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又一大堆關於中國人如何在世界各處丟臉的新聞。雖云樹大有枯枝, 但是枯枝太多的話,散滿一地, 也足以阻塞通道。假如自認是中國人的話, 除非決心大隱於市, 不然需要有很大的氣耐去容忍, 少一點悲憫的心也足以一肚子悶氣。
醜陋的事自家裡說了還過得去, 走到別人的地方還這樣的話, 就是一種罪惡了。可憐的是大多數中國人還不自覺這是一種罪惡, 還反駁這是抺黑中國。如此不思長進, 你說可憐不可憐?
-----------------------------------------
繼中國上海世博會推廣歌曲「二○一○等你來」被爆是抄襲日本歌手十三年前的作品後,昨日(18日)有民眾向本報投訴,指出上海世博中國館的建築,以及吉祥物「海寶」,也分別有抄襲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作品與美國黏土動畫人物Gumby之嫌。這位民眾指出,他已向美國有線新聞網(CNN )與英國廣播公司(BBC )投訴,希望國際媒體能將中國官方如此忽視智慧財產權的心態告知全世界。
此外,中新社報導,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黃健之昨天表示,世博局已暫停使用被指抄襲的歌曲「二○一○等你來」,正對事件展開調查,世博局已與參加徵集的歌曲作者簽署了合約,如果有抄襲行為,由他們本人負責。
中國網友lbyshlyyh指,發現上海世博中國館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於一九九二年西班牙塞維爾世博會的日本館作品,與日本建築師高松伸於2006年所發表的木構架建築的概念圖片極為相似後,表示這一切令他「有點頭暈、噁心」、「不想說太多,都怪我眼神好」。
轉載:自由時報記者林毅璋/綜合報導(2010年4月19日)
-----------------------------------------
報上一則消息,說繼女星蠟像慘遭遊客鹹豬手後,廣州三名九十後男子連公園雕塑也不放過,他們在與一個女雕塑合照時,有人將手放在它的胸部上,拍成短片,短短三日之中吸引十三萬人觀看。
網民紛紛批評他們侮辱了藝術,侮辱中華傳統文化,更侮辱了他們本身的人格。
家醜不外揚,最好出盡力量把這件事忘掉,但忘不了的是去了意大利的朱麗葉故居,女主角的銅像,也照樣給我們偉大的同胞摸奶,而且人數之多,把青銅摸得發亮呢,這才是國辱呀。
國人出外旅行,醜態百出,最常見的是當他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不管男女,總發出大聲的啅啅,外國人認為這是最沒有禮貌的,為之側目。
但國人以為理所當然,不當成一回事,我們不指出的話,這個毛病必然加深,父母也不會教導子女,一輩傳一輩,這將會變成洋人看輕中國人的一大現象,千萬必須戒之。
不排隊,隨地吐痰,當眾挖鼻孔等等,毛病只會愈出愈多。雖說老子有大把錢,你們要賺我的,只有忍受,但這種行為影響到你我的形象,不能坐視不理。
公民教育最重要,學好外語之前,我們得先守國際間的禮貌,最好是由這次上海的世博開始,給外國人一個好印象。那三個無恥男人被廣大的網民譴責,說他們低級趣味、行為是道德淪喪的表現、沒有教育、沒有素質。這代表了還有很多懂得自愛的中國人。
此則消息還沒讀完,已有日本溫泉老闆投訴中國男遊客以色迷迷眼光看混浴的女方。原來不出聲也會犯賤的,今後,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大聲用手機、購物爭先恐後等壞習慣更會一再出現,日本人有排受的。
說起他們,吃麪時唏哩呼嚕,但到了意大利,吃意粉時也不敢發出聲音,人家日本人懂得尊重國際禮貌。
轉載:蔡瀾,「國際禮貌」,2010年4月20日
-----------------------------------------
我『靠』你個中國佬
下面的文章是貴婦玉轉給我的,是個港仔寫的文章,寫的真好!看的我邊邊搖頭晃腦,還用腳拍床板。
中國人的素質真不蓋的糟,又粗魯又沒禮貌,走到哪都討人嫌!插隊、扯著嗓門說話,完全就是一個未開化的德性,連到賭城去賭一把,賭技爛輸了錢,還在 table 上叫囂,要莊家非讓他們贏錢不可,丟人現眼可見一般。不說遠的,就說在咱們寶島台灣,有不少中國新娘嫁過來。但是,不代表嫁過來了,氣質就會好一點。前兩天到我家附近的『莫名奇妙』超市去買雜貨,我前面一個女人買了一堆衛生紙、醬油、青菜之類的東西,她開口跟櫃員說:『ㄟ,給個塑膠袋』喔~~~是個中國女子啊!
