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區家麟: 最後的信仰

[轉載]
https://www.thestandnews.com/media/%E6%9C%80%E5%BE%8C%E7%9A%84%E4%BF%A1%E4%BB%B0



論壇上,主持人搞搞新意思,利用「安心發問」軟件,叫在座觀眾掃碼後,可以匿名發問或發表感言,果然觀眾們就「安心」了,踴躍留言,當中有些看似無厘頭的話,有人希望講者「多說一些 spiritual 的東西」。

spiritual?說些「靈性」、「信仰」的內容?這講座話題是銅牆鐵壁下的調查報道,在座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調查報道記者,他們的工作講證據、講理性,如何「靈性」?

噢,原來是有關的。

香港新聞傳媒正受全方位圍剿,調查報道記者更受各種法律規條掃射,講者形容,現在已「斷指斷臂」。調查報道,查冊是「基本盤」,現在查公司註冊要實名登記,運輸署改例,已不批准傳媒查車牌,武功被廢;記者查選民名冊亦收緊,查可疑種票資料困難重重;僭建疑雲查圖則,屋宇署會引用「版權」原因不提供資料。

傳媒組織架構的層面,老闆受壓、或主動奉迎、或以蝕本為由,大縮調查報道人手資源。有些傳媒財雄勢大,擁有力量無窮的「調查組」,不是監察政府,而是調查弱者與眼中釘。

調查記者還是有的,他們說,銅牆上有裂縫、鐵壁上或許有個洞,記者天職,就是監察政府、查考真象,為市民發聲,縱使風險越來越大,威脅越來越近,不能就此放棄、有一天就做一天。

這種堅定的信念,也許就是調查報道「靈性」的一面。際此巨變,堅守陣地的人都是勇者、留在鬥獸場上的人都是死士,調查記者講求理性分析,但講到他們為何受各方敵視攻擊仍在堅持,已不能理喻,不能用道理去好好解釋,而是一種信仰、很純粹的信仰。

每位公民又可以做什麼?他們說,每個人都或掌握一些涉公眾利益的資料,市民可以積極報料,用真金白銀支持你們信任的媒體;讀到認真而你又欣賞的新聞內容,請廣傳分享,每一道力都有用。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乃加長版)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中大學生會原訟庭裁定: 解散屬違憲

[轉載]

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E4%B8%AD%E5%A4%A7%E5%AD%B8%E7%94%9F%E6%9C%83%E8%A7%A3%E6%95%A3%E5%AD%B8%E7%94%9F%E6%9C%83%E5%8E%9F%E8%A8%9F%E5%BA%AD%E8%A3%81%E5%AE%9A-%E8%A7%A3%E6%95%A3%E5%B1%AC%E9%81%95%E6%86%B2%E4%B8%A6%E7%84%A1%E6%95%88-%E5%AE%A3%E4%BD%88%E8%81%AF%E5%B8%AD%E6%9C%83%E8%AD%B0%E6%87%89%E8%A9%B2%E9%87%8D%E5%95%9F%E5%AD%B8%E7%94%9F%E6%9C%83%E8%81%B7%E5%8B%99



上月7 日,中大學生會在其Facebook專頁宣佈解散,隨後有人向中大學生會司法委員會原訟庭提司法覆核。中大學生會司法委員會原訟庭今日(7 日)裁定,中大學生會代表會及/或學生會聯席會議「解散學生會」之宣告違憲並無效,並宣佈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聯席會議應該重啟學生會職務。不過,學生會代表會前會長黃博翰表示,學生會會繼續停止運作及處於「解散」狀態。

司法覆核申請人麥浩維,答辯人為中大學生會代表會。判案書中提到,今年 10 月 7 日,中大學生會代表會向會員發電郵,指代表會於 9 月 10 日召開學生會聯席會議,通過解散中大學生會之議案。並於同日向全體基本會員發出解散聲明,表示中大學生會已解散。

申請要求法庭覆核答辯人的決定,並要求裁定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代表會及/或學生會聯席會議解散學生會之宣告違憲並無效,以及命令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聯席會議即時重啟學生會職務。

「解散」違憲並無效

中大學生會司法委員會原訟庭裁定,中大學學生會代表會及/或學生會聯席會議解散學生會之宣告違憲並無效;但拒絕申請人的申請,不命令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聯席會議即時重啟學生會職務;並宣佈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聯席會議應該重啟學生會職務。

