪山飛狐 一九五九年著
• 神鵰俠侶 一九五九年著
• 飛狐外傳 一九六零年著
• 白馬嘯西風 一九六一年著
• 鴛鴦刀 一九六一年著
• 倚天屠龍記 一九六一年著
• 連城訣 一九六三年著
• 天龍八部 一九六三年著
• 俠客行 一九六五年著
• 笑傲江湖 一九六七年著
• 鹿鼎記 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年著
查良鏞先生創立的《明報》, 一直是華文報章的翹楚。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大師的著作, 都是研究近代中國文化不可缺的, 而這些人物, 都是先在香港發揮莫大的影響力。香港一直面向國際, 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 在戰前和戰後好一段時間都是舉足輕重的, 澳門比香港更早走向國際,十六世紀後期, 更是遠東最蓬勃的貿易港, 中國近代的天文學、醫學、數學、科技發展等, 最早是由澳門傳入中國。

再看香港的電影, 電影裡的中國文化元素往往感染全世界的觀眾, 由七十年代李小龍的武術電影開始, 外國人眼裡對中國人的印象便是從這群香港影星開始。至八十年代香港進入電影的黃金十年, 大量外銷的電影不止遍及日本和東南亞, 一線的演員及導線更晉身美國荷李活, 成為影響全世界的中國人。七十年代的電影劇《上海灘》、八十年代的《胭脂扣》、九十年代的《花樣年華》, 都體現香港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帶進現代世界的寫照。

除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外, 香港避過了中國大陸的戰爭和內亂, 包括太平天國、國共內戰、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 令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早於唐朝己經發展的屯門, 保留了超過一千年道統的佛寺; 早於宋朝已定居香港的原居民, 保留了完整的圍村, 盆菜更是香港原居民的飲食文化。香港每年中秋在銅鑼灣、大坑一帶舞火龍, 以及每年農曆四月在長洲舉行的太平清醮、搶包山等中國傳統活動, 已經流傳超過一百年。香港的古老漁村, 在城市的急速發展下並沒有消失, 大澳、南丫島、長洲、塔門仍是漁村處處。至於廣州話這個古老悠久的中國南方方言, 在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經濟開放的社會環境下, 完整地在香港、澳門保留下來。看粵劇, 即廣東大戲, 到哪兒看最好? 當然就是香港了! 皆因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備受摧殘,很多曲譜、戲服、道具及圖書資料幾乎付之一炬,被審查、批鬥、抄家、送往勞動改造的藝人多不勝數,很多藝人紛紛逃亡到香港及澳門。凡此種種, 都說明了香港並沒有因為殖民地的管治而與中國文化疏離, 相反, 在好些領域留下了中國傳統深刻的烙印。

活在拜金風氣、物質主義至上的國度, 幸好還有香港, 還有澳門。現在很多人都像是害怕「邊緣化」, 害怕接不上大陸飛快發展的步伐, 那些人似乎都忘記了這兩個城市本身的價值所在。閭丘露薇在她的《不分東西》說得好:「所謂邊緣化,其實是否因為香港自甘『內地化』?」如果說香港和澳門跟中國文化疏離的意思是不夠「內地化」的話, 那麼香港和澳門還是繼續「邊緣化」最好了。

延伸閱讀:
1. 閭丘露薇 (2011), 《不分東西》,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盧瑋鑾編(1983), 《香港的憂鬱》, 香港:華風書局。
3. 香港文化資料庫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也向福島原發敢死隊致敬...

Message from 桜井 和寿

「俺ごときが、何を伝えたらいいのか分からない」って
田原がそう言ってた。
「ホントだよね。。。」
僕も同じ。
災害を目の当たりにしている人たちの気持ちを理解したいと思うことすら、
リアリティーのない、能天気な思考に思えて
テレビの前でただ沈黙してしまう。
 
適切な言葉は探せないとしても
言葉が力を持たないとしても、
それでも
ただただあなたを心配しているのだと、
アタフタと ハラハラと
毎日あなたの無事を願っているのだと
そのことを記しておきますね。
そしてそれはきっと日本中みんなが同じだということも。。。
 
何もかも奪われた状況の中。
先の見えない暗闇の中。
それでも心の中に歌があって、
その歌があなたを励ましたり、元気づけたり、
気分転換になったりしてたらいいなぁ。。って
そんなイメージを持つことで
ミュージシャンとしての自分は救われています。
 
とにかく無事でいてください。
僕も気をつけます。
いつかまた一緒に歌える日を願って。
ではまた。
 
2011.03.14
桜井 和寿


Mr. Children to U

片中的老伯伯死裡逃生, 仍堅毅不屈, 對著鏡頭,只輕輕一句:「大丈夫です。また再建しましょう。(沒事,一起再重建就好了!)」這就是武士道精神#。

雖然我不了解什麼是愛,也不了解遇難者的感受和痛苦,
對身在遠方的您,現在我心裡能說的就是這些:

「那些悲傷的從前,
以及為你流下的眼淚,
如果有天能幻化成微笑的話,
這樣就能再去愛,再更愛身邊的人......」


#「武士道精神」這兒採取的是新渡戶稻造(1862-1933)所解釋的近代武士道思想, 當中包含慈愛、誠實、忍耐、正義、勇氣、惻隱等大多日本人的行動基準。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日本加油



來源: Gigi@hongkong



香港市面搶購日本奶粉、鮑魚、海參、魚翅、手機、腆片, 就連食鹽也遭無良商人囤積居奇。因為聲稱鹽可「抵抗輻射」, 鹽焗雞竟然也成為搶購對象, 荒唐絕頂。所謂居安思危, 是防範於未燃, 而不是神經質地甚麼也生怕吃虧的小人心理。因為這是無助解決現在迫在眉睫的危難, 相反只會製造更多謠傳和更多混亂, 最終漁人得利者, 只有那些存心投機取利的鼠輩。發了瘋一樣的中國愚民爭相搶購這些無關痛癢的物品, 本來早就不懂秩序為何物, 更由於焦急和恐懼, 因小事打作一團糟, 你一拳我一腳, 醜態百出, 成為西方小報茶餘飯後嘲笑的話題。中國人走在一起, 終究是一盤散沙,有什麼了不起?

這是「大難當頭各自飛」的寫照, 教人憤慨, 更覺惋惜和悲慟。憤慨的是流傳不實謠言的人趁火打劫, 蠱惑民心, 惋惜的是香港原來有許多無知愚昧的人, 你問他們搶鹽、搶油、搶食水, 對解決日本的核電廠危機有什麼幫助? 他們的回答是莫名奇妙的。什麼冠冕堂皇的藉口, 例如「積穀防飢」, 都是不理性的盲動, 毫無科學根據的。怎樣說鹽和豉油, 以至泰國米, 跟日本都沒有關係的。中國人搞現代化, 搞了一百五十年, 還是停留在二十世紀初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面貌, 自欺欺人。小學生都懂得反省的基本常識, 原來對大人是無動於衷的。一百五十年過去了, 仍是這樣的無知愚昧, 你說悲慟不悲慟?

看見日本核電廠的人員、警視廳的死士不畏懼生命危險, 將個人利害、家庭雜念拋諸腦後, 甘願犧性小我, 挺身走到最前線, 大和民族跟漢族的水準, 高下立見。日本依然是萬眾仰望的人間天國, 國難當前, 日本人相依相濟, 仍舊臨危不亂, 堅強不屈; 香港安享太平, 卻未亂先自亂。患難見真情, 什麼人愛國, 什麼人禍國殃民, 一目了然。 祈願輻射洩漏問題早日處理好, 災民得到照顧, 地方經濟儘快復元, 讓日本這個一等文明大國渡過痛苦難關, 繼續樹立優良典範。

與其袖手旁觀, 身為普通的地球村成員, 應該要想想,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和國度。縱使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如此渺小和卑微, 但人性的光輝或許就是這一份不可為而為之, 雖渺小而不自卑的勇氣!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無常觀與世態炎涼

澳門竹灣海灘上的日之丸



日本という土地には、台風や地震や洪水など、一年を通じて自然の脅威が絶えません。他国よりも余計に「悠久の自然と儚い人生」という対比を感じやすい。「無常観」というものを生み出しやすい風土なのでしょう。

藤原正彦『国家の品格』

*******************************
正值日本經濟低迷, 政府赤字連年, 國債高築的年頭, 發生大規模的天災, 死傷枕藉, 教人唏噓。美麗的瑞穗之國, 朝日敷島, 經歷了沉痛的海嘯吞噬。

香港人不知道甚麼叫做海嘯, 三年前華文小報天天喊着「金融海嘯下」, 不過是股票房價潮退, 就大驚小怪。整個2009年, 幾乎每天都把「海嘯」二字掛在嘴裡, 哪有天天海嘯, 卻仍然可以安坐家中上網玩遊戲機之理?

