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香港01》,2017年6月20日)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Sitting alone, in the hush of the bamboo; I thrum my lute, and whistle lingering notes. In the secrecy of the wood, no one can hear; Only the clear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Hut Among the Bamboos : Wang Wei (701-761A.D.]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福島vs大亞灣
在網絡上看見下面一段陳述,我們必須先以客觀持平的態度檢視和查證有關數據,才作任何判斷和評論。
日本政府在周二(6月13日)提出,決定把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兩年後經稀釋後排落大海,而經處理的廢水將主要包含一種「氚」放射性物質。事件連日引來中國不斷批評,但距離香港只有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氚」的排放上限,竟然比日本福島的排放標準高出10倍。
據早前日本政府公布,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經過稀釋後,每年最多排放22兆貝克的液態氚,濃度亦會稀釋到每升1500貝克,即是世衛飲用水標準的七分一。但中國國內資料顯示,鄰近香港的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的液態氚排放上限達到225兆貝克,是福島未來每年排放量的10倍。
而據香港核電投資公司 (HKNIC) 數據顯示,過去10年大亞灣核電站的液態氚排放量平均為上限的20%,即是約49.5兆貝克,與日本政府訂出的標準比較,是超出一倍有多。此外,中國其他地區核電廠的液態氚排放量也較福島核電廠高,包括秦山核電廠、福建福清核電廠等。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東方之珠的淪落
〔轉載《矢板明夫俱樂部》,2023年6月7日]
這幾天有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前幾年廣泛流傳的歌曲「願榮光歸香港」即將在香港被禁播。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律政司長林定國日前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要求法庭下令禁止所有香港市民,不得以任何方式廣播、轉載、傳播、表演這首歌,包括歌詞和旋律。
律政司主張,這首歌涉嫌違反了「港區國安法」。最近這首歌曾多次在國際體育賽事上被當作香港的「國歌」播放,引起了北京的不滿。律政司這麼做,應該是受到了來自北京的壓力。
律政司的申請如果被接受、法庭下令禁止這首歌的話,違反者可能被以「藐視法庭罪」起訴,最高可判7年監禁。
看到這個消息,首先是感慨。香港在近百年來,一直是大中華圈流行文化的領航者。因為香港是一座自由的城市。藝術家們可以不受政治上的限制,自由創作。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香港的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進入中國,間接地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想到,才僅僅過去四十年,香港也淪落到流行歌曲面臨被禁的地步。
不過,目前網上傳播這首歌曲的,大多都是在海外的帳號,譬如在YouTube、Instagram,很多開帳號的人身在英國、美國、台灣、日本等地,這條禁令將非常難以執行。那麼,為了貫徹禁令,結果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香港下一步全面啟動防火牆」。香港人和中國其他地區的居民一樣,無法連接上外國的網路。另外,在境外的自媒體上傳播這首歌曲的人,將來進入香港時,可能被逮捕起訴。
不得不說,香港當局的做法十分愚蠢。古往今來的獨裁政權,既不喜歡人民說話、又不喜歡人民唱歌。因為他們都作賊心虛,心裡都充滿了恐懼。但是,歌曲越被禁止、生命力就會越頑強。
1930年代,有一首電影插曲叫做「何日君再來」,十分流行。先是以「靡靡之音」為理由,被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所禁止。國民黨政府來台灣以後,又因為歌名中有「日君」二字,怕人聯想到「日軍再來」,而將其列為禁歌。
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翻唱的版本進入中國,在短時間內就紅遍大街小巷。中國當局也曾經將這首歌定為禁止演唱的「黃色歌曲」。但是,這些禁令都維持不了多久,就被民眾突破了。「何日君再來」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唱。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國父在港大陸佑堂的演講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5月30日)
孫中山在港大的「崇洋」演講
近日公民黨解散,黨主席梁家傑在記者會寄語港人,「抱着樂觀的心,活好當下,期待明天」。本來是很普通的祝福語,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卻看不過眼,跳出來批評梁態度輕佻,又提到2019年港大校長張翔與學生和校友對話時,梁家傑「話畀學生聼暴力係可以解決問題,鼓勵佢哋用暴力」云云。
我一聽就覺得古怪:梁家傑怎會說這種話?昨天《星島日報》報道鄧炳強的批評後,記者也盡責地引述了之前梁家傑的解釋:
「翻查報道,梁家傑曾回應指該段內容被斷章取義,他當時稱,這句話的語境是張翔在對話會中提到『暴力在任何時間都是不能解決問題』,但他提醒當時大家身處的陸佑堂,孫中山曾在此演講,而孫中山正是主張武裝起義,提醒張翔別把話說得太絕 。他稱其意思是『掌權的人應該盡可能避免人民要用暴力解決問題』。」(注1)
據《星島》報道,梁家傑顯然不是說「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鄧炳強斷章取義,嚴重誤導公眾,胡亂抹黑他人,理應道歉(當然我知道他不會)。至於孫中山在港大陸佑堂的演講,雖沒直接說「暴力」兩字,但也談及「革命」(即顛覆所謂「合法政權」)的必要性,此等言論雖屬歷史範疇(「六四」何嘗不是?),但「煽動性」非常大,不知鄧炳強幾時查禁孫文的書呢?