櫃員說:『塑膠袋要加2元喔』
這是我們環保署規定的政策,沒啥好抱怨的,只要是台灣人都知道!想不到這位大姐臉一沉,嗓門一提、高八度的嚷著:『什麼塑膠袋要加2元?你這是什麼服務?為什麼要加錢?欺負人啊你?』櫃員沒想到這大姐如此的反應,所以委屈的回:『不是我們要收啊,是政府的規定,要塑膠袋就要加2元,要不然前面有紙箱,你也可以用紙箱裝,就不用花錢了啊』!這中國女子還在哇啦哇啦的抱怨,一臉活像她被欺負的很慘的鬼樣子。嘿!她可搞不清楚排在她後面的人是誰耶?!是『機車芬』、『機車芬』我本人耶!所以,我超級不爽的對她說:『小姐 (媽啦,叫她小姐還客氣了),你要不就花錢買袋子,要不就用紙箱裝,如果你那麼行,乾脆就全部用手搬回家,你在這裡吵什麼鬼啊?』想來是我的臉非常的凶狠,這中國女子憤恨的看了我幾秒鐘,就轉身去拿紙箱裝雜貨。幹,算妳識相,要不然老娘就給你個迴旋踢,一腳把你踢過台灣海峽,讓妳試試看不必搭飛機的遣送出境。
中國人,就是這種德性!
-----------------------------------------
溫總理(註:溫家寶)在出國時說:「每名中國人及炎黃子孫都應為國家形象盡一分力,中國人最講文明、信義 和禮貌,要讓人感到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和文明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佩服和敬仰。」
說得真好。領導到底是領導,有先見和抱負。這的確是外遊的中國人應該做的事,做中國人的責任。但是,中 國人講的文明,和外國是不同的,千萬要注意。舉個例子,我們旅行團中有個團友,一吃東西就拼命打噎。在古時候,也許這個噎是代表了肚子飽,或者非常滿意,可是這種打得長長的噎噎噎— —,對於外國人來說,是種 非常、非常不禮貌的事。我們暫且不講什麼叫外國人,人家到了我們這裡,人家就是外國人。我們到了別人處,我們就是外國人。在這個世界旅行,大家都是外國人,大家都是國際人。從此我們就以國際人自居吧。做國際人,有最基本的要求,大聲打噎,就是不被國際人接受的,變成了聽覺污染。
聽覺污染還包括了吃東西時,啅啅有聲,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會發出這種聲音。我們小時候,進食一啅啅,就會給父母罵,罵多了,我們當然不啅啅。中國人外遊吃飯時發出的啅啅,是不是他們的父母也啅啅?
至於信義,很多國際人在中國做生意,都到處碰釘子。中國人講的,除了信義,還有關係。誰叫他們不懂得拉 關係呢?一有關係,什麼都好辦的呀!真蠢。中國人說:合同又有什麼用?大家互相有利的話,一張紙又代表了什麼? 這又是水準不同的關係吧。
禮貌方面,中國人到了外地,一看到長龍,非打尖不可。爭先恐後把別人推撞的行為,在國際人的眼中, 是最 沒有禮貌的一回事。
我們讀小學時,已有老師教導,大概是中國人的老師,自己也打尖吧?乾淨也是禮儀,中國人最愛乾淨了,那一口痰,卡在喉嚨,不馬上吐出來,髒死了。所以我們要儘量、徹底地清除!怎麼清除?先要運氣,再長長地發—聲。然後,咳 、 吐 、 呸 , 一 箭 飛 去 。這才過癮,這才是徹底的乾乾淨淨。
習慣也不是一兩天可以養成的,但是根底是文明的中國人很快地就學會了,他們已能不隨街吐痰,只在餐廳吃完飯後又再咳、吐、呸地把痰包在餐巾裡面,順便擤擤鼻涕,最後才用餐巾擦嘴。別以為我在毀謗,這是親眼看到,千真萬確地發生過的。兩個人一碰上,就大聲說話,旁若無人。真有英雄氣概!就算是一個人,也自言自語,那是在乘公眾交通時,他們在講手機時聽到的。
國際人尊重肅靜,最討厭別人大吵。當一切靜止時,忽然傳出卡、卡、卡的聲音,原來最乾淨的習慣又發作, 一心一意地要把留的長指甲中那些污垢挖出來。首先,在國際人眼中,留長指甲,已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不但尾指,有時看到十指都留,而且要叫美容師剪得尖尖地,比殭屍還要恐怖。清理完髒東西,又接著把耳朵的死皮弄個乾淨,最後用尾指插入鼻,挖去一團,再以拇指彈去,有時雙指搓團,搓了又搓,成為漆黑仙丹,發出內功,射至遠處。波的一聲,咦?怎麼黐在玻璃窗?刮它下來,再搓過。就算能夠把這些醜態一下子改了過來,但身上發出的味道,是絕對不能被國際人所接受的。
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到杭州西湖,多美的西湖,也變成了臭湖。我已經不敢在西湖旁邊散步,要去也得早起, 乘無人時,去看日出。這也許是人類成長的環境下養成的。北方人認為洗澡,是有必要的時候才洗;南方人則 變成一種習慣,天天要洗。不洗也沒問題,但是得保持不發出臭味才行。法國人也不洗呀,但他們用香水來遮臭,今後的中國人也許會大灑古龍水,快去投資製造吧,這是一門大生意。但是,在今天,唉,還是臭的。咦?在米蘭看教堂時,怎麼會聞到和西湖邊相同的氣味?回頭一看,又是一群中國遊客。
老子有錢,你要做生意就得忍受!中國人說。是的,的確財大氣粗,買東西連信用卡也不用,一大疊一大疊的現鈔付之,但當今在各大都市旅行時,已聽到高級酒店不再接中國團體的旅客了,清理地氈上的普洱茶漬,費用不菲;更別說窗簾上,擦過皮鞋的污跡!