海嘯不同巨浪, 從遠處看, 水平如鏡, 一襲而來, 汽車、飛機、巨輪以至房屋, 瞬間化為烏有, 淹作泥濘。眼看家園盡墨, 多少心血毀於一旦, 無邊的悲慟, 欲說還休。鬼哭神號, 世道無常, 人拋擲在世間飄搖, 如櫻花般脆弱。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此言也。

圖書館門外, 但見一群一群尚未畢業但趕緊拍畢業照的大學生。風和日麗, 年青學子擺起勝利手勢, 笑逐顏開。 想起此時此刻, 遠在東北的日本人掙扎求存, 在沒有電力供應的雪夜抵受寒風, 電視二十四小時直播各處災場狀況, 記者、官員、自衛隊不眠不休, 站在前線, 奮力營救。餘震不息, 整個白晝、到黃昏入夜, 強烈地震警報不斷在電視浮現。彼邦人心惶恐, 這兒的大學生並沒有什麼感覺異樣, 就是香港的傳媒看來更關心福島縣核電廠事故會否讓核輻射吹過來, 繼而擔心日本輸入的牛奶、蔬菜受污染。大陸的核電專家甚至吹噓中國的核電技術比日本如何先進, 說中國採用的是「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 揶揄日本用的只是較落後的第二代核電技術 (見2011年《明報》, 要聞, 「中國﹕發展核電決心不變」), 盡是一副涼薄、事不關己的口吻。香港人、中國人果然是「各家自掃門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重建之日尚無期, 所費不菲。北部各縣財政早已大多陷入泥淖, 日本年輕一代正憂慮年金可以支撐多久, 日本國的財政甚麼時候破產。如今, 重建需要的巨額資金何來? 「東京天空樹」的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佘, 似是象徵新希望的開始, 忽然地搖山動,ブラタモリ前陣子攀過的東京鐵塔連頂尖的M型天線也歪斜了。國勢至此, 內外交困, 韓國對竹島虎視眈眈, 中國一直想搶奪沖繩琉球, 俄羅斯盤踞國後島, 還厚著臉皮賣給周邊國家圖利。日本不斷向鄰國輸出貸款、援助金、高端技術和先進文化, 換來的是甚麼呢?

交通運輸、電訊中斷, 足以令填飽肚子和禦寒都成為首要課題。最讓人敬佩的還是日本人守秩序、冷靜沉著的風度。電車停駛, 有家歸不得, 但是無論是排隊等候公車的人, 還是堵塞了不能動彈的私家車, 都整齊有序、互相禮讓, 安靜地等待。肚子很餓, 超級市場關門了, 吃飯都成了問題, 日本人仍然不慌不亂等待便利店重新營業。

換作是中國人, 香港人呢? 不久前, 到台灣阿里山觀光的大陸客, 來香港搶購奶粉的內地自由行人士, 便毫不客氣因為排隊問題而爭先恐後, 大打出手。黃文雄的《新醜陋中國人》描述中國街頭常見的「罵街」就是這副德性: 「人多嘴雜, 一旦堅持自己的主張, 就誰也不讓; 不用多久, 就天下大亂, 不可收拾。」又說:「中國人社會很容易發生吵架事件。不管在路上, 公車裡, 或工廠內, 總是有互毆的事件, 無關乎時間與地點。只要一發生吵架, 馬上聚集一群看熱鬧的人, 當中一定有人跟著起鬨:『打! 打!』或:『殺! 殺!』」



這些情景, 似曾相識, 皆因中國人為了一點小事便馬上暴力相向這種現象無日無之在我們的社會發生。即使兄弟之間, 一旦牽扯個人利益, 便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黃文雄說得好:「為了爭奪遺產, 親戚、兄弟之間也可以成為決戰生死的死敵。」《新醜陋中國人》說的跟眼前香港經常發生的上流家族鬥爭不謀而合。分明是盜賊、草莽英雄支配的江湖俠義世界, 在今天竟然成為國際注目的大舞台; 相反, 崇尚簡樸清雅、懂得禮義廉恥的文化反而要靠邊站, 這叫做世態炎涼。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日本AV文化研究與「博雅高尚」

HKU SPACE開辦日本AV文化研究課程, 掌舵人馬上四面楚歌, 「衛道之士」烽煙四起, 負責全香港規模最大的日本語課程的陳德奇先生這回給傳媒學棍害慘了。其實, 研究日本AV文化有甚麼罪過? 陳先生一語中的, 開宗明義便說, 這不是喧染色情的推介小電影和AV女星的課程, 而是人類學、社會學的探索。「風俗孃」、「宅男」、「援助交際」從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角度看並非對與錯、道德與否的課題, 而是活生生的日本本土現象, 但是這些本來只屬於日本的東西, 為甚麼可以跨出國界, 成為文化標籤? 其影響所及, 更不限於台灣和港澳地區, 較遠的東南亞以至歐美世界, 都對這股潮流甚為雀躍, 就連英國的大學也有專門研究「日本性風俗」的學人。由此可見, 日本AV文化登入學術堂奧, 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

「衛道之士」固然會反駁, 認為學術堂奧, 就是容不下低俗的品味。甚麼是低俗的品味? 甚麼叫做「高尚」? 遠在1852年牛津學者紐曼(John H. Cardinal Newman)在其《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便認為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培養紳士的地方; 德國的大學傳統也強調大學是創造學問的知識金廟, 例如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的《大學理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便強調大學是「知識性的社會」(intellectual community)。