孫文到港大演講,距今整整百年。1923年春,孫文應港大學生會之邀,重返母校,於2月20日上午11點抵達香港大學大禮堂(後改名「陸佑堂」),與會者四百餘人,除了學生及校友,還有輔政司施勳、御用大律師普樂、爵紳何東及陳友仁等。是日孫文穿長衫馬褂,頭戴氈帽,用英語演講。翌日香港報章也報道了這樁盛事。
我在港大網站找到Hongkong Daily Press(俗稱《孖剌報》)1923年2月21日的相關報道,很多細節十分有趣,例如說孫文一落車,就被十多個同學以椅子高高抬起,送進大禮堂去,洋記者此時冷嘲一句,孫中山其後在演講中稱自己推翻滿清,也許不該表現出一副君王凱旋歸來的姿態。
洋記者又留意孫文被抬進場時,「似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帽子,只好全程僵硬地把它舉起,離頭頂一臂之遙。但這個姿勢頗有民族特色,彷彿中國人遊行時舉橫額的樣子。」(注2)
孫文演說,記者稱他講了約45分鐘,「語速慢卻不太清楚(speaking slowly but not very clearly)」,主要解釋自己革命思想的由來,答案絕不含糊:「I got my idea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我的思想正是來自這裏,來自香港這殖民地)」然後孫文開始講述他的革命心路歷程:
「三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讀書,有空就常在這殖民地的街上散步。香港予我印象很深,因為這裏靜好安和,井然有序,藝術創作不受干擾。我每年回香山的家兩次,馬上發現兩地截然不同:那裏混亂而無序,動蕩而不安。」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I was studying in Hong Kong and spent a great deal of spare time in walking the streets of the Colony. Hong Kong impressed me a great deal, because there was orderly calm and because there was artistic work being done without interruption. I went to my home in Heungshan twice a year and immediately noticed the great difference. There was disorder instead of order, insecurity instead of security.
孫文繼而解釋,他在香山要自己做自己的警察,時刻準備槍械,夜夜提防,以備不虞之險。年復一年如此,他開始思考:香港和香山相距不遠,「怎麼英國人能夠在七八十年間,把香港這塊不毛之地建設成這樣子,而中國四千年來卻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香港?」
I began to wonder how, it was that foreigners, that Englishmen could do such things as they had done, for example, with the barren rock of Hong Kong, within 70 or 80 years, while China, in 4,000 years, had no places like Hong Kong.
孫文曾夢想在香山建設「小香港」,結果麻煩不絕,只好放棄。之後他鞭撻中國縣官、省城和京師的腐敗,更指「官做得越高就越貪」(此時全場大笑)。接着他提到洋朋友曾向他說,英國的好政府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從前也跟中國一樣腐敗姦詐、麻木不仁,只因為英國人嚮往自由,義無再忍,才起義改變政府。孫文說,他聞言就想仿效英人,由是立志投身革命。
演說尾聲,孫文如是勉勵港大學生:
「寄語各同學,你和我都受學於這英國殖民地和英國大學,我們必須以英國模範為師。我們必須在中國各地,實現這種英國式良政善治。」(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My fellow students, you and I have studied in this English Colony and in an English university and we must learn by English examples. We must carry this English example of good government to every part of China. (Loud applause)
以上最後一段引文,不知道是否「崇洋」色彩太濃,港大網站在節錄孫中山的英文演說辭時,略而不提。(注3)百年過去,中国人並不打算以英國為榜樣,視香港為楷模,反而是叫香港向中国學習。我很好奇,今天依然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的中国人,怎樣看待「國父」的「崇洋辱華」言論呢?
