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常用網站選 2013

Blackboard
https://elearn.cuhk.edu.hk/webapps/portal/frameset.jsp

Moodle
https://moodle.cuhk.edu.hk/login/index.php

Cantonese Dictionary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kcantonesedict/

Chinese Characters Database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Putonghua Web
http://www.putonghuaweb.com/onlinedict/translatedict.php

粵語歌詞拼音系統
http://feitsui.net/lyrics_t/%E6%AD%B2%E6%9C%88%E5%A6%82%E6%AD%8C-27.html


粵普語法詞彙比較
http://pth.linqi.org/yueyu-pth/index.html

ILC
https://www.ilc.cuhk.edu.hk/Chinese/pthprog1/tm_py.html

教育學院中文字典
http://ckc.ied.edu.hk/ckc2/dictionary.php?start=1&lang=b5

BNO
https://www.gov.uk/overseas-passports

垃圾電話查詢
http://hkjunkcall.com/?ft=21565873

六合彩攪珠結果
http://lotto.arclink.com.tw/i_liuhecai.html

Better than PDF reader
http://www.foxitsoftware.com/downloads/

冷月無聲
http://blog.sina.com.cn/sophiexiaozhe

Wallpaper
http://www.oasistrek.com/wallpaper2007.php

Japan Travel
http://unwire.hk/2011/08/14/japan-travel-mobile-data/mobile-phone/

NCH software
http://www.nch.com.au/index.html

Zuji HK
http://www.zuji.com.hk/zh-hk/flights/hong_kong-tokyo?tmcampid=2&tmad=c&bbcam=Google&bbkid=東京機票


港產片主題曲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7454270

中華語文知識庫
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index.php

RTHK-香港故事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hongkongstories19&p=5266&m=archive&page=1&item=100

RTHK-日中關係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3%2Fbackchat&d=2012-09-18&p=514&e&m=episode

香港街道
http://www.overview.hk/knowledge/hong-kong-streets-and-roads

周星馳對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415/23/14386_449790.shtml

Jenny Cookies
http://www.jennybakery.com/

Hokkaido Travel
http://www.visit-hokkaido.jp/

主場新聞
http://thehousenews.com/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直資制度

APM730
2013年6月18日

直資制度在十多年前推出後,無人問津多年,只有數間傳統愛國學校和私立買位學校加入。當年「津校」和「直資」最大的分別,是前者受政府「包底」,老師有優厚的公積金退休保障,弱點是學校自主性低,人事編制不能改,但在「穩定」的大前提下,沒有學校願意冒險,跳進一個資助只按學生人數計算、政府不會包底、而老師也再沒有鐵飯碗的制度。


因此,早期的直資制度,是在較僵化的津校制度下為少數學校拓展空間,並非是為了「製造階級矛盾」,當年的傳統名校也對直資有點不屑。這態度在今天全面扭轉,是基於兩個政策。第一是教育局在2001年修訂機制,將直資學校可收的學費上限由原來的「平均單位成本三分之二」,上調至「二又三分一」倍。

這才是「貴族化」的關鍵。舉例說,今年的高中學生單位成本是$44,546,按上述計算方法,直資學校理論上可收取的學費上限,是$44,546乘二又三分一,即$103,792。把政府資助和學費上限兩方面收入加起來,直資學校可享用每位學生$148,338的最高總收入,比津校多兩倍。這個忽然寬鬆的政策,吸引了傳統名校的眼球,並視之為「救星」,因為直資既可自主收生,保護校譽,也可取得更多經費,對學校完全沒有壞處。

第二個吸引名校轉制的政策,是學校必須成立法團校董會。這政策令教會不快,認為是減少辦學團體對學校控制的惡法,天主教教區提出司法覆核。在司法程序中,為了逃避成立法團校董會,多所名校已「用腳投票」,轉制直資做逃兵,不受津貼制度規管了。

過去十年,香港金融地產旅遊高速發展,貧富懸殊加劇,社會分化,名校學額少,集中取錄校友子女和社經地位優越的家庭已滿額,難怪直資小學只有1%是綜援學生。十年樹木,十年直資政策,名校學生同質化;同期,城市士紳化,名校在舊區,這些老區也因市區重建政策加速換血,基層市民被迫遷出,樓價萬元一呎,中產新貴遷入,而直資學校都歡迎這些孩子。「貴族化」、士紳化一環扣一環,看似順理成章,但原來製造了階級矛盾和社會不公義,這是否在主事教育官員的意料之中?  

[黃英琦 ]


-----------------------------
[案]

不能怪傳統名校一窩蜂轉成直資, 跟大學一樣, 這現象都是教育產業化的結果。辦學要講成本效益, 要講收生質素, 要生源, 也要財源, 最好有更大的自主權, 辦教育的老師, 如果沒有自主權, 就很難貫徹教育理念。都怪主事教育政策的人越俎代庖, 把教育政策置於市場調節機制之下,  這是死穴所在, 十多年了, 萬劫不復, 還能夠改變嗎?

