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曾志豪: 香港走寶

[ 曾志豪 ]
轉載:《蘋果日報》,2021年5月27日


蔡玉玲取得美國哈佛大學的尼曼新聞獎學金,研究調查報導的方向,以及如何在獨裁政權下的生存空間。

第一感覺是,香港走寶,逼走人才。一個在香港的廣播機構被逼得無處容身、在公權力下被指控定罪的人,外國的名牌大學卻給予了一個肯定成就的機會,讓新聞工作者進修,找回自身的價值。

尼曼獎學金成立於1938年,創辦人是Agnes Nieman,是美國報人Lucius Nieman的妻子。25歲的Lucius於1882年加盟了《密爾沃基日報(The Milwaukee Journal)》任總編輯,辦報的理念是「絕不在意社會階級,要在乎人;遠離政治偏見和黃色新聞」。創報數月後,城市發生了火災,71人遇難。當其他報社都認為這只是一場「不可以躲避的災難」,Lucius卻認為,酒店主人涉嫌過失犯罪。這就是調查報導、追尋真相的一個經典示範。

有時真相並不是這麼輕易發現,容易得到的結論也不一定是事實。關鍵就在,你願意花氣力去追尋嗎?你會抱有這種「懷疑」的精神嗎?「懷疑」永遠令人疲累。就像香港的7.21真相,你可以做一個選擇官方公布結論的安全而懶惰的記錄員,也可以選擇像蔡玉玲和她們團隊一樣的,疲倦危險但有信念的記者。

說回尼曼獎學金。Lucius的報章贏得了一座普立茲獎,1935年去世。Agnes一年後也病重,她更改遺囑內容,把自己和丈夫的遺產約100萬美金捐給哈佛大學,財產的使用原則是「促進和提高新聞業的水準(To promote and elevate the standards of journalism)」和「教育特別適合做新聞的人(Educate persons deemed specially qualified for Journalism),以此紀念她丈夫Lucius Nieman尼曼先生。

中國大陸曾經也有女記者獲得這個獎學金的機會,回國後寫了一篇文章,講述當年學員們的一個學習題目﹕「I am look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ve no voice」。而這個大陸女學員如此形容內地同行的形象:「其實我在中國並沒有多少機會向某個權威的人提問,經常只是用盡各種方法追查事實細節而已。在中國,記者的形象並不是拿着麥克風和用筆紙記錄的提問者。」香港的記者,離此也不太遠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