溫家寶用心良苦,說出這一番令人感動的話來激勵炎黃子孫,但是要培養出一批得到別人的尊重、佩服和敬仰的中國人來,至少也是數十年後的事吧。習慣是難改的,到現在,日本政府還會發出小冊,教導鄉下佬遊客怎麼使用坐廁,學習不打噎,不啅啅有聲吃東西,談何容易?立法,懲教、罰款、坐監,有效嗎?多嚴厲的法律,也杜絕不了國內的盜版和食物做假,這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要實行的問題。有的話相信做得到。偷竊別人的知識產權,已不是文明、信義和禮貌,是犯罪。
先別犯罪,再談高素質和文明吧。
轉載:Tifyko, 我「靠」你個中國佬(2007年5月9日)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Sitting alone, in the hush of the bamboo; I thrum my lute, and whistle lingering notes. In the secrecy of the wood, no one can hear; Only the clear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Hut Among the Bamboos : Wang Wei (701-761A.D.]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香港的節日文化
所謂「入鄉隨俗」,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必須知道當地人的習俗,而節日活動就正好充份表現一個地方的傳統習俗。我門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還有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桓景帶同村民登山避難的傳說等等,都是非常的動聽,非常的漂亮。可是這些美好的故事都只是寫在書上面,當我們走到外面,現在每一年農曆七月份,我們都沒有關於七夕/乞巧節的節日活動,也不能夠通過盂蘭節了解目蓮救母至仁至孝的本義,那是不是很可惜呀?
在香港,元宵節、七夕、盂蘭節跟冬節都是沒有假期的,香港每一年的公眾假期一般是17天,當中有12天是「法定假期」,另外有5天跟都是跟宗教有關的,並不是法定的公眾假期。「法定」跟「非法定」的區分,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是非常少見的。如果在座各位在外面有點工作經驗也知道,如果你從事的不是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銀行等職業,那5天「非法定」的公眾假期你還得要上班,而且沒有補假或補薪。所以將來工作,如果你以為今天是紅色的,就一定放假這種想法,肯定是錯的。
其實公眾假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香港曾經有的現在都沒有,以前沒有的現在就有。本地的同學,還記得1999年,大概是你們唸小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天特別的公眾假期,叫做「電腦年蟲假期」嗎?那天所有的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和銀行都是休息的。
現在每年我們都有聖誕假、也有佛誕假期,很自然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希望把其他有紀念性的日子納入公眾假期內。但很可惜,跟中國傳統有密切關係的孔誕,特區政府今年就正式的否決了訂立公眾假期的建議。
澳門跟香港只有一水之隔,但是因為澳門受天主教的影響深遠,澳門有些節日在香港是沒有的。去年十二月八日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剛好到了澳門,就發覺澳門所有的銀行、郵政局、圖書館,還有很多天主教堂都關門,一時還不知道為甚麼,後來問問人才知道那一天是「聖母無原罪日」。你們聽過沒有?但同時你說澳門很重視中國傳統也可以,兩岸四地,只有澳門才有冬節假期。
討論節日跟公眾假期的關係的目的,在於說明有沒有公眾假期其實跟這個節日有沒有氣氛是沒有關係的。有一些香港的節日,雖然不放假,但是還是非常的熱鬧。香港的節日觀念,其實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
我們的外地生就有這樣的困惑。我們向他們說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風俗習慣,他們覺得不以為然,覺得跟事實不相符,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的香港人,節日不過是普通的假期,無論是甚麼節日,活動不外是看電影、上茶樓、逛街、到外地旅遊、唱卡拉OK、打機。跟普通的星期天差不多。真正有節日氣氛,使人覺得香港很漂亮,很熱鬧,很可愛,很有生氣,是聖誕節跟其他以消費主導的非傳統節日。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說我們真正的進入了大量浪費的時代。
這樣說的時候,有很多人會覺得不高興,覺得香港有問題,外地學生都覺得香港不好玩了。但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如果你有外地的朋友的話,不妨向他們介紹一些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嚮往的香港節日活動,而且這些節日活動愈來愈有香港的特色。
它們包括:
1)渣打馬拉松(Standard Chartered Marathon)
現時世上規模最大的馬拉松比賽,稱為「全球最強之戰」(The Greatest Race on Earth)
2)香港國際電影節(H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今年已經是第34屆
3)香港七人欖球賽(Hong Kong Sevens)
4)長洲太平清醮 /「包山節」(Bun Festival)
