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二月二十九日

世界每一秒鐘, 平均有兩個嬰兒出生, 一天已經有超過十七萬新人口。閏年是四年一次, 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人, 原來也不少。根據路透社(Reuters)的資料, 世界上約有五百萬人是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這些人從出生的一天起, 一輩子註定不平凡。每四年才一次遇上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個寒暑裡, 只有十五天可以慶祝自己的生辰。

資訊發達的世代裡, 這些不平凡的人物原來遇上種種不方便。許多電腦系統的設定不容許輸入這一天, 另外一些著名網站例如Google和Facebook, 據聞也不容許使用者把生日設定為二月二十九日。甚至Microsoft Excel這樣知名的通用程式, 竟然無法辨識1900年是閏年。

現代人依賴電腦的程度已達到不合理的地步。坐車玩手機把玩平板電腦不是新聞, 幾個人聚在一起, 本來是互相交談才是嘛, 各自各拿著手機上下其手, 全神貫注緊貼著螢光幕, 總感到奇怪。當中認識一些人彷彿大家話不投機, 有話不好說, 寧可臉靠臉互通手機信息, 這樣叫做「追上潮流」, 我只好認了, 自己完全追不上潮流。

生活離不開電腦屏幕, 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的人, 儼如活在另一個世界。世界有多大, 不是以面積去衡量。有人說, 掌握資訊的流向, 便掌握整個世界。對了, 我知道下一分鐘某一個國際球賽的戰果, 早一分鐘投注, 便發大財。記憶中多年前有一些地下賭場是靠「網絡時差」起家的。網絡的世界就像以前的人所講的「第四度空間」, 以前難以想像這個維度是怎樣的一回事, 現在大部份都很容易理解了。總之你關上電腦, 不使用手機, 第四度空間便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沒法子接觸第四度空間。

網絡的速度愈快, 人的身心愈是疲於奔命。十年前, 香港使用電話線上網的數量達到頂峰, 往後隨著「寛頻」的誕生, 使用電話線的人當然急速減少。速度快了, 並不必然提升生活品質。十年前, 你容許我一兩天沒有開電腦看電郵, 今天你告訴別人沒有開一個微博每天不斷更新消息, 在What's App找不到你的手機, 人家還以為你人間蒸發了。登入一個網址馬上看見畫面變成想當然, 沒有稍稍停頓的空間, 只有很快, 超快, 明天比今天更快。想起前兩天甚至有年輕人問我, 「寬頻」是甚麼?


二月二十九日, 想起來好像是俗世洪流之中的一個缺口, 時光一下子停住了。因為要等待下次的來臨, 你要多等四年, 像等待喜歡的女孩子前來, 又像兒時期待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雀躍。等待期盼的心情, 隨著年歲增長而褪卻。1986年, 大人尚有閒情去追星, 聽見「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四個字, 我甚至有點兒害怕。 七十六年才來訪一次, 不是「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嗎? 但七十六年, 對兒時的我, 是個天文數字。面對永恒, 哪有不驚慄之理? 《論語.鄉黨十四》:「迅雷風烈,必變。」最後, 哈雷彗星從我的睡夢中悄悄地走了......今天世人追求的不是永恒, 所以對似水流年的等待早已無動於衷, 失去著迷的感覺。等待人的那份期盼, 隨著手機和電子手帳的普及失去了。以前, 約一個人, 約好了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見面, 到時候見不到, 只有繼續去等。「約定」曾經是一個有重量的承諾。所以等待背後, 是相信那人最終會來, 而不是按一下手機, 問對方:「你到了嗎?」, 而對方輕描淡寫一句:「不好意思, 我今天來不了。」 我們對時間似乎已經麻木了。1986年、2012年、2月、3月......來得快, 也走得特別快, 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數字。麻木是一件壞事嗎? 也不全然是壞的, 管他是「日日是好日」, 還是「十年如一日」, 新年、情人節、聖誕節、生日, 反正天天都是一樣地過了。人假如是這樣的話, 生活反而會好一點嗎?

相關網站: World C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