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闖過一道難關的勇氣

T:

謝謝你這個時候仍然給我寫電郵。翻譯時遇到困難的話, 請不用客氣,你可以隨時來問我。我能夠做的, 一定會幫你。

面對這樣的處境, 大家都需要勇氣。平常我們總是說, 病了就看醫生,休息一下便沒有事了。但是命運有時要大家接受更艱鉅的挑戰, 醫生給我們的答案,有時候是殘酷的。這個時候, 我們需要勇氣去接受, 然後冷靜地想下一步怎樣。我知道,講說話的人是很容易的, 如果躺在病房裡的人是我自己, 恐怕我不能夠冷靜了。我要自己面對自己, 即使家人對我如何的好, 走這條路的人, 始終是我自己一個人。這是最痛苦的經驗, 但是每個人有時候都總會面對這樣的處境, 像站在十字路口上,走哪一個方向好呢? 有人說走左邊, 有人說走右邊好, 也有人說停下來再想清楚。很多人都給自己很多意見。但是, 最後做決定的人, 還是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那一刻, 是孤獨的,最寂寞的, 而且是無可奈何。我會問:「為甚麼是我?」

古希臘哲學家 Heraclitus說:「Eternity is a child playing, playing checkers; the kingdom belongs to a child」, 命運好像由一個小孩子操縱, 她隨意在棋盤上玩弄棋子, 世界每一個人的際遇於是就不同了。為甚麼是我? 為甚麼那些大奸大惡的人卻活得那麼自在? 那個小孩子不能回答我的問題, 而那些大奸大惡的人,他們內心究竟是不是真的很自在, 相信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很多有錢人要每天吃很多藥, 有很多毛病, 他們真的快樂嗎? 他們或者一樣有過孤獨、寂寞、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

對不起, 現在不是講道理的時候, 似乎我們要樂觀一些,連我們也不可以樂觀生活下去的話, 怎樣去支持身邊的人? 有一年, 我在日本的醫院,看著病重的家人, 檢查報告的結果不知道, 但是我不能在醫院裡等, 因為第二天要在香港上班。我不得不離開醫院,星夜坐飛機回去。離開病房之前, 想到明天不可知的未來, 帶著不可預期的沉重負擔,我全身都沒有氣力了。忽然間發現, 除了不停地哭著, 我甚麼都做不到,那時候深深體會到人的渺小, 人的無力感, 以及人的軟弱。但我知道, 我們總有一天,會闖過這一道難關。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給買書多一個重要理由

GC:

上個月在酒店憩遊時看見你們的雜誌放在沙發旁的几案正中,封面看見幾行大字,知道你們採納了小弟的意見,深表感謝。喜見雜誌由呱呱墮地到現在羽翼已豐,充份印證諸君一直悉心栽培之心。願再接再厲,讓這本書更多人看得見、翻得開。

「看得見、翻得開」是甚麼意思?我想說,一本書即使有特定的話題、有針對性的讀者群也好,實際的接觸人數遠遠超過實際購買或訂閱的人。好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帶走她回家不可的。汽車雜誌如是、女性雜誌如是。最近我就在地鐵上見到一個男人在看女性時裝雜誌,而那本書分明是設定給女孩子看的吧?你不期待我會買,卻又偏偏讓我拿起來看了,這就像一個男人背著女人偷情,以為自己不過是個無名小輩,天曉得竟然會給認識自己的人碰個正著?又舉個例,許多人沒有買過National Geographic,但有時候封底一幀照片, 已經很吸引人。請注意,我說的是封底, 不是封面! 我們實在不應該看輕封底的威力!一本National Geographic帶給你的一份「手感」是很多雜誌沒有的。愛書愛雜誌愛漫畫的人為甚麼在電腦網絡發達的今天仍要買回來? 嫌家裡的地方太多嗎?不是,有時候買她回來, 就如同找個女朋友一樣,樣貌、修飾、身形與內涵不過一般貨色,但最後仍是不吝多花十元八塊,不為別的,只因為獨獨喜愛她的「手感」。「手感」是需要拿一拿捏一捏才懂得其精妙,但即使最後不帶她回家過夜了又何妨?實在不必沮喪的,那一刻曾經的凝望和情深的輕撫,已經永留心底裡。一本好書、一本好雜誌的定義是否要將以上所說的加進去?