注
1
https://t.ly/-esT
2
https://t.ly/EOxq
原文:
He seemed at a loss what to do with his hat and carried it stiffly at arm’s length above his head throughout the journey. But the posture had something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ity, it was just the attitude in which banners are borne in a Chinese procession.
3
https://t.ly/_F9q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不尋常的指控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5月25日)
對國泰空姐的指控,有四大「不尋常」
港區領導李家超今早又大發雷霆,直斥國泰空姐言行,傷害了香港和大陸同胞的感情,表示「感到痛憤失望」。李家超每天都那樣「憤怒」,令我擔心。我不擔心他爆血管,但擔心他爆血管前還未登記捐贈器官,令「血濃於水」的同胞無法受惠。如果行政長官已登記了,請大方告知,讓市民見賢思齊。
至於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泰空姐「歧視」事件,我觀察兩天,除了看見一群愚氓跟着中共主旋律起鬨外,卻連涉及「歧視」指控的基本事實也沒看到。你可能說,不,錄音證據確鑿,怎麼沒有「事實」?好吧,我畫公仔畫出腸談談我的觀察。
某個中国大陸地區乘客,網名「小红薯62755FCA」,用國泰航空大灣區贈票(此細節是該乘客自己在帖文強調的),周日搭乘國泰航空CX987航班,從成都飛往香港,坐在最後一排,靠近空中服務員準備餐食及休息的區域,該乘客聲稱「不斷聽見後艙乘務員開始用英文、粵語抱怨」,又說:
「整個航班兩個半小時,對旅客的侮辱言語以及陰陽怪氣就在我後面講了兩個半小時。」(注1)
這兒有三點「不尋常」。一不尋常:按照香港警察標準,光是這句話已可定性為「誤導公眾的不實資訊」——那幾個空姐不用工作嗎?怎可能「兩個半小時」站在原地抱怨?這樣誇張的講法,只有白癡才相信。
二不尋常:人家「用英文、粵語抱怨」,為什麼就要被你抹黑為「陰陽怪氣」?假如她們當時用捲舌的普通話抱怨,你是不是就會同情她們,甚至安慰「哎喲,辛苦了親」呢?你連空姐的國籍也不知道,是否全部都懂中文亦未搞清楚,就一頂「陰陽怪氣」帽子扣下去,本身就是語言歧視了。
三不尋常:你說空中服務員在你背後「侮辱抱怨」了兩個半小時,令你的心「沒有一刻是不心痛不難過不憤怒的」,於是你偷偷錄音蒐集「罪證」,但人家侮辱了乘客漫長的「兩個半小時」,怎麼你能公開的錄音卻只有短短31秒?
世界各地的空姐都有態度惡劣的,我信,但這篇明顯誇大其詞、語調偏頗的「舉報文」,當中指控我實在難以盡信。
至於那段31秒錄音,是幾個空姐在休息區閒聊說笑(很多人誤以為是對乘客講的),對話綜合起來是:「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Carpet is on the floor. Feel free if you want to lie on it⋯」(如果你不能用英語說毯子,就沒有了⋯⋯地毯在地上,你想躺在上面,隨便。)
以上的話,也許是該乘客認為是「侮辱性」最強的幾句了。該乘客還刻意把you cannot have it「超譯」為「他們就不配毛毯」——請問那個「配」字怎樣譯出來?——但問題是,對話的脈絡到底是什麼呢?該乘客其實一無所知,只能瞎編:
「我猜想應該是前排旅客努力用自己會的英文單詞想要跟這些“只會英文的”乘務員拿毛毯。結果還被這樣取笑。」(注1)
看懂了嗎?這兩天把整個中共民族氣得死去活來的「滔天惡行」,原來只是建基於耐人尋味的六個字:我,猜,想,應,該,是。
此六字翻譯成粵語,即以下四字:我鳩噏咋。
要指控人家「歧視」什麼的,至少得拿出證據,證明:涉事空姐是否真的對乘客說「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若有,以什麼口吻說這句話?對什麼人說這句話?最後乘客是否要講英文才得到毯子?諸如此類。
結果,無論我怎樣查證,除了舉報者的「我猜想應該是」,就沒有其他事實了。聽了錄音,我相信空姐有取笑乘客英文爛的意思,也同意她們這樣做很不專業,還要在其他乘客身邊說,就更加不智。但這種破事,有必要勞駕人民日報社論、胡「才子」、李家超等全国各路人馬來討伐嗎?這才是最不尋常的一點。
以現有公開資訊來說,空姐只是取笑乘客,而取笑不一定是歧視——要看她們是否因語言問題,對乘客有差別待遇,但由始至終我都看不到這方面的證據。不過該乘客和中共黨媒無需證據,一起始已「一錘定音」,大張旗鼓入你「歧視」罪了。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中共真正用意,無非趁機在香港各界「重拳整頓,建章立制」,定普通話於一尊,大振北人雄風。對着三個空姐,中共民族果然「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天朝威武!