長洲太平清醮在香港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傳統, 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到訪, 為長洲的商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很多人很擔心,商業化跟消費會破壞一個節日的傳統,我手上的一個「平安包」紀念品以前是沒有的,這是商業化的結果,但同時使得更多人認識它的過去,使這個節日繼續保持活力。借用劉細良先生的觀點,從七人欖球賽讓我們認識到,雖然香港本身沒有好的球隊,也有充份的條件使香港成為這個世界盛事的中心。倫敦溫布頓網球賽是成功的例子,它是世界有名的球賽,不過英國在球賽當中並沒有好的表現。這說明了一個有本地特色的節日活動,它本身的發源地不一定就在同一個地方。這是劉細良先生提出的「成功不必在我」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萬聖節在香港上一代是不流行的,這個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節日,來到香港,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本地特色的活動,甚至去年海洋公園的海報正中間的位置,我們看到的鬼東西,並不是歐美的,而是流傳中文大學數十年的「辮子女鬼」。現在連外地人都對辮子女鬼的故事感到興趣了。萬聖節最終變成一個消費活動,但對萬聖節給人的印象卻變得愈來愈親切可愛。
相比之下,同樣是「怪力亂神」,香港的盂蘭節卻給人一種恐怖的印象。盂蘭節,你想到甚麼?看神功戲的觀眾,你看,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跟奶奶,怎麼會有活力?
日本也有盂蘭節,日本人趁盂蘭節回到家鄉探望父母跟拜祭先人。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八月份特地去日本看盂蘭節活動。反過來,外地人會跑來香港看盂蘭勝會嗎?3月3日,是日本的女兒節,當天日本沒有假期,一般人都要上班、孩子要上學。但消費文化使得這個節日一直很重要。女兒節的背後不只是一個有超過一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支持了經濟發展。
當然,消費主義並不是保存一個節日的必要手段,不一定要大花金錢才可以使它發揚光大的。看看墨西哥的「亡靈節」,馬上便感受到當地人純樸的、富有生氣的節日活動,小孩子高高興興地跑到先人的墳前跑來跑去,圍在墳墓一起吃東西。當中有太多討論的空間了。
在香港,元宵節、七夕、盂蘭節跟冬節都是沒有假期的,香港每一年的公眾假期一般是17天,當中有12天是「法定假期」,另外有5天跟都是跟宗教有關的,並不是法定的公眾假期。「法定」跟「非法定」的區分,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是非常少見的。如果在座各位在外面有點工作經驗也知道,如果你從事的不是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銀行等職業,那5天「非法定」的公眾假期你還得要上班,而且沒有補假或補薪。所以將來工作,如果你以為今天是紅色的,就一定放假這種想法,肯定是錯的。
其實公眾假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香港曾經有的現在都沒有,以前沒有的現在就有。本地的同學,還記得1999年,大概是你們唸小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天特別的公眾假期,叫做「電腦年蟲假期」嗎?那天所有的公共機構、學校、政府部門和銀行都是休息的。
現在每年我們都有聖誕假、也有佛誕假期,很自然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希望把其他有紀念性的日子納入公眾假期內。但很可惜,跟中國傳統有密切關係的孔誕,特區政府今年就正式的否決了訂立公眾假期的建議。
澳門跟香港只有一水之隔,但是因為澳門受天主教的影響深遠,澳門有些節日在香港是沒有的。去年十二月八日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剛好到了澳門,就發覺澳門所有的銀行、郵政局、圖書館,還有很多天主教堂都關門,一時還不知道為甚麼,後來問問人才知道那一天是「聖母無原罪日」。你們聽過沒有?但同時你說澳門很重視中國傳統也可以,兩岸四地,只有澳門才有冬節假期。
討論節日跟公眾假期的關係的目的,在於說明有沒有公眾假期其實跟這個節日有沒有氣氛是沒有關係的。有一些香港的節日,雖然不放假,但是還是非常的熱鬧。香港的節日觀念,其實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
我們的外地生就有這樣的困惑。我們向他們說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風俗習慣,他們覺得不以為然,覺得跟事實不相符,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的香港人,節日不過是普通的假期,無論是甚麼節日,活動不外是看電影、上茶樓、逛街、到外地旅遊、唱卡拉OK、打機。跟普通的星期天差不多。真正有節日氣氛,使人覺得香港很漂亮,很熱鬧,很可愛,很有生氣,是聖誕節跟其他以消費主導的非傳統節日。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說我們真正的進入了大量浪費的時代。
這樣說的時候,有很多人會覺得不高興,覺得香港有問題,外地學生都覺得香港不好玩了。但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如果你有外地的朋友的話,不妨向他們介紹一些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嚮往的香港節日活動,而且這些節日活動愈來愈有香港的特色。
它們包括:
1)渣打馬拉松(Standard Chartered Marathon)
現時世上規模最大的馬拉松比賽,稱為「全球最強之戰」(The Greatest Race on Earth)
2)香港國際電影節(H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今年已經是第34屆
3)香港七人欖球賽(Hong Kong Sevens)
4)長洲太平清醮 /「包山節」(Bun Festival)
長洲太平清醮在香港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傳統, 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到訪, 為長洲的商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很多人很擔心,商業化跟消費會破壞一個節日的傳統,我手上的一個「平安包」紀念品以前是沒有的,這是商業化的結果,但同時使得更多人認識它的過去,使這個節日繼續保持活力。借用劉細良先生的觀點,從七人欖球賽讓我們認識到,雖然香港本身沒有好的球隊,也有充份的條件使香港成為這個世界盛事的中心。倫敦溫布頓網球賽是成功的例子,它是世界有名的球賽,不過英國在球賽當中並沒有好的表現。這說明了一個有本地特色的節日活動,它本身的發源地不一定就在同一個地方。這是劉細良先生提出的「成功不必在我」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萬聖節在香港上一代是不流行的,這個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節日,來到香港,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本地特色的活動,甚至去年海洋公園的海報正中間的位置,我們看到的鬼東西,並不是歐美的,而是流傳中文大學數十年的「辮子女鬼」。現在連外地人都對辮子女鬼的故事感到興趣了。萬聖節最終變成一個消費活動,但對萬聖節給人的印象卻變得愈來愈親切可愛。
