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馮睎乾: 建造人工島也是好事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3月28日〕

昨天有環保團體讀者告訴我,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即所謂「明日大嶼」——的公眾諮詢期,原來在本月31日結束,前天綠色和平與三位民間專家,為此召開記者會,發表了一份題為「明日大嶼廿質問」的意見書,質疑填海方案的成效及造價。

老實說,我孤陋寡聞,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公眾諮詢」,遑論它將在五日後到期。之前也不見有多少人討論,我想,不管是留港抑或海外香港人,見證了幾年來香港的滄桑變化後,早就對「明日大嶼」這種議題心淡了,就算腦中有千百個反對理由,也寧願慳返啖氣暖肚。

看了綠色和平的新聞稿,環保團體和幾位專家依然認真討論,很能感受到他們對香港的愛,但政府願意聆聽嗎?專家們從經濟效益、氣候危機、環保生態、城市規劃等多方面,臚列廿個反對理由。當中大多數理由,香港市民早在2018年(那年林鄭月娥公布明日大嶼計劃)聽過了,民間專家也講過了。

例如政府稱工程要花最少5800億港元,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潘焯鴻認為是嚴重低估,因為政府沒參考近期同類工程造價,估算亦有錯漏。據他保守估計,明日大嶼造價其實近9000億元。

氣象專家林超英則質疑政府低估人工島潛在的氣候風險,「在現時完全不知道海水上升引起各種工程需要,究竟要花幾多錢,就像『無底洞』。」莫說林超英,即使像我這類行外人,也知道水位上升的危機,我五年前也在蘋果專欄寫過了。

至於人工島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更舉世皆知。英國地理學家邦內特(Alastair Bonnett)在《別處:通向造島時代之路》(Elsewhere: A Journey Into Our Age Of Islands)說過,現在是「造島時代」,人工島比前人建造的建築「更大膽、更宏偉,且可能更具破壞性。」邦內特走訪過世上各大人工島,形容那是「生命的禁區」——人工島周邊水域都幾乎沒有生命。

既然反對理由早就人所共知,難道香港政府專家不知道嗎?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早前還發表報告,研究全球52個規模用途與「明日大嶼」相若的大型填海項目,發現其中13個填海面積達1000公頃或以上的,有77%「爛尾」,擔心「明日大嶼」將步其後塵。

我認為不必擔心。今日香港比五年前「完善」得多,連醫院天花板也會掉下來,協助醫生測試病人夠不夠命硬,那麼本已危機四伏,在驚濤駭浪中興建的人工島,如果不爛尾陸沉,就是比實現「光xx港」更難以置信的神跡了。公眾諮詢尚餘數日結束,就更不可能有奇跡發生,令港府回心轉意。

事到如今,交椅州附近的海洋生物是死硬了,不如放送一點「正能量」,說好「明日Die魚」故事吧。記得2018年11月,仍然會行會走、鮮蹦活跳的董建華向港人說:「我可以擔保,人工島不會用盡香港儲備。」眾所周知,董建華拍心口保證的事,在現實往往反其道而行,所以我很有信心,人工島是會耗盡香港儲備的。

其實也是好事。「陰毒」的英國政府把香港交給中共時,庫房水浸,令嬌生慣養的港人,不懂仰賴和感激国家。香港一旦變成窮光蛋,不但可重新發揚人人緬懷的獅子山精神,也會學懂倚賴祖国這塊強大的盾牌。何況未來幾年,世界形勢風高浪急,不排除港幣與美元脫鈎,嘿,到時幾千億港元還有何用?

有智慧的中国人一向認為,揸磚頭好過揸現金;如今時代變了,揸流「灘」又可能比揸磚頭更好。港府高瞻遠矚,明白燒錢要趁早,趕緊把現金變成泥沙,才是上上之策。「明日Die魚」一啟動,勢必犧牲眾多海洋生物,作孽甚深,但受報應的又不是你和我,也不是你和我可阻撓,倒不如遙祝像董建華這類話事人:一定要長命百歲,就算身殘,也要志堅啊!

附錄

「明日大嶼廿質問」意見書全文及相片:

https://bit.ly/3TG2JiM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陶傑:「明日大嶼」是偽命題

〔轉載陶傑Facebook,2023年3月25日〕

隨着美中脫鈎,「明日大嶼」即成為一個偽命題。

在邏輯上,首先,香港先要有「明日」,才有「大嶼」。自從1841年以來,香港的「明日」,其基因定義(genetic definition )是中西貿易的自由港。一旦西方唾棄其中介地位,或中國剝奪其自由特色,香港即前世堪記、今生盡毀、明日不存。

香港的明日如果在中國,有一個輝煌的明日中國,連同俄羅斯、伊朗、北韓成就一個世界新秩序之下的新香港,那麼香港人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遷居大陸,不需要花六千億假大空搞一個明日大嶼。大灣區廣闊天地,土地價格成本遠低過大嶼。

香港如果沒有明日,則大嶼山也將是一個廢墟的一部分。今日燒六千億預先為明天的自己送喪,是愚蠢的行為。設若香港在明天會死,送喪燒錢,只須準備冥通銀行的陰司紙。誰見過盂蘭節香港街邊的阿婆用港幣現鈔來燒?

