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馮睎乾十三維度》,2024年10月19日〕
我也鼓勵的士司機學阿拉伯語
港府為了開拓中東客源,鼓勵的士司機學阿拉伯語,連日被市民引為笑柄,受訪司機也報以「嘥鬼氣」、「搗亂」、「不如叫我哋學埋吟詩作對」之類的回應。很多人或許覺得,外語能力若有這麼高,就不必當的士司機了。其實不然。
杜拜有個的士司機,叫Hussain Sayed,據說能用十國語言與客人交談,網上也可找到他示範講外語的影片。Sayed是巴基斯坦人,母語乃普什圖語和烏爾都語,但他聰明過人,光靠自修,就學懂了阿拉伯語、英語、俄語、他加祿語、馬拉雅拉姆語、普通話等十種語言。
Sayed本來是醫科生,一直的夢想都是當醫生。可惜天意弄人,在他19歲時,妻子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為了賺錢支付醫藥費,只好輟學到杜拜打工。他慢慢發現,若能用客人的母語跟他們聊天,「他們的臉會自動發光,也更尊重和理解你。」到底Sayed是怎樣學習外語呢?
據他所說,主要是靠自學,方法包括觀看YouTube影片、使用Google Translate和各種語言學習Apps,完全免費。他也會在筆記本抄下常用句子,然後把握所有機會與客人練習。如此日積月累,就學曉十種語言了。
也許你會問:今時今日有智能手機、AI翻譯應用程式,就算不學外語,到世界各地都可暢通無阻,還有需要孜孜不倦學外語嗎?我認為有的。認真做文史哲研究,往往也需要通曉多門外語(甚至包括死語言);就算只為消閒,學外語也是非常有益的腦筋運動。
2012年瑞典學者做過研究,找來兩組從未學過外語的人,一組花13個月學會流利說阿拉伯語、俄語等語言,另一組(對照組)則沒學習外語,只靠上課保持思維活躍。兩組人在研究前後都做了MRI掃描。結果顯示,對照組的腦結構維持原狀,外語組卻有以下變化:負責高級腦功能的皮層變厚了,而涉及長期記憶的海馬體積也增大了。
外語學習涉及記憶新詞彙、掌握語法規則和發音,不管你是什麼年紀,學外語都能刺激腦部活動,增強神經生長和連結,從而提升認知力、記憶力甚至解難能力。香港的士司機若能見賢思齊,像Sayed一樣多學幾門外語,肯定比看抖音短片有益身心得多了。
為了「開拓中東客路」而學習阿拉伯語,當然可笑,但為了自己的心智健康,學外文實在有百利而無一害。在這個大眾越來越不需用腦、科技也不鼓勵你用腦的時代,如果你反潮流地鍛鍊腦筋,你就會變成不平凡的人,那不單會改變你的大腦結構,甚至可能改變你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