同勉!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怎樣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孔子爺爺說的話已經被人解釋爛了,意義天差地別~~如果是您,怎麼看這句話呢?

答:
你是在問不同句讀引起的歧義嗎?我不是專家,但是文學院給我的訓練是當辨明真相時要通盤地做判斷,切忌斷章取義和訴諸不相干的權威。

與朱熹《四書集注》的句讀有別, 楊伯峻譯注《論語.泰伯篇》該章節解釋得很清楚:

原文當讀為「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恐怕古人無此語法。若是古人果是此意, 必用「則」字, 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 作「民可, 則使(之)由之; 不可, 則使(之)知之」, 方不致晦澀而誤解。

楊先生這樣的說法是在譯注層面上說的, 放在大的框架上看是怎樣的呢? 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有這樣的說法:「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戶曉,日用力於語言文字,以務使之知,不惟無效,抑且離析其耳目,蕩惑其心思,而天下從此多故。即論教化,詩與禮樂,讓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終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終不真,而相率為欺偽。……近人疑《論語》此章謂孔子主愚民便專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慨歎歟!」

上面提到「詩與禮樂」,是承《論語.泰伯篇》「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而來,然後才講「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所謂禮樂教化,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吧,就像我們小時學琴,學守秩序,學古詩,開始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白父母和老師為甚麼要我們這樣做的,但是今天我喜歡彈琴,喜歡詩詞的優美,並不是因為當初父母和老師都說彈琴和詩詞如何如何的好,而是因為我終於明白當中的價值和美感了。

在民本社會,人民授意政府治理國家也是同樣道理吧,政府要是真正能夠代表人民的話,不需要每下一個決策都要過問每一個人,但是當這個政府不能再代表人民的時候,或者人民不再授意這個政府治理國家的話,人民就可以更換另一群真正代表他們的人。像英國的白高敦首相,人民討厭國會議員濫用公帑,英國工黨在地方選舉便失陷了,白高敦首相的仕途恐怕快完了。孟子曰:「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說孔孟學說是專制王朝的始作俑者,未免曲解了。

楊先生和錢先生這樣理解《論語》事實上與成書更早的《周易》是一脈相承的。《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周振甫先生譯注謂「百姓每天在按照道來辦事卻不認識道」,為甚麼吃飯時要拿起碗,為甚麼要孝敬父母?為甚麼要守時?許多我們每天都做的事情是不需要刻意去問理由的。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Doulos Book Fair




世界の本とロマンを載せた船が再来!




1914年に誕生し、貨物船、クルーズ船を経て、海上の本屋として世界中の巡る「Doulos」が、07年の来港以来、3度目の渡港を果たす。今回の海上ブック.フェアでも、小説や料理本、そして宗教書籍なと、6千冊を超える世界中の本を販売する。




Event: 6月6日ー7月4日 Ocean Terminal, Harbour City, TST

Concierge, June 2009, p.14.

Event: 6月6日ー7月4日Ocean Terminal, Harbour City, TST
10:00-21:00 (火曜日ー土曜日、6月22日)
14:00-21:00 (日曜日ー月曜日)
10:00-18:00 (7月4日)
定休日:6月19日-21日、6月29日-7月1日
観覧料:HKD10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寄給韓國朋友的信: 不同的端午節

X:

收到你的電郵很久了, 現在才給你回覆, 希望不要生氣。

明天便是端午節了, 我知道韓國也會慶祝端午節,但當然兩個地方對這個節日的來源和慶祝方式根本是不一樣。今年的端午節來得特別早。以往端午節多是在夏季學期開始後,但這次農曆五月來得早, 所以下個月都是舊曆五月, 叫做「閏五月」。由於端午節早來了, 天氣不像以往端午節慣常般炎熱, 天文台甚至預測, 端午節後的星期五,氣溫會下降至十九度左右。