站在發展知識的立場來看,大學要扮演的角色是「時代的表徵」,香港的流行文化事實上跟戰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由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八十年代的音樂,至九十年代的電玩和動漫,都離不開日本的影子。研究日本的電影,即使是小電影和情色文化,都是大學反映時代表徵的重要標誌。「情色」(eroticism)不同於「色情」(pornography), 前者並沒有賣弄姿色、特寫男女交歡鏡頭的意味,與九十年代標榜一張電影票由上午看三級片一直看到日落的電影老闆有不同的思維。



這沒有貶低電影老闆的意思,「三級」又好,「四級沒有格仔」又好,甚至是「五級人獸交」,不過反映了時代的變遷罷了。日本的AV行業的興起與衰落,跟香港電影的興衰恰巧互為因果。八十年代興起,九十年代盛極一時,至互聯網普及,版權與非法下載糾纏不清,日本AV製作的盈利每況愈下,從事AV製作,今日已經是一門虧本的夕陽工業。觀眾當然是薪火相傳,你只要隨便訪問一個香港男人:「你認識的日本AV女星是誰?」, 根據他的答案, 已經可以知道他的真實年齡。可是日本AV女星的待遇,可謂今非昔比了。有苦自己知,日本女優蒼井空(あおい そら)的故事,跟香港本地的藝人一樣,單靠出唱片,單靠拍戲,是不能掙夠生活費的。所以蒼井空是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人物,你說她是脫星嗎?可以,但是她在大中華地區的盛名,不只是因為她是AV女郎,她在許多領域上,例如電視劇《神探伽利略》(『ガリレオ』),以至賣力獻身慈善工作,都為她贏得不少讚許。

至於這樣的研究是低俗的研究嗎?大學要走「博雅之藝」(artes liberale)的道路的話,看來很多大學的學科都要關門了。所謂「博雅之藝」,是訓練人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具體地說就是克萊恩(1967)《人文學科之理念》(R.S.Crane: The Idea of the Humanities)所講的「語言之藝」、「理性概念之藝」、「文藝批評之藝」以及「歷史知識與理解之藝」。大學教育, 其理想是要發揮人的智性潛能, 為知識而追求知識, 因而獲得智慧, 以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解答人生的終極難題。柏拉圖(Plato)的Academia、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Lyceum、伊比鳩魯(Epicurus)的Garden, 都是博雅教育的典範。套用現在很多人流行說法:學習不在於學甚麼(what),而是在於如何(how)學習。但是, 綜觀今天的大專教育, 似乎「博雅之藝」是最不受重視的, 音樂、藝術、人類學, 無奈地成為大學的冷門學科。



所以報章引述甚麼教育協會會長的先生說, 大學開辦的學科應該是「加強個人修養及造詣」, 開辦日本AV研究課程「偏離高尚教育」云云, 是一句徹頭徹尾的廢話! 今天大學教育, 是專門教育, 是專上教育的一部分, 但「專上」跟「高尚」是兩碼子不相干的事情。專上課程最賺錢的是商科, 難道會計、市場學、精算、環球金融學都是「高尚」的學科, 人類學、哲學、社會學反而是低俗的旁門支節麼?

況且, 話說回來, HKU SPACE從一開始就是照顧社會大眾持續進修的需求而設的學院, 緊貼市場大勢本來並沒有不妥當。緊貼市場, 在香港這樣的環境, 是必要之惡。如果批評「掛著香港大學的招牌, 吃喝玩樂、五花八門」是罪惡, 那罪惡的根源並不在HKU SPACE, 而是由香港大財閥主導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之間各自忙於競逐學額, 像一個大的拍賣競投場, 最終勝出的只有具備市場價值的學科。HKU SPACE不把資源投放在商科、電腦工程等更賺錢的科目, 反而為學員開辦畢業之後不能謀生的日本AV研究, 而居然又有人肯付出昂貴學費和寶貴時間去探究「性與死亡的關係」、「比較兩地草食男文化和價值觀」、「了解日本性風俗」這些不能拿出去職場找工作的專業,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 無論是HKU SPACE的課程主管、教員以及學生都不禁使人肅然起敬。 謹向那些持續對學術懷著一份童心、真誠和執著的學人, 致以萬分敬偑。

延伸閱讀:
張燦輝(1995),《人文與通識》, 香港:突破出版社。
金耀基(2001),《大學之理念》,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邱淑婷(2007), 《香港・日本映画交流史:アジア映画ネットワークのルーツを探る》,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邱淑婷(2010), 《中日韓電影:歷史、社會、文化》,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新報,「從《告白》看日本電影在香港重生」
EDU PLUS (2010),「八大院校千學額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