相比之下,同樣是「怪力亂神」,香港的盂蘭節卻給人一種恐怖的印象。盂蘭節,你想到甚麼?看神功戲的觀眾,你看,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跟奶奶,怎麼會有活力?
日本也有盂蘭節,日本人趁盂蘭節回到家鄉探望父母跟拜祭先人。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八月份特地去日本看盂蘭節活動。反過來,外地人會跑來香港看盂蘭勝會嗎?3月3日,是日本的女兒節,當天日本沒有假期,一般人都要上班、孩子要上學。但消費文化使得這個節日一直很重要。女兒節的背後不只是一個有超過一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支持了經濟發展。
當然,消費主義並不是保存一個節日的必要手段,不一定要大花金錢才可以使它發揚光大的。看看墨西哥的「亡靈節」,馬上便感受到當地人純樸的、富有生氣的節日活動,小孩子高高興興地跑到先人的墳前跑來跑去,圍在墳墓一起吃東西。當中有太多討論的空間了。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E世代的網上學習
「E」這個英文字是繼「X」之後走進我們生活裡的一個字母。到羅湖、港澳碼頭過關,我們有「E道」;出版界的朋友人人在談論「E-book」;大學和中學裡,今天都要積極發展「E-learning」。這個年代,是名符其實的「E世代」。
「E-learning」是網上學習的一個互動平台。互聯網在校園裡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實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過幾年前,還聽聞有些中學因為急於添置新電腦,結果竟然為了如何安放它們而大傷腦筋。有些規模較小的學校,甚至把新購入的電腦放在洗手間一角。另外有些中學,雖然有特別的課室添置了電腦,但是能夠上網的只有好幾部,而且只容許教職員在場時方可以上網。學校顧慮學生隨便上網,虛耗時間,甚或瀏覽學校認為不良的網頁等,固然費盡苦心,但是對於推動網上學習,只不過是節外生枝。前任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先生早在一九九九年已提倡大力發展資訊科技,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野上只不過仍然爭論著學生有沒有足夠的上網資助,對於網上學習,還有很大的發展及討論空間。假如今天還認為網上學習只是讓學生學會上網,搜尋資料,省卻購買教科書,減輕書包重量,那是本末倒置的心態。
網上學習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習者能夠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學習,一個平台可以同時照顧數量較大的學習群。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裡發了指定的參考書,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習作,下課後本來閒置在圖書館裡的參考書瞬間給人借走。到其他學生想借閱,需要的是等候時間,快則一個小時、一個工作天,慢的便要等一兩個星期。課堂裡本來因為老師一句話,靈機一觸,想尋根問底的一份興緻也索然無味了。網上學習平台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只要學生編配好學習和探索的時間,這個學習平台便馬上可以提供學習機會。不同的學生不一定都在課室或在一個特定的屋子裡,只要能接駁電腦,一個在圖書館,一個在公共汽車上,一個在洗手間裡,也可以同時分享這個平台。你可以選擇跟同學進行討論,另一個可以在那裡下載一些有用的資訊,例如學校的通告、一段錄音、學校製作的學習套,也可以使用這個平台連結的軟件,學習語言、聽音樂、在螢光幕中鑑賞古代文物,例如《清明上河圖》、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大師千利休的珍藏茶具。這是一個突破環境局限的學習道場。
教師並不會因為這個道場的出現而變得可有可無,相反更能夠直接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有些學生顯然在課堂裡不擅交際,羞於發問,但是在網絡的世界卻是一個廣結人緣的高手,只要看看Facebook群組的動員力量便知道互動平台的威力了。姑且不談論這是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在教學層面中,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教師跟他們的同學在這個平台中切磋學問,換一個具體的角度看,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完成作業的進度、表現,掌握任教班別的水平差異,以及因應個別學生或出現的學習困難,儘快提供支援及協助,讓教師在擬定下一個任務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完成。常識告訴我們,光有電腦技術並不保證一個理想的網上學習平台出現,讓以上提到的學習效果得到實現。這樣看的話,面對E世代學生,在推動「E-learning」的發展及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準備工夫其實是電腦不能夠取代的。積極地看,教師藉著「E-learning」的發展機遇,一舉改進教學模式及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或許才是學界投放大量資源在這方面的應有目的吧。
