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講分門別類,家裏的藏書,大致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關於工作的工具書,字典、語法書、語言知識、教育理論等等,有人說這是一個人的專業領域,但「專業」二字太重太虛,用濫了,有些不著邊際,甚至有點虛惘。叫它做工具書,無非是因為它是用來混飯糊口的工具;第二類是閒書,用來調劑生命,平衡心理。每個人大概有點心理病,甚或有些潛藏的精神問題,看一點鐵路知識的書籍、看一點介紹舊建築、講解古都逸事遺聞的讀物,都可以平衡日間匆忙的步伐,洗滌乾燥枯竭的心靈;第三類是睡前的安眠藥,或是甜蜜夢境的催情劑,看一點中國文學、哲學書籍,可以讓浮動不安的情緒得以安伏,讓躁動的腦袋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最後一類是上廁所時的手邊書,應當放在書架上不太高的地方,最好靠近架邊一角,肚子蠱惑蠕動之際,隨手一撿,當下即是,讓那十五分鐘空檔無事的瞬間有了著落。有些人在那個當下選擇看報紙,看雜誌,但那不是書,是資訊和情報。理想的手邊書,應該是外語課本,或是小說隨筆也可以,總之能啟發思維,需要腦筋作理解消化的最理想,因為那十五分鐘最能集中精神,記憶操作也特別清醒。學懂甚麼時候看些甚麼書,是一種美學。
讀書需要每天讀,管他是讀一小頁,看看幾幀圖片的說明也好。蘇東坡的好友黃山谷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今天愛上網穿梭天下的人很多,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著實是一件快事,但這份快感始終無法取代用手摩挲書扉的樂趣,每個段落,與書的頁首頁尾之間有一個井然的理序,尤其是直版書,與書邊構作成一個美的和諧。日本書、台版書保留了東方文字的閱讀理趣,從右方揭起,一排排由上而下,上下而求索,將漢字的工整穩重展現眼前。近年香港出版的新書雖然在印刷上有了進步,至少訂裝頁不像九十年代的「韋編三絕」,由中間起首一張張的脫下來。然而橫排的書看起來與電腦螢光幕有許多雷同之處,難怪許多人享受不到閱讀古書的樂趣了。說它古,不說它舊,自是因為古書是直排的,有其優美處,說它舊的話,未免對古書不夠尊重了。褻瀆了書的尊嚴的話,講讀書的美學就失去了底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