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 SPACE開辦日本AV文化研究課程, 掌舵人馬上四面楚歌, 「衛道之士」烽煙四起, 負責全香港規模最大的日本語課程的陳德奇先生這回給傳媒學棍害慘了。其實, 研究日本AV文化有甚麼罪過? 陳先生一語中的, 開宗明義便說, 這不是喧染色情的推介小電影和AV女星的課程, 而是人類學、社會學的探索。「風俗孃」、「宅男」、「援助交際」從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角度看並非對與錯、道德與否的課題, 而是活生生的日本本土現象, 但是這些本來只屬於日本的東西, 為甚麼可以跨出國界, 成為文化標籤? 其影響所及, 更不限於台灣和港澳地區, 較遠的東南亞以至歐美世界, 都對這股潮流甚為雀躍, 就連英國的大學也有專門研究「日本性風俗」的學人。由此可見, 日本AV文化登入學術堂奧, 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
「衛道之士」固然會反駁, 認為學術堂奧, 就是容不下低俗的品味。甚麼是低俗的品味? 甚麼叫做「高尚」? 遠在1852年牛津學者紐曼(John H. Cardinal Newman)在其《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便認為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培養紳士的地方; 德國的大學傳統也強調大學是創造學問的知識金廟, 例如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的《大學理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便強調大學是「知識性的社會」(intellectual community)。
站在發展知識的立場來看,大學要扮演的角色是「時代的表徵」,香港的流行文化事實上跟戰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由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八十年代的音樂,至九十年代的電玩和動漫,都離不開日本的影子。研究日本的電影,即使是小電影和情色文化,都是大學反映時代表徵的重要標誌。「情色」(eroticism)不同於「色情」(pornography), 前者並沒有賣弄姿色、特寫男女交歡鏡頭的意味,與九十年代標榜一張電影票由上午看三級片一直看到日落的電影老闆有不同的思維。
這沒有貶低電影老闆的意思,「三級」又好,「四級沒有格仔」又好,甚至是「五級人獸交」,不過反映了時代的變遷罷了。日本的AV行業的興起與衰落,跟香港電影的興衰恰巧互為因果。八十年代興起,九十年代盛極一時,至互聯網普及,版權與非法下載糾纏不清,日本AV製作的盈利每況愈下,從事AV製作,今日已經是一門虧本的夕陽工業。觀眾當然是薪火相傳,你只要隨便訪問一個香港男人:「你認識的日本AV女星是誰?」, 根據他的答案, 已經可以知道他的真實年齡。可是日本AV女星的待遇,可謂今非昔比了。有苦自己知,日本女優蒼井空(あおい そら)的故事,跟香港本地的藝人一樣,單靠出唱片,單靠拍戲,是不能掙夠生活費的。所以蒼井空是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人物,你說她是脫星嗎?可以,但是她在大中華地區的盛名,不只是因為她是AV女郎,她在許多領域上,例如電視劇《神探伽利略》(『ガリレオ』),以至賣力獻身慈善工作,都為她贏得不少讚許。
至於這樣的研究是低俗的研究嗎?大學要走「博雅之藝」(artes liberale)的道路的話,看來很多大學的學科都要關門了。所謂「博雅之藝」,是訓練人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具體地說就是克萊恩(1967)《人文學科之理念》(R.S.Crane: The Idea of the Humanities)所講的「語言之藝」、「理性概念之藝」、「文藝批評之藝」以及「歷史知識與理解之藝」。大學教育, 其理想是要發揮人的智性潛能, 為知識而追求知識, 因而獲得智慧, 以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解答人生的終極難題。柏拉圖(Plato)的Academia、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Lyceum、伊比鳩魯(Epicurus)的Garden, 都是博雅教育的典範。套用現在很多人流行說法:學習不在於學甚麼(what),而是在於如何(how)學習。但是, 綜觀今天的大專教育, 似乎「博雅之藝」是最不受重視的, 音樂、藝術、人類學, 無奈地成為大學的冷門學科。
所以報章引述甚麼教育協會會長的先生說, 大學開辦的學科應該是「加強個人修養及造詣」, 開辦日本AV研究課程「偏離高尚教育」云云, 是一句徹頭徹尾的廢話! 今天大學教育, 是專門教育, 是專上教育的一部分, 但「專上」跟「高尚」是兩碼子不相干的事情。專上課程最賺錢的是商科, 難道會計、市場學、精算、環球金融學都是「高尚」的學科, 人類學、哲學、社會學反而是低俗的旁門支節麼?
況且, 話說回來, HKU SPACE從一開始就是照顧社會大眾持續進修的需求而設的學院, 緊貼市場大勢本來並沒有不妥當。緊貼市場, 在香港這樣的環境, 是必要之惡。如果批評「掛著香港大學的招牌, 吃喝玩樂、五花八門」是罪惡, 那罪惡的根源並不在HKU SPACE, 而是由香港大財閥主導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之間各自忙於競逐學額, 像一個大的拍賣競投場, 最終勝出的只有具備市場價值的學科。HKU SPACE不把資源投放在商科、電腦工程等更賺錢的科目, 反而為學員開辦畢業之後不能謀生的日本AV研究, 而居然又有人肯付出昂貴學費和寶貴時間去探究「性與死亡的關係」、「比較兩地草食男文化和價值觀」、「了解日本性風俗」這些不能拿出去職場找工作的專業,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 無論是HKU SPACE的課程主管、教員以及學生都不禁使人肅然起敬。 謹向那些持續對學術懷著一份童心、真誠和執著的學人, 致以萬分敬偑。
延伸閱讀:
張燦輝(1995),《人文與通識》, 香港:突破出版社。
金耀基(2001),《大學之理念》,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邱淑婷(2007), 《香港・日本映画交流史:アジア映画ネットワークのルーツを探る》,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邱淑婷(2010), 《中日韓電影:歷史、社會、文化》,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新報,「從《告白》看日本電影在香港重生」。
EDU PLUS (2010),「八大院校千學額重新分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