「E-learning」是網上學習的一個互動平台。互聯網在校園裡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實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過幾年前,還聽聞有些中學因為急於添置新電腦,結果竟然為了如何安放它們而大傷腦筋。有些規模較小的學校,甚至把新購入的電腦放在洗手間一角。另外有些中學,雖然有特別的課室添置了電腦,但是能夠上網的只有好幾部,而且只容許教職員在場時方可以上網。學校顧慮學生隨便上網,虛耗時間,甚或瀏覽學校認為不良的網頁等,固然費盡苦心,但是對於推動網上學習,只不過是節外生枝。前任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先生早在一九九九年已提倡大力發展資訊科技,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野上只不過仍然爭論著學生有沒有足夠的上網資助,對於網上學習,還有很大的發展及討論空間。假如今天還認為網上學習只是讓學生學會上網,搜尋資料,省卻購買教科書,減輕書包重量,那是本末倒置的心態。
網上學習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習者能夠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學習,一個平台可以同時照顧數量較大的學習群。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裡發了指定的參考書,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習作,下課後本來閒置在圖書館裡的參考書瞬間給人借走。到其他學生想借閱,需要的是等候時間,快則一個小時、一個工作天,慢的便要等一兩個星期。課堂裡本來因為老師一句話,靈機一觸,想尋根問底的一份興緻也索然無味了。網上學習平台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只要學生編配好學習和探索的時間,這個學習平台便馬上可以提供學習機會。不同的學生不一定都在課室或在一個特定的屋子裡,只要能接駁電腦,一個在圖書館,一個在公共汽車上,一個在洗手間裡,也可以同時分享這個平台。你可以選擇跟同學進行討論,另一個可以在那裡下載一些有用的資訊,例如學校的通告、一段錄音、學校製作的學習套,也可以使用這個平台連結的軟件,學習語言、聽音樂、在螢光幕中鑑賞古代文物,例如《清明上河圖》、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大師千利休的珍藏茶具。這是一個突破環境局限的學習道場。
教師並不會因為這個道場的出現而變得可有可無,相反更能夠直接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有些學生顯然在課堂裡不擅交際,羞於發問,但是在網絡的世界卻是一個廣結人緣的高手,只要看看Facebook群組的動員力量便知道互動平台的威力了。姑且不談論這是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在教學層面中,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教師跟他們的同學在這個平台中切磋學問,換一個具體的角度看,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完成作業的進度、表現,掌握任教班別的水平差異,以及因應個別學生或出現的學習困難,儘快提供支援及協助,讓教師在擬定下一個任務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完成。常識告訴我們,光有電腦技術並不保證一個理想的網上學習平台出現,讓以上提到的學習效果得到實現。這樣看的話,面對E世代學生,在推動「E-learning」的發展及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準備工夫其實是電腦不能夠取代的。積極地看,教師藉著「E-learning」的發展機遇,一舉改進教學模式及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或許才是學界投放大量資源在這方面的應有目的吧。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冬季奧運會封殺了?

2010年2月12日至28日舉行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曲終人散了。冬季奧運會是世界盛事,然而香港的免費媒體十多天來片言不提, 每天任何時段的「體育消息」, 都離不開足球、網球及賽車, 加拿大那邊的消息卻完全欠奉, 這就是所謂「國際城市」的真貌了。香港連冬季奧運會也慘遭封殺了嗎?假如家裡沒有安裝日本放進協會的電視台,便錯過了許多精彩的比賽。本來, 互聯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但是2008年北京搞奧運, 香港這邊每天充起亢奮, 鋪天蓋地大肆報導, 相形之下, 溫哥華這座EIU推舉為全球的最佳城市顯得可有可無了。
真要感謝日本放送協會每天提供運動會準確的消息, 也難怪愈來愈多人贊同香港應儘快開放更多免費頻道給觀眾選擇, 要不然無論誰走出來大聲疾呼, 希望推廣市民體育意識的任何工夫只有徒勞無功。
留意獎牌榜, 第一是美國, 接著是德國、加拿大、挪威、俄羅斯,然後是韓國及中國。看到這裡, 大概清楚為甚麼報紙沒有報導、電視和電台新聞沒有提了。日本只拿了五面獎牌, 排名很後, 仍然仔細向大眾交代運動會每個細節。香港憑甚麼發展體育事業? 但願這樣的猜想是錯的。
一項國際盛會結束了, 但體育是活生生的, 冬季奧運會的基本認知始終是必須的, 例如她的歷史、有甚麼比賽項目、比賽項目的英文名稱等, 都需要知道。還有,今屆已經是第二十一屆了。
附加資料
******************************************
冬季運動會各項目的英文名稱:
Apline Skiing
Biathlon
Bobsleigh
Cross-country
Curling
Figure Skating
Freestyle Skating
Ice Hockey
Luge
Nordic Combined
Shoot Track
Skeleton
Ski Jumping
Snowboard
Speed Skating
冬季運動會的歷史:
Winter Games History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the summer of 1896. The organizers added skating to the Summer Games in 1908 (ice rinks could be kept cold even in the hottest weather) – but eventually decided that winter sports were perhaps best left to the winter. The first Olympic Winter Games were held in 1924, in Chamonix, France.