「明日大嶼」至今有幾多個本地財團帶頭揼水捧場?香港投資者不是白痴,知道香港的任何「明日」,必只基於香港仍然「一國兩制」,基於港幣繼續以美金掛鉤,基於西方資金和大陸熱錢仍然湧入,基於香港沒有國安法。

那時女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所謂明日大嶼,就好像一個孕婦,一個幸福的媽媽,挺著一個大肚子,晚晚開心的哼着兒歌,一面為肚裏的BB織毛衣、計劃買嬰兒車、買尿片玩具、儲錢為小孩入讀英國寄宿學校,一面很陶醉地,幻想小寶寶將來長大成人,會是一個成功人士。

如果她面對肚裏那團未成形的血肉,經家暴老公狠狠踢了兩腳,或者自作賤自殘,變成了一個死胎,還計劃去倫敦巴黎名店為嬰兒買名牌服裝?仲有冇神經D?


陶傑披藏:https://patreon.com/tokitchannel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電影與自由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2月18日 ]
「杜琪峯金句背後」

柏林影展開幕,今屆評審有香港導演杜琪峯。他跟評審團主席Kristen Stewart會見傳媒,被問到電影有何獨特,令它永保生命力時,英語不流利的杜琪峯即以粵語作答(以下我改寫為書面語,方便不諳粵語的讀者理解):

「我覺得電影永遠在前鋒,在前面。當如果有極權的時候,人民失去自由的時候,電影通常首當其衝,在好多地方都是這樣,一定停止你的文化,因為電影文化是直接入audience裏面,所以獨裁者通常對付的一定是電影。但我覺得香港⋯⋯no,sorry⋯⋯我認為全球爭取自由的國家和人民都要支持電影,因為它是為你發聲的。」

杜琪峯這番話在香港網絡洗版,電影界朋友都傳給我,人人擊節讚賞,似乎是今天最大的新聞。但中国大陸有些微博網民,卻批他「辱華」:「香港還不夠自由啊,當年最佳電影《十年》和2019年黑暴是不是有點劇情相似啊。哪個國家能讓你拍的電影帶顏色革命傾向啊?」

可惜我看外媒,關於杜Sir發言的報道寥寥無幾,再看開幕禮現場片段,發現記者聽了即時翻譯後,鴉雀無聲,五六秒才有零星拍掌,跟香港網民的熱烈反應判若雲泥。為什麼會這樣呢?唉,原來是翻譯出事。

坐在杜Sir身旁的女士,結結巴巴地譯成這樣子:

I think cinema represents the whole part of society; if a government wants to destroy a place, the first thing they want to do is to destroy cinema. Because cinema is so close with the public – it has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 For the whole world, if you want to fight for freedom,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you have to support cinema.(注1)

杜Sir一起首提及的「電影在前鋒」、「極權」固然消失無蹤,中間「停止你的文化」及最後「失言」爆出的「香港」兩字,統統lost in translation,簡直有點不知所云,糟塌了杜Sir的慷慨陳詞,難怪現場記者不懂反應。我嘗試翻譯一下:

I think cinema is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Whenever there's totalitarianism and people lose their freedom, it's usually cinema that bears the brunt. This is the case in lots of places. The regime will try to squash your culture. Since cinema really gets to people’s hearts, dictators usually go after it. Anyway, I think Hong Kong...no, sorry… I think anyone fighting for freedom anywhere in the world should get behind films because they're speaking up for you.

很多香港人大讚杜琪峯「敢言」,但我想指出,他強調的「自由」,其實是呼應今屆柏林影展早前發表的聲明。那聲明一開始說,「電影節是壯大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和和平對話的場所」,接着便聲援伊朗和烏克蘭人民。開幕禮上,另一位大談自由和對抗極權的人,是透過視訊演講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恰逢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一周年,澤連斯基說「電影能夠克服邊界和牆壁,無論那是真實的,抑或意識形態的」,又表示面對入侵,「文化不能中立」,「電影雖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影響和啟發那些可以改變世界的人(Cinema cannot change the world, but it can influence and inspire people who can change the world)。」他對電影的看法,跟杜Sir相類,同樣認為電影跟人民自由息息相關。
  