注
1
https://shorturl.at/gjxGO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先進的前提
轉載: 《遠行的理由》,2023年5月6日。
黃金周來了一些中國遊客,我家附近尤其多。但畢竟是古蹟改建成的藝文場所,來的遊客多為年輕的文青。
他們說話小聲,舉止也有禮貌,只是非常喜歡拍照,畢竟是觀光客。
而今通了關,中國與香港的交通也無阻擋,可是零售業好似沒有迎來過往的井噴現象。
五月一號我收到MaxMara的櫃姐祝福,讓我去看看新品,有生日優惠,可是我的生日明明是月底。
彼時應該是大陸客最多的時候,她還有空發訊息給我,我猜想我自己目睹的跟實際情況可能相差並不太遠。
倚靠中國遊客的部分零售業可能要再等等。
過往遊客新聞也再度躍上新聞版面,有別於過去的屎尿專題,現在的新聞主要吵的是支付跟語言能力。
不少新聞訪問遊客,不知道是刻意被斷章取義還是真的也反映一部分的現實,就是中國遊客認為香港的服務有提升,但一樣到處是繁體字跟粵語讓他們覺得很疲累。
還有就是認為香港落後,很多地方只能紙鈔。
相當自豪電子支付的中國遊客,剛好跟其他準備去中國出差或是旅遊的人成為對比。
從中國放開防疫之後至今也不到半年時間,我身邊的朋友紛紛需要過去出差,每個人都遇到了一樣的問題。
他們寸步難行。
雖然他們都有支付寶跟微信,可是因為不是在中國實名認證也沒有中國手機號,一樣無法支付。
無法支付的狀況下,如果沒有當地人的幫助,離開旅館就等於死定了。
因為他們無法叫車,路邊攔車用現金支付對方無法找換,去餐廳或是購物,都不可能。
所以好幾個人都在崩潰邊緣讓我幫他打個幾百塊人民幣過去救急,小錢可以救急,可是很多服務因為沒有當地號碼一樣也用不了,充電寶、腳踏車甚至點餐、開發票都無法。
這樣的情況下,商務旅行的朋友都縮短了在華的行程,至於有沒有什麼觀光客願意在幾乎一到中國就是失能的狀態下旅遊,我就不知道了。
可能中國也沒有那麼在意外國人入境帶來的觀光收入了,他們本國觀光在疫情三年發展得很好,各項軟體件設施都大幅提升。
這個國家,在疫情之後也在跟世界脫軌中,形成自己的經濟生態系統。
凡存在必合理,中國特色已經非一朝一夕,這也都可以理解。
當外人要進入這套系統,是各種困難,而當他們的用戶離開系統,也是各種的不習慣。
長期用「刷臉」就能支付的中國人,失去了排隊等待找換的耐性。
比較遺憾的是,中國行動支付的便利讓中國遊客有種優越的心態,對於使用紙幣嗤之以鼻。
可能是早已放棄自己的任何隱私權力,交換成便利之後忘卻了無隱私受控制的風險。
以前住上海時也好,現在不住上海也好,我看到他們總是想到我家小時候養的文鳥。
他們一輩子都在籠中,有天幫他們清潔籠子忘了關門,他們也不飛走。習慣了世界就是籠子大小。
籠裏安穩,有吃有喝還能遮風避雨,外面的世界太多不確定性了。
有時人生圖的就是安穩,他們希望這樣也沒有問題。
可是拜託尊重還想要隱私跟不受高度控制的自由人,落後有時不體現於科技,體現於人性與傲慢,先進的前提是能尊重各種不同且不強迫別人接受單一價值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