香港的城區士紳化, 不自量力的人仍然要想辦法擠進去就是不智了。鄰近地區其實有高水準低房價的選擇, 為何仍然困於其中? 這不是固執還是甚麼?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真實, 但不有趣

這段日子我們一起作出重要的抉擇, 闖過多少障礙, 跨過幾許難關, 為的都是著眼於未來, 共同譜寫明白優美的樂章

過去的苦痛、傷感、悲慟, 皆磨練出大家的恴志, 猶如點滴成金, 積累成為智慧, 智慧的甘泉將會指引方向, 在迷途失落的時候, 為我們打氣, 呼喚我們喪失了的鬥心, 讓我們抖擻精神, 手牽手, 結伴向前行!


後記:

寫的時候句句都是真心說話, 沒有騙人, 沒有騙自己, 但我怕, 怕甚麼? 害怕寫在黑板上的粉筆字一天天的褪色, 不知道哪一天, 忽然再也看不見了。從來沖走這些甜言蜜語的, 就是歲月的洗刷。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都變成了平淡無奇, 日復一日的流水作業, 不再是使人動容的浪漫情節。朝夕雙對, 慢慢變成理所當然的時候, 你知道, 有太多瑣碎的煩惱避無可避 。面對它, 固然是最積極可嘉的, 但同時扼殺了當初相遇相知相愛的共感, 那是歲月最殘酷的事實, 它把天使幻化成不再是天使, 女神不再是女神, 然後從後面提醒你: 踏實工作, 最好不去做夢了,  再想的話, 失去工作能力, 人老了, 何來無憂? 你說的都對, 只是這不是有趣的生活方式。當然, 有趣的生活方式, 需要付出代價和青春, 風險極大。這個道理太真實了! 知道真實, 了解真相, 真的是好嗎?

真實永遠是不可愛的, 既然如此, 為何世人仍然孜孜不倦去追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第二屆8964展覽

[蘋果日報-要聞]

支聯會去年首度設立的臨時「六四紀念館」大收旺場,短短個半月逾2萬名市民參觀,今年會與城市大學學生會合辦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悼念六四事件24周年。紀念館由本月15日起至7月15日,逢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以及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晚上8時,於城市大學一號學術樓四樓黃區「I-Cafe」開放,歡迎市民和國內同胞到場參觀。


今年六四紀念館展品包括建制派人士當年聯署譴責六四屠城的報章聲明,包括特首梁振英、長實主席李嘉誠等,亦有當年在天安門廣場拾獲的子彈殼等。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歡迎市民捐款,資助購置永久六四紀念館,該會現已籌得300萬元,距離目標仍差近200萬元。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英文名與廣東話

改英文名要小心!!!!!!!!!!!!!!




食物篇

Albert Yip (牛柏葉), Barbie Kiu (Barbecue), Rita Lai (維他奶),

Frankie Tong (蕃茄湯), Jeffrey Tong (豬肺湯)

Pinky Lam (冰淇淋), Mic Kong (米缸)



攪笑篇

Ben Chu (笨豬), Paul Chan (破產), Annie Mo(Animal), Daniel Wu (訂尿壺), Joe Yeung(遭殃).



地點/家居篇

Marble To(馬寶道), Suky Wan (筲箕灣)

Polly Cheung (玻璃窗), June Cheung(磚牆)



事先張揚篇

Billy Chun (比你蠢), Billy Chow (比你醜), Ken Lau (簡陋),

Ivy Yan (矮肥人), Ken Chan (驚青), Brain To(不仁道)



怨天尤人篇

Mick Tso (咪嘈), Daisy Hui (打死佢), Peter Siu (俾得少),

Ida Chan (捱得慘), Molly Yau (冇理由), Joe Ko (糟糕)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相逢恨晚

風再起時, 月色遁隱在五里迷霧裡。穹蒼無限, 生離死別, 瞬間流轉, 心仍是冷, 隨波逐流, 彷如夜海孤帆, 載浮載沉, 迷失於黑壓壓的煙波中

還記得週年晚會, 各花爭寵, 耀武揚威, 一字排開。人影散亂, 歸於樸實無華。繞過東區走廊, 停靠在無人大街上, 面向海港, 似乎一切相安無事。人世間太多不如意事, 此刻最是安寧了, 沒有電話騷擾, 沒有巧言佞色, 沒有豪門夜宴, 也沒有裝飾。裝飾? 心裡面分明有一塊黑紗布, 盡是不見天日, 不敢面對的真實! 自己說討厭裝飾, 口裡卻有太多編織的謊言和夢話, 內心充滿看不見佈防。

