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體現多元文化的國度

馬來西亞是名副其實的多種族國家,馬來西亞人佔全國人口66%,華人佔26%,印度裔佔8%,其餘1%來自其他民族。當然,亞洲不少國家,像泰國和中國,也是多種族的國家。但泰國和中國,尤其是中國,一個民族已佔了大多數,像中國的漢族人,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於是在文化上以漢族人佔優。問外國人對中國人樣貌的印象,大抵已有一個根深柢固的概念。中國有朝鮮族和蒙古族,但他們看起來更像韓國人和蒙古人;拿一套中國少數民族照片給外國人看:門巴族、仡佬族、毛南族、撒拉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一大堆名字,外國人摸不著頭腦,中國人許多甚至連名稱也沒有聽過,怎樣去分辨他們?現在不少人擔心西藏人,擔心漢族最終要「同化」他們。說實在他們也夠幸運了,在今天漢族文化的強勢下,仍保留著自己的文字、語言和風俗習慣,外國人也很同情地了解他們的生活處境。相比之下,滿州人卻可憐了。失去了文字,失去了語言,甚至要更換自己的姓氏,改成漢族的姓氏。他們的根至此魂斷了。

論國內生產總值(GDP),馬來西亞整個國家只及香港的58%,在世界經濟版圖割據的形勢上,的確微不足道。不過提到照顧不同族群的需要,就大有見地。要維繫不同族群的互動和凝聚力,不是靠政府耗費聘請一群歌手出來唱一兩首勵志歌曲,立一條「反種族歧視法」便算數了。馬來西亞許多觀光景點都是不收費的,像Petronas Twin Tower、吉隆坡最古老的伊斯蘭寺Masjid Jamek、印度教的聖地Batu Caves、葡萄牙人在馬六甲興建的炮台和堡壘Porta de Santiago(A Famosa)、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中國廟青雲亭,都是自由參觀。你不收費,遊客會來,本地人會來,來自全國不同族群的男女老幼也會前去看看。這就是文化交流和體現融和的最好姿態。亞洲許多大城市,依仗自己有一兩座摩天大樓,動輒收取巨額觀光費,低下階層都嚇跑了,階級既然涇渭分明,講融和也未免失卻了厚道了。




馬來西亞的火車站、巴士總站,除了有公眾洗手間之外,附近還有祈禱室,分設男女,充份照顧宗教大不同的需要。香港不論政府和民間,為了所謂「照顧」少數族裔,仍在絮絮不休爭論著語言和翻譯的問題。國際城市首重英語,馬來西亞有不同的方言,但英語是無人不懂的,不懂英語如何兼顧來自五湖四海的八方人士?顧此失彼,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街上一個指示牌,即使同時寫了日語、韓語、印度語幾種外語,比利時人、土耳其人和秘魯還是不高興吧?只有英語才可以退而求其次,打通彼此的溝通障礙。香港搞教學語言,搞來搞去,仍然不明白英語的重要性,香港要保持其國際優勢,只有提高市民的英語能力一途。



吉隆坡的人口只及香港的三分一,有小巫見大巫之感,但好些服務水平,是香港望塵莫及的。一句話:茶餐廳價錢,酒店級服務。這固然是因為兩地物價殊異之故,用香港的工資去買人家的東西,當然佔了便宜,但是,論硬件,香港人仍要好好學習的地方也多的是。例如文華酒店的洗手間,坐廁全部安裝了沖洗器,媲美日本和韓國的衛生設備,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和韓國人都習慣使用沖洗器,他們到了外國的酒店,仍然可以照顧到他們,那就是體貼客人的一份誠意了。



到了大排檔,要知道食肆林立,要吃東西,還得靠自己四出游竄,叫侍應並不方便。在香港,要看自己叫嚷的聲音夠不夠響亮,手舉得高不高。日本大多數的餐廳的桌子上都有一個按鈴,一手按下,侍應便會前來。在吉隆坡市郊的大排檔,竟然有這樣的東西,不能不佩服馬來西亞人的求學之心。香港人還是不肯虛心求教於外國先進文化,只靠吃老本,伸手問「阿爺」的話,將來的前途堪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