事實上,柏林影展在1951年第一屆開幕時,標語正是「展示自由世界的櫥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所以杜琪峯在這場合談「極權」和「自由」,不但呼應了今屆大會主題,也很符合影展的歷史脈絡。希望有無邊無際聯想力的香港檢控官不要「思歪」就好了;至於罵杜「辱華」的大陸人,我建議你先看看影展歷史。

杜Sir講那一番話,與其說需要勇氣 ,我覺得,更需要的還是骨氣。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10usJiacQ

27:54開始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馮睎乾: 當假新聞變成唯一真相

〔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3年2月11日〕

只要思想夠滑坡,罪名總比證據多

2019年11月「理大暴動」案,法官陳廣池日前判刑,形容「暴動」令理大「猶如烏克蘭東部戰場」,又批評被告「助紂為虐」,「自以為」是急救員,實質上支持暴動者云云。這次律政司若不起訴陳廣池「煽動」,恐怕不足以平民憤。

按照「立場案」控方代表伍淑娟的檢控手段,只要某些言論引起公眾「聯想」,從而憎恨香港警察或政府,就可控以「煽動」了。現在陳廣池公然把理大比喻為烏克蘭,難免讓人聯想到,在外面要攻入去的港警,就是俄羅斯那支侵略別國的不義之師,豈非抹黑港警?

陳廣池又形容被告「助紂為虐」,明顯扭曲中文成語原義,似乎指桑罵槐。任何中國人都知道,「助紂為虐」是形容某些契弟,依附有權有勢的一方,幫助強權暴政,欺壓弱小。請問理大那批拉雜成軍的暴動者,跟武器精良兼有政權撐腰的警察相比,邊個「有權有勢」,邊個似「紂」?陳廣池用這四字成語,只會讓人聯想到警察,而非案中被告。

我個人看法是,陳廣池在同一判詞中,連續兩次犯上如此低級的錯誤,不可能是無心之失。按照伍淑娟的「聯想」準則,夠晒料charge個法官「煽動」有餘啦。如果這樣明目張膽「煽動」也不控告,大家就會覺得司法不公雙重標準法治已死,又怎樣講好香港故事呢?

什麼才算「助紂為虐」,看看「立場案」即一清二楚。近日審訊,控方伍淑娟舉出監警會報告所載的「爆眼女事件」、「新屋嶺事件」等「不實信息」,盤問鍾沛權對2019年運動「社會背景」的看法。伍婦根據監警會報告指,有關警方性侵的正式投訴僅有兩宗,而被關押於新屋嶺的五十三人,均無投訴,又強調「正常人有罪證,都會交給監警會」云云(注1)。

伍淑娟這樣說,無非想帶出一個結論:不管民間或媒體對警方有何指控,只要監警會報告沒有記錄,就全部是「假新聞」、「假資訊」,而你把這些「假新聞」傳播開去,即涉「煽動」。頭腦稍為清醒的人,都看得出這是徹頭徹尾的歪理。

鍾沛權馬上反駁,舉出公眾不信任監警會的理由:例如政府委託的國際專家於報告發表前半年集體辭職;又例如監警會報告形容721為白衣人與黑衣人衝突,但很多現場片段顯示,被白衣人襲擊的大部份不是黑衣人,而是穿各種顏色衣服的普通市民,「包括其中一個白色裙,後來證實有身孕的女士。」 (注2)既然監警會不可信,甚至予人偏幫警察、「助紂為虐」的壞印象,大眾又怎會把罪證交給他們呢?

伍淑娟又提到「爆眼女事件」,再次「以結果為目標」,想把針對警方的指控,都扭曲為「假新聞」。她竟引用《星島日報》和《東網》報導,指「爆眼少女」2020年已赴台灣,且「無爆眼」。其實在2022年8月11日,「爆眼女」K小姐已在網上公開自己的醫療記錄,上面清楚列出傷勢,包括臉部裂傷、創傷性白內障、眼球破裂等。

當日我更撰文指出,《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大公文匯》和屈穎妍等各方中共喉舌,在2021年5月下旬忽然聯成一線,宣稱K小姐「無爆眼」,統統是假新聞(注3)——這才叫「助紂為虐」。K小姐醫療報告的內容,就連獄中的鍾先生也透過報紙知道,而伍淑娟不知真傻還是假懵,居然引用過期的假新聞,專業何在?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中共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摧毁所有代表異見聲音的媒體了。當假新聞成了唯一「真相」,就像監警會報告成了控方唯一可援引的資料,就不單可以做大內宣「洗腦」,有需要時還可在所謂審訊中大派用場。只要思想夠滑坡,罪名總比證據多——以「法」壓人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你能否以理以德服人。


1
https://bit.ly/3jQUfaW

2
https://bit.ly/3Yo1IgK

3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11san-zhou-nian-703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