我害怕, 害怕甚麼? 我恐懼, 恐懼分開, 恐懼傷痛, 恐懼面對真實時的震盪。我需要懺悔。



一年過去了, 人彷如坐過山車, 穿過萬重起伏, 高處未算高, 但已經高處不勝寒了。我們在亂墜的時空相遇相交, 根本是錯配。常言道: 凡事要有恒心, 但要看做甚麼事。做錯了事, 要改正, 但甚麼是對? 甚麼是錯? 我似乎頭五年做對了, 但之後五年做錯了,  只是旁觀者都說我做對, 以前五年所做的反而是不對。人在中年, 仍然分不清是非對錯者, 不是幼稚是甚麼? 本能內藏的盲動在燃火, 火光紅紅, 應怎樣克制才好?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當然你要問: 為甚麼我要以「成仁」為人生目標? 為甚麼不是「仨」?
該回到幼稚園熟讀「童子軍守則」、背誦聖經金句了。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2012年麗水博覽會

華文傳媒一面倒稱「World's Fair」為「世界博覽會」, 甚或濫用殘缺字詞, 把好端端的名稱濃縮成為「世博」。簡單雖然有簡單的好, 但略嫌單薄, 還是「萬國博覽會」夠傳神。 傳統文字運用「十」、「百」、「千」、「萬」這些數字言簡意賅,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十全十美」、「百年好合」、「百子千孫」、「千里馬」、「養兵千日」、「在家千日好」、「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萬里長城」、「萬千寵愛在一身」。數字縱使千變萬化, 仍然是一個虛數, 一個約數。 漢字的活潑紛繁, 在此間顯露無遺。

最近圍繞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戰況、小學推行國民教育科引起的爭議, 成了本地各大傳媒的焦點。另一邊廂, 似乎忽略了我們的亞洲, 正舉辦「Expo 2012 Yeosu Korea」。相比兩年前上海博覽會連月鋪天蓋地的報道, 遊人萬人空巷逼爆場館的情景, 韓國人顯得很低調。又或者印證我們的目光只關心身邊五尺範圍內的事情。生活在這個地方, 假如多數人目光如豆, 沒有國際視野, 香港倒不如安於做一個小城鄉小漁村, 不要自稱國際城市好了。 

本屆的主題是「有生命的大海, 會呼吸的海岸」, 會期由五月十二日開始, 八月十二日結束, 橫跨九十三天。參展的國家和地區共有一百零四個, 另外有十個國際組織及二十三個韓國大型企業也參與盛會。會場面積雖然較上海的5,280,000平方米遜色, 也有2,710,000平方米 (約379個標準足球場), 而且場館建在大海之濱, 一片碧海藍天。


萬國博覽會已經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 眾所周知, 第一屆在英國倫敦舉行, 此後不定期在各國舉辦。一百多年來, 一直由英、美、法三國主導, 亞洲國家第一次主辦, 要數1970年日本大阪博覽會。歷年來, 日本共舉辦五次(兩次大阪, 一次沖繩, 一次筑波, 一次愛知), 中國兩次 (上次是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 韓國今年也是第二次主辦。

本屆一共有七十八個場館, 包括東道主展館在內, 有八個展館需要預約, 即主題館、韓國館、水族館、大宇造船海洋機器人館(DSME Marine Robot Pavilion)、氣候環境館、海洋產業技術館、海洋文明城市館, 3D水族館。成人標準入場費是33,000南韓圜, 相當於港幣225元。嫌一天時間太短的話, 兩天的入場券花費53,000南韓圜。

無論主題是關於自然、城市還是大海, 展出新科技產品永遠是博覽會的噱頭。今天或者會問, 資訊發達, 足不出戶, 已能知天下事, 何須親身觀摩當今最新科技面貌? 我們究竟是純粹喜愛湊熱鬧, 還是真的本著一顆純真的求知慾去參觀? 抑或只是順著羊群心理, 人有我有? 科技本來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 但現實是今天無論工作、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科技, 一家人到茶樓品茗, 圍著餐桌前的不只是點心, 而是手機陣, 各自埋首按鍵, 旁邊的親人彷如陌路, 粵語的「搭檯」是最好不過的形容詞了, 好不容易大家約好上飯館見面, 原來到最後不過是「搭檯食飯」罷了。我們放棄了紙和筆, 放棄了書信, 放棄了書本, 放棄了面對面的溝通, 到底我們是不是已經給科技牽著鼻子走, 成為追逐新科技的奴隸呢? 參觀萬國博覽會, 與其說是看看日光之下的地球村還有甚麼新鮮事, 不如說認識一下走在環保領域、科技領域最尖端的從業人員怎樣思考社會的未來, 如何規劃人類將來的生活, 更重要的, 是自己想一想, 這樣的生活方式, 是我們自己打從心底裡希望追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