知道你在韓國跟家人一起, 感到一家人一起生活真的很好。香港一般的居住環境狹小,假如地方夠大的話,兩代人「同一屋簷下」甚至所謂「三代同堂」,的確是幸福的體現。偶然會有爭吵或者意見上的不合是很正常,家人與自己爭吵, 就代表她們很在乎你,你在她們心目中是很重要的, 這點相信你也很明白的了。

自從你回到韓國之後, 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幾乎沒有機會和其他人出夜街了。你或者也不相信吧? 因為事實上我不太習慣晚上一群人出來活動的, 跟朋友如是, 跟學生也如是。所以每天也多數很早回到家裡。當然,一個人獨處的時間還是有的, 晚上夜歸的日子, 都是一個人在外面, 銅鑼灣近跑馬地一帶比較清靜, 在那兒看看書, 喝杯咖啡, 可以很自由自在。

最近香港每天下大雨, 週末與家人外出的話, 到甚麼地方好呢? 還是到銅鑼灣去。我知道星期六只要早一點吃午飯, 找地方是比較容易的。上個星期六我們吃了韓國菜。星期六中午吃韓國菜真是很經濟呢!

你會說: 韓國菜應該是那樣那樣的, 而不是這樣這樣的。但是我在銅鑼灣只認識新羅寶餐廳。很遺憾你在香港的時候, 沒有跟你一起吃韓國菜 (有一晚我們在尖沙咀放學後去的不算數, 因為那兒與其說是餐廳,不如說是快餐店。這就好像我們不會說大快活、大家樂、美心快餐是廣東菜一樣。)

下個星期新學期開始了。今年夏季上課的時間是這樣的: 第一節- 9:30-10:50; 第二節- 11:00-11:50; 第三節-12:00-12:50。每天上3.5小時, 遲一些上課, 比早一個小時返學校好。尖沙咀課室擴張了, 也多了一個小小的辦公室, 實習生可以在那兒工作,不受上課時間影響。

有太多的話題可以說了, 我反而想聽聽你的。

伸延閱讀- 端午:「中國的還是韓國的?」(《澳洲日報》, 2009年5月26日)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美食家

天地圖書2008年12月出了蔡瀾先生一套兩本的新書, 書名分別為《麻辣愛情》及《好色男女》, 2009年1月8日香港《都市日報》早已率先介紹過了這套「充滿味道、情色、刺激感官的散文集, 為讀者帶來無限的歡愉。」

沒有看過他的著作的朋友不妨看看下面輯錄的章節, 去感受這位香江四大才子之「美食家」是如何鍾愛生活, 如何享受「美食」:

****************************

庸俗女人常罵男人沒良心,做完愛後穿衣服便走。這是她們經歷不多的緣故。要是多旅行,去過非洲,就知道當雄獅咬斷獵物的咽喉,便懶洋洋地走開,對於吃東西,興趣不大的。

討厭的男人是黐身的,他們依戀着那一剎那的溫暖, 不肯走開,從不瀟灑。這些男人還會向妳說:「我的老婆不了解我。」

自己在做對不起老婆的事,還說「老婆不了解我?」酸入骨了!

討厭的女人也是同樣的黐身,她們在做完愛時滴下一顆眼淚,「你甚麼時候離婚?」聽得心寒。

大家已沒有做朋友的條件了。交友之道是互相的關懷, 一生一世。男人做完愛穿衣服回家,還要替他看看衣服上有沒有留下長髮。女人遇上情緒上的低落, 男人想盡一切去陪伴她度過。到各人七老八十, 兒孫滿堂時, 大家還是朋友, 回憶起當年偷情的那一刻歡樂時光, 那多美麗!

