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日本和香港兩地教育情況的差別, 前往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參觀是最好的辦法。談教育制度, 進而討論教學問題, 是一個大題目, 現在只點出三個細小地方, 望能以小見大:
(一)鞋子
(二)洗手盤
(三)球場
細微的地方是日本做得特別出色的地方。日文有兩句說話, 一句是「気配り」, 另一句是「細かい」,都是讚揚體察細微的說話。回到香港的機場, 所謂世界知名的國際機場, 雖然已經夜深了, 抵港航班較少, 但既然如此, 降落的地點為何安排在老遠的地方? 從下機至過關的一段路程, 像走完尖沙咀海濱長廊一樣。及後取回行李時, 由於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許多人都想到一趟洗手間。奈何接近行李輸送帶的洗手間, 剛好遇上清潔時間, 乘客要走往大堂兩邊的洗手間, 來回的路程少說也要十分鐘。分明只有兩班機降落, 為何偏偏在屬於這兩班航機的行李輸送帶旁的洗手間進行清潔?
這兩件小事,當然各人有各自的難處,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正好說明香港當局就是不能做到「気配り」, 處事態度一點也不「細かい」。香港服務行業要成為國際學習的模範, 看來路途遙遠了。
關於日本教育的一些特色, 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略窺一二:
(一)鞋子: 學生一抵校門, 便要按班級更換鞋子, 我們身為訪客, 要自備拖鞋進校, 否則要赤腳步行。到運動場要穿另一雙鞋子, 難怪學校所有室內地方都很清潔。日本的建築都有地台,較地面高一個台階, 地台可以隔開許多街外的塵埃; 下雨天一定不會弄至室內四處污漬纍纍, 衛生環境好, 是讓人感到日本是文明社會的標誌;
(二)洗手盤 : 每個課室外都有一個洗手盤, 每個學生要輪流清潔課室和洗手間。在香港, 家裡有工人, 學校有工友, 怎會想到, 所有偉大的事情都由細小的工夫做起? 自律不是從日常習慣培養起來的嗎?
(三)球場: 普通不知名的中學, 竟有如此偌大的運動場, 在香港真的不多見, 只有數間名校可以媲美。再加上每級只有兩班, 學生的活動空間大得很令人稱羨。香港爭取小班教學, 爭取了十年, 只聞樓梯響。但在日本, 偌大的運動場不過是普通學校的最起碼設施。
日本明顯較香港遜色的, 就是正規的英語課要到中學才開始, 但許多孩子事實上從小學已開始到補習學校接觸英語。所以近年日本社會的英語水平確實提高了, 日本新一代的英語水平其實不低。相比之下, 香港人雖然自誇身處國際城市, 英語能力也不見得好, 看看新加坡人說英文說得那麼厲害便知道香港真的不行了。
站在教育界前線的人都很自然感到, 搞教育政策的人都是虛偽的, 無論政府官員, 立法會議員, 大學校長和大學教授, 他們的子女都不在香港就讀。連搞教育政策的人都對香港教育投反對票, 大家會想到甚麼? 他們對我們下一代有承擔嗎?
這是一些個人對香港教育的看法, 希望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但到目前為止, 若然成為了人家的父母, 而且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讓孩子留在香港, 一是讓孩子前往日本, 則無疑在日本長大求學較留在香港好。做中國人的包袱太大了, 常常在嘴邊掛著「釣魚島是中國的」、「中國人要站起來」、「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實在太沉重了。多數中國人, 不過追求吃喝拉睡, 住大屋養番狗開歐洲車, 有錢男人包養女人, 有錢女人掃名牌貨, 這叫做博大精深麼? 許多人都這樣想, 只是不敢說罷了。中國人需要的, 不是愛國教育; 中國人需要的, 是公民教育, 例如不要隨地吐痰, 不要站在廁板上撤尿, 上完洗手間要沖水, 不要在公眾地方高聲談手機等。看見幾個太空人一到香港, 數百個小孩子(看起來不太像)便不住的搖旗吶喊, 覺得很嘔心; 看見日本大城市郊外的大型商場, 洗手間裡最近多了一些中文指示, 教導用者坐廁的使用方法,包括坐立的位置和距離, 不禁覺得中國人在外面真丟臉。
不想連累下一代的人, 應該要想點法子讓下一代活得更像孩子, 少一點包袱, 當然, 更希望以上的想法只是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