參考網址:
http://www.vancouver2010.com/olympic-schedule-results/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九龍城的飄影
提起九龍城, 1997年岩波書店的《大圖解九龍城》是公認為最具代表的入門書。《大圖解九龍城》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描繪九龍城舊日風貌, 製作人猶如歷險考察隊般, 深入1984年香港電影《省港旗兵》的每條濕滑陰森的細巷, 告訴該處曾為世界最高度密集的貧民窟內的光怪陸離, 並排的大樓之間哪兒有秘道可以從這一座走進另一座; 哪處有非法診所、賭檔, 哪處生產魚蛋和白粉, 哪一角落有空中花園, 包羅萬象, 簡直鉅細無遺。世界再也找不到另外一本書可以如此嚴謹地把舊日城塞的一磚一瓦、建築物內部的每個細節原汁原味呈現眼前。
該書時隔十多年, 近年一書難求, 除了大學圖書館, 坊間已不多見。2009年,中村晋太郎寫了《最期の九龍城砦》一書,這部由東京ゴマブックス株式會社出版的書籍,雖然連同DVD售價5,460日圓, 一點也不平宜, 但總算是給喜愛九龍城的朋友帶來好消息了。很奇怪, 日本人對香港這個舊區的興趣遠勝中國人。龍城毗連啟德機場咫尺之距, 便走進看似凌亂無章的大千世界,對鍾情亞洲神采的觀光客來說, 向來充滿吸引力。隨著城塞的沒落, 機場的遷徙, 九龍城的頭頂上再沒有大鵬鐵鳥低飛, 韻味卻不復當年。然而,掩蓋她臉上的那輕絲面紗,永遠讓人感到九龍城帶著神秘的舊日足跡,從昔日的風塵靜悄悄地跟時代擦身而過。
今天再想找那舊日迷路實在枉然, 只有果腹一事, 九龍城仍然飄散著其他香港小社區沒有的獨特風味。親身走一走, 感受良多, 勝過多少筆棍子亂搞的旅遊書(包括這篇短文)。
.JPG)
毓民私房牛肉麵店在旺角花園街也有分店, 但九龍城才是這店子的總本山。要吃正宗台灣麵,到那兒去是指定動作, 理由是, 黃毓民先生的太太是台灣人。當然正宗台灣麵是否好吃, 則見仁見智了。
.JPG)
大排長龍, 何解?
.JPG)
原來是吃魚蛋粉的地方。學會經營飲食店, 在香港肯定大派用場, 不必介懷裝修門面如何的簡陋, 只需要俘虜食客飽暖之慾便大發財可也。
.JPG)
九龍城號稱「東南亞美食天堂」並非過譽, 其中泰國菜更馳名港九。這是泰國菜館黃珍珍的巧手小菜。
.JPG)
「黃珍珍」並非浪得虛名, 2007年及2009年皆獲得Hong Kong Tatler香港最佳食肆大獎(Hong Kong Tatler's Best Restaurants)。
伸延閱讀:
http://hk.88db.com/hk/Knowledge/Knowledge_Detail.page/Travel/?kid=23545
該書時隔十多年, 近年一書難求, 除了大學圖書館, 坊間已不多見。2009年,中村晋太郎寫了《最期の九龍城砦》一書,這部由東京ゴマブックス株式會社出版的書籍,雖然連同DVD售價5,460日圓, 一點也不平宜, 但總算是給喜愛九龍城的朋友帶來好消息了。很奇怪, 日本人對香港這個舊區的興趣遠勝中國人。龍城毗連啟德機場咫尺之距, 便走進看似凌亂無章的大千世界,對鍾情亞洲神采的觀光客來說, 向來充滿吸引力。隨著城塞的沒落, 機場的遷徙, 九龍城的頭頂上再沒有大鵬鐵鳥低飛, 韻味卻不復當年。然而,掩蓋她臉上的那輕絲面紗,永遠讓人感到九龍城帶著神秘的舊日足跡,從昔日的風塵靜悄悄地跟時代擦身而過。
今天再想找那舊日迷路實在枉然, 只有果腹一事, 九龍城仍然飄散著其他香港小社區沒有的獨特風味。親身走一走, 感受良多, 勝過多少筆棍子亂搞的旅遊書(包括這篇短文)。
毓民私房牛肉麵店在旺角花園街也有分店, 但九龍城才是這店子的總本山。要吃正宗台灣麵,到那兒去是指定動作, 理由是, 黃毓民先生的太太是台灣人。當然正宗台灣麵是否好吃, 則見仁見智了。
大排長龍, 何解?
