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鍾劍華FB,2022年1月7日〕
自陷於泥淖的抗疫策略
連續88天的本地零感染,終於斷纜。香港的新冠疫情又回到起點,第五波爆發似乎已經是無可避免了。去年12月初的時候,特區政府還信心滿滿,表示農曆新年之前與大陸通關有望,後來甚至把有限度通關這個說法提前到12月底。政府又鼓勵市民申請作為通關免檢疫的香港健康碼,連每天幾多個名額,涉及商務公務及政務需要的可以優先這些標準都定下。申請港版健康碼的人數在不足一個月內已經超過72萬,其中近八成申請者已經啟動了帳戶。可見香港人有不少確實有大陸聯繫,政府之前放出的樂觀訊息,自然引起期望。
林鄭月娥似乎以為把自己說成是頭等優先的與大陸通關搞成,便可以為他低沉的民望沖喜,或許甚至帶有政績工程的考慮,想以此為她尋求連任特首增加籌碼也說不定,結果又是另一次令人失望。
事實上,特區政府兩年來的抗疫工作,一直都是毀多於譽。2020年初當武漢肺炎的嚴重性逐漸曝光之後,特區政府要緊跟北京那種淡化病毒的嚴重性的論調,又要緊跟淡化病毒來源的爭議,結果是反應遲鈍,令第一波第二波的疫情引起廣泛的社會焦慮。當時香港的政治氣氛惡劣,如果政府能夠在那種社會危機的情況下搞好防疫及抗疫工作,對於一個民望低沉的政府或多或少都有點凝聚民心的作用。但特區政府不但未能把握時機,還要搞到怨聲載道。最後甚至利用限聚令這些手段作為政治打壓的工具,令整個防疫工作的號召力及公信力都江河日下。再加上抗疫及防疫工作反覆又窩囊,各項防疫措施都難以有效號召社會配合。香港人因為曾經有過沙士的經驗教訓,都能夠自我調整自求多福,成為香港疫情不致嚴重的主要原因。
到了今天,當政府仍然持續以抗疫為理由打壓公民社會,政府又不能因應香港社會的情況來整理出一套合乎香港社會現實的抗疫策略,政府防疫及抗疫工作一直都只是可以說是事倍功半。現在第五波疫情爆發在即,特區政府與大陸優先通關的美夢可能又要延遲。不足一個月之間的這種變化,政府的論調急速降溫,再不敢提幾時可以通關。因為鼓勵申請健康碼而提升了期望也會造成的反作用,看來只會令林鄭月娥領導下的政府雪上加霜。
這兩年下來,特區政府先是用盡各種方法意圖說服市民去接受檢測,還邀請國內專家來港支援,結果是反應慘淡。然後,政府又遊說市民下載使用「使用安心」,再後來又用盡各種方法谷針,但都得不到市民的積極反應。要求市民進入政府場所一定要用「安心出行」,令不少年長市民也十分反感,街市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強制市民進入食肆一定要用「安心出行」,結果是有不少人情願選擇買外賣,選擇使用鬼機,選擇呼朋喚友野餐。直到今天,香港人的疫苗接種比率只可以說是差強人意。
一個沒有民望的政府,一個被人民鄙視的政府,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號召力去動員市民呼應其策略。市民不是不緊張自己的健康,而是不相信這個政府。很多人仍然懷疑「安心出行」會被政府追蹤市民行蹤及作政治監控的工具。選擇使用效果已經被證明有限的國產疫苗,也被市民認定是只為討好北京。這種不信任已經令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難以與市民結善緣。
但特區政府依然故我,還講到明首要目的是要與北京大陸通關。要爭取達到這個目標,就只能配合北京那個已經完全落後於形勢的「清零」策略。北京之所以要堅持「清零」,一方面是因為擔心如果病毒在國內廣泛傳播,會造成社會動蕩。另一方面,是在疫症發生的早期,面對散播病毒的指控,北京要以嚴格的手段減低疫症的感染數字,從而證明中國的策略有效,也向國內群眾宣揚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
但面對病毒的一再變種,這種清零策略基本上已經難以達致。繼續不作出調整,便出現了要把西安1300萬人圍困封城,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作出管理,要作頻密的測檢,也對整個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害。一些傳染病學專家已經指出,北京堅持這種死要面子的抗疫策略,只會令國民難以建立社區免疫能力,加上國產疫苗的效用有限,在病毒不斷變種的情況下,只會令每一波的新爆發造成更大的危機。
特區政府根本沒有必要緊跟這一套落伍的、只顧面子不顧現實的策略。既然香港人如此自律,感染數字事實上也不特別高,但政府竟然用一個長期自我封關的策略,令國際社會都不能接受。歐洲的商會及美國在港商會的會長先後向特區政府發出警告,認為過度嚴格的檢疫要求會妨礙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的實際情況。那些嚴格的檢疫隔離要求,也沒足夠的實證科學理據支持。香港人已經看穿了這個政府的窩囊,抗疫整體策略及方向只會受到更多人懷疑。
現在有可能爆發第五波的疫情了,香港人努力自律,接近三個月沒有本地個案,最終也是付諸流水。關鍵原因根本就不是林鄭月娥找來作代罪羔羊的國泰機組人員,他們固然有責任,但更大的責任在於整個抗疫策略完全落後於實際情況。這也只會令香港與世界各地的抗疫策略及成效難以接軌,最終令香港成為徒有國際城市之名,只能不斷在抗疫、清零及再爆發的循環中浪費歲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