申請人提出,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章則》,條文中並沒有賦予任何學生會架構解散的權力,如果任何學生會組織期期望行使解散權力,必先舉辦全民大會討論修改會章,再經全民投票通過作實。

成立逾 50 年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上月宣佈解散。不過學生會宣告解散後,不少中大人質疑有關決定不合憲、不符程序。中大政治行政學系副教授、前中大學生報主編周保松亦在 FB 發文批評,學生會代表以「聯席會議」之名動議將學生會解散是「於理於法不合」,指《中大學生會會章》根本沒有任何關於解散學生會的條文。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區家麟: 外國水深火熱,祖國形勢大好?

轉載自《立場新聞》,2021年10月14日

家中吃飯時看電視新聞,實乃自虐、影響消化、破壞心情。往日內地記者自嘲,新聞中,外國總是水深火熱,祖國都是一片光明,這種習性已蔓延至香港傳媒。

睇新聞要留神,除了留意報道內容有何偏頗,也要留意什麼東西根本沒有報道。例如恒大債務危機,苦主四處討債抗議、或各地缺電限電影響民生工業,好些本地新聞頻道中,像沒有發生過或只輕輕帶過,如山西水災則等待中央台有官方片段才報道。大部分篇幅,歌舞昇平、市道旺盛、熱烈鼓掌。

留意一下各大聲稱「中立持平」的媒體,本地新聞標題,常會連續出現「林鄭月娥說」、「陳茂波說」、「邱騰華說」、「陳肇始說」、「中聯辦說」、「律政司說」、「工聯會說」、「新民黨說」、「外交部說」,政府高官與建制派說說說。猶有甚者,近日常於電子媒體聽到「外交部駁斥美國 XXX」,長篇大論,卻沒有告訴你諸多「反華勢力」究竟講了什麼?只聽到外交部反駁。

當公民社會、工會、政黨、大學、與各種多元自主的聲音被消滅,就只剩下權力的一言堂。仍然有心的新聞機構,面對人手緊絀,又要填滿版面充塞時段,誰有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餵你「新聞」,自然就是收你稅洗你腦的政府、自然就是有大水喉射住的愛國者。諸位主管,不想得失權貴,甚或主動奉迎,不加思索照單全收,習慣了林鄭講話就直播半小時,達官貴人聲音一面倒,這時候又不講「平衡」「中立」,高官們警察們隨便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又不需要找當事人回應了。 

念社會科學的大學生們有福了,以後交功課做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或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有無數題材、無數靈感,淨是數字上分析各新聞機構的沉淪,已經是一個做不完的大研究。具體題材舉例:

  • 分析電台每日新聞,政府官員與建制派講話佔新聞時間的比例,及這種比例在近年的變化。
  • 分析電台烽煙節目及《議事論事》等節目,政府及建制被訪者,與民主派受訪者的比例,及過去一兩年之變化。
  • 分析《鏗鏘集》過去一段時間,「政治故」與「民生故」比例的變化。
  • 分析新舊有線中國組,有幾多資訊來自官方電視台,有幾多意見來自民間異見聲音,及原中國組總辭前後的變化。
  • 政治正確一百分,香港電台不久前明文禁用「台灣總統」的稱謂,連帶「國立」乜乜大學不能用、講台灣「行政院」都被禁,試追蹤各大電台電視台如何跟隨,敏感用字習慣的改變。
  • 各大搜尋器、新聞剪報庫綜合的傳統新聞媒體內容,如何一面倒?
  • 各大報章,對「光時」及其他敏感字眼用法之變化。

聲音一面倒,更難得有 KOL 大造文章,列舉英國貨車運輸大混亂、警察會殺人、高官有醜聞,嘲笑移民他鄉的人。

說這種話的人,以為自己有點小聰明,卻像北韓政府抽水《魷魚遊戲》,沒錯資本主義競爭殘酷,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卻不等於北韓就是樂土。

這些 KOL 從來不會告訴你,人家外國勢力,報章有言論自由、社會開放、政府開誠布公、要向選民負責,掩藏不了壞消息,影視創作有自由,誇張社會醜態不是煽動不是假新聞,你才會刺激大眾反思現狀,政權耳聞批評聲音,才可能進步。