原來是吃魚蛋粉的地方。學會經營飲食店, 在香港肯定大派用場, 不必介懷裝修門面如何的簡陋, 只需要俘虜食客飽暖之慾便大發財可也。
九龍城號稱「東南亞美食天堂」並非過譽, 其中泰國菜更馳名港九。這是泰國菜館黃珍珍的巧手小菜。
「黃珍珍」並非浪得虛名, 2007年及2009年皆獲得Hong Kong Tatler香港最佳食肆大獎(Hong Kong Tatler's Best Restaurants)。
伸延閱讀:
http://hk.88db.com/hk/Knowledge/Knowledge_Detail.page/Travel/?kid=23545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那一年是....1991
農曆新年又是情人節, 這樣的配搭很久沒有了遇上了。在我的記憶裡, 上一次是1991年, 不過那年的2月14日是「年三十晚」。那年的確是很熱鬧呀, 年宵市場、酒樓、餐廳、山頂跟海邊, 四處都是人都是花。那時最寫意的娛樂是看電影。那幾年香港電影的數量幾乎數之不盡, 「逃學威龍」、「阿飛正傳」也是那一年的, 每個星期都有想看的新片。1991年, 你在做甚麼? 我在唸中學呢。我的中學一年、二年和三年級都是與同一班同學一起, 所以感情很好。 昨天到了旺角聚舊, 也是那個年代的同學。大家都想不到, 那時的一班同學可以經常聯絡, 直至今天, 大家變成很好的朋友。香港很小, 要跟朋友保持聯絡, 比較容易。我跟他們一見面便幾個鐘頭, 離開時已經晚上十一時了。星期四晚上十一時的旺角, 街上人頭湧湧, 人車爭路, 有年老的、年青的, 也有小孩子。路上仍然有街頭表演, 又唱歌又跳舞。只有香港才有這樣的景象吧。不行了, 要回家睡覺。我沒有他們那樣精神奕奕。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美好的事物總是脆弱的

這張照片看見很多建築, 大概是城市的中心區域, 遠處有一座高樓, 像是政府的大樓。以往十二月都一定到日本走走, 今年沒有, 所以特別想起日本。最近收到兩個大蘋果,一個是仙台的, 一個是長野的, 都非常甜美。買了澳洲的乳酪跟蘋果一起吃, 比得上珍饈百味。今年新年, 天氣較涼, 白天吃了鏡もち, 如果香港有神社之類的地方, 那就更好了。記得有一年的一月一日到鑽石山的志蓮淨苑, 很多日本人竟然整團人到那兒「初詣」, 真的很熱鬧。
早幾天感到特別冷, 在家裏時經常要開暖爐。昨天起床後忽然覺得不舒服了, 結果睡了一整天。幸好今天精神較好, 希望沒有影響工作。新學期開始了一個星期了, 校園每天都在趕著興建新的大樓, 因為兩年後, 香港的大學都要變成四年制了。這個年代香港的學生真是辛苦了, 教育政策不斷改變, 他們變成了實驗室裏的「白老鼠」, 一時母語教學, 一時英語教學, 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 經歷過八十年代最美好的時代。
銀座劫案成為香港一件大新聞。犯案的新移民令香港很丟臉。雖然我是香港人,但心裏面有時候也希望日本政府應該馬上收緊香港人前往日本的旅遊簽證。為了日本的安全和潔淨, 應該要這樣做!! 雖然很多人聽了很不高興, 但是事實上東京的新宿、池袋已經成為中國不良分子包括黑社會的聚居地。不過說起這些事情真的很矛盾, 現在似乎更多日本人希望吸引更多外國資金流進日本, 所以正鼓勵更多觀光客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到日本旅遊。都說今天的中國比起二、三十年前有更大的話語權(discursive power), 甚至有人倡議G8和G20以外應該成立G2, 即專為美國和中國而設的經貿組織。假如話語權的提升意味著一個國家的霸權冒起, 而較弱勢的社群因為受到霸權的脅迫下忍氣吞聲, 甚至本來屬於弱勢社群的美好東西都受到排斥、揚棄,最後走向泯滅。那樣子,這樣的霸權本身是不是一種野蠻的(barbaric)暴力呢?
像酒田這個地方, 冬日白雪連天, 是一種美。但是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發展落後、停滯的象徵, 要好像上海那樣蓋滿摩天高樓才叫做好, 那麼就再沒有酒田這個彷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誰叫美好的事物總是脆弱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