為甚麼偏偏要回到寒酸事去?

****************************

男人為女人的乳房著迷,大多數認為越大越好。據心理專家分析: 此種男人都因為小時飢餓, 肚子一空便想要多點東西吃,當然奶粉容器的大小毫無吸引力可言, 便想要一座巨大的乳房了。

女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大才是性感,便紛紛隆胸去也,到後來才知道它們只是代表一個奶粉罐頭, 只有流涕痛泣。

****************************

喝了茶、吃餐飯,就帶了她回到住的綠屋, 放出紅色毛線衣。跟著拉手、接吻、撫摸, 一切都那麼自然地發展下去。

也不特別地性開放,那個年代。只是還有純真,沒那麼多戒心,也知道大家要的是甚麼, 為何造作?

日本人的公寓, 再小,壁中也有一個儲放蒲團(futon)的格子。在緊要關頭, 阿關拉著我擠進去做, 我覺得古怪, 但在那一刻有甚麼不肯的?

「地方小,有安全感。」她說。

(中略)

...多年後, 乘東京到紐約的日航機上, 空中小姐的皮膚潔白,臉好熟,不是阿關是誰?

阿關也沒有特別前來打招呼, 我想算了, 認甚麼親呢?

深夜, 大家睡了,香檳喝多, 上洗手間。

門還沒關上, 阿關已經擠了進來。

「要快一點。」她說完即刻拉下底褲。

「還是那麼喜歡小的地方?」我笑了出來。

阿關也笑: 「我不是說過有有安全感嗎?」

****************************

「要多少錢?」小朋友問。
「去最好的,挑選最貴的,不要考慮花多少錢。我爸爸在我出國唸書時也告訴我同樣的話。 」我說。
「最貴的有甚麼好? 值不值得花那麼多?」
「第一流的人物, 教導你的技術都是最高的,你向她們身上得到的經驗, 也是你畢生難忘的經驗。要就別找, 要找一定要找最貴的。」

****************************

一位女明星說:

「我也忘了對性需要的時候。我一直做愛, 怎會不記得?」
「我一直需要很多的男人。在一個下雨天的晚上, 有多幾本書看, 比只看一本書好。」
「而且,只有一個男人的時候, 你會想去改變他。多幾個的話, 你就不必花功夫去改變他們了。」
「女人花太多時間去說: 不、不、不。」
「她們一直在訓練自己說不, 結果到了禮拜六晚上, 只有留在家裡洗頭。」
「我們女人總比男人強,他們做愛做到疲倦時, 我們還是可以照做下去。」
說這些話的人叫梅.蕙絲Mae West, 她自己寫劇本演舞台劇。到了四十多歲才拍電影, 在好萊塢紅極一時。
梅.蕙絲出生於一八九三年, 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合理的期望

合理的期望, 是可遇不可求吧? 期望儘可以有, 但合理與否, 實在很難說清楚。

最近翻弄書架, 重拾1999年3月下旬的一幀剪報: 香港最出色的女騎師走了......簡慧榆小姐(Willy Kan)就是我們這一代人, 但她離開了我們十年了。很多人知道她下了很多苦功, 但在香港馬圈發放的光彩只綻放了不過兩年。你也會想:「像她那樣在賽道上鞭策駿馬, 縱橫沙圈, 真好!」在策騎「漢廷之寶」之前, 很多香港馬迷都感到這個小妹太厲害了。 然而對大部分與她出生在同一年代的人來說, 都是一個個普通人, 沒有付出很多, 但是今天至少較她多活了十年。想起來, 似乎是賺了。甚麼是合理的期望? 我不知道, 只知道今天的大學生做暑期工, 原來只有二三千元。香港還是九十年代中的時候,許多還未中學畢業的同學打份不需用腦的牛工也比他們賺得多。想起來, 誰更不合理? 「老」看來是好的, 只怕沒有機會老......

伸延閱讀: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0%A1%E6%85%A7%E6%A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