內地新聞行業最新發展,發改委諮詢七天,準備進一步限制「非公有資本」下的傳媒運作,日後「非公有資本」傳媒,即包含自媒體、私人企業等,除了不能編採發布新聞,更不能做直播、不能經營任何「欄目」、不能播送境外媒體新聞、不能做任何輿論導向的「活動」、連有關新聞的論壇與獎項都不能搞。

即是,觸碰任何「新聞」元素的東西,都變成「公有資本」壟斷的特權,日後天羅地網,操控新聞輿論,一切「有法可依」,前景一片光明。

覆巢之下,今天香港發生的一切,非因抗爭而起,都只是借勢而行。


信報 : 愛國生意不易做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6%84%9B%E5%9C%8B%E7%B6%B2%E7%B4%85%E5%94%94%E6%98%93%E5%81%9A-191600856.html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馮晞乾: 誰更不適合服務市民?

轉載:《馮晞乾十三維度》
2021年9月30日
https://www.facebook.com/106651927966317/posts/281651027133072/

誰更不適合服務市民?

昨天網上流傳一封寄給消防處處長的信,投訴兩個消防員幸災樂禍,嘲諷墮海女警,在社交平台留言說「開香檳慶祝」、「算唔算自作孽」等等。政府紀律部隊人員總工會隨後發聲明,譴責「別有用心人士」於社交媒體發佈「奚落的標語及字句」,是對死者及家人極不尊重,「於傷口上灑鹽,教人齒冷。」

聲明又說,如查證屬實,涉事者明顯有違專業,「不適合服務市民,亦有違社會對公務員的期望」,促請有關部門嚴肅跟進及處分。消息指,兩名消防員現已停職。

紀總這份譴責聲明,如果是在2019年11月9日發出,要求警方嚴肅跟進及處分某些所謂警察,也許會更有說服力,更符合公眾利益。但那時候紀總沒有作聲,現在卻為了女警而「仗義執言」,那就顯得偽善、雙重標準和不專業了。

2019年11月8日,22歲的周梓樂不治去世,很多市民上街悼念。有線電視新聞直播拍到,駐守屯門的防暴警不斷出言挑釁市民,並對周梓樂之死表現出一副幸災樂禍的模樣。那時防暴警喊道:「今晚開香檳慶祝呀!」「返去產卵啦曱甴!」「過來報仇呀曱甴!」「喂,恭喜啦!」

紀總或警方不記得的話,我誠意推薦你們重溫片段:


同樣是講「開香檳慶祝」,同樣是對死者及其家人極不尊重,於傷口上灑鹽,為什麼紀總今日「強烈譴責」,兩年前卻沉默卸責?為什麼消防員要停職,而警察卻只被訓斥?

仔細想想,那夜警察根本犯了比消防員嚴重十倍的過錯!

消防員的職責主要是救火,即使他們的網上言論不得體,有失厚道,也根本不影響他們救火的專業。但2019年11月8日晚屯門警的言行,後果可以非常嚴重,他們不僅「於傷口上灑鹽」,更是在執勤期間,於電視鏡頭前公然挑釁全港所有悼念周梓樂的市民。

警察的職責是維持秩序,但他們當時卻在熾熱的民情上煽風點火,挑動仇恨,分分鐘引發更大的騷亂。這樣嚴重到無以復加的過失,絕非「用字不恰當」、「言語敏感度不足」那麼輕描淡寫,沒理由訓斥一下就可了事。

既然有警方發言人喜歡引用古文,我今天就講一句古訓。《禮記.曲禮上》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這裏「禮」的意思不是狹義的「禮貌」,而是指一種行為規範。行為規範的具體內容,或隨時代和社會發展而變化,但「禮」的一般意義和功用是不變的。

那段話的意思是:道德仁義,若自己不守禮就無法實踐;教化民眾,若自己不以身作則就無法完備;上朝列位、整肅軍隊、居官辦事、執行法令,沒有禮便喪失威嚴,無法服眾。

兩年前,政府和警方沒有即時處罰那群叫喊「今晚開香檳慶祝」的所謂差人,已經置一切專業操守和規範於不顧,威嚴掃地了,請問還如何「蒞官行法」、「教訓正俗」?順帶一提,2019年7月21號元朗黑夜,警方又用什麼態度「服務市民」?所謂紀總又死咗去邊?

消防員網上失言,停職。

防暴警現場失控,訓斥。

誰